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的微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流媒体,“微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主题,高校微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思潮和社会心理的动态反映。做好微网络管理,避免舆情危机的产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据当前微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发现微网络传播领域的新问题,预防和化解微网络舆情危机,实现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顺利进行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高校“微”网络 舆情危机 化解 引导机制
伴随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微”网络日益成为治国理政新平台,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微”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流媒体,使用日益频繁普及。手机取代个人电脑成为个人信息中心,便捷、快速、高效。以微博、微信、BBS、QQ为代表的“微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主题,高校微网络舆情成为大学生思潮和社会心理的真实动态反映。当前高校“微”网络舆情的形成方式突出表现为四类:一是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包括系内外、校内外、国内外等,引起公众关注,并进行议论、揣测和分析。二是学校、系部出台的新政策引起的讨论和质疑。三是在校师生的不当行为和言论引起的发声或围观。四是学生诉求不能满足时,在网上发声,希望获得援助或渲泄感情引起的舆论。高校学生管理服务的视野已经从日常的校园生活延伸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关注和研究微网络舆情日益成为高校学生服务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一、新时期大学生“微”时代网络舆情新特点:
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逐步形成多元性与综合性、群体性与放大性、非理性与难控性、草根性与匿名性、情绪化和非理性相互交织的特点。【1】如今,在“微”网络领域有着比传统网络更加突出的特点。总的来说,微网络具有快捷性、延展性、互动性、即时性等传播特性。高校大学生在微网络领域参与度高、自由度大、意见交互便捷。而且,微网络具有主体相对模糊、稳定性差、内容多元、缺乏主体引导等新特点。突出表现在:
1、大学生受微网络舆情的影响更大,学生对舆情辨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原因之一是,大学生还处在人生经历逐步积累、没有完全进入社会、思想观念不尽成熟阶段,较为单纯热血,且思想活跃,责任意识较强,相较于社会成年群体,受网络舆情影响更大。原因之二是,微网络信息更具吸引力、可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跨时空交流,作用发挥更加持久。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待微网络信息能够冷静、客观、平缓、自信的分析对待;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微网络信息不分良莠,较为直接、鲁莽、“自信”甚至不负责任。
2、微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加快而广。第一,学校传统的信息传播常规渠道不畅通。相比之下,微网络简便易行,随机性强;不发生面对面冲突且能充分表达自身想法;能够证明自己在思考,体现责任心。因此,大家都乐于接受微网络。第二,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能力强,尤其是网络使用和各类电子信息设备使用技能娴熟、工具便易,突发性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网民能够很快将自己所看到的信息,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微”网络形式传播出去。第三,大学生群体就年龄、知识结构、思维状况有着诸多一致性,一旦信息散布,舆情形成速度快,渠道多,易产生群体舆论共鸣。
3、微网络舆情影响具有普及性(普遍性)、易变性和不稳定性,一旦出现舆情异常易走偏。微网络主体多元不固定,身份隐蔽,且个性化特点明显,不代表任何组织机构,失语、乱语现象存在。而且,在微网络领域缺少网络群体的领袖人物,各自独立性强、态度差异性大,不利于监控引导,更易造成网络舆情随事态发展而速变,不易把握。
4、微网络信息上网可以不经审查与授权,更是良莠混杂,情绪化、生活化色彩更加浓重。微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带来意见表达的便捷性和随意性。任何一个社会公众都可以少有顾忌地发表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或者宣泄自己的不正常心态,特别是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言词模糊的情况下,加大了主观揣测,导致不实信息的制造和传播,甚至被人利用,出现动机不良的网络舆论引导,形成舆情危机。
二、目前高校微网络管理存在问题:
微网络的普及使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和生活的高效率。如节省时间;增加学生了解社会的信息量;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在较短或零碎时间里获取知识盛宴。但伴随网络日益自由、专业网络推手介入、网络事件出现娱乐化趋势,当前高校微网络平台也出现诸多问题:
1、微网络舆情监管不利,重视不够。由于对微网络管理认识不到位,监管相对滞后,缺乏专业技管;“把关人”缺位或者多头管理责权不清;管理机制、引导机制、危机应对处置机制缺失;微网络舆情管理体制不顺畅,效率不高。微网络处于自在无序状态,甚至有害虚假信息泛滥;部分高校网民缺乏道德自律、管理自律。这更进一步加大了监管难度。
2、舆情危机预警与舆情危机应对衔接不畅,影响合力发挥。微网络舆情具有不确定性、易爆发性、偏激性等危机隐患。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建立自己的舆情危机预警和应对系统,多数学校仍采取传统的预警和应对程序,按常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处理手段上不能适应微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在预警机制中,对于微网络舆情信息不能实现自动发现、归类、汇总、统计和热点话题的精确定位、自动预警以及有关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在危机处置中,管理权限和信息反馈不顺畅,影响处置的科学性、准确性。
3、微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网络的存在,尤其是微网络的飞速发展,使社会涌动的暗潮时而露头。各界人士都能发表个人见解,使得微网络信息指向混乱,难辨良莠。在舆论引导中,再单一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的引导方式已不能满足解决问题需要。目前在高校对微网络监控、引导都不够专业化。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统一部署、统一调配,专职人员缺乏。加之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没有专项经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4、高校教育管理者思想上认识不够,现代舆论意识不强。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仍习惯于传统思维和经验,认为微网络只是学生们进行消遣的方式和渠道,是虚拟世界,缺乏权威性和专业性,不屑于通过互联网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对其产生的潜在引导力量和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微网络舆情危机化解措施和建议:
大学生微网络舆情的管理重点是解决网络舆情的危机事件。应对高校微网络舆情危机,预警重于应对和处置。化解危机应从预防开始。因此,必须制定好微网络的预警措施。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危机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及时有效介入,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部门联动,分工协作,避免危机发生。具体说来:
1、充分考虑到微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使微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和校园舆情紧密结合,建立良性互动引导机制体系。网络舆情往往与社会舆情和校园舆情具有一致性。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不满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为网络身份隐蔽且缺少规则限制。考虑到网络与现实的这一关系,在网络监控与引导的同时,必须注重现实生活与课堂对学生正确使用和对待微网络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握好校园舆情和社会舆情,也就会自然规避微网络舆情危机。同时,借助微网络便捷、快速、高效的特点,利用微网络舆情深挖大学生群体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差异,进而纠正和完善现实的校园教育教学。把高校微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来,既提升网络文化层次与品位,又能实现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常态化,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正向发展,形成协调、健康、积极的多元舆情氛围。
2、创新微时代环境下辅导员服务模式和管理体制,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紧密结合。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做好微网络干预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一,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诚实与正直。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大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宣传,公布学生权利与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实现微时代网络与实际社会生活步调一致。其二,培育和增强师生现代微网络舆情理念。让师生客观认识网络舆论既是社会危机的放大器也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我们既不能把微网络舆情视为洪水猛兽反应过度,也不能麻木不仁至使危机产生;培养师生延展“信息公开”的理念,确立网络诚信观,讲真话说实情,指导思想从“堵”向“疏”转变;实现由“全能管理”向“有限管理”的转变,【2】在微网络管理中要把握“度”;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把舆情引导和危机处理看作学生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实施常态管理。其三,通过培训辅导员相关技能,学习舆情应对方法,提升辅导员积极主动应对微网络舆情的能力。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更多的计算机使用技术和舆情监控技术,如:本果网络舆情监控软件、优捷信达科技系统、军犬舆情软件系统等的使用。对于微网络舆情的监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了解网络舆情采集与提取技术、网络舆情话题发现与追踪技术、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技术、多文档自动文摘技术等单体化技术。其四,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充分发挥高校知识分子集团优势,科学理性的引导舆论,营造网上主流舆论话语权;建立"微网络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广泛争取支持者,使舆论向理性、可控的方向发展;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扩大主流网站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其真正成为能对大学生群体起主导作用的权威网站;同时,加强校长信箱、在线访谈、留言板等互动栏目建设,将网上沟通作为了解学情的重要平台,使校园微网络成为师生真情交流、沟通的桥梁。
3、伴随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高校微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机制。一是完善社会信息、校园信息、系部信息公开机制。丰富信息公开形式,把传统媒体与微网络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公开渠道,加快公开进程,让网络负面舆情止于公开。例如:建立以校园或系部、班级为单位的公众微信号、“微群阅读吧”、书香网络、公众微课堂,进行有选择的内容传播,让正能量的微信息占据更多平台。二是建立高校微网群主、新闻发言人和网评员机制,形成高校微网络的舆论领袖,引导舆情走向。充分发挥师生骨干与其他同龄人习相近、性相吸、具有较高认同度等优势,对微网络信息加工解释、扩散传播、支配引导、协调干扰,进行舆情基调的引导。【3】三是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机构,提升网络管理技术和设备操控技术。成立学校、系部二级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或系部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的指导与管理、互联网和网站、微信平台等的统一规划和建设管理,组织监测、研判和应对;健全微网络信息采集、研究、教育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四是建立高校“智慧微网络”,让微时代高校网络更健康、更透明、具特色、受监督。可以专注于微阅读、微课堂、微分享、微点评、微图片、微论坛等微信息服务,从微美文、微小说、微手工、微创意、微家居等微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微资讯、分享微资讯。形成一个学识体系、生活经验、励志鼓励、化解难题相统一的高校智慧微分享平台,充分发挥其正向引领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化趋势。【4】五是明确职责,建立“微”网络虚假信息惩处机制。明确各单位成员的职责分工,既要灵活有效,又要尽量避免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利用法律和学校相关规章对制造谣言和扰乱微网络秩序的恶意行为予以打击。在惩处上,实现“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网络行为与学分考评相结合;网络言论与评优评奖相结合。真正实现外在约束与内在自律相统一。
4、尊重大学生权力,打造诚信校园微网络。尊重高校师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允许和鼓励学生在微网络领域提出意见批评,进行舆论监督,同时通过相应的微网络平台积极沟通对话,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引导他们在最根本的问题上正向的帮助国家、社会、学校、系部,缓解师生不满情绪;针对突发事件,及时发布真相,坦诚回应质疑,第一时间把事件进展等情况公布于众,满足网民对相关事件的知情权;快速及时地对事件做出调查处理,把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以及责任追究上,甚至可以邀请学生或老师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充分尊重微网民的参与权与监督权。由于高校研究生群体、本科生群体、专科学生群体中存在差异性,在各项权力行使和监督上也要注意区别对待。
总之,高校微网络舆情被称之为高校学生群体事件的“导火索”也是恶性事件的“催化剂”又是有效解决事件的“绊脚石”。舆情引导应对工作处理得好的话,就能成为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及时发现问题的“预警器”;疏导学生情绪的“减压阀”。【5】关注高校微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是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更好地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高校微网络平台,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高效、科学,实现大学生的综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http://www.docin.com/p-384939072.html
【2】李爽民.第三方力量参与的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新模式探索,硕士论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3】 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5-10.
【4】 张静瑶.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5(3):114-117.
【5】 邓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3-126.
关键词:高校“微”网络 舆情危机 化解 引导机制
伴随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微”网络日益成为治国理政新平台,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微”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流媒体,使用日益频繁普及。手机取代个人电脑成为个人信息中心,便捷、快速、高效。以微博、微信、BBS、QQ为代表的“微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主题,高校微网络舆情成为大学生思潮和社会心理的真实动态反映。当前高校“微”网络舆情的形成方式突出表现为四类:一是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包括系内外、校内外、国内外等,引起公众关注,并进行议论、揣测和分析。二是学校、系部出台的新政策引起的讨论和质疑。三是在校师生的不当行为和言论引起的发声或围观。四是学生诉求不能满足时,在网上发声,希望获得援助或渲泄感情引起的舆论。高校学生管理服务的视野已经从日常的校园生活延伸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关注和研究微网络舆情日益成为高校学生服务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一、新时期大学生“微”时代网络舆情新特点:
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逐步形成多元性与综合性、群体性与放大性、非理性与难控性、草根性与匿名性、情绪化和非理性相互交织的特点。【1】如今,在“微”网络领域有着比传统网络更加突出的特点。总的来说,微网络具有快捷性、延展性、互动性、即时性等传播特性。高校大学生在微网络领域参与度高、自由度大、意见交互便捷。而且,微网络具有主体相对模糊、稳定性差、内容多元、缺乏主体引导等新特点。突出表现在:
1、大学生受微网络舆情的影响更大,学生对舆情辨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原因之一是,大学生还处在人生经历逐步积累、没有完全进入社会、思想观念不尽成熟阶段,较为单纯热血,且思想活跃,责任意识较强,相较于社会成年群体,受网络舆情影响更大。原因之二是,微网络信息更具吸引力、可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跨时空交流,作用发挥更加持久。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待微网络信息能够冷静、客观、平缓、自信的分析对待;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微网络信息不分良莠,较为直接、鲁莽、“自信”甚至不负责任。
2、微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加快而广。第一,学校传统的信息传播常规渠道不畅通。相比之下,微网络简便易行,随机性强;不发生面对面冲突且能充分表达自身想法;能够证明自己在思考,体现责任心。因此,大家都乐于接受微网络。第二,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能力强,尤其是网络使用和各类电子信息设备使用技能娴熟、工具便易,突发性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网民能够很快将自己所看到的信息,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微”网络形式传播出去。第三,大学生群体就年龄、知识结构、思维状况有着诸多一致性,一旦信息散布,舆情形成速度快,渠道多,易产生群体舆论共鸣。
3、微网络舆情影响具有普及性(普遍性)、易变性和不稳定性,一旦出现舆情异常易走偏。微网络主体多元不固定,身份隐蔽,且个性化特点明显,不代表任何组织机构,失语、乱语现象存在。而且,在微网络领域缺少网络群体的领袖人物,各自独立性强、态度差异性大,不利于监控引导,更易造成网络舆情随事态发展而速变,不易把握。
4、微网络信息上网可以不经审查与授权,更是良莠混杂,情绪化、生活化色彩更加浓重。微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带来意见表达的便捷性和随意性。任何一个社会公众都可以少有顾忌地发表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或者宣泄自己的不正常心态,特别是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言词模糊的情况下,加大了主观揣测,导致不实信息的制造和传播,甚至被人利用,出现动机不良的网络舆论引导,形成舆情危机。
二、目前高校微网络管理存在问题:
微网络的普及使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和生活的高效率。如节省时间;增加学生了解社会的信息量;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在较短或零碎时间里获取知识盛宴。但伴随网络日益自由、专业网络推手介入、网络事件出现娱乐化趋势,当前高校微网络平台也出现诸多问题:
1、微网络舆情监管不利,重视不够。由于对微网络管理认识不到位,监管相对滞后,缺乏专业技管;“把关人”缺位或者多头管理责权不清;管理机制、引导机制、危机应对处置机制缺失;微网络舆情管理体制不顺畅,效率不高。微网络处于自在无序状态,甚至有害虚假信息泛滥;部分高校网民缺乏道德自律、管理自律。这更进一步加大了监管难度。
2、舆情危机预警与舆情危机应对衔接不畅,影响合力发挥。微网络舆情具有不确定性、易爆发性、偏激性等危机隐患。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建立自己的舆情危机预警和应对系统,多数学校仍采取传统的预警和应对程序,按常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处理手段上不能适应微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在预警机制中,对于微网络舆情信息不能实现自动发现、归类、汇总、统计和热点话题的精确定位、自动预警以及有关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在危机处置中,管理权限和信息反馈不顺畅,影响处置的科学性、准确性。
3、微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网络的存在,尤其是微网络的飞速发展,使社会涌动的暗潮时而露头。各界人士都能发表个人见解,使得微网络信息指向混乱,难辨良莠。在舆论引导中,再单一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的引导方式已不能满足解决问题需要。目前在高校对微网络监控、引导都不够专业化。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统一部署、统一调配,专职人员缺乏。加之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没有专项经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4、高校教育管理者思想上认识不够,现代舆论意识不强。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仍习惯于传统思维和经验,认为微网络只是学生们进行消遣的方式和渠道,是虚拟世界,缺乏权威性和专业性,不屑于通过互联网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对其产生的潜在引导力量和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微网络舆情危机化解措施和建议:
大学生微网络舆情的管理重点是解决网络舆情的危机事件。应对高校微网络舆情危机,预警重于应对和处置。化解危机应从预防开始。因此,必须制定好微网络的预警措施。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危机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及时有效介入,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部门联动,分工协作,避免危机发生。具体说来:
1、充分考虑到微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使微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和校园舆情紧密结合,建立良性互动引导机制体系。网络舆情往往与社会舆情和校园舆情具有一致性。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不满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为网络身份隐蔽且缺少规则限制。考虑到网络与现实的这一关系,在网络监控与引导的同时,必须注重现实生活与课堂对学生正确使用和对待微网络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握好校园舆情和社会舆情,也就会自然规避微网络舆情危机。同时,借助微网络便捷、快速、高效的特点,利用微网络舆情深挖大学生群体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差异,进而纠正和完善现实的校园教育教学。把高校微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来,既提升网络文化层次与品位,又能实现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常态化,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正向发展,形成协调、健康、积极的多元舆情氛围。
2、创新微时代环境下辅导员服务模式和管理体制,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紧密结合。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做好微网络干预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一,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诚实与正直。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大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宣传,公布学生权利与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实现微时代网络与实际社会生活步调一致。其二,培育和增强师生现代微网络舆情理念。让师生客观认识网络舆论既是社会危机的放大器也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我们既不能把微网络舆情视为洪水猛兽反应过度,也不能麻木不仁至使危机产生;培养师生延展“信息公开”的理念,确立网络诚信观,讲真话说实情,指导思想从“堵”向“疏”转变;实现由“全能管理”向“有限管理”的转变,【2】在微网络管理中要把握“度”;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把舆情引导和危机处理看作学生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实施常态管理。其三,通过培训辅导员相关技能,学习舆情应对方法,提升辅导员积极主动应对微网络舆情的能力。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更多的计算机使用技术和舆情监控技术,如:本果网络舆情监控软件、优捷信达科技系统、军犬舆情软件系统等的使用。对于微网络舆情的监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了解网络舆情采集与提取技术、网络舆情话题发现与追踪技术、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技术、多文档自动文摘技术等单体化技术。其四,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充分发挥高校知识分子集团优势,科学理性的引导舆论,营造网上主流舆论话语权;建立"微网络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广泛争取支持者,使舆论向理性、可控的方向发展;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扩大主流网站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其真正成为能对大学生群体起主导作用的权威网站;同时,加强校长信箱、在线访谈、留言板等互动栏目建设,将网上沟通作为了解学情的重要平台,使校园微网络成为师生真情交流、沟通的桥梁。
3、伴随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高校微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机制。一是完善社会信息、校园信息、系部信息公开机制。丰富信息公开形式,把传统媒体与微网络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公开渠道,加快公开进程,让网络负面舆情止于公开。例如:建立以校园或系部、班级为单位的公众微信号、“微群阅读吧”、书香网络、公众微课堂,进行有选择的内容传播,让正能量的微信息占据更多平台。二是建立高校微网群主、新闻发言人和网评员机制,形成高校微网络的舆论领袖,引导舆情走向。充分发挥师生骨干与其他同龄人习相近、性相吸、具有较高认同度等优势,对微网络信息加工解释、扩散传播、支配引导、协调干扰,进行舆情基调的引导。【3】三是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机构,提升网络管理技术和设备操控技术。成立学校、系部二级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或系部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的指导与管理、互联网和网站、微信平台等的统一规划和建设管理,组织监测、研判和应对;健全微网络信息采集、研究、教育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四是建立高校“智慧微网络”,让微时代高校网络更健康、更透明、具特色、受监督。可以专注于微阅读、微课堂、微分享、微点评、微图片、微论坛等微信息服务,从微美文、微小说、微手工、微创意、微家居等微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微资讯、分享微资讯。形成一个学识体系、生活经验、励志鼓励、化解难题相统一的高校智慧微分享平台,充分发挥其正向引领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化趋势。【4】五是明确职责,建立“微”网络虚假信息惩处机制。明确各单位成员的职责分工,既要灵活有效,又要尽量避免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利用法律和学校相关规章对制造谣言和扰乱微网络秩序的恶意行为予以打击。在惩处上,实现“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网络行为与学分考评相结合;网络言论与评优评奖相结合。真正实现外在约束与内在自律相统一。
4、尊重大学生权力,打造诚信校园微网络。尊重高校师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允许和鼓励学生在微网络领域提出意见批评,进行舆论监督,同时通过相应的微网络平台积极沟通对话,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引导他们在最根本的问题上正向的帮助国家、社会、学校、系部,缓解师生不满情绪;针对突发事件,及时发布真相,坦诚回应质疑,第一时间把事件进展等情况公布于众,满足网民对相关事件的知情权;快速及时地对事件做出调查处理,把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以及责任追究上,甚至可以邀请学生或老师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充分尊重微网民的参与权与监督权。由于高校研究生群体、本科生群体、专科学生群体中存在差异性,在各项权力行使和监督上也要注意区别对待。
总之,高校微网络舆情被称之为高校学生群体事件的“导火索”也是恶性事件的“催化剂”又是有效解决事件的“绊脚石”。舆情引导应对工作处理得好的话,就能成为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及时发现问题的“预警器”;疏导学生情绪的“减压阀”。【5】关注高校微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是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更好地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高校微网络平台,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高效、科学,实现大学生的综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http://www.docin.com/p-384939072.html
【2】李爽民.第三方力量参与的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新模式探索,硕士论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3】 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5-10.
【4】 张静瑶.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5(3):114-117.
【5】 邓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