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然而,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的八目鳗,有一副十分锐利的牙齿,它在水中进攻的目标不是小鱼、虾米,而是称王称霸的江中大鱼。别看它个子小,却能像磁铁一样吸在大鱼身上,以小吃大,猎取食物。这就让我们联想到民企并购国企,似乎也有以小吃大之势,可那是不一样的吃法,是扬长避短,发挥长处,合成更加健康、漂亮的“新生娃”。
民企并购国企 整合理念加强
在政府性36条颁布以后,民企并购国企的领域不断试探,并购活动涉及的范围逐步扩大。明显例证有三:首先,从“部门” 范围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对国企实施的并购活动,逐步地由“私人经济部门”向“公共经济部门”扩大。“私人经济部门”是指那些专门从事私人产品的部门,如:餐饮、制衣、娱乐等。“公共经济部门”是指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如:教育、医疗、市政建设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企对国企的并购活动,先后经历了“萌芽期”、“起步期”和“发展期”。
从整体上来看,这三个时期中所发生的“并购”行为,主要局限在“私人经济部门”。一方面,当时我国公共经济部门发展很不完善,许多公共领域尚未出现,医疗、养老等公共领域“依附”于国有企业之中,没有取得独立的形式,使民企进入“公共领域”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十五大之前,我国思想存在着民企并购国企问题上“姓资姓社”的担忧和争论,导致相关政策对民企并购国企行为的诸多限制,使民企并购公共领域、国计民生的企业难度加大。
党的十五大之后,我国民企对国企的并购,逐步扩大到“公共经济部门”。这不仅是十五大对于人们思想的“解禁”作用,还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领域的需求扩大,要求政府增强公共产品供给的呼声加大。出于成本考虑,民营企业往往并不采取直接设立公司的方式,而是采取兼并、收购国有企业的方式,导致民企对国企并购行为。近年来,上海建安医院投资管理公司,通过收购方式进入医院经营领域;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并购国企的方式,进入城市供水、道路、供电等领域,就是这一趋势的明证。
其次,从“行业”范围来看,我国民企对国企实施的并购活动,逐步由“非垄断行业”向“垄断行业”扩展。“垄断行业”是指那些由少数企业独占市场的行业,“垄断行业”一般可分为“自然垄断行业”和“非自然垄断行业”。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垄断行业” 投资成本大,进入门槛高,很多民企被挡之门外;“非自然垄断行业”,一直是行政权利坚守的“壁垒”。近些年来,民营经济规模和实力的不断壮大,政府职能的转变,民企逐步进入“自然垄断行业”和“非自然垄断行业”,相应的并购活动逐步扩展。最具代表性的是:长春方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并购方式,进入城市污水处理“自然垄断行业”;制瓷、服装等“非自然垄断行业”,发生四维瓷业、中国服装等民企并购国企的案例。
最后,从“地域”范围来看,民企对国企实施的并购活动,逐步由“地方”走向“全国”。以往民企对国企的并购,大多发生在“市内”或“省内”,这是地方领导出于保护地方工业、人为限制竞争造成。随着民企并购国企深入,越来越多的“并购”行为走出“市内”和“省内”,全国范围内的跨省“并购”此起彼伏,越来越多。仅仅浙江一省,在1999年至2007年期间,有 30 家民企通过企业并购方式,兼并、收购了重庆川仪、昆明制药等外省国有企业。
与民企并购国企领域的不断深入相伴,整合理念也在不断加强。一方面,“并购整合”的意识逐步提高,“并购”的高失败率,使得民企和国企越来越注重整合工作,更强调“并购整合”的调查评估;更希望广泛收集财务、人员方面的信息,对信息作出科学分析;更注重对“并购整合”的评价和修正。另一方面,“并购整合”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化,学术界开始针对民企并购国企后的整合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民企并购国企的动因、民企和国企性质上的差异及对企业文化方面的影响等。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企并购国企,在整合自觉性和科学性方面的认识。
规模不断扩大 能力不断提升
民企并购国企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并购”个案金额率不断创新高。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1993 年发生的“宝延事件”是我国民企并购国企的标志性事件。那时,我国民企并购国企的个案金额很小,“宝延事件”的涉案金额不过亿元。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年底,中央经济会议提出:大中型国有企业三年基本脱困。随之,我国民企对国企的并购,进入“快速发展期”。与此相伴,我国民企并购国企的个案金额,开始迅速攀升。
一方面,应对“整合”艰巨性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民企并购国企的整合,不仅涉及到融合企业文化、统一管理制度和会计标准、配置人力资源等一般性的任务,更面临国有企业人员安置、分流下岗、清偿债务、承担税赋等。另一方面,民企并购国企,往往是“蛇吞象”,在原有规模、政策地位、整合经验、企业目标的“可融合”性上,都比其他类型的“并购整合”处于劣势。当前,这一情况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应对“整合”艰巨性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应对“整合”复杂性的能力在不断增长。“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具体的整合领域,还涉及到其他相关的法律、税务、资产评估等;不仅涉及到具体的实务操作,还涉及到对相关政策的理解把握等。目前,民企和国企更加注重“整合”前的评估研究工作,更加在“整合”过程中突出“系统性”,更加注重对于“整合”绩效的评估和修正工作。这些,都使得其应对“整合”复杂性的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比例不断上升 整合逐渐科学
民企并购国企的比例不断上升,就是指“民企并购国企”占全部“企业并购”行为总量的比例不断上升。“企业并购”的种类繁多,大致包括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并购、公有制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并购、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并购和非公有制企业对公有制企业的并购。
改革开放初期,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企业并购”主要是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并购,表现为国有企业间的并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并购。上世纪末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企业规模,还是企业实力,都在不断壮大。各种政策限制、行业和地区“壁垒”,仍在众多方面限制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这时,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以实现“国有企业脱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的的国有企业改制。众多民营企业抓住这一机会,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并购国企高潮。
与民企并购国企的比例不断上升相适应,我国民企并购国企的整合方式,也逐渐的科学化。一方面,“整合方式”由“粗糙”走向“细致”。当前,我国民企并购国企后的整合方式,逐渐地摆脱了那种不分情况、不分领域,整齐划一的“粗糙”方式。而是越来越倾斜于依据具体整合对象和整合情况,采取差别对待、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全面协调的“细致”的整合方式。
另一方面,“整合方式”由“经验”走向“科学”。以往的我国民企并购国企的“整合方式”,多依靠领导层的“整合认识和经验”,缺少专门的整合人才,更不具备系统化的整合理论指导。现今,我国民企并购国企的“整合方式”,逐步引进专门人才,注重发挥重要作用,强调“整合”理论的研究,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应用,更突出“整合”过程的专业化、理论化和系统化。
民企并购国企 遵循三大原则
民企并购国企,是一项系统工程。并购整合过程中,应当遵循三大原则: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差异性与协同性相结合的原则、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审视评估、调适融合、拓展创新等步骤,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企业财务、组织制度等方面,完成并购后的整合。
企业文化整合。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中,通过关注整合模式的多样化,形成双重特质的一元化,重塑与创新企业的形象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理念文化。
人力资源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研究,从雇佣体系、人力资源的差异化着眼,分析从组织机构保障、减缓减员速度、留住关键员工、加强有效沟通,缓解员工压力、建立相互信任、重构多元文化的激励机制,重组团队、量才任用、聘用高才等。
发展战略整合。民企并购国企,着眼未来发展。在整合前,应该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并购国企本身应该是民企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战略整合实现并购后企业发展战略与内部环境变化的协同性、实现并购后企业发展战略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协同性、依据整合后的竞争地位确定企业发展战略。
一句话,民企和国企发生并购后,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对被并购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通过对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制度兼容和移植、构建制度权威等方面的努力,建立高效运转的控制系统。
民企并购国企 整合理念加强
在政府性36条颁布以后,民企并购国企的领域不断试探,并购活动涉及的范围逐步扩大。明显例证有三:首先,从“部门” 范围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对国企实施的并购活动,逐步地由“私人经济部门”向“公共经济部门”扩大。“私人经济部门”是指那些专门从事私人产品的部门,如:餐饮、制衣、娱乐等。“公共经济部门”是指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如:教育、医疗、市政建设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企对国企的并购活动,先后经历了“萌芽期”、“起步期”和“发展期”。
从整体上来看,这三个时期中所发生的“并购”行为,主要局限在“私人经济部门”。一方面,当时我国公共经济部门发展很不完善,许多公共领域尚未出现,医疗、养老等公共领域“依附”于国有企业之中,没有取得独立的形式,使民企进入“公共领域”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十五大之前,我国思想存在着民企并购国企问题上“姓资姓社”的担忧和争论,导致相关政策对民企并购国企行为的诸多限制,使民企并购公共领域、国计民生的企业难度加大。
党的十五大之后,我国民企对国企的并购,逐步扩大到“公共经济部门”。这不仅是十五大对于人们思想的“解禁”作用,还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领域的需求扩大,要求政府增强公共产品供给的呼声加大。出于成本考虑,民营企业往往并不采取直接设立公司的方式,而是采取兼并、收购国有企业的方式,导致民企对国企并购行为。近年来,上海建安医院投资管理公司,通过收购方式进入医院经营领域;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并购国企的方式,进入城市供水、道路、供电等领域,就是这一趋势的明证。
其次,从“行业”范围来看,我国民企对国企实施的并购活动,逐步由“非垄断行业”向“垄断行业”扩展。“垄断行业”是指那些由少数企业独占市场的行业,“垄断行业”一般可分为“自然垄断行业”和“非自然垄断行业”。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垄断行业” 投资成本大,进入门槛高,很多民企被挡之门外;“非自然垄断行业”,一直是行政权利坚守的“壁垒”。近些年来,民营经济规模和实力的不断壮大,政府职能的转变,民企逐步进入“自然垄断行业”和“非自然垄断行业”,相应的并购活动逐步扩展。最具代表性的是:长春方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并购方式,进入城市污水处理“自然垄断行业”;制瓷、服装等“非自然垄断行业”,发生四维瓷业、中国服装等民企并购国企的案例。
最后,从“地域”范围来看,民企对国企实施的并购活动,逐步由“地方”走向“全国”。以往民企对国企的并购,大多发生在“市内”或“省内”,这是地方领导出于保护地方工业、人为限制竞争造成。随着民企并购国企深入,越来越多的“并购”行为走出“市内”和“省内”,全国范围内的跨省“并购”此起彼伏,越来越多。仅仅浙江一省,在1999年至2007年期间,有 30 家民企通过企业并购方式,兼并、收购了重庆川仪、昆明制药等外省国有企业。
与民企并购国企领域的不断深入相伴,整合理念也在不断加强。一方面,“并购整合”的意识逐步提高,“并购”的高失败率,使得民企和国企越来越注重整合工作,更强调“并购整合”的调查评估;更希望广泛收集财务、人员方面的信息,对信息作出科学分析;更注重对“并购整合”的评价和修正。另一方面,“并购整合”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化,学术界开始针对民企并购国企后的整合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民企并购国企的动因、民企和国企性质上的差异及对企业文化方面的影响等。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企并购国企,在整合自觉性和科学性方面的认识。
规模不断扩大 能力不断提升
民企并购国企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并购”个案金额率不断创新高。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1993 年发生的“宝延事件”是我国民企并购国企的标志性事件。那时,我国民企并购国企的个案金额很小,“宝延事件”的涉案金额不过亿元。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年底,中央经济会议提出:大中型国有企业三年基本脱困。随之,我国民企对国企的并购,进入“快速发展期”。与此相伴,我国民企并购国企的个案金额,开始迅速攀升。
一方面,应对“整合”艰巨性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民企并购国企的整合,不仅涉及到融合企业文化、统一管理制度和会计标准、配置人力资源等一般性的任务,更面临国有企业人员安置、分流下岗、清偿债务、承担税赋等。另一方面,民企并购国企,往往是“蛇吞象”,在原有规模、政策地位、整合经验、企业目标的“可融合”性上,都比其他类型的“并购整合”处于劣势。当前,这一情况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应对“整合”艰巨性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应对“整合”复杂性的能力在不断增长。“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具体的整合领域,还涉及到其他相关的法律、税务、资产评估等;不仅涉及到具体的实务操作,还涉及到对相关政策的理解把握等。目前,民企和国企更加注重“整合”前的评估研究工作,更加在“整合”过程中突出“系统性”,更加注重对于“整合”绩效的评估和修正工作。这些,都使得其应对“整合”复杂性的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比例不断上升 整合逐渐科学
民企并购国企的比例不断上升,就是指“民企并购国企”占全部“企业并购”行为总量的比例不断上升。“企业并购”的种类繁多,大致包括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并购、公有制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并购、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并购和非公有制企业对公有制企业的并购。
改革开放初期,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企业并购”主要是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并购,表现为国有企业间的并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并购。上世纪末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企业规模,还是企业实力,都在不断壮大。各种政策限制、行业和地区“壁垒”,仍在众多方面限制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这时,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以实现“国有企业脱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的的国有企业改制。众多民营企业抓住这一机会,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并购国企高潮。
与民企并购国企的比例不断上升相适应,我国民企并购国企的整合方式,也逐渐的科学化。一方面,“整合方式”由“粗糙”走向“细致”。当前,我国民企并购国企后的整合方式,逐渐地摆脱了那种不分情况、不分领域,整齐划一的“粗糙”方式。而是越来越倾斜于依据具体整合对象和整合情况,采取差别对待、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全面协调的“细致”的整合方式。
另一方面,“整合方式”由“经验”走向“科学”。以往的我国民企并购国企的“整合方式”,多依靠领导层的“整合认识和经验”,缺少专门的整合人才,更不具备系统化的整合理论指导。现今,我国民企并购国企的“整合方式”,逐步引进专门人才,注重发挥重要作用,强调“整合”理论的研究,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应用,更突出“整合”过程的专业化、理论化和系统化。
民企并购国企 遵循三大原则
民企并购国企,是一项系统工程。并购整合过程中,应当遵循三大原则: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差异性与协同性相结合的原则、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审视评估、调适融合、拓展创新等步骤,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企业财务、组织制度等方面,完成并购后的整合。
企业文化整合。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中,通过关注整合模式的多样化,形成双重特质的一元化,重塑与创新企业的形象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理念文化。
人力资源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研究,从雇佣体系、人力资源的差异化着眼,分析从组织机构保障、减缓减员速度、留住关键员工、加强有效沟通,缓解员工压力、建立相互信任、重构多元文化的激励机制,重组团队、量才任用、聘用高才等。
发展战略整合。民企并购国企,着眼未来发展。在整合前,应该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并购国企本身应该是民企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战略整合实现并购后企业发展战略与内部环境变化的协同性、实现并购后企业发展战略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协同性、依据整合后的竞争地位确定企业发展战略。
一句话,民企和国企发生并购后,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对被并购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通过对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制度兼容和移植、构建制度权威等方面的努力,建立高效运转的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