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以一位社会自然人出发,用社会自然人的心态伦理有序化的眼光去看人生生活中阳光灿烂的早晨,晚霞飘飞的黄昏,星光闪烁的夜晚,风吹雨打的白昼。以艺术家心灵的激荡,把自己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有识有得交织成艺术的网络,再把禅境的魂灵充实到运作的画面。
当今的时代潮流,网络盛行,电子阅读,微信频传。与时代相比较,我已跟不上潮流。感谢湘华君的知遇之情,早在轰轰烈烈的“文革”时代,我们正是二三十岁的年轻岁月,虽是处在非常时期但出于对艺术的执著,彼此在成渝两地,对艺术都虔诚的崇敬着,但必须是偷偷的唱着对艺术追求的进行曲。那个时代,可不像今天这样的信息发达,而湘华君,就了解到成都有一个对艺术痴迷的信徒,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坎坷艰难的爬行着。几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我们彼此都真正的进入了人生的老年。
多年来,我都想为湘华君写点什么!但又觉得自己人笨身微,拙笔难摇。一则,对绘画艺术的学习,我本身是一个业余爱好的自学之徒,更没有体制内外的光环、地位、身份。论艺谈术,恐怕都不会说到专业的具体靶点上。二则,我更不是艺术的专业批评家,谈点艺术理论,恐怕惹人笑话,人微言轻。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明思想家、学者洪应明语)。生之乐,自是人生幸事,但在人生只“乐”而无些许“虚生之忧”,这其“乐”也是轻薄的,浅显的甚至是鄙陋的。毕竟,“花天酒地,笑语欢歌,牌桌切磋”的欢愉快乐与书画之乐的精神欢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不“虚度人生”催发之下的湘华君,对理想始终追求!对信念始终坚持!几十年来,他一直认为,对于中国绘画的行为实际就是一种创作的过程,享受的是这种过程中的理念,这就是他对自己绘画行为的欣赏,也是对自己精神愉悦的陶冶。他言道:“我們绘画创作的目的,并不完全需要去表现所绘事物对象的本身,更多的是表达我自己的一种精神。离开‘主题艺术创作’的中国茶文化的道、释、儒文化创作的理念,更多的是中国人物绘画上的古往今来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上的‘天人合一’的寄托。也是传递着我的精神,感情上的理想,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创作,在中国人物绘画上诠释着我创作上的信念的表现。也是中国文人画家在绘画上利用手中的笔墨表现,让茶文化在品高逸古之中更多寄托我们的精神家园。以非主流的茶文化中的人物画创作,用笔走龙蛇的飞扬去畅游心态,墨彩流韵去寄达我的情意。形神逸情的画面灵物表示的是我自己的心志。”
湘华君这段绘画心迹的表述,充分地显示出了“道家的静观玄览,儒家的物必有合,佛家的渐修顿悟”的哲学之理。
人生之旅,是日递减。过好人生的每一天,这是人生之旅最起码的要求。在人生中追求,在人生中勤奋精进,怀着对自己理想人生的始终追求,湘华君在人物绘画中创作的过程,可以说是像佛家一样的修行过程。每日“参禅打坐、静思熟虑、渐修觉悟”。慢慢地,经过几十年的锤炼,方才修成今天茶文化人物禅画的正果。
“浮生难得半日闲,得闲便是主人”。湘华君作《松荫煮茶图》《高士图》,正是禅心静虑的正智观想,定慧创作,画面上,云淡风轻,淡泊实存。在青松相伴的蜜乐家园恬适清幽之中,得闲的智者,沉醉其中,诗性涌动的情怀在这里定格,享受人生,读书求识。人生复何求?一瓢清泉饮,一杯清香茗,一壶美酒醉,一卷好书识人生。一切世事的纷扰都尘埃落定,累了、倦了、乱了的内心回归平和、闲适、澄明。
“画本无禅,唯画通禅”。湘华君“心画”通禅,以心智而领悟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传神。心之传智的自己的思想情趣通过禅画之境传递给观者,从而使观者在融入画中之情思后而共鸣地感受到作品中神秘而动人的魅力。
作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湘华君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他从生活的自然中领悟,启发自己的悟性,从中悟出宇宙,人生的真谛,也悟出了艺术的真谛。宋人陈郁说道:“写照非画科比,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写之人尤其难也。盖写其形,心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藏一话腴论写心》)“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天于然”(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在当今功利浮燥,追名逐利,物欲横流已是成为绘画艺术圈内有相当数量的人追求目标之时,湘华君始终使自己清醒,始终保持平和淡然,特别是他心静如禅,情智淡定的保持着以禅意而入画境的创作态度。他以一位社会自然人出发,用社会自然人的心态伦理有序化的眼光去看人生生活中阳光灿烂的早晨,晚霞飘飞的黄昏,星光闪烁的夜晚,风吹雨打的白昼。以艺术家心灵的激荡,把自己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有识有得交织成艺术的网络,再把禅境的魂灵充实到运作的画面。这样,他创作的作品成为“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陆机·画赞序》)的精逸之作品中。
“绘画的真实动机,并不是为了把看得见的东西多此一举地再描写一遍,而是要把看不见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在感觉范围内,或感觉的触角所无法伸展到的领地)东西变成为可以感觉的东西”(《中国画心性论》江宏、邵琦著)。湘华君在创作中把对中国禅茶文化人物形象以感觉的智慧和智慧的感觉之心性禅境,作为自身的源创基因,再从生活的振荡和裂缝中得到一种启迪,得到了中国人物绘画在传承之中必须在发展之中才有可能传承的勇气,在实践行为的创作中,他创作的作品接上了地气。这个地气,就是他创作的作品能够让观者在读识时有所感动,这个能感动观者接上地气的作品首先是要作者在创作时先感动自己,这种感觉的智慧的感动就是湘华君以禅境入心,心智运笔,突入“天人合一”的澄明境界,修养心性,在创作时对作品真情实感的投入。如《东坡赤壁泛舟图》《小红低唱我吹箫》《山空松子落》,绘画的形象正是湘华君智慧感觉的结晶。“形具而神生”,更是湘华君以禅境入画境的精妙表现,使其画作之所表现物象。“神依形而生,神随形而出,形有神而活,形得神而感”。感动了自己,感动了观者,共鸣共识,琴瑟和谐,成为知音。 以禅意之思维,运绘画手段心智所表现,这是中国画所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挥写之间,作者直指本心的简约思想和特立独行的禅意风韵,立足于儒,染指于禅,归化于道。湘华君创作的禅意风骨的画作,自然就在画面上表现出笔墨简远,意境开阔,空而不虚,寂而不灭,淡而有味,高古脱尘的境界。
庄子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湘华君数十年如一日在对中国绘画以“禅”入境的对笔墨造作的“千难一易”的纯化过程的进行之中。如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八卦演变之理,化繁为简,把人物多线复杂的造型的“六十四卦”还原变成简约的“八卦”,再把“八卦還原成乾坤两卦,进而又在乾坤两卦中抽绎出一阴一阳的一点一划,使其生成为阴阳太极的黑白两点,成其为最小的可自由运用的绘画语言表现单位”。这些笔墨语汇单位,湘华君在实际实现画图构成的应用中,再以“精诚之至”的创作态度,运腕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演变生成方式,营构出他所表现出的画面的笔墨世界。湘华君以“禅”入境的人物画,他是在用自己的“心智”去画,画里渗透着他的追求、他的思想、他的情感。如果说在今天的艺术圈里,有些人追求的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身份、头衔等等,以在画面创作中迎合“主流体制”的需要而绘制的作品,虽然在画面的表现上是“实实在在”,但却没有自己绘画思想的灵魂。自己绘画的水平再高,也是人云我云,随波逐流。而湘华君不是这样,他以谦和真诚的严谨态势对待艺术的创作,以睿智幽默迁想妙得的“禅境”落幅于自己的画作。所以,读湘华君的作品,他的作品创作手段的笔墨是高超的,他的绘画思想的境界是高尚的。湘华君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精髓的汲取和修为,恰到好处地张扬中国绘画艺术笔墨的独立性,墨(彩)分五色的传统内涵,熟练地运用墨彩,写意,简笔,传神等方法弘扬了“以禅入画”的文人画之优长。
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它在湘华君和我的脸上分别刻下沧桑的痕迹,给我俩写下的是满满的知性与自信。我们正开始优雅而又有风度的变老。而临着七秩(70岁)重启蒙的第二次人生的开始。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始至今的相识相交,跨越了四五十年的光阴。我们共同举办二人联展,到江西景德镇对瓷画艺术的切磋与探索,尤其是2015年的两个月在美国举办我们的个人画展时,我们相处一地,彼此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了解。我惊奇地发现,湘华君在中国绘画艺术的探索上与我有许多共同的语言和认识。湘华君以研究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在中国禅茶人物画领域里进行探索,他心中有一种高境界的以“禅境”入画境的使命感。“艺枯在润,艺老在嫩”,时光荏苒,随着阅历的深积,湘华君无论是绘画技能的历练,还是艺术上的修养都渐瑧至一定的境界,思想意识上已是阅尽繁华而复归平淡,追求本真。故绘画之道为“上乘修境,下乘造景”。因此,今之再读湘华君的作品,不再刻意雕琢,而是信手拈笔而来,自然成章。并无苦心经营,又能暗合法度,满含睿智之心,意到笔随,气已吞,意已足,天然去机心。以中国画的笔情墨趣表达一种高深静观的禅境和谐趣,是湘华君多年来探索的一个主题。佛学中一首偈语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心外本无佛,自己纯真的本性就是佛。把心修治好,有清静正直的思维,有善良的言行,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有包容一切的心胸。欲得净土,当净其心。在湘华君以禅入境的诗画之中,所写物像皆得其本来面目,禅静祥瑞而令人观之欣喜、顶礼崇拜。“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读湘华君的画品,亦诗亦禅,静逸赏悦。以艺术的生活写照,以梦幻的境界陶冶。令观者立之一静禅,由之一欣喜,因之一慰籍。
这就是湘华君的以禅入境的中国画人物画的绘画艺术!
中国茶文化代表画家
1947年生于湖南,祖籍山东临淄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重庆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重庆美术家协会理事
重庆国画院艺委员会委员
重庆渝州画院常务副院长
已出版《跨世纪中国美术家艺术成就优选画库——于湘华国画作品优选》《于湘华作品集》。
其艺术成就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美术报》《国画家》《中国书画报》《收藏家》《茶博览》《艺术收藏》等国家级报刊杂志报道。作品被海内外专业机构及私人收藏。
当今的时代潮流,网络盛行,电子阅读,微信频传。与时代相比较,我已跟不上潮流。感谢湘华君的知遇之情,早在轰轰烈烈的“文革”时代,我们正是二三十岁的年轻岁月,虽是处在非常时期但出于对艺术的执著,彼此在成渝两地,对艺术都虔诚的崇敬着,但必须是偷偷的唱着对艺术追求的进行曲。那个时代,可不像今天这样的信息发达,而湘华君,就了解到成都有一个对艺术痴迷的信徒,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坎坷艰难的爬行着。几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我们彼此都真正的进入了人生的老年。
多年来,我都想为湘华君写点什么!但又觉得自己人笨身微,拙笔难摇。一则,对绘画艺术的学习,我本身是一个业余爱好的自学之徒,更没有体制内外的光环、地位、身份。论艺谈术,恐怕都不会说到专业的具体靶点上。二则,我更不是艺术的专业批评家,谈点艺术理论,恐怕惹人笑话,人微言轻。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明思想家、学者洪应明语)。生之乐,自是人生幸事,但在人生只“乐”而无些许“虚生之忧”,这其“乐”也是轻薄的,浅显的甚至是鄙陋的。毕竟,“花天酒地,笑语欢歌,牌桌切磋”的欢愉快乐与书画之乐的精神欢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不“虚度人生”催发之下的湘华君,对理想始终追求!对信念始终坚持!几十年来,他一直认为,对于中国绘画的行为实际就是一种创作的过程,享受的是这种过程中的理念,这就是他对自己绘画行为的欣赏,也是对自己精神愉悦的陶冶。他言道:“我們绘画创作的目的,并不完全需要去表现所绘事物对象的本身,更多的是表达我自己的一种精神。离开‘主题艺术创作’的中国茶文化的道、释、儒文化创作的理念,更多的是中国人物绘画上的古往今来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上的‘天人合一’的寄托。也是传递着我的精神,感情上的理想,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创作,在中国人物绘画上诠释着我创作上的信念的表现。也是中国文人画家在绘画上利用手中的笔墨表现,让茶文化在品高逸古之中更多寄托我们的精神家园。以非主流的茶文化中的人物画创作,用笔走龙蛇的飞扬去畅游心态,墨彩流韵去寄达我的情意。形神逸情的画面灵物表示的是我自己的心志。”
湘华君这段绘画心迹的表述,充分地显示出了“道家的静观玄览,儒家的物必有合,佛家的渐修顿悟”的哲学之理。
人生之旅,是日递减。过好人生的每一天,这是人生之旅最起码的要求。在人生中追求,在人生中勤奋精进,怀着对自己理想人生的始终追求,湘华君在人物绘画中创作的过程,可以说是像佛家一样的修行过程。每日“参禅打坐、静思熟虑、渐修觉悟”。慢慢地,经过几十年的锤炼,方才修成今天茶文化人物禅画的正果。
“浮生难得半日闲,得闲便是主人”。湘华君作《松荫煮茶图》《高士图》,正是禅心静虑的正智观想,定慧创作,画面上,云淡风轻,淡泊实存。在青松相伴的蜜乐家园恬适清幽之中,得闲的智者,沉醉其中,诗性涌动的情怀在这里定格,享受人生,读书求识。人生复何求?一瓢清泉饮,一杯清香茗,一壶美酒醉,一卷好书识人生。一切世事的纷扰都尘埃落定,累了、倦了、乱了的内心回归平和、闲适、澄明。
“画本无禅,唯画通禅”。湘华君“心画”通禅,以心智而领悟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传神。心之传智的自己的思想情趣通过禅画之境传递给观者,从而使观者在融入画中之情思后而共鸣地感受到作品中神秘而动人的魅力。
作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湘华君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他从生活的自然中领悟,启发自己的悟性,从中悟出宇宙,人生的真谛,也悟出了艺术的真谛。宋人陈郁说道:“写照非画科比,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写之人尤其难也。盖写其形,心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藏一话腴论写心》)“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天于然”(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在当今功利浮燥,追名逐利,物欲横流已是成为绘画艺术圈内有相当数量的人追求目标之时,湘华君始终使自己清醒,始终保持平和淡然,特别是他心静如禅,情智淡定的保持着以禅意而入画境的创作态度。他以一位社会自然人出发,用社会自然人的心态伦理有序化的眼光去看人生生活中阳光灿烂的早晨,晚霞飘飞的黄昏,星光闪烁的夜晚,风吹雨打的白昼。以艺术家心灵的激荡,把自己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有识有得交织成艺术的网络,再把禅境的魂灵充实到运作的画面。这样,他创作的作品成为“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陆机·画赞序》)的精逸之作品中。
“绘画的真实动机,并不是为了把看得见的东西多此一举地再描写一遍,而是要把看不见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在感觉范围内,或感觉的触角所无法伸展到的领地)东西变成为可以感觉的东西”(《中国画心性论》江宏、邵琦著)。湘华君在创作中把对中国禅茶文化人物形象以感觉的智慧和智慧的感觉之心性禅境,作为自身的源创基因,再从生活的振荡和裂缝中得到一种启迪,得到了中国人物绘画在传承之中必须在发展之中才有可能传承的勇气,在实践行为的创作中,他创作的作品接上了地气。这个地气,就是他创作的作品能够让观者在读识时有所感动,这个能感动观者接上地气的作品首先是要作者在创作时先感动自己,这种感觉的智慧的感动就是湘华君以禅境入心,心智运笔,突入“天人合一”的澄明境界,修养心性,在创作时对作品真情实感的投入。如《东坡赤壁泛舟图》《小红低唱我吹箫》《山空松子落》,绘画的形象正是湘华君智慧感觉的结晶。“形具而神生”,更是湘华君以禅境入画境的精妙表现,使其画作之所表现物象。“神依形而生,神随形而出,形有神而活,形得神而感”。感动了自己,感动了观者,共鸣共识,琴瑟和谐,成为知音。 以禅意之思维,运绘画手段心智所表现,这是中国画所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挥写之间,作者直指本心的简约思想和特立独行的禅意风韵,立足于儒,染指于禅,归化于道。湘华君创作的禅意风骨的画作,自然就在画面上表现出笔墨简远,意境开阔,空而不虚,寂而不灭,淡而有味,高古脱尘的境界。
庄子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湘华君数十年如一日在对中国绘画以“禅”入境的对笔墨造作的“千难一易”的纯化过程的进行之中。如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八卦演变之理,化繁为简,把人物多线复杂的造型的“六十四卦”还原变成简约的“八卦”,再把“八卦還原成乾坤两卦,进而又在乾坤两卦中抽绎出一阴一阳的一点一划,使其生成为阴阳太极的黑白两点,成其为最小的可自由运用的绘画语言表现单位”。这些笔墨语汇单位,湘华君在实际实现画图构成的应用中,再以“精诚之至”的创作态度,运腕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演变生成方式,营构出他所表现出的画面的笔墨世界。湘华君以“禅”入境的人物画,他是在用自己的“心智”去画,画里渗透着他的追求、他的思想、他的情感。如果说在今天的艺术圈里,有些人追求的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身份、头衔等等,以在画面创作中迎合“主流体制”的需要而绘制的作品,虽然在画面的表现上是“实实在在”,但却没有自己绘画思想的灵魂。自己绘画的水平再高,也是人云我云,随波逐流。而湘华君不是这样,他以谦和真诚的严谨态势对待艺术的创作,以睿智幽默迁想妙得的“禅境”落幅于自己的画作。所以,读湘华君的作品,他的作品创作手段的笔墨是高超的,他的绘画思想的境界是高尚的。湘华君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精髓的汲取和修为,恰到好处地张扬中国绘画艺术笔墨的独立性,墨(彩)分五色的传统内涵,熟练地运用墨彩,写意,简笔,传神等方法弘扬了“以禅入画”的文人画之优长。
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它在湘华君和我的脸上分别刻下沧桑的痕迹,给我俩写下的是满满的知性与自信。我们正开始优雅而又有风度的变老。而临着七秩(70岁)重启蒙的第二次人生的开始。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始至今的相识相交,跨越了四五十年的光阴。我们共同举办二人联展,到江西景德镇对瓷画艺术的切磋与探索,尤其是2015年的两个月在美国举办我们的个人画展时,我们相处一地,彼此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了解。我惊奇地发现,湘华君在中国绘画艺术的探索上与我有许多共同的语言和认识。湘华君以研究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在中国禅茶人物画领域里进行探索,他心中有一种高境界的以“禅境”入画境的使命感。“艺枯在润,艺老在嫩”,时光荏苒,随着阅历的深积,湘华君无论是绘画技能的历练,还是艺术上的修养都渐瑧至一定的境界,思想意识上已是阅尽繁华而复归平淡,追求本真。故绘画之道为“上乘修境,下乘造景”。因此,今之再读湘华君的作品,不再刻意雕琢,而是信手拈笔而来,自然成章。并无苦心经营,又能暗合法度,满含睿智之心,意到笔随,气已吞,意已足,天然去机心。以中国画的笔情墨趣表达一种高深静观的禅境和谐趣,是湘华君多年来探索的一个主题。佛学中一首偈语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心外本无佛,自己纯真的本性就是佛。把心修治好,有清静正直的思维,有善良的言行,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有包容一切的心胸。欲得净土,当净其心。在湘华君以禅入境的诗画之中,所写物像皆得其本来面目,禅静祥瑞而令人观之欣喜、顶礼崇拜。“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读湘华君的画品,亦诗亦禅,静逸赏悦。以艺术的生活写照,以梦幻的境界陶冶。令观者立之一静禅,由之一欣喜,因之一慰籍。
这就是湘华君的以禅入境的中国画人物画的绘画艺术!
中国茶文化代表画家
1947年生于湖南,祖籍山东临淄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重庆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重庆美术家协会理事
重庆国画院艺委员会委员
重庆渝州画院常务副院长
已出版《跨世纪中国美术家艺术成就优选画库——于湘华国画作品优选》《于湘华作品集》。
其艺术成就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美术报》《国画家》《中国书画报》《收藏家》《茶博览》《艺术收藏》等国家级报刊杂志报道。作品被海内外专业机构及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