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球管理会计研究掀起新一轮热潮,企业管理会计研究方兴未艾,众多学者又将目光纷纷投向政府管理会计领域。随着公众深入了解政府财务信息的意识不断提高,政府财务会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公众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政府管理会计作为新公共管理核心管理工具中的一种,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它不仅帮助改善政府的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而且能够提高政府的信息透明度。
此前,我国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管理会计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研究高潮已经到来。
与此同时,政府管理会计问题较为复杂,其研究的大片领域仍处于空白状态。政府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概念框架、指引体系、信息技术、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等重大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甚至“政府管理会计”概念本身在我国也是一个“新生儿”。政府明确提出要“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这又涉及政府财务会计问题,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利用顶层设计重新构建政府会计体系,发挥其治理功能。
美、英等国由会计组织建立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我国政府的现实选择是由财政部顶层设计,制定发布管理会计指引体系。这有利于整合各方力量,体现权威性,便捷高效地推行应用管理会计。目前,财政部创新设计并推广“部校企合作”管理会计应用创新模式,即政府主导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建设,高校总结管理会计经验,最终使指引体系落实到企业实践当中,形成推进管理会计发展的良性循环。
管理会计起源并发展于企业内部,但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不局限于企业。发展管理会计是提升单位管理水平、推进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而促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财政预算、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财政治理中有机结合,共同应用,互为补充,对于加强政府成本管理,推动预算科学化、精细化,促进绩效管理的深入开展,提升公共项目管理水平都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全方位的提升我国现代财政治理能力。
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是管理会计顶层设计的基础,顶层设计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设计,本质上取决于顶层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与进程。我国目前对于政府管理会计的研究较少,顶层设计的措施推进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政府会计制度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信息缺失成为了制约政府管理会计决策的关键。政府管理会计就是运用政府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对发生事项进行预测、决策。然而预测和决策是否正确仍然需要通过财务会计来验证,所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不可分割开来,否则将影响管理会计在政府日常工作中的运用。政府管理会计需要广泛引入权责发生制。
为了控制成本、提高绩效,提升政府部门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我国财政管理水平,政府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十分必要。政府管理会计应树立“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观念,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推进发展。首先是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会计的有关立法工作。目前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将管理会计运用到公共服务领域来控制成本、加强预算管理等。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法律制度的相对不健全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政府管理会计的发展。为保证我国政府部门顺利引入管理会计体系,需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行为,为政府管理会计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创新和重要突破。政府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辅相成、互相协调,权责发生制的推行有利于促进二者的相互融合,进而促进政府运营绩效的提高。其次是培养政府决策者的管理会计觉悟,提高政府会计人员的素质。政府领导的思想对管理会计的推广与应用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应重视对政府领导的培训,使各级政府领导逐步修正对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认识,取得领导支持并成立政府管理会计指导委员会。同时,建立社会约束机制,督促政府领导重视管理会计的工作。政府管理会计体系的应用,使得会计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提供,而是更加重视管理决策的职能。预测和分析将逐渐成为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他们将广泛参与政府部门的各项管理活动。因而应通过建立管理会计培训机构,为会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运用管理会计的积极性。最后是积极推进保障配套措施的建立,使政府管理会计顺利运用。推广、开发和运用政府管理会计软件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目前政府部门对于管理会计的运用只徘徊在事后核算的水平上,无法有效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管理会计软件无法提供必须的支持,因此需要强化管理会计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目标置换效应:企业不要忘记自己的整体目标
□ 文 許亮生
“对于工作如何完成的关切,渐渐地让方法、技巧、程序的问题占据了一个人的心思,使他反而忘了整体目标的追求。换言之,‘工作如何完成’逐渐代替了‘工作完成了没有’。”美国管理学家约翰·卡那的这句话叫作“目标置换效应”。它指出了企业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常见病:做着做着常常忘记了目标和方向,过多的考虑的是那些技巧、程序之类的方法。而为方法而方法的结果,就是容易忘了整体目标,误入歧途。
有人认为,方法或者手段,再高明也不是目的;但也有人认为,方法、手段也算得上是一个次生目标,仅比总目标低一个层级而已。从企业目标的结构来看,通常可以将一个较大的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当企业人逐个实现了小目标时,也意味着总体大目标的完成。应该说,目标与方法是一个以终极目标为主的有机整体。
一家企业围绕既定总体大目标兵分多路展开各项工作之后,由于每一班组的实力不同,遭遇工作阻力的情形也不尽相同。一些班组只能完成任务的一部分,企业老总不得不重点考虑这些班组,因为它们都是整个制胜方略中的一步棋、一个技巧、一步程序。当企业把精力暂时转移到这些环节中来时,就容易出现“目标置换效应”。企业的目标从企业整体的“工作完成了没有”转变为个别班组的“工作如何完成”的局部方法攻关。 “目标置换效应”若从企业的某个班组本身的角度来看,同样存在。一家企业有个10人检修班,因一台电脑无法修复,造成了企业整个通讯系统的障碍,一时来不及更换那台存储大量重要信息的电脑,就花费了很大精力和时间来抢修。如果只会修,却忘了为什么要修,当这台电脑好不容易修好后,由于对总体目标不够明确,企业仍然不懂得准备一台存储有重要信息的电脑备用,就可能再次发生一次“目标置换效应”。
“目标置换效应”若从企业管理者的领导眼光来考量,问题可能会严重得多。一家企业的经理、主管、高管、老总在拟定一个企业项目的过程中,必须设定出一套至几套可行性的行动方案。企业管理者会为了找到方法、技巧、程序而绞尽脑汁,殚精竭虑,若在方法上耗费过多的精力,同样容易忘掉终极目标的内容,影响工作效能,不知不觉从实现“工作目标”逐渐转变成寻找“工作方法”。
忘记目标对任何工作者而言都是不应该的,但现实中却经常发生。约翰?卡那曾经做过大量的调查并得出结论:在所有影响企业总体大目标完成的因素中,“目标置换效应”约占了67%以上。究其原因,可能企业当初对企业目标的标准在数量、质量和时限界定上不够明确;也可能因目标定得过高,超出企业的实际能力而提不起神;还可能是目标定得过低,难以起到激励作用;有些目标实现的周期太长,在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中,员工的目标感也会渐渐淡化,分散了精力和注意力;也可能是接受目标任务的员工对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无意中其行为偏离了既定目标轨道;或者工作团队之间缺乏配合协作,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尤其是彼此信息交流不畅,团队整体步调不一致,更容易使企业偏移目标方向。
习主席说,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同理,一个记不得来路、忘记原来目标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企业原来的目标是为顾客服务。有些企业常常忘了总体“一盘棋”,或节能减排不达标,或赚钱心切……不同程度上背离企业目标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事实上,“目标置换”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偏差”或“错位”现象,以偏概全,乃至本末倒置。为了避免“目標置换效应”的副作用,在实现目标的进程中,企业一定要把终极目标当作一个“标杆”,自觉、主动、经常向总目标“看齐”。企业要看清既定的方法、程序具有时效性,“昨天”的方法、程序未必能够适应“明天”的工作,不要被“老办法”拖累。企业还要大胆创新,根据目标不断“出新招”以适应新的变化。此外,知道干得怎样了,才能干得更好。企业管理者要定期对实现目标的进展作自检考评,并通报团队全体成员,必要时,为顾全大局还可以放弃、牺牲局部利益,以控制企业脚步坚定、准确地朝着总体目标迈进。
此前,我国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管理会计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研究高潮已经到来。
与此同时,政府管理会计问题较为复杂,其研究的大片领域仍处于空白状态。政府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概念框架、指引体系、信息技术、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等重大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甚至“政府管理会计”概念本身在我国也是一个“新生儿”。政府明确提出要“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这又涉及政府财务会计问题,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利用顶层设计重新构建政府会计体系,发挥其治理功能。
美、英等国由会计组织建立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我国政府的现实选择是由财政部顶层设计,制定发布管理会计指引体系。这有利于整合各方力量,体现权威性,便捷高效地推行应用管理会计。目前,财政部创新设计并推广“部校企合作”管理会计应用创新模式,即政府主导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建设,高校总结管理会计经验,最终使指引体系落实到企业实践当中,形成推进管理会计发展的良性循环。
管理会计起源并发展于企业内部,但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不局限于企业。发展管理会计是提升单位管理水平、推进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而促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财政预算、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财政治理中有机结合,共同应用,互为补充,对于加强政府成本管理,推动预算科学化、精细化,促进绩效管理的深入开展,提升公共项目管理水平都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全方位的提升我国现代财政治理能力。
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是管理会计顶层设计的基础,顶层设计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设计,本质上取决于顶层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与进程。我国目前对于政府管理会计的研究较少,顶层设计的措施推进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政府会计制度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信息缺失成为了制约政府管理会计决策的关键。政府管理会计就是运用政府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对发生事项进行预测、决策。然而预测和决策是否正确仍然需要通过财务会计来验证,所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不可分割开来,否则将影响管理会计在政府日常工作中的运用。政府管理会计需要广泛引入权责发生制。
为了控制成本、提高绩效,提升政府部门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我国财政管理水平,政府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十分必要。政府管理会计应树立“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观念,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推进发展。首先是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会计的有关立法工作。目前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将管理会计运用到公共服务领域来控制成本、加强预算管理等。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法律制度的相对不健全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政府管理会计的发展。为保证我国政府部门顺利引入管理会计体系,需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行为,为政府管理会计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创新和重要突破。政府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辅相成、互相协调,权责发生制的推行有利于促进二者的相互融合,进而促进政府运营绩效的提高。其次是培养政府决策者的管理会计觉悟,提高政府会计人员的素质。政府领导的思想对管理会计的推广与应用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应重视对政府领导的培训,使各级政府领导逐步修正对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认识,取得领导支持并成立政府管理会计指导委员会。同时,建立社会约束机制,督促政府领导重视管理会计的工作。政府管理会计体系的应用,使得会计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提供,而是更加重视管理决策的职能。预测和分析将逐渐成为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他们将广泛参与政府部门的各项管理活动。因而应通过建立管理会计培训机构,为会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运用管理会计的积极性。最后是积极推进保障配套措施的建立,使政府管理会计顺利运用。推广、开发和运用政府管理会计软件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目前政府部门对于管理会计的运用只徘徊在事后核算的水平上,无法有效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管理会计软件无法提供必须的支持,因此需要强化管理会计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目标置换效应:企业不要忘记自己的整体目标
□ 文 許亮生
“对于工作如何完成的关切,渐渐地让方法、技巧、程序的问题占据了一个人的心思,使他反而忘了整体目标的追求。换言之,‘工作如何完成’逐渐代替了‘工作完成了没有’。”美国管理学家约翰·卡那的这句话叫作“目标置换效应”。它指出了企业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常见病:做着做着常常忘记了目标和方向,过多的考虑的是那些技巧、程序之类的方法。而为方法而方法的结果,就是容易忘了整体目标,误入歧途。
有人认为,方法或者手段,再高明也不是目的;但也有人认为,方法、手段也算得上是一个次生目标,仅比总目标低一个层级而已。从企业目标的结构来看,通常可以将一个较大的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当企业人逐个实现了小目标时,也意味着总体大目标的完成。应该说,目标与方法是一个以终极目标为主的有机整体。
一家企业围绕既定总体大目标兵分多路展开各项工作之后,由于每一班组的实力不同,遭遇工作阻力的情形也不尽相同。一些班组只能完成任务的一部分,企业老总不得不重点考虑这些班组,因为它们都是整个制胜方略中的一步棋、一个技巧、一步程序。当企业把精力暂时转移到这些环节中来时,就容易出现“目标置换效应”。企业的目标从企业整体的“工作完成了没有”转变为个别班组的“工作如何完成”的局部方法攻关。 “目标置换效应”若从企业的某个班组本身的角度来看,同样存在。一家企业有个10人检修班,因一台电脑无法修复,造成了企业整个通讯系统的障碍,一时来不及更换那台存储大量重要信息的电脑,就花费了很大精力和时间来抢修。如果只会修,却忘了为什么要修,当这台电脑好不容易修好后,由于对总体目标不够明确,企业仍然不懂得准备一台存储有重要信息的电脑备用,就可能再次发生一次“目标置换效应”。
“目标置换效应”若从企业管理者的领导眼光来考量,问题可能会严重得多。一家企业的经理、主管、高管、老总在拟定一个企业项目的过程中,必须设定出一套至几套可行性的行动方案。企业管理者会为了找到方法、技巧、程序而绞尽脑汁,殚精竭虑,若在方法上耗费过多的精力,同样容易忘掉终极目标的内容,影响工作效能,不知不觉从实现“工作目标”逐渐转变成寻找“工作方法”。
忘记目标对任何工作者而言都是不应该的,但现实中却经常发生。约翰?卡那曾经做过大量的调查并得出结论:在所有影响企业总体大目标完成的因素中,“目标置换效应”约占了67%以上。究其原因,可能企业当初对企业目标的标准在数量、质量和时限界定上不够明确;也可能因目标定得过高,超出企业的实际能力而提不起神;还可能是目标定得过低,难以起到激励作用;有些目标实现的周期太长,在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中,员工的目标感也会渐渐淡化,分散了精力和注意力;也可能是接受目标任务的员工对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无意中其行为偏离了既定目标轨道;或者工作团队之间缺乏配合协作,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尤其是彼此信息交流不畅,团队整体步调不一致,更容易使企业偏移目标方向。
习主席说,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同理,一个记不得来路、忘记原来目标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企业原来的目标是为顾客服务。有些企业常常忘了总体“一盘棋”,或节能减排不达标,或赚钱心切……不同程度上背离企业目标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事实上,“目标置换”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偏差”或“错位”现象,以偏概全,乃至本末倒置。为了避免“目標置换效应”的副作用,在实现目标的进程中,企业一定要把终极目标当作一个“标杆”,自觉、主动、经常向总目标“看齐”。企业要看清既定的方法、程序具有时效性,“昨天”的方法、程序未必能够适应“明天”的工作,不要被“老办法”拖累。企业还要大胆创新,根据目标不断“出新招”以适应新的变化。此外,知道干得怎样了,才能干得更好。企业管理者要定期对实现目标的进展作自检考评,并通报团队全体成员,必要时,为顾全大局还可以放弃、牺牲局部利益,以控制企业脚步坚定、准确地朝着总体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