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yi0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道杠的青春:我们初中同班、高中同校,阴差阳错,又去了外城的同一所学校复读,但不常碰面。一天早上,站在早操地点读书的我被人一把抱住,随即一声“老闫”传入耳朵—从这为数不多几个好友对我的昵称以及声音判断,便知是她。但从她的声音中,我听出她有心事,一问果真如此。后来,我在那所学校收到的第一份生日礼物是她送的一个手握机枪、头戴钢盔的女兵手办—成为一名军人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她始终记得。我看透她的心思、洞察她的情绪,她记住我的生日、支持我的梦想、参与我的成长,我们是彼此真正的朋友。
  那年:初三那年我摔伤脚的时候,我们的教室在四楼,每天上下楼很不方便,他会主动在我上下楼的时候帮我拿拐杖,中午帮我打饭。即使我们一直在斗嘴,但是他帮助我的手从没停下。后来高中我们也同班,读大学也在同一座城市里,时不时还能出来见一面。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啊!或许,朋友就是—即便没有天天在一起,也有说不完的话。
  小桔灯:当我因为被老师批评而闷闷不乐时,周围的同学都嘻嘻哈哈起哄:“你看,一不小心被骂了吧?”然后开始嬉笑打闹。这时,她来了,手上拎着我爱吃的小零食。她先用零食把我的嘴塞得满满当当,又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说:“没事儿,你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也许是因为零食,也许是因为拥抱,也许是因为这句话,那一刻,我的天空由多云转晴。
  林木竹:小学到大学,我们相识已12年。我做得好她会真诚鼓励我,不吝赞美;在我抱怨时,她也会客观分析并直言不讳—这事儿是你不对。去年,我失恋后故作乐观地在聚会上如常出现,少言的她那天异常活跃,帮我接过很多话题。离开时,她拥抱我并轻轻说,我在。我们像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冲锋的战士,疲惫时互相依靠,便坚强无畏。
  小拟:真正的朋友,我有。在你请了一周的假后来到学校,她二话不说先给你来个深深的拥抱;在你得了奖学金上台领奖时,别人也许在羡慕嫉妒着,而她在台下开心地挥手,脸上洋溢的是真正的祝福。即使有一段时间不联系了,发一个有趣的分享,便能一直聊下去。孔子说过,友直,友谅,友多闻,便是益友。而我认为,给我支持,与我为伴,使我向善,这也是益友。
  聪聪:大一那年,我认识了静,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我俩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难得的是,在分开18年、相隔2000公里的现在,我们也保持着两三天一个电话的通话密度,每次通话至少半个小时。人生行至中途,有太多疲惫和无奈,无须解释,你说的,我都懂,该劝就劝,该骂就骂;两人三观高度一致,我看的书、追的剧你一定会喜欢;每年约定一个地点,两人携家带口出游……朋友,就是给自己在世上找的亲人。
  林涧皎月:“一模”那会儿,因为心态原因,我考了个自己的史上最低分。看到总排名那刻,我的情绪瞬间崩溃了,一个人默默地从后门走了出去,仰着头,硬是不让眼泪掉下。恍惚间,我来到了操场。突然,我隐约听到后面有人在喊我,是她。她是我朋友,也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她平静地看了看我,说:“我们跑一会儿吧。”就这样,我们在操场上跑了一圈又一圈。回教室时,虽然我们没说什么,但我心中好像多了些什么。現在,即使仍苦游书海,但是知己在旁,我不害怕。
  西尔:高三那年遇上很严重的地震,在城区交通几乎瘫痪的情况下,家人根本没办法来学校接我。当时,同桌与我关系特别好,她骑上自行车,带着我穿越半个城区将我安全送回家;看着我仍然处于应激状态的迷惘模样,她一遍遍对我说:“别害怕。”大学毕业那年,我独自完成毕业旅行,回程的路上,感到前所未有的无措和失落。飞机晚点太久,降落时已至凌晨,而室外又不合时宜地下起瓢泼大雨。正盘算着在附近找个酒店对付一晚,手机刚开机就收到她的消息:“我来接你。”之后的岁月里我仍然常常失去勇气,却从不觉得恐慌,有人撑腰的感觉能慰藉灵魂,抚平焦躁。
  布逗逗:我和她怎么看都是不同的。我喜欢运动,她热衷于宅文化;我遇事讲究个“理”,她生怕与人冲突,主张以和为贵;我心里藏不住事儿,有一说一,她觉得很多事情都没必要讲透,心照不宣才最妙。我们这样的两个人,居然在同一个圈子里做了六七年的朋友。上个月,因为一件事,我和圈子里另外两个人彻底掰了。我发信息问她:“你也觉得是我的错吗?”她回答:“大家都有错。”我更生气了:“如果你觉得是我的错,咱俩也互删了吧。”半天后她回复:“谁对谁错对我来说没多重要,但你是我在乎的朋友,这才是最重要的。”
  玛卡巴卡的小推车:高三那年,总有大大小小的考试和做不完的试,每个人都在暗中较着劲儿,也都在紧张的学习中自顾不暇。还记得,那是一道考基本原理的数学题,老师讲完后我愣是一点儿都没听懂,再加上之前的种种压力,我急得快哭出来了。请教同学时,他们也只是埋头在纸上不断写着自己的东西。那一刻,我只觉得特别的无助。这时,我的好朋友看到我这种状况,放下手头的事情给我讲了好几遍,可我还是似懂非懂。她一撸袖子说:“今天这道题我非给你讲清楚不可。”这时候,题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我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全部的焦虑都化成了心安。这一刻,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其他文献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200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给他写下这样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今天,我们重温袁老的话语。牢记袁老嘱托,是
期刊
毕业将近20年,从刚毕业时懵懂的“青苹果”熬成了职场中世故的中年女性。最“奇葩”的是,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岗位。  人力资源管理(简称HR)这个概念在很多年前传入中国后,很快被中国的企业家们本土化。在一线城市,随着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HR的“责权利”划分非常清楚,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是什么很明确。  但在中国大部分中小城市中,HR又是什么呢?作为一名在中小企业中求生的
期刊
一  村里蔺草厂老板的胖儿子搡了我一下,说:“成天捧着一本破书读读读,有什么用?”那天距离现在已经30年了。那是个午后,蔺草厂老板的胖儿子手里攥着一只大鸡腿,起先一大口一大口撕咬,随后啃得细致起来,还不时用小手指去剔塞在牙缝里的肉。肥厚的嘴唇、宽阔的下巴上汪着油光。  我捧着一本从邻居家床底下捡来的破书,坐在我妈临时于屋边开垦出的一片菜畦旁的石头上。我当然不知道读一本破书有什么用,只是这本破书里藏
期刊
又一年暮春,天下起小雨,雨滴洒落在兰花飘香的窗台。房子租期已满,我只得搬往别处。  收拾衣橱的零碎,我瞥见藏在柜底的面具,回忆如洪水般奔涌。他的面孔,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一  大一那年,“迎新文艺会演”的压轴节目《部落舞》把演出带入高潮。领舞的男生戴着面具,酷炫的舞姿征服了台下观众,尖叫声此起彼伏。  谢幕时,作为新生代表,我被指派上台献花。伴随着身后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领舞的男生缓缓摘下面具,露
期刊
一  小学四年级时,我还是个经常站在“C位”的人,代表四年级一班参加了学校的“雷锋精神演讲比赛”,并且得了第一名。那篇演讲稿是我妈妈写的,妈妈是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我只是背诵下来,再大声表达出来。那个时候我留着童花头,站在学校操场前的台子上,带着一种孩童式的自信心爆棚,把台下的人都当成土豆,并不在意自己背了什么。学校的教导主任跟我妈妈说,他对我的精气神印象深刻,夸我声音洪亮。  小学阶段的我总考第一
期刊
一  凯米是一座位于芬兰北部的小得实在有些寒酸的小镇。唯一的主街以火车站为起点一路延伸,刚走800米就和另一条路完成了十字交叉,抬头四处张望—别找了,你正踩在城市中心点。  我们专程为破冰船而来,然而收获的远不止海上的4小时。  或许是北极的冬天实在太过萧索,通往极地的路程又确实太过漫长,芬兰人在客车车厢里大胆使用翠绿色和浅粉配色,而运送原木的火车,也因为有稚拙的蓝和淘气的绿,平添了几分可爱。  
期刊
一  我要赶在日落前,爬上古堡旁的城墙。眼看就要到达城墙,我已经累得喘不过气,无暇留意身旁坐着歇脚的老头儿。他一边清倒鞋中沙砾,一边冲我笑着说:“给我拍张照吧!”他指了指我握着的相机。  在印度,这样的人太多了,不是想揩油,就是想讨钱。我扫他一眼,没搭理他。  坐了会儿,老头儿仍然眼巴巴地望着我。面对这份对于一张相片的渴望,我不禁心软,招招手,唤他过来,“咔嚓”随便拍了一张,敷衍得连背景是一堵灰黄
期刊
人间塞满了问号。我抛出问号,却并不奢望得到回答。因为我知道,一只青蛙很难回答一只蝗虫的问题,就像,一只鸟无法回答一朵云的疑问。  那就把我当蝗虫好了。我不祸害庄稼,只是抛出一些问号。  把誓言写在花瓣上,和写在一棵树上,有什么不同?  石头像我最木讷的兄弟。没有人能界定一块石头的生死。有价值的石头,就是活的吗?没有价值的石头,就是死的吗?  石头缝里钻出来一株小草,这石头就是活的吗?被人刻上一首传
期刊
一  养猫前,朋友和我说:“我家的猫每天蹲在门口等我,我加班回去晚了,它就骂骂咧咧。”  我觉得他有病—猫懂什么是加班?  后来我也养了猫,现在只要加班晚了,回家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先抱着它,和它仔细解释晚回来的这几个小时我都干了啥,还会让它仔细闻闻我身上的味儿,以证实自己在外面可没“勾搭”其他的猫。二  小区有个老太太,养了一只长毛胖橘猫。最近天气转暖,每天早上7点多的时候,老太太会抱着胖橘猫在楼下
期刊
外爺外婆在世时,那些荒草野花是不会翻越墙壁到院落里安家落户的。  现在,院子里有我熟悉的紫云英、蒲公英,还有更高的小蓬草、艾草,甚至有不请自来的树木,像苦楝树、毛构树,它们越长越高,既庇护着荒草野花,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人管护的一方天地。  外爷外婆最后居住的房子很小,是由砖头和木头垒起来的一座小屋,墙壁赭红色,房顶青黛色,看起来矮小却亲切。那里面住着两位慈祥的老人,从风风雨雨里走来,终于能够坐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