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你的羞耻心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ccete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两种,喜、怒、哀、惧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基本情绪,而羞耻是一种混合了厌恶、沮丧、悲伤,内疚,愤怒等的复杂情绪。心理学家伊扎德把羞耻定义为人们在失败、违背了道德或社会规范之后感受到的一种社会情绪。
  羞耻可能源于大众视角,但是最终指向内心的自我,并且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自责和极大的痛苦感。从这个意义上讲,羞耻是自己对整个人的全盘否定,是颜面扫地的失意,是内心深处自己对自己的谴责。心理学家甚至认为人类最负面的情绪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无法压抑的怒火,而是羞耻。
  既然羞耻的感受让我们如此痛苦,那不知羞耻的厚脸皮是否能够减轻痛苦,幸福一生呢?事情并不是这样的,消极情绪的存在也有一定的进化意义。
  心理学界一直不乏对羞耻情绪的研究。最近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证明了羞耻情绪存在的积极作用。近期一项研究发现,当你的羞耻情绪是跟道德有关时,羞耻会减少欺骗行为的发生。研究人员随机选取两组大学生:羞耻情绪组和控制组(无羞耻情绪组),之后考察两组大学生在测验中的诚实程度,结果发现,无羞耻情绪的大学生说谎和欺骗行为更多, 而羞耻情绪组表现得更加诚实。
  羞耻情绪的产生也有具体的情境,譬如有可能是个人能力相关的羞耻,也可能是违背道德而产生的羞耻。基于此,研究人员进一步把诱发的羞耻情绪分为能力不足产生的羞耻和道德失范产生的羞耻。前一种羞恥是由于学习能力的测试排在倒数产生的;后一种羞耻是把参与者带入到特定情境,由于违反道德产生的羞耻(阅读并抄写特定羞耻情境中发生的故事,想象自己是情境中的主人公)。结果发现,因能力不足产生羞耻的大学生倾向于说谎并且表现更多的欺骗行为,其次是无羞耻情绪的大学生,而道德失范羞耻组的欺骗行为是最少的,表现出更多的诚实。
  这个研究证明了道德相关的羞耻感确实能够降低我们的欺骗行为,而有关能力不足产生的羞耻却不会。为什么会这样呢?研究人员认为,能力不足产生的羞耻损害的是能力自我部分,所以人们会在之后的行为中尽量体现自己的能力来摆脱这种羞耻感,这时候甚至不惜做出道德的牺牲,而道德失范产生的羞耻是与原先不道德行为有关的,所以人们会采取更多的道德行为来弥补这种羞耻。
  每个人都会犯错,错误被发现时的羞耻并不是惩罚,而是一种提醒;每个人都会有鬼迷心窍的时候,而羞耻感会帮助唤醒你的良知和道德。
  羞耻的确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人们处理这种消极的感受并不容易。面对羞耻时,我们不应该沉浸其中痛苦不堪,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情绪在作怪,消极的感受也不一定有消极的后果。恰恰相反,羞耻可能在生活中帮助我们保持更加积极的心态和奋发向上的决心。另外,社会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每一个社会成员懂廉耻,知荣辱,方能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向新时代迈进。
  范伟,任梦梦,肖俊泽,简增郸,杜晓明,傅小兰. (2019).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作用(实验1和实验2). 心理学报, 51(9), 992-1006.
其他文献
看到这一幕,站在舞台侧面的张雁眼里渐渐盈满泪水。透过朦胧的泪光,那些难忘的往事又像过电影一般映上脑际。  初识谢晗,是在上大二时那次大学生联谊会上。他是美术系,高她一届,并且擅长音乐,是大学校园里众星捧月的摇滚王子,而她则是中文系沉默寡言的一位“书女”,每天往返于课堂、宿舍和校图书馆,过着“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如果不是好友林娜拉她参加这个联谊会,那天下午,她可能还会选择去图书馆打发时光。  就是
期刊
一日,几个姐妹在一起闲聊,不知不觉扯到了各自的老公。这个话题一打开,就连一向寡言的莉也变得口若悬河。  莉说:“不提他还好,一提我就来气。昨晚出去喝酒,凌晨快两点才回来,满身酒气不说,还吐得满床都是。平时家里、孩子从不管,就连他爸妈也是我在操心,真后悔当初怎么会嫁给他!”  话音刚落,娜就抢着说:“不要说你家了,我比你更惨。让你和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的人过一辈子试试?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他抱的次数都
期刊
小疆因为严重的抑郁被父母送到了医院。  在父母看来,这个孩子青春期后有点任性,好好的学,说不上就不上了,枉费了他们辛苦种地卖菜换来的钱交学费。要知道,这孩子从小挺乖的,根本不用他们管,学习成绩好可是出了名的,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年级前十名。可上了高中之后,小疆的成绩明显下滑,常常发呆,有时眼睛红红的,像刚哭过,问他也不说。饭量见少,半夜睡着睡着就“腾”地坐起来,有时还大喊大叫的。常常莫名其妙地说心慌喘
期刊
现在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代购保健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最近出药物咨询时,也是经常有抑郁症患者拿着保健品向药师咨询,品种五花八门,大多数连见过都没有见过。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患者拿着一瓶治疗抑郁症的保健品来咨询,他说他的朋友给他推荐了这种保健品,药师拿过来后发现原来是St. John's Wort—圣约翰草提取物。  在介绍这种保健品是否可以使用之前先给大家普及一下这种草——小课堂  圣约翰草(Hy
期刊
近些年来,随着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健康科普工作的推动,作为心理健康“大敌”之一的抑郁症,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现如今提起抑郁症,人们并不会感到陌生。  与此同时,抑郁症也是一种特别容易被大家误解的疾病。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特殊的“抑郁症”,他们也会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可医生给处方的药物却不是抗抑郁药,或者只是很少量的抗抑郁药和很大量的其他类药物。明明也是“抑郁症”,为什么医生却
期刊
有的小明友虽然在幼儿园的时候有过一些抽动症状,比如轻微眨眼现象,但是可能不知原因经过一段时间会有所好转。家长以为这些抽动症状只是孩子的小毛病,长大就会好,也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在外人面前抽动症状就少很多,自然地以为这个症状是孩子自己可以克服的,不用理会。还有的家长看见孩子频繁的抽动症状,由于不了解是疾病的缘故,还以为是孩子故意弄的小动作而感到非常生气,严厉批评指责,或者是对孩子的抽动症状加以嘲讽。但是
期刊
同学聚会,聊天内容之丰富,专业电台也无以比拟。什么服装美食、物价天气、入托考研、美容锻炼、婆婆小姑、音乐情感等。但是只要聊到婚姻家庭,大家就会话锋一转,转到她身上。大家众口一词,商量好了似的:你看人家小美,爱人知冷知热,关心体贴,脾气好有耐性,会生活有情趣,小美多幸福,命多好啊!  每每大家夸赞小美,小美都会撇着嘴不屑地说,“哪有那么好,你们看见的不过是表象而已。”  是的,对于爱人,小美有很多不
期刊
說起孩童时期的精神罹患,大多数家长都能说出自闭症和多动症,并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可对有一种疾病却知之甚少。当孩子出现这种病症时,一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病了,认为是孩子淘气、故意不听话,对其进行严厉的教训;还有一部分家长则将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觉得孩子精神不正常了,因此方寸大乱。其实这都不是正确的对待方式,源于家长对这种疾病——抽动障碍的不了解所致。  在“本期策划”栏目,我们请到几位专家对抽动障碍这
期刊
5月份一个普通的周三上午,我正在門诊忙碌着,门口“啊,啊,啊……”的连续怪声不断响起。虽然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也大概知道这个病人应该是来看儿科门诊的。几个小时后,终于到了这个孩子就诊时间了。虽然大概知道孩子是什么情况,但当孩子坐在我对面时,我还是有些惊讶。只见男孩的左侧脸颊和额头有明显的皮肤破溃,有些血肉模糊,我心里微微责怪家长:怎么这样了才带孩子来看。  这个12岁男孩,是一名六年级学生,据
期刊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俗称“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目前亦发现极少数患者起病于成年期),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或抽动秽语综合征或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抽动障碍是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