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混凝土桥梁结构出现的问题及主要原因,提出了对于公路桥梁混凝土施工中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公路桥梁;混凝土;施工技术
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分析
1.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概念
混凝土的耐久性指的是混凝土能够抵抗外界环境介质作用并且长期保持其良好使用性和外觀完整性的能力。它是一个十分综合的概念:包括抗渗、抗侵蚀、碳化、抗冻、碱骨料反应能力和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等性能。这些性能决定着混凝土的经久耐用程度,故称其为混凝土的耐久性。
1.2 混凝土耐久性的指标解析
1.2.1 混凝土的抗渗性
混凝土抗渗性与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侵蚀性是直接相关的,也是对其耐久性至关重要的。混凝土的抗渗性采用抗渗等级表示,P4、P6、P8、P10、P12五个等级依次划分。混凝土的抗渗性与其密实度以及内部孔隙的大小和构造是密切相关的。
1.2.2 混凝土的抗冻性
混凝土的抗冻性采用抗冻等级来表示,依次划分为F10、F15、F25、F50、F100、F150、F200、F250和F300总共九个等级。抗冻等级在F50以上的混凝土称为抗冻混凝土,这种混凝土能够抵御一般情况下的冻裂状态,是在目前为止,我们比较容易接受和采纳的抗冻等级。
1.2.3 混凝土的抗侵蚀性
混凝土的抗侵蚀能力是指,当混凝土所处环境中含有侵蚀性介质时,混凝土具有自身抵抗侵蚀介质的能力。侵蚀性介质主要包括软水、强碱、碳酸盐、硫酸盐、一般酸、镁盐、海水等。在这种具有侵蚀的环境中,混凝土自身的其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1.2.4 混凝土的碳化(中性化)
当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或水合物与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形成作用的时候,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这就使得混凝土的一部分被中和,碱度降低了,混凝土对于钢筋的保护能力也降低了。丧失了保护能力的钢筋裸露在外界,造成大面积的腐蚀。同时,碳化还会显著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力,使得混凝土抗压强度大幅度增加,产生细微裂缝。
2 混凝土桥梁结构出现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2.1 蜂窝现象及主要原因
蜂窝现象是指:混凝土结构在局部出现酥松、石子多、砂浆少、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状的窟窿的现象。
2.1.1操作方面的问题
混凝土配合比例不当,砂、石子、水泥加水量计量不标准,这就很容易造成砂浆少、石子多的现象。同时,混凝土搅拌的时间不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未拌合均匀。下料过程中:下料过高,没有设置串通把石子集中,造成了石子砂浆离析的状况。混凝土没有分层下料,振捣不严实,漏振,振捣时间不够。以上问题都是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把握好操作的流程,从而造成的蜂窝的现象。
2.1.2工艺材质方面的问题
模板缝隙没有封堵严密,造成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石子粒直径过大或者坍落度过小。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直接灌上混凝土。以上的问题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工艺把握的不全面,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注意到问题要害。
2.2 麻面现象及主要原因
混凝土表面局部出现缺浆、许多麻点、小凹坑,形成租糙表面,但并无钢筋外露的现象。
粘附于模板表面水泥浆渣等杂物没有清理于净,拆模时没有小心谨慎导致混凝土的表面被粘坏。构件表面混凝土水分大量挥发或者被其他物质吸走,导致混凝土失水过多。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模板拼缝处不严实,局部出现漏浆现象。模板没有进行浇水湿润或者浇灌了但是湿润度不够。
2.3 孔洞现象及主要原因
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混凝上离析,石子成堆,砂浆分离,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 改善公路桥梁混凝土施工问题的措施
混凝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能在桥梁工程等土木工程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其特殊性能体现在: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耐久性;混凝土拌制物具有可塑性;能与钢筋牢固的结合成坚固、耐久、抗震且经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混凝土材料品质及配合比质量的波动以及混凝土输送、浇筑、养护等施工工艺对混凝土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
在公路桥梁中,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造成耐久性不良的原因可以大致归结成为两个方面:外部环境和混凝土的内部缺陷。因此,要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就要从提高其抵抗环境劣化作用和减少混凝土内部缺陷入手。
3.1 细分原材料的选择
3.1.1 掺合料与集料的选择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其碱性,防止碱集料对过程造成的危害;集料的吸水性和耐蚀性,选择合理的搭配方式,改善和易性,充分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掺矿渣,粉煤灰,硅粉等混合材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填充内部空隙,提高密实度,改善混凝土内孔的结构布局。掺混合材混凝土,也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有效措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掺入混合材料混凝土,能够改善混凝土内部的结构提高耐久性。
3.1.2 混凝土工程施工需要考虑结构耐久性混凝土的拌制尽量采用二次搅拌法,裹砂法,裹砂石法等工艺,并提高混凝土拌合料的和易性,保水性,提高混凝土强度,同时减少用水量;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振捣需要控制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收缩裂缝,施工裂缝,建立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制度,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渗性,遵循混凝土振捣后的表面工序,并加强养护,以减少混凝土裂缝。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对控制构件外观裂缝,施工裂缝至关重要,需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特殊季节施工的混凝土结构,应考虑采取特殊措施。
3.1.3 水泥类材料的强度和工程性能,是通过水泥砂浆的凝结,硬化形成的,如果水泥石受损,混凝土的耐久性就会降低,因此水泥的选择需注意水泥品种的特定性能,选择含碱量小,水化热低,耐热性,抗水性,干缩性小,抗腐蚀性,抗冻性能良好的水泥,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水泥强度并非是决定混凝土强度和性能的单独标准,如用较低标号水泥同样可以配制高标号混凝土。因此,工程中选择水泥强度的同时,需考虑其工程性能有时候,其工程性能比强度更重要。
3.2 强化责任分配保证施工质量
从原因来分析,不难看出,在公路桥梁混凝土的问题点,大都出现在人为的操作过程中。在施工过程中,对于过程的质量问题没有牢记于心,责任意识淡薄,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没有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的控制过程的质量问题。改善上述问题,必须严格控制过程的质量将责任意识落实到每一个人。落实监管制度,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及时纠正施工中的问题,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责任到个人,出现问题一查到底,在每个人心中树立安全施工不得懈怠的意识,因为责任在个人,出现问题没有办法进行推脱,必须个人承担。
4 结束语
一座桥梁,一条公路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福利和希望,严格控制施工中的问题,是对于国民权力的保障。及时其中涉及到各种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信念是我们每个人所必备的,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工作,正确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严格的施工质量都是成功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邓学军.混凝土桥梁结构耐久性技术研究[J].北方交通,2013,(12).
[2]徐伟华.混凝土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09,(30).
[3]陈琰.混凝土桥梁施工结构中的耐久性设计[J].科技风,2010,(16).
[4]张惠萍.混凝土配合比对结构物的耐久性影响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07).
[5]孙翠莲,肖海清,高晓波.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J].上海建材,2009,(05).
关键词:公路桥梁;混凝土;施工技术
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分析
1.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概念
混凝土的耐久性指的是混凝土能够抵抗外界环境介质作用并且长期保持其良好使用性和外觀完整性的能力。它是一个十分综合的概念:包括抗渗、抗侵蚀、碳化、抗冻、碱骨料反应能力和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等性能。这些性能决定着混凝土的经久耐用程度,故称其为混凝土的耐久性。
1.2 混凝土耐久性的指标解析
1.2.1 混凝土的抗渗性
混凝土抗渗性与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侵蚀性是直接相关的,也是对其耐久性至关重要的。混凝土的抗渗性采用抗渗等级表示,P4、P6、P8、P10、P12五个等级依次划分。混凝土的抗渗性与其密实度以及内部孔隙的大小和构造是密切相关的。
1.2.2 混凝土的抗冻性
混凝土的抗冻性采用抗冻等级来表示,依次划分为F10、F15、F25、F50、F100、F150、F200、F250和F300总共九个等级。抗冻等级在F50以上的混凝土称为抗冻混凝土,这种混凝土能够抵御一般情况下的冻裂状态,是在目前为止,我们比较容易接受和采纳的抗冻等级。
1.2.3 混凝土的抗侵蚀性
混凝土的抗侵蚀能力是指,当混凝土所处环境中含有侵蚀性介质时,混凝土具有自身抵抗侵蚀介质的能力。侵蚀性介质主要包括软水、强碱、碳酸盐、硫酸盐、一般酸、镁盐、海水等。在这种具有侵蚀的环境中,混凝土自身的其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1.2.4 混凝土的碳化(中性化)
当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或水合物与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形成作用的时候,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这就使得混凝土的一部分被中和,碱度降低了,混凝土对于钢筋的保护能力也降低了。丧失了保护能力的钢筋裸露在外界,造成大面积的腐蚀。同时,碳化还会显著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力,使得混凝土抗压强度大幅度增加,产生细微裂缝。
2 混凝土桥梁结构出现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2.1 蜂窝现象及主要原因
蜂窝现象是指:混凝土结构在局部出现酥松、石子多、砂浆少、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状的窟窿的现象。
2.1.1操作方面的问题
混凝土配合比例不当,砂、石子、水泥加水量计量不标准,这就很容易造成砂浆少、石子多的现象。同时,混凝土搅拌的时间不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未拌合均匀。下料过程中:下料过高,没有设置串通把石子集中,造成了石子砂浆离析的状况。混凝土没有分层下料,振捣不严实,漏振,振捣时间不够。以上问题都是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把握好操作的流程,从而造成的蜂窝的现象。
2.1.2工艺材质方面的问题
模板缝隙没有封堵严密,造成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石子粒直径过大或者坍落度过小。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直接灌上混凝土。以上的问题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工艺把握的不全面,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注意到问题要害。
2.2 麻面现象及主要原因
混凝土表面局部出现缺浆、许多麻点、小凹坑,形成租糙表面,但并无钢筋外露的现象。
粘附于模板表面水泥浆渣等杂物没有清理于净,拆模时没有小心谨慎导致混凝土的表面被粘坏。构件表面混凝土水分大量挥发或者被其他物质吸走,导致混凝土失水过多。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模板拼缝处不严实,局部出现漏浆现象。模板没有进行浇水湿润或者浇灌了但是湿润度不够。
2.3 孔洞现象及主要原因
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混凝上离析,石子成堆,砂浆分离,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 改善公路桥梁混凝土施工问题的措施
混凝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能在桥梁工程等土木工程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其特殊性能体现在: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耐久性;混凝土拌制物具有可塑性;能与钢筋牢固的结合成坚固、耐久、抗震且经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混凝土材料品质及配合比质量的波动以及混凝土输送、浇筑、养护等施工工艺对混凝土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
在公路桥梁中,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造成耐久性不良的原因可以大致归结成为两个方面:外部环境和混凝土的内部缺陷。因此,要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就要从提高其抵抗环境劣化作用和减少混凝土内部缺陷入手。
3.1 细分原材料的选择
3.1.1 掺合料与集料的选择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其碱性,防止碱集料对过程造成的危害;集料的吸水性和耐蚀性,选择合理的搭配方式,改善和易性,充分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掺矿渣,粉煤灰,硅粉等混合材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填充内部空隙,提高密实度,改善混凝土内孔的结构布局。掺混合材混凝土,也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有效措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掺入混合材料混凝土,能够改善混凝土内部的结构提高耐久性。
3.1.2 混凝土工程施工需要考虑结构耐久性混凝土的拌制尽量采用二次搅拌法,裹砂法,裹砂石法等工艺,并提高混凝土拌合料的和易性,保水性,提高混凝土强度,同时减少用水量;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振捣需要控制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收缩裂缝,施工裂缝,建立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制度,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渗性,遵循混凝土振捣后的表面工序,并加强养护,以减少混凝土裂缝。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对控制构件外观裂缝,施工裂缝至关重要,需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特殊季节施工的混凝土结构,应考虑采取特殊措施。
3.1.3 水泥类材料的强度和工程性能,是通过水泥砂浆的凝结,硬化形成的,如果水泥石受损,混凝土的耐久性就会降低,因此水泥的选择需注意水泥品种的特定性能,选择含碱量小,水化热低,耐热性,抗水性,干缩性小,抗腐蚀性,抗冻性能良好的水泥,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水泥强度并非是决定混凝土强度和性能的单独标准,如用较低标号水泥同样可以配制高标号混凝土。因此,工程中选择水泥强度的同时,需考虑其工程性能有时候,其工程性能比强度更重要。
3.2 强化责任分配保证施工质量
从原因来分析,不难看出,在公路桥梁混凝土的问题点,大都出现在人为的操作过程中。在施工过程中,对于过程的质量问题没有牢记于心,责任意识淡薄,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没有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的控制过程的质量问题。改善上述问题,必须严格控制过程的质量将责任意识落实到每一个人。落实监管制度,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及时纠正施工中的问题,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责任到个人,出现问题一查到底,在每个人心中树立安全施工不得懈怠的意识,因为责任在个人,出现问题没有办法进行推脱,必须个人承担。
4 结束语
一座桥梁,一条公路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福利和希望,严格控制施工中的问题,是对于国民权力的保障。及时其中涉及到各种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信念是我们每个人所必备的,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工作,正确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严格的施工质量都是成功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邓学军.混凝土桥梁结构耐久性技术研究[J].北方交通,2013,(12).
[2]徐伟华.混凝土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09,(30).
[3]陈琰.混凝土桥梁施工结构中的耐久性设计[J].科技风,2010,(16).
[4]张惠萍.混凝土配合比对结构物的耐久性影响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07).
[5]孙翠莲,肖海清,高晓波.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J].上海建材,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