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沉醉与冰面漂浮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201314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米是一座位于芬兰北部的小得实在有些寒酸的小镇。唯一的主街以火车站为起点一路延伸,刚走800米就和另一条路完成了十字交叉,抬头四处张望—别找了,你正踩在城市中心点。
  我们专程为破冰船而来,然而收获的远不止海上的4小时。
  或许是北极的冬天实在太过萧索,通往极地的路程又确实太过漫长,芬兰人在客车车厢里大胆使用翠绿色和浅粉配色,而运送原木的火车,也因为有稚拙的蓝和淘气的绿,平添了几分可爱。
  与拉普兰省的首府罗瓦涅米相比,凯米的英语普及率明显低了很多。我们在便利店里捧着两盒加热食品,却无论如何也无法表达出想使用微波炉的意思。旁边的顾客盲目热情,不懂英语还跟着漫天瞎猜,俨然一副要在极地刮起头脑风暴的架势。
  摊手垂头走进一家面包店,偶遇了小镇中仅有的五个中国人中的一位(后来才意识到,还有两位就是破冰船上的两个中国解说员),我们显然都有点儿惊喜过度。在一个陌生语境里待久了,忽然出现一个人能跟你用母语畅快地交流,起初我们甚至有些不适应。不过,总算有人能为我们逐一翻译柜台里那些看不清内容的三明治里究竟都夹了些什么了。在偏僻的小城里偶遇华人本就是小概率事件,再一细聊,发现她竟然还是我的内蒙古同乡,就更加热络了。我赶紧与她合影拥抱、学几句简单的问候语、询问必要信息,匆忙间,竟然忘了问她的名字。
  原来,她数年前从乌兰察布嫁到这里,成为当地人中的一员。人在异乡,独自完成汉语、英语、芬兰语的三语转换,默默忍受身处陌生环境的孤独,其中艰辛难以想象,我们都对她的经历感到难以置信。但是当她听说我们两个人独闯北极圈时,同样以极度夸张的方式认定了我们的疯狂。或许,我们都在别人的故事和自己的经历中完成珍贵的成长。


  一路顺利,终于来到心心念念的破冰船前,一瞬间,我们就被巨大的船体震撼了。建造于1960年的“桑普号”破冰船,在服役近30年后的1987年,成为世界上第一艘专门从事旅游观光业的破冰船。它利用重达3542吨的自重碎冰,并靠圆形船底将碎冰顺势推向两侧,以此开辟出宽度为17.5米的航道。
  急切地登船参观,发动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像是钢铁怪兽的喘息。破冰船行驶在浩渺无边的冰面上,原本寂靜的冰面先是无声地裂开一道缝隙,僵持许久,冰面忽地轰然瓦解。船一层层推开涌动的碎冰,碎冰很像海浪拍打沙滩时留下的白色泡沫。刚与柔、动与静、力与美、宏阔与渺小,这些意象在我眼前叠加呈现,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词来描述它们。


  “海面漂浮”是吸引最多游客前来破冰船的项目。游客身穿橙红色的氯丁橡胶防水保暖衣,下船踏上结冰的海面,然后再下到水里,自由自在地漂浮在冰块之间。这项体验活动的安全性较高,因此只要愿意,游客们都可以下水体验,唯一的限制是身高要超过1.4米,因为那是氯丁橡胶防水保暖衣的最小尺寸。



  一个瘦小的男孩跑到测量身高的尺子旁,指了指我身后测量身高的刻度线跟我说:“让一下好吗?”然后,他站过去抬起头问我:“到了吗?”我看了看,他离最低标准的那条红线只差一点点,再过几个月就能超过了,我便只能用遗憾又尽量不让他太难过的语气说:“还差一点点哦。”他嘟起嘴,失落地走回妈妈身边。他一定知道自己的身高,只是有着小孩子特有的不服气。
  破冰船每日往返于同样的航线,冰面却不留情面,依旧把前一天的航道冻上,墨蓝幽深的海水中浮着碎冰粒,像冷饮杯子里的冰沙。此时,船停了下来,奔波一天的太阳此时正处在船舱圆形窗口中央,这一刻,船好像变成了飞船,我们不知道是遨游在海上还是太空中。
  走下船,第一批游客已经漂浮在海面上了。他们穿着橙红色的漂浮衣,看着像一群小龙虾。
  更难描述的是冰面上的落日。或许“辽阔”本来就是不可描述的,大地就是大地本身,世界寂静无声地铺展在我们面前,我们能做的只是置身其中,尽力表达赞美、敬畏和恐惧。
  穿上厚而笨重的漂浮衣,拉链一直拉到了脸颊。虽然不是“武装到牙齿”,但也绝对称得上是“防水到五官”了。浮在水面上,我不敢看身边深幽的蓝黑色海水,只是伸展四肢,尽力闭目冥想,努力感受水流的波动、凉意和片刻的宁静。把图片发在网上,有人问我在冰水里的感受。我想了一下,奇异、兴奋、恐惧和如梦似幻反复杂糅,就是我彼时的心境吧。
  实际上,泡在波的尼亚湾的海水里比站在冰面上要暖和一些,因为水温永远都不会低于零摄氏度。







  太阳西垂,缓缓地降落在冰面上。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都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冰面被光染成柔和的粉色,云被撒上柔软的颜色,太阳在更远的远方带着柔美的光环。夸父逐日不是神话,是宇宙中小小的我们对不可撼动的美的向往和屈服。我想消失在这样的光里……
  置身于宏大的场景下,人不会更加敏锐,反而会变得有些迟钝。你见证厚达120厘米的坚冰一点一点破碎,目送太阳一点一点西移,你体会清澈和寒冷,捕捉瞬间的独特和响动……你感受到了太多,但是很难思索什么。太多的人想要去远方思考人生的意义,但如果眼前和当下都想不明白,到了远方也一定不可以。走过大河山川,看遍万千奇景,体验百样人生,经历纷纭的世相,然后回去,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才是我理解的旅行的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奶茶盛行,各种牌子层出不穷,午后来一杯奶茶俨然成了生活新时尚,“半糖”“去冰”“七分甜”是城市里年轻男女点单时再熟练不过的表达。我也是其中一员,但每次捧着杯装奶茶,脑海里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多年前的一碗碗糖水和熟悉的乡音。  “我煲了糖水,要唔要食一碗?”(我煲了糖水,要不要吃一碗?)  “你饿唔饿啊?我装碗糖水畀你啊。”(你饿不饿,我给你盛碗糖水。)  “等阵先,食完糖水再走啦!”(等一會儿,
期刊
有一次,某某某上课吃东西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狠狠地骂了他几句,他哭了。一个很倔强的小孩,竟然被老师骂得连饭都不敢吃。  有一次,我上课玩儿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狠狠地骂了我一顿。  这件事我一直忍着没有说出来,但现在写出来了,我没有那么难过了。  老师骂我们,我们没有反击,是因为我们尊重他们。但我们尊重他们,他们会尊重我们吗?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我们尊重他,他也尊重我们。  这些话我忍着没有说出来,因为
期刊
有些话,我一直忍着没有说出来。  从前有一个人,非常非常爱我,可是,有一天,她有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那个小男孩的到来,我本以为是快乐的事,可是现在我才发现是痛苦的。那个小男孩一来,我所有的家人就把我当成一个佣人。在家里,只有奶奶最爱我。你们心里应该在想,你的爷爷不疼爱你吗?爷爷在的时候,他最爱我。  有一些话,我真的真的非常想跟那个人说,可是我不敢。那个人骂我的时候,我特别生气,但当看到那个小
期刊
我交的朋友大部分都是比较友好的,直到遇见了她,直接毀了我对“朋友”这两个字的认知!  她是一个戴眼镜的女孩儿,一开始我以为她是那种乖巧懂事的女生。但后来她脾气不知道咋了,别人说啥她都要抬杠。  还要从那件事说起,那天她的一个好“职位”被撤掉了。过了比较久,因为我有一些题不会,而她是学霸,我就问她:“你知道这题怎么写吗?”她直接回我:“你问我有啥用?你问课代表啊!我又不是课代表!”我觉得是她心情不好
期刊
一  出租屋楼下的便利店看起来普普通通,却有我吃过最香的卤蛋。  一开始,清晨匆忙上班时,顺手在便利店买早点只是图方便,根本没抱有多少期待。谁知从此被一颗卤蛋深深吸引,难以割舍—它不能用简单的“茶香味”或“五香味”概括,那种香气是有层次感的,浸入鸡蛋的每一处缝隙。我常常想,每天清晨那一锅香气四溢的卤蛋早已不知滚煮了多久,否则味道怎会如此深入、如此醇厚?  想当初,为了上班方便,我租住在郊区。一开始
期刊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200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给他写下这样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今天,我们重温袁老的话语。牢记袁老嘱托,是
期刊
毕业将近20年,从刚毕业时懵懂的“青苹果”熬成了职场中世故的中年女性。最“奇葩”的是,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岗位。  人力资源管理(简称HR)这个概念在很多年前传入中国后,很快被中国的企业家们本土化。在一线城市,随着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HR的“责权利”划分非常清楚,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是什么很明确。  但在中国大部分中小城市中,HR又是什么呢?作为一名在中小企业中求生的
期刊
一  村里蔺草厂老板的胖儿子搡了我一下,说:“成天捧着一本破书读读读,有什么用?”那天距离现在已经30年了。那是个午后,蔺草厂老板的胖儿子手里攥着一只大鸡腿,起先一大口一大口撕咬,随后啃得细致起来,还不时用小手指去剔塞在牙缝里的肉。肥厚的嘴唇、宽阔的下巴上汪着油光。  我捧着一本从邻居家床底下捡来的破书,坐在我妈临时于屋边开垦出的一片菜畦旁的石头上。我当然不知道读一本破书有什么用,只是这本破书里藏
期刊
又一年暮春,天下起小雨,雨滴洒落在兰花飘香的窗台。房子租期已满,我只得搬往别处。  收拾衣橱的零碎,我瞥见藏在柜底的面具,回忆如洪水般奔涌。他的面孔,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一  大一那年,“迎新文艺会演”的压轴节目《部落舞》把演出带入高潮。领舞的男生戴着面具,酷炫的舞姿征服了台下观众,尖叫声此起彼伏。  谢幕时,作为新生代表,我被指派上台献花。伴随着身后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领舞的男生缓缓摘下面具,露
期刊
一  小学四年级时,我还是个经常站在“C位”的人,代表四年级一班参加了学校的“雷锋精神演讲比赛”,并且得了第一名。那篇演讲稿是我妈妈写的,妈妈是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我只是背诵下来,再大声表达出来。那个时候我留着童花头,站在学校操场前的台子上,带着一种孩童式的自信心爆棚,把台下的人都当成土豆,并不在意自己背了什么。学校的教导主任跟我妈妈说,他对我的精气神印象深刻,夸我声音洪亮。  小学阶段的我总考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