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中华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得以长久发展的文化因素。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本中的古诗词的所占比重不断扩大,小学语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简单的生字生词,更是需要教师不断挖掘古诗词中的美感及其情感内容,追求审美资源的不断丰富,从而实现古诗词的育人价值。本文将探求发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功能的策略,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美育
引言
小学生年纪较小,对“美”没有产生系统的评判标准,个人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没有完全形成,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利用语文这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培育,从而加强美育,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中的古诗词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文化源泉,作为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结合体,其蕴含的美育功能需要教师努力挖掘,从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
一、创新教学方法,感受诗词之美
传统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诗词大意,粗略地讲解相关背景与部分字的用法,而后便让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是不符合教学理念的。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其美育功能,利用有效的途径将美渗透进入课堂,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古诗词相较于白话文章的独特性,其语言优美,重视平仄、押韵。对称,对形式要求较高,整体韵律感较强。教师可以抓住“韵律感”展开美育,通过反复诵读、听名家朗读等方式感受在阴阳顿挫的韵律之下所包含的深切情感以及勾勒出的场景,通过朗读教学,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纸面上的理性文字,更学到了诗歌中的感性之美,从而丰富自身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已亥杂诗》时,本诗是一首爱国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朗读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注重停顿,并结合龚自珍的生平经历分析该首诗的主旋律,在朗读时加入期盼变法改图的激情与爱国热情,朗读出“三百年来第一流”的气魄,从而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诗词美感
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这一情况,该年龄段的学生虽然具备较强的想象力,能够更加容易地感受到古诗词所勾勒的场景,但仍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与帮助,多媒体作為声音与图像结合的教学工具,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全方面丰富诗词的美感。古诗词常常是“诗中有画”,短短几个字就可以为我们描绘出雄浑壮阔或是秀美宁静的场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讲解古诗词前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对所描绘的内容有所了解,更有利于美育的深入进行。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更加高效地创设情境,使得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好意境,从而陶冶个人情操,对美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单元上册的第七单元的《山居秋暝》时,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摩诘便是这首诗的作者王维。本诗描绘了优美的傍晚秋景图,“空山”学生理解起来可能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空山”的视频,“空”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痕迹较少,更多的是是人本身的清幽安逸之境,不是山空,是心空,与王维自身专诚奉佛相契合。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对“空”有了更加具有审美意义的解读,有利于学生接下来解析古诗词更加深刻,分析诗词之美更加有利。
三、结合历史知识,陶冶高尚情操
美育功能的挖掘离不开历史文化知识的辅助,结合历史知识能够使学生不仅仅在旋律层面上感受诗词的美,更从深处上体会到所蕴含的情,提升共情能力,有利于美育的不断渗透。任何诗歌的创作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也应关注该方面的课堂内容,从民族精神出发,在古诗词中感受民族脉搏,良好的美育的实现需要教师将诗人个体的生命与所处的朝代生命紧密结合,二者不能分离,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古诗词中往往有所体现,在教师讲解相关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更能对诗词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拥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该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当时历史背景是安史之乱,教师可以讲解安史之乱下人民的生活,以及杜甫在时代背景下的颠沛流离,诗歌的主题是以轻快奔放的语言抒发作者忽闻叛乱平息的捷报后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流离之悲与闻讯之喜结合,历史背景的补充更有利于学生赏析诗歌。
结束语
综上可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以及结合历史知识等方式加强美育,让古诗词的美育功能得以充分挖掘,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综合素质的不断发展与个人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感受美 体验美——浅谈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因素[J].新课程(上),2019(11):86.
[2]惠明霞.刍议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中华少年,2019(26):52.
[3]吴永红.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3):169+171.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美育
引言
小学生年纪较小,对“美”没有产生系统的评判标准,个人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没有完全形成,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利用语文这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培育,从而加强美育,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中的古诗词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文化源泉,作为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结合体,其蕴含的美育功能需要教师努力挖掘,从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
一、创新教学方法,感受诗词之美
传统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诗词大意,粗略地讲解相关背景与部分字的用法,而后便让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是不符合教学理念的。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其美育功能,利用有效的途径将美渗透进入课堂,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古诗词相较于白话文章的独特性,其语言优美,重视平仄、押韵。对称,对形式要求较高,整体韵律感较强。教师可以抓住“韵律感”展开美育,通过反复诵读、听名家朗读等方式感受在阴阳顿挫的韵律之下所包含的深切情感以及勾勒出的场景,通过朗读教学,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纸面上的理性文字,更学到了诗歌中的感性之美,从而丰富自身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已亥杂诗》时,本诗是一首爱国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朗读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注重停顿,并结合龚自珍的生平经历分析该首诗的主旋律,在朗读时加入期盼变法改图的激情与爱国热情,朗读出“三百年来第一流”的气魄,从而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诗词美感
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这一情况,该年龄段的学生虽然具备较强的想象力,能够更加容易地感受到古诗词所勾勒的场景,但仍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与帮助,多媒体作為声音与图像结合的教学工具,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全方面丰富诗词的美感。古诗词常常是“诗中有画”,短短几个字就可以为我们描绘出雄浑壮阔或是秀美宁静的场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讲解古诗词前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对所描绘的内容有所了解,更有利于美育的深入进行。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更加高效地创设情境,使得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好意境,从而陶冶个人情操,对美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单元上册的第七单元的《山居秋暝》时,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摩诘便是这首诗的作者王维。本诗描绘了优美的傍晚秋景图,“空山”学生理解起来可能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空山”的视频,“空”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痕迹较少,更多的是是人本身的清幽安逸之境,不是山空,是心空,与王维自身专诚奉佛相契合。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对“空”有了更加具有审美意义的解读,有利于学生接下来解析古诗词更加深刻,分析诗词之美更加有利。
三、结合历史知识,陶冶高尚情操
美育功能的挖掘离不开历史文化知识的辅助,结合历史知识能够使学生不仅仅在旋律层面上感受诗词的美,更从深处上体会到所蕴含的情,提升共情能力,有利于美育的不断渗透。任何诗歌的创作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也应关注该方面的课堂内容,从民族精神出发,在古诗词中感受民族脉搏,良好的美育的实现需要教师将诗人个体的生命与所处的朝代生命紧密结合,二者不能分离,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古诗词中往往有所体现,在教师讲解相关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更能对诗词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拥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该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当时历史背景是安史之乱,教师可以讲解安史之乱下人民的生活,以及杜甫在时代背景下的颠沛流离,诗歌的主题是以轻快奔放的语言抒发作者忽闻叛乱平息的捷报后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流离之悲与闻讯之喜结合,历史背景的补充更有利于学生赏析诗歌。
结束语
综上可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以及结合历史知识等方式加强美育,让古诗词的美育功能得以充分挖掘,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综合素质的不断发展与个人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感受美 体验美——浅谈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因素[J].新课程(上),2019(11):86.
[2]惠明霞.刍议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中华少年,2019(26):52.
[3]吴永红.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3):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