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与话题的“聚变”效能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ei_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校园社交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和聚合功能,将学风建设各方参与者连接起来,将现实的学风建设实践与网络社交结合起来,在各类网络社交“圈子”中构建学风建设“话题”,最终形成校园社交媒体融入、推动现实学风建设、提升实际效能。
  关键词:社交媒体;学风建设;制度设计;圈子;话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5)02010203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and aggregation efficacy of campus’s social media, the paper merges all sides of participa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ethos, combines the current learning ethos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social network, constructs the “topic” of learning ethos in all kinds of social networking “circles”, until eventually forms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media into campuses and advanc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arning ethos and promotes the actual efficacy.
  Key words:social media;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learning ethos; system design; circle; topic
  一项针对上海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表明, 72%的同学上网主要目的之一是交流沟通,上网时长平均每天4小时以上。同时,即时通讯软件、SNS、微博成为除搜索引擎外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另一项针对湖南地区13所高校学生“使用网络主要做什么”的调查表明,36%的学生选择上网聊天,吉林大学学生网络使用习惯的分析也表明,高达98%的学生在上网时会从事网络社交活动[1]。以QQ、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校园交往与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社交已成为大学教育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学生懒散、学习松懈、学风散漫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传统的学风管理模式与方法很难适应网络媒介高度发达、学生思想日益多元、学习渠道日益多样的新形势。在此情境下,如何通过校园社交媒体将高校教学管理者、学生管理者、教师、学生连接到同一平台,通过网络人际圈子与学风建设话题的聚合,构建良好学风建设的舆论引导、交流平台和监控渠道,是摆在学生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这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次机遇。
  一、当前高校学风存在的几个问题
  高校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反应[2]147。学风建设是学生成长、学校发展、教育改革的基础环节,意义重大。目前,随着社会环境、学生素质和群体行为、教师队伍和教学评价制度的诸多变化,学风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受社会环境及不良思想影响,如学得好不如混得好、平时表现好不如家里有关系好等错误思想影响,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学风散漫;二是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严进宽出,及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学生违纪现象处理效果不尽人意;三是教师教风存在问题,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过度看重学术科研,导致一些教师热衷搞科研、跑项目,影响教学质量和风气;四是随着网络媒体及其技术的延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都有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疲于应付但又效果甚微。
  这些问题表明,高校当前存在的学风问题是由于系统性的失范、监控制度弱化、沟通机制缺失等诸多原因造成的,必须在创新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统一规范的交流和管理平台,营造氛围、畅通渠道、有效监控,而社交媒体的特性为提升学风建设效能提供了可能。
  二、校园社交媒体涵义及其应用现状
  (一)校园社交媒体及其特征
  传播学者安德烈·开普勒( Andreas Kaplan)和迈克尔·亨莱因(Michael Haenlein) 认为,社交媒体是一系列建立在web2.0技术和意识形态基础上的网络应用,它允许用户自己生产内容的创造和交流[2]149。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社交媒体最大的特点依然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3]。当下,以微博、微信、SNS为代表的校园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与学习的主要媒介。基于学生教育管理实际,笔者选取了大学生中流行使用的QQ客户端、QQ空间、微博、微信为代表,对目前校园社交媒体及其在学生教育管理、学风建设中的运用现状进行了深度访谈与调查。在本研究中,笔者将上述四类社交媒体及其在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上的应用定义为校园社交媒体。
  对社交媒体特征的研究表明,其允许用户自己生产内容的创造和交流,是现实社交关系的延伸。基于上述特征,结合目前学生教育管理实践分析,校园社交媒体拥有很强的“圈子”特征,并存在“舆论领袖”制造“话题”的现象。具体来说,一是校园社交网络往往是现实社交“圈子”的延伸,如专业班级、学生社团、其他兴趣团体及至老乡会都延伸到社交媒体“圈子”,大家会在这个圈子里表达、交流和探讨。二是成员关注、关心一些实践或现象往往会成为“话题”的源头,进而引发更多转发、评论,甚至形成舆论场。三是在“圈子”里,现实交往中的领导者、管理者、活跃者往往会成为社交网络中的“舆论领袖”,他们往往也是“话题”制造者和舆论引导者。   (二)校园社交媒体在学风建设中的初步运用
  目前校园社交媒体在学风建设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用于信息发布与扩散。基于辅导员、班干部在现实交往圈子中的管理者、活跃者身份,他们往往会利用校园社交媒体发布与扩散事项通知、实际情况等。二是就日常教育管理、学风建设相关的措施、行动发表看法意见、思想观点,进而形成“话题”。三是观点、情绪的表达及交流。社交网络成员间往往会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情绪感受,同时,基于社交媒体高度的开放性、匿名性特征,一些网络成员往往将现实环境中不便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宣泄出来,实现成员之间深度交流。
  但是,当下校园社交媒体参与融入学风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一是融入程度较浅,没有形成深入的交流、反馈和引导过程;二是存在很大的自发性,没有形成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组织实施机制,社交媒体的使用大多与辅导员、学生干部的个人习惯与偏好直接关联,没有形成运用社交媒体促进工作、促进学风建设的自觉;三是因教育管理者的媒介素养与工作思路的差异,对校园社交媒体交往中表达的不良倾向的引导有限。基于此,我们还应该对校园社交媒体有机和有效融入学风建设作深入思考。
  (三)校园社交媒体应用的新趋势及其启发
  当前,校园社交媒体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活动领域的运用也出现了更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各高校及社会组织也在积极通过社交媒体聚合各方消息、交流各自观点,有效提升组织与管理实效,表现如下:
  一是搭建个性化公众服务平台。基于社交媒体的“关注”机制,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共青团组织利用公众微信平台、官方微博等媒体,将与师生密切相关的服务类信息通过这一渠道发布,适应了青年学生的媒介接触和信息获取习惯,起到了良好的服务和引导作用。目前,基于微博、微信的公众服务平台在各高校日趋繁荣,既顺应了发展趋势、又提升了服务实效[4]。
  二是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基于社交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聚合性特征,一些高校利用微博拓展网上党建、团建阵地,实现聚合、交流、引导功能,有效拓展网上思政教育阵地,打造大学生思政教育新兴渠道。
  三是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聚合平台。这种方法经常在大范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用,主办方通过QQ、微博、网络论坛等社交媒体将各团队的实践活动聚合起来,实现实时互动、分享经验、展示成果,有效实现了对活动的全过程管控。
  在前述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和实践活动领域,校园社交媒体已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线下实践与线上聚合的关键渠道,为组织监管、思想交流、聚合队伍、引领成长搭建了全天候、全媒体平台,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实践的绩效与水平。这些实践和经验为提升学风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构建新型网络管理平台,形成良性互动与有效监管,促成学风建设的强大舆论,进而形成适应学生和时代特征的新型学风建设与管理制度。
  三、校园社交媒体融入学风建设的几点构想
  在社会关注、学校重视的学风建设领域,可以探索将校园社交媒体逐步融入学风建设工作的新机制,在一些基础环节和实践中通过校园社交媒体的嵌入,推进师生参与学风建设广度与深度,提升建设良好学风的认识水平,进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建设合力。
  (一)重规划,建章立制
  校园社交媒体逐步融入学风建设工作,高校首先需在学风建设整体规划中作制度设计与系统部署,加强组织领导与实施。其次,渐进有序推进社交媒体“圈子”融入学风建设,可先期在基层单位、基础环节中小范围推行,经试点成熟后可逐步扩大范围与提升层级,最终在事关全局的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推行实施。再次,学校利用社交媒体的融入,通过制度与组织的建立,对各单位、各环节实时了解,形成有效的机制和架构,保证各级“圈子”的良性运行。
  (二)育队伍,健全组织
  社交媒体融入学风建设实践说到底还需要人的参与,因此,参与者的认识水平、参与能力与媒介素养成为能否提升实效与水平的关键。学校可以通过有序组织、系统培训、重点培养,实现学风建设所有参与者,包括教学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教师、学生在内的社交媒体使用水平与素养,将教师、学生、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及教务部门有效聚合到圈群中来。同时,尤其要重视社交网络空间“舆论领袖”的培养,提升其对消息的全面解释、舆论的正确引导、人气的高度聚拢功能。
  (三)造话题,师生参与
  基于系统设计而建立的社交网络“圈群”,学校相关部门可以以此为媒介,配合政策形势、结合工作重点、契合热点难点展开一系列学风建设“话题”的讨论,有效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以期形成思想共识,形成良好氛围。在话题讨论中,注重弘扬清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突出宣传积极现象和先进典型,严肃批评态度散漫和违纪典型,引导积极健康的学风舆论,建立强大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引领阵地。
  (四)重互动,上下交流
  将校园社交网络与现实的学风建设重点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形成对实践活动直播、交流与反馈的全过程融入。在现实的学风建设措施与行动时,对实践活动在校园社交网络予以完整呈现,引导学生更多关注与评论,做到有效交流与反馈。在此过程中,尤其要认真了解校园社交媒体中学生意见和看法,并予以及时反馈,对提出的问题予以及时解释与解决,形成良性互动与引导。如果说学风建设实际行动是“源头活水”,那么社交媒体扩散就是汩汩清流,最终汇聚成学风乃至校风建设的澎湃潮流。
  (五)抓管理,全程管控
  依托社交媒体强大的交互与聚合功能,将所有学风建设的意见在同一平台上呈现,学校监管部门可以实时掌握学生、教师、学生管理者、教学管理者的学习、教学、工作动态,并加以掌握搜集、处理反馈,形成有效监管进而促进学风建设。而对于社交媒体存在的负面和潜在的风险,可建立专门的监管队伍和应急预案,大力发挥学生管理队伍和自治组织的作用,尽力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理。另外,学风建设管理者与研究者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搜集整理资料,实现经验和理论的提升功能,进一步指导推进学风建设工作。
  笔者基于校园社交媒体的交互和聚合功能,将学风建设所有参与者,包括教学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教师、学生连接起来,将现实的学风建设实践与网络社交结合起来,在各类网络社交“圈子”中构建学风建设“话题”并正确引导,最终形成校园社交媒体融入学风建设实践、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将学风建设的制度设计放在首位,将组织学生参与作为基础,将互动与监管作为关键环节,推动将学风建设实践通过社交媒体呈现,实现互动交流、形成舆论合力、切实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提升学风建设效能的目的。参考文献:
  [1]曹荣瑞, 江林新, 廖圣清,等.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 2012(4):58-63.
  [2]金国峰.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误区及改进措施[J].高教论坛, 2003 (1): 147-149.
  [3]Mayfield A.What is social media[EB/OL].http://www.docin.com/p-403595988.html.
  [4]曹博林. 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65-69.
  [责任编辑:范君]
其他文献
摘 要:从理论上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有“挤入”与“挤出”之争。运用安徽省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从总量和结构效应两个维度来实证分析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量效应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均具有“挤入”效应,且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挤入效果更明显。从结构效应看,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均具有“挤出”效应;医疗卫生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均具有“挤入
期刊
摘要: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在古典文论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批评风范。他强调直觉感悟,善于营造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类比等手法传达阅读感受,形成“托物取象”的论证方法;形式自由,短小精悍,文字飘逸、饱含诗情,形成了诗性言说下的散漫文体与诗意语言风格。  关键词:李健吾;古典文论;托物取象;散漫文体;诗意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100
期刊
摘要:新文化运动中传统儒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陈独秀的《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在当时主导了一个反儒的潮流,对儒家文化进行全面的批判。本文从马克思历史人文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以期来正确认识《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对其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在今天思考:正确认识陈独秀所言“孔子之道”和现代化的不适应问题。在古代,儒家独立承担着培植中国人道德意识的使命。现代社会中融入这种封建社会的价值理念,应如何取舍。在唯物
期刊
摘要:小品文在散文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梳理从晚明到现代这一段时期小品文走过的路程,探讨小品文文体传承与流变的内因与外因,总结其盛衰的历史经验,重新确认小品文小、真、趣等方面的审美特质及其创作规律,对于振兴推动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既有其理论的价值,也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品文;文体;美学特质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1004
期刊
摘要: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探讨概念合成理论对矿冶文学戏剧《钢铁夫人》在词汇层、语义层以及语篇层的意义的建构和理解,揭示话剧理解的认知过程,使读者能清楚地了解该话剧情节的发展过程以及剧目之间内在的联系网络。验证了概念合成理论对话剧理解的解释力,旨在为中国本土的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为研究黄石矿冶文学作品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钢铁夫人》;矿冶戏剧;概念合成理论;认知诗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面临文化全球化和中外文化翻译作品严重逆差境况,作为我国对外文化战略中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文化输出迫在眉睫。然而对于“输出”的方法和途径,争议颇多。选取被誉为“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麻将等游戏,根据顺应论,从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的顺应的角度,对比研究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两译本中麻将文化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译者确立正确的翻译价值取向、选择恰当的文化输出策略提供一定
期刊
摘要: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献艰深晦涩,目前的道教文献语言研究非常薄弱。训诂学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释读古典文献,是治中国古代学问的根柢之学。2010年齐鲁书社出版的日本麦谷邦夫、吉川忠夫编,刘雄峰译《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但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在某些注释翻译方面尚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道教文献;《周氏冥通记
期刊
摘要:戴望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戴望舒对中国传统诗词有益资源的择取和现代西方诗艺的吸纳,创作了独具个人艺术特色的象征主义诗歌,给当时的中国诗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戴望舒的象征主义诗歌不仅打破了当时中国新诗“已成的秩序”,向“理想秩序”又迈进了一步,而且还丰富了西方象征主义诗学体系。  关键词:传统; 现代;现代主义;象征主义诗歌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
摘要:许渊冲在汉语诗词外译的实践中认识到,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各有劣势、等势和优势,因此在翻译中可运用浅化、等化、深化手段,力求在意似、音似、形似的基础上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从而使译者本人和读者都能知之、好之、乐之。这五个三,加上以诗译诗等原则,构成了许渊冲诗词翻译美学体系,而意美、音美、形美实为该体系的核心。许渊冲诗词翻译美学既来源于实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在汉语诗词外译中也一直以
期刊
摘要: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决定着高校的各项活动和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研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究的内在要求,分析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高校安全文化综合评价模式,对了解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水平,完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安全文化;存在问题;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2-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