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美育资源,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一、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资源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东西,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美。初中语文中的自然美,真可谓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如《春》之作者把美的情致注入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中,让人领会到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沁园春·雪》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图,使人领略到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的美;《听潮》尽情地描绘了海睡、海醒和海怒的画面,真切地揭示出大海刚柔相济的美。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举不胜举。课文中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具有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磨砺品性、启示哲理、奋发精神的审美教育意义。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资源有多种方法:一是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目视、耳听、口诵、想象,使之获得“如临其境”的美好感受,在审美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二是选择有自然美点的课文,让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缩写,体味自然美。三是启发学生以课文为“例子”,去观察、发现家乡的自然美,诉诸笔端,创造出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利用课文中的人物美资源
人物美是社会美的主体。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很多课文有催人向上的人物形象美。如《木兰诗》中的深明大义、勇敢刚毅、胸怀柔情、勤劳的木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耳闻目睹国家贫弱不振的局面,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周恩来;《我的老师》中的热爱学生,温柔、热情、公正的蔡芸芝;《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品质纯洁高尚、意志坚韧刚强、气质纯朴谦逊、胸怀美丽宽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这些人物,无不闪耀着美的火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或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或分析正面描写,或分析侧面描写等,让闪光的人物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课文中的语言美资源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资源。语文课本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了从杭州附近的富阳到桐庐航行时所见沿江的山水奇景,我们阅读时,越读越觉得自己的身心进入那“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天下独绝”的奇妙异常的自然景象之中。当读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处,我们仿佛也置身于富春江上那种宁静幽深的境地,领略、享受那种静态之美。又当读到“千百成峰”、“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文句时,我们又似乎感觉到那里两岸山峰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此时此刻,阅读主体沉醉在一种和谐宁静的境界,山水与我交融为一,神与物游,整个身心获得怡情欢愉的享受。又如朱自清《春》描写春花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入手,引导他们咀嚼词句,理解语意,体会语言的内涵美和形式美,不断提高其欣赏语言的能力。我们还要指导学生拿起笔来模仿美、表现美,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利用课文的主题美资源
对文章的审美,不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对词句表相的理解,而应结合作家的个性与写作时的特定心境,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和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通过描写美景或形象美等各种客观美所表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领悟文中思想情感的美,达到以情化人的目的,使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得到陶冶,很自然地进入文章的美感世界。反映社会美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中俯拾即是。众多的形象美能引起学生的仰慕、敬重之情,进而去模仿、追求和学习,创造出新的社会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们这些人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品质和情感,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练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和不屈的精神意志,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人性的力量,这正是课文的美育教育目的之一。
总之,语文课文中的美育资源处处皆是,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功能。除上述自然美、人物美、语言美外,初中语文教材中还储藏着结构美、意境美、科学美等因素。我们应善于利用课文中的美育资源,在语文训练中进行审美教育,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河南省沈丘县东城回民中学)
一、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资源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东西,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美。初中语文中的自然美,真可谓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如《春》之作者把美的情致注入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中,让人领会到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沁园春·雪》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图,使人领略到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的美;《听潮》尽情地描绘了海睡、海醒和海怒的画面,真切地揭示出大海刚柔相济的美。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举不胜举。课文中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具有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磨砺品性、启示哲理、奋发精神的审美教育意义。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资源有多种方法:一是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目视、耳听、口诵、想象,使之获得“如临其境”的美好感受,在审美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二是选择有自然美点的课文,让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缩写,体味自然美。三是启发学生以课文为“例子”,去观察、发现家乡的自然美,诉诸笔端,创造出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利用课文中的人物美资源
人物美是社会美的主体。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很多课文有催人向上的人物形象美。如《木兰诗》中的深明大义、勇敢刚毅、胸怀柔情、勤劳的木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耳闻目睹国家贫弱不振的局面,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周恩来;《我的老师》中的热爱学生,温柔、热情、公正的蔡芸芝;《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品质纯洁高尚、意志坚韧刚强、气质纯朴谦逊、胸怀美丽宽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这些人物,无不闪耀着美的火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或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或分析正面描写,或分析侧面描写等,让闪光的人物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课文中的语言美资源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资源。语文课本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了从杭州附近的富阳到桐庐航行时所见沿江的山水奇景,我们阅读时,越读越觉得自己的身心进入那“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天下独绝”的奇妙异常的自然景象之中。当读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处,我们仿佛也置身于富春江上那种宁静幽深的境地,领略、享受那种静态之美。又当读到“千百成峰”、“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文句时,我们又似乎感觉到那里两岸山峰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此时此刻,阅读主体沉醉在一种和谐宁静的境界,山水与我交融为一,神与物游,整个身心获得怡情欢愉的享受。又如朱自清《春》描写春花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入手,引导他们咀嚼词句,理解语意,体会语言的内涵美和形式美,不断提高其欣赏语言的能力。我们还要指导学生拿起笔来模仿美、表现美,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利用课文的主题美资源
对文章的审美,不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对词句表相的理解,而应结合作家的个性与写作时的特定心境,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和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通过描写美景或形象美等各种客观美所表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领悟文中思想情感的美,达到以情化人的目的,使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得到陶冶,很自然地进入文章的美感世界。反映社会美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中俯拾即是。众多的形象美能引起学生的仰慕、敬重之情,进而去模仿、追求和学习,创造出新的社会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们这些人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品质和情感,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练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和不屈的精神意志,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人性的力量,这正是课文的美育教育目的之一。
总之,语文课文中的美育资源处处皆是,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功能。除上述自然美、人物美、语言美外,初中语文教材中还储藏着结构美、意境美、科学美等因素。我们应善于利用课文中的美育资源,在语文训练中进行审美教育,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河南省沈丘县东城回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