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安徽合肥滨湖新区的最南端,渡江战役纪念馆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面向800平方公里的浩瀚巢湖。纪念馆正前方是渡江战役总前委领导人群雕,高大的渡江战役总前委群雕为全铜铸制,从东向西分别为谭震林、陈毅、刘伯承、邓小平和粟裕五位总前委成员,表现出五位领导人在合肥瑶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的雄才大略与宏伟气度。就在记者驻足的那十几分钟内,就有好多批学生和企事业团体在雕像前合影留念。
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渡江战役纪念馆主体建筑体现的是水与战舰的主题,巨大的馆身犹如两艘雄伟战舰并排行驶在浩瀚的水面,向前直指长江。馆身以49°角向前倾斜,象征1949年我军渡江战役万船齐发、乘风破浪、胜利登陆的豪迈气概,显示出胜利之师的王者之气。
走进纪念馆,看着镇馆之宝的《胜利之师》浮雕和一件件展品,时间仿佛被拉回到了1949年4月20日。那一天,国民党反动政府用和谈作烟幕,企图争取时间加紧布置长江防线阻挡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的阴谋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他们最终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这样一来,蒋介石集团的真实面目在全国人民面前彻底地暴露了。
1949年4月20日晚至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的500公里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的硝烟尚未散去,渡江战役总前委已将目光投向华东战场,开始了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
3月31日,邓小平依据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的部署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地理特点,亲自起草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将已在安庆至张黄港地段沿长江北岸展开的第二、第三两个野战军7个兵团24个军的部队,以适应南京为中心的突出部地形,分别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全线渡江作战。
总前委认为,渡江战役成功之关键在东、中两大突击集团的对进会合,但东突击集团渡江后可能遇到顽强抵抗,故决定中突击集团比东、西突击集团提前一天渡江,首先从芜湖、铜陵段突破,击敌左侧背,切断敌人南撤路线,并吸引和分散敌方兵力。渡江后统一归粟裕、张震指挥,以便东、中两大突击集团协同作战,合围消灭宁、镇之敌。再以東突击集团从镇江、江阴段突破,切断南京、上海间交通,割裂敌人防御体系,尔后视情况留必要兵力控制京沪线、以主力协同中突击集团挺进合击可能南撤的敌主力于太湖西侧郎溪、广德地区。
中共中央军委还决定,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指挥的第40、第43军及桐柏、江汉、鄂豫三个军区的部队,约20万人,归刘伯承指挥。以一部进占黄梅、浠水,牵制九江之敌,保证西突击集团的渡江安全;以另一部进击汉口方向,钳制白崇禧集团,从战略上策应东线对汤恩伯集团的作战。
同时,邓小平建议先打过江,以争取和平接收。他根据侦察到的敌情、水情,以及谈判期限和气候条件,预先考虑到了同国民党达成和平的希望不大,于4月17日提出了20日夜全线渡江作战的计划,并强调“有把握胜利完成”。
4月18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复电表示:“完全同意总前委的整个部署”,并指出:“此次我百万大军渡江南进,关系全局胜利极大,希望我二野、三野全军将士在总前委及二野三野两前委领导下,同心同德,完成渡江南进的伟大任务。”
果然,正如邓小平所料,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于是,邓小平为总前委起草电报,下达了渡江作战命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联名,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一声令下,“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绝唱奏响了。
4月20日晚,在炮兵的掩护下,人民解放军打开大堤地出口,将隐蔽在河道里的船只翻坝入江。借助夜幕的掩护,中突击集团在枞阳至裕溪口段首先发起强渡,有重点地实施多路突击。长江两岸顿时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先头船距南岸300米时,被国民党军发现。国民党军集中其南岸和海军军舰各种火炮在空军的配合下,妄图阻杀我军于大江之中。江面顿时波涛汹涌,浊浪滔天。
为加快船速,解放军战士们纷纷用铁锹、钢盔协助船工划船,船被打穿漏水,就用棉絮、衣服,甚至身体堵,有的船工负了伤,还不停摇橹。
此时,人民解放军炮兵群再次向对岸齐轰,掩护步兵渡江。江南岸随即陷入一片火海。第9兵团第27军先遣渡江大队按预定要求,在山顶、高坡点燃一处处火堆,为渡江大军导向。炮火与篝火交相辉映,黑夜宛如白昼,如同胜利的曙光。
仅一个晚上,中突击集团30万大军就全部过江。而此时,“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命令才通过收音机、报纸和传单,传遍长江前线的每一个阵地。
4月21日下午开始渡江的西突击集团,代价更小,第一批渡江的6个兵团仅损失10人。是日晚,东突击集团发起冲击。仅用十几分钟,突击队就登上了南岸。而作战最紧张之时,江阴要塞的3000余名国民党官兵突然起义。
几乎在江阴要塞起义的同时,林则徐侄孙、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领大小舰艇30余艘,在长江下游南京东北4公里处的笆斗山江面起义。
“战斗打响后,从江南岸往北看,仍是一片漆黑,但如果从江北往南岸看,就可以看见无数只小红灯在闪烁,非常壮观。”当年27军的一名侦察排长徐法全在回忆渡江景况时仍然激动地表示,蒋介石集团曾经想依靠长江阻止我军前进,“可我们只用4天,就让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成了‘豆腐渣工程’,百万大军胜利渡江。” 1949年4月24日至5月11日,是渡江战役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作战中,人民解放军合围歼灭了南京、镇江、芜湖的逃敌,并发起了攻占杭州的战役,占领了浙赣铁路。而5月12日至6月2日,则是渡江战役的第三阶段,在这段时间的作战中,人民解放军攻占了国民党统治的经济中心——上海市,歼灭了汤恩伯集团的主力。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这是毛泽东亲自撰写的关于渡江战役新闻稿中的语句。
然而,谁能想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靠的不是飞机,也不是军舰,而是乘着一艘艘大小不一的木帆船,顶着敌人猛烈的炮火用桨划过去的。这不能不说是中外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而战役发起前,解放军还曾一度面临无船可用的困境。
在当时条件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船只准备上主要面临三个困难。
首先,国民党军队在溃逃江南前,为防止解放军渡江,强迫江北的许多船户把他们的船只开往江南,或者将船只凿沉。
除了在物质上防止解放军过江外,国民党军在精神毒害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反动宣传在江北百姓中间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些船户害怕解放军收集船只,或者把船卖掉,或者把船藏起来,有的甚至把船沉入江底,从而给党和军队的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此外,当时在长江和内河航行的船只,都是以帮口为单位组织起来的。行会对民船拥有很大的权威性和控制力量。由于受国民党统治时间较长,这些行会首脑与中国共产党的隔阂较深。
尽管面临诸多难题,但经历了战场生死的解放军显然不会被这点困难吓倒。1949年2月总前委第二次会议决定,由各野战军派出以军政治部主任负责和团一级干部为主的先遣工作人员,进抵江北,组织由军队、地方党政机关和船舶行会三方面力量参加的船舶征集指挥部。第二、第三野战军到达江北后,各团一级战斗单位联合成立了船舶管理委员会,并设立船只维修和统一调度指挥机构,从而在组织上为征集船只提供有力的保证。
通过军地各级人员的努力工作,至渡江战役发起前,渡江所需船只基本征集齐备。全军共征集各类船只2万余只,其中能用于渡江作战的船只9400余只,平均每个军拥有大小船只500余只,一次可运送1万余人,基本上满足了作战所需。
有了船,就必须要有开船的人。战士中间会驾船的毕竟少数,大量船只必须而且只能由熟悉长江水情的沿江船工来驾驶。为满足作战所需的船工人数,各地政府积极开展宣传,把动员船工的任务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各地干部深入船主、帮头和会长中间,把党的方针、政策以及一些具体规定传达给他们,然后再通过他们在船工中进行普及,进行动员船工的工作。通过这样的途径,船工对党的方针政策有了基本认识,表示愿意服从党的领导,党在船工中的威信逐步树立起来,前来报名表示愿意当船工的人数也多了起来。
除了思想上深入发动外,还对船工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军事技术教育,以消减船工们的恐惧心理,减少渡江时可能产生的伤亡。
通过积极、广泛的教育和动员,广大船工打消了各种顾虑,认识了渡江作战对他们自身获得解放的重大意义。船工们纷纷表示:“誓把大军送过江去”,“有船在,就有我人在,有我人在,就保证送你们过江”。
渡江战役中还有一个插曲,即英舰“紫石英”号事件。
根据当年曾经亲身经历此事件的陈锐霆将军回忆:4月20日上午约8点半,一艘外国军舰划破了江水,由东向西疾驶,舰身涂有英国徽记,米字旗在船尾招展。它就是快速舰“紫石英”号。它在中国内战方酣、解放军即将渡江的关键时刻,未经解放军许可,就贸然闯入解放军控制的江面,究竟是何居心?部署在北岸的解放军炮兵向英舰发射了警告的一炮,狂妄的英舰根本没把人民解放军放在眼里,繼续西驶。解放军又开了第二炮,落在英舰的正前方,但对方仍毫无顾忌地前进。就这样,在转眼间他们就即将进入三江营江段了。
在我国内河横行的英舰气焰如此嚣张,我军将士义愤填膺,三野特纵炮兵三团炮兵终于首先开炮。双方展开激烈的炮战。“紫石英”号中弹受伤后,挂起了白旗,被迫停在镇江附近的江中。20日下午,停泊在南京江面上的军舰“伴侣”号前往救援,也被解放军炮兵击伤,连中5弹后,仓皇逃离。英国远东舰队副总司令梅登中将闻讯后,亲自带领远东舰队旗舰、万吨级重巡洋舰“伦敦”号与护卫舰“黑天鹅”号从上海全速赶来增援。21日上午,英舰行至江苏泰兴县口岸江面,此处为三野东路军10兵团23军防区。
眼看渡江战役马上就要打响,没有多余的时间等待指示,10兵团司令员叶飞当即命令前沿哨所升起信号,警告它迅速离开,否则就开炮轰走。
英舰没有任何反应,还将舰炮一齐对准解放军阵地,气势汹汹。于是,叶飞下令开炮。炮六团和部署在沿岸阵地上的炮兵都投入了炮战。
此次事件中,英国海军死亡45人,其中包括“紫石英”号舰长斯金勒,失踪1人,伤93人。我23军亦有不小的伤亡,炮战中伤亡官兵达252人,其中202团团长邓若波牺牲。
毛泽东亲自起草了新华社4月22日《抗议英舰暴行》的社论,指责“英帝国主义的海军竟敢如此横行无忌和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在一起,向中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挑衅,闯入人民解放军防区发炮攻击,英帝国主义必须担负全部责任”。23日,毛泽东指出:“对紫石英号的方针,必须英方承认不经人民解放军同意擅自侵入中国内河是错误的这一点,才能释放,否则决不能释放。”
1949年4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李涛就英国军舰“紫石英”号向我人民解放军挑衅被击伤事件发表声明,严正抗议英国军舰这种干涉行径和暴行,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错误和赔偿,外国的“军舰、军用飞机、陆战队等项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空”。李涛强调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不能接受任何外国政府的任何带威胁性行动。
曾经不可一世、纵横全球的大英帝国军舰,在这一战中被他们素来看不起的解放军教训了一次,颜面尽失。这一事件表明了即将建立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勇气。这次事件也标志着被视为大英帝国在中国实行了百年的炮舰政策的最终收场,也被视为列强时代在中国的终结。
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渡江战役纪念馆主体建筑体现的是水与战舰的主题,巨大的馆身犹如两艘雄伟战舰并排行驶在浩瀚的水面,向前直指长江。馆身以49°角向前倾斜,象征1949年我军渡江战役万船齐发、乘风破浪、胜利登陆的豪迈气概,显示出胜利之师的王者之气。
走进纪念馆,看着镇馆之宝的《胜利之师》浮雕和一件件展品,时间仿佛被拉回到了1949年4月20日。那一天,国民党反动政府用和谈作烟幕,企图争取时间加紧布置长江防线阻挡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的阴谋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他们最终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这样一来,蒋介石集团的真实面目在全国人民面前彻底地暴露了。
1949年4月20日晚至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的500公里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
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的硝烟尚未散去,渡江战役总前委已将目光投向华东战场,开始了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
3月31日,邓小平依据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的部署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地理特点,亲自起草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将已在安庆至张黄港地段沿长江北岸展开的第二、第三两个野战军7个兵团24个军的部队,以适应南京为中心的突出部地形,分别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全线渡江作战。
总前委认为,渡江战役成功之关键在东、中两大突击集团的对进会合,但东突击集团渡江后可能遇到顽强抵抗,故决定中突击集团比东、西突击集团提前一天渡江,首先从芜湖、铜陵段突破,击敌左侧背,切断敌人南撤路线,并吸引和分散敌方兵力。渡江后统一归粟裕、张震指挥,以便东、中两大突击集团协同作战,合围消灭宁、镇之敌。再以東突击集团从镇江、江阴段突破,切断南京、上海间交通,割裂敌人防御体系,尔后视情况留必要兵力控制京沪线、以主力协同中突击集团挺进合击可能南撤的敌主力于太湖西侧郎溪、广德地区。
中共中央军委还决定,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指挥的第40、第43军及桐柏、江汉、鄂豫三个军区的部队,约20万人,归刘伯承指挥。以一部进占黄梅、浠水,牵制九江之敌,保证西突击集团的渡江安全;以另一部进击汉口方向,钳制白崇禧集团,从战略上策应东线对汤恩伯集团的作战。
同时,邓小平建议先打过江,以争取和平接收。他根据侦察到的敌情、水情,以及谈判期限和气候条件,预先考虑到了同国民党达成和平的希望不大,于4月17日提出了20日夜全线渡江作战的计划,并强调“有把握胜利完成”。
4月18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复电表示:“完全同意总前委的整个部署”,并指出:“此次我百万大军渡江南进,关系全局胜利极大,希望我二野、三野全军将士在总前委及二野三野两前委领导下,同心同德,完成渡江南进的伟大任务。”
果然,正如邓小平所料,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于是,邓小平为总前委起草电报,下达了渡江作战命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联名,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一声令下,“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绝唱奏响了。
4月20日晚,在炮兵的掩护下,人民解放军打开大堤地出口,将隐蔽在河道里的船只翻坝入江。借助夜幕的掩护,中突击集团在枞阳至裕溪口段首先发起强渡,有重点地实施多路突击。长江两岸顿时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先头船距南岸300米时,被国民党军发现。国民党军集中其南岸和海军军舰各种火炮在空军的配合下,妄图阻杀我军于大江之中。江面顿时波涛汹涌,浊浪滔天。
为加快船速,解放军战士们纷纷用铁锹、钢盔协助船工划船,船被打穿漏水,就用棉絮、衣服,甚至身体堵,有的船工负了伤,还不停摇橹。
此时,人民解放军炮兵群再次向对岸齐轰,掩护步兵渡江。江南岸随即陷入一片火海。第9兵团第27军先遣渡江大队按预定要求,在山顶、高坡点燃一处处火堆,为渡江大军导向。炮火与篝火交相辉映,黑夜宛如白昼,如同胜利的曙光。
仅一个晚上,中突击集团30万大军就全部过江。而此时,“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命令才通过收音机、报纸和传单,传遍长江前线的每一个阵地。
4月21日下午开始渡江的西突击集团,代价更小,第一批渡江的6个兵团仅损失10人。是日晚,东突击集团发起冲击。仅用十几分钟,突击队就登上了南岸。而作战最紧张之时,江阴要塞的3000余名国民党官兵突然起义。
几乎在江阴要塞起义的同时,林则徐侄孙、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领大小舰艇30余艘,在长江下游南京东北4公里处的笆斗山江面起义。
“战斗打响后,从江南岸往北看,仍是一片漆黑,但如果从江北往南岸看,就可以看见无数只小红灯在闪烁,非常壮观。”当年27军的一名侦察排长徐法全在回忆渡江景况时仍然激动地表示,蒋介石集团曾经想依靠长江阻止我军前进,“可我们只用4天,就让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成了‘豆腐渣工程’,百万大军胜利渡江。” 1949年4月24日至5月11日,是渡江战役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作战中,人民解放军合围歼灭了南京、镇江、芜湖的逃敌,并发起了攻占杭州的战役,占领了浙赣铁路。而5月12日至6月2日,则是渡江战役的第三阶段,在这段时间的作战中,人民解放军攻占了国民党统治的经济中心——上海市,歼灭了汤恩伯集团的主力。
木船渡江创奇迹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这是毛泽东亲自撰写的关于渡江战役新闻稿中的语句。
然而,谁能想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靠的不是飞机,也不是军舰,而是乘着一艘艘大小不一的木帆船,顶着敌人猛烈的炮火用桨划过去的。这不能不说是中外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而战役发起前,解放军还曾一度面临无船可用的困境。
在当时条件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船只准备上主要面临三个困难。
首先,国民党军队在溃逃江南前,为防止解放军渡江,强迫江北的许多船户把他们的船只开往江南,或者将船只凿沉。
除了在物质上防止解放军过江外,国民党军在精神毒害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反动宣传在江北百姓中间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些船户害怕解放军收集船只,或者把船卖掉,或者把船藏起来,有的甚至把船沉入江底,从而给党和军队的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此外,当时在长江和内河航行的船只,都是以帮口为单位组织起来的。行会对民船拥有很大的权威性和控制力量。由于受国民党统治时间较长,这些行会首脑与中国共产党的隔阂较深。
尽管面临诸多难题,但经历了战场生死的解放军显然不会被这点困难吓倒。1949年2月总前委第二次会议决定,由各野战军派出以军政治部主任负责和团一级干部为主的先遣工作人员,进抵江北,组织由军队、地方党政机关和船舶行会三方面力量参加的船舶征集指挥部。第二、第三野战军到达江北后,各团一级战斗单位联合成立了船舶管理委员会,并设立船只维修和统一调度指挥机构,从而在组织上为征集船只提供有力的保证。
通过军地各级人员的努力工作,至渡江战役发起前,渡江所需船只基本征集齐备。全军共征集各类船只2万余只,其中能用于渡江作战的船只9400余只,平均每个军拥有大小船只500余只,一次可运送1万余人,基本上满足了作战所需。
有了船,就必须要有开船的人。战士中间会驾船的毕竟少数,大量船只必须而且只能由熟悉长江水情的沿江船工来驾驶。为满足作战所需的船工人数,各地政府积极开展宣传,把动员船工的任务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各地干部深入船主、帮头和会长中间,把党的方针、政策以及一些具体规定传达给他们,然后再通过他们在船工中进行普及,进行动员船工的工作。通过这样的途径,船工对党的方针政策有了基本认识,表示愿意服从党的领导,党在船工中的威信逐步树立起来,前来报名表示愿意当船工的人数也多了起来。
除了思想上深入发动外,还对船工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军事技术教育,以消减船工们的恐惧心理,减少渡江时可能产生的伤亡。
通过积极、广泛的教育和动员,广大船工打消了各种顾虑,认识了渡江作战对他们自身获得解放的重大意义。船工们纷纷表示:“誓把大军送过江去”,“有船在,就有我人在,有我人在,就保证送你们过江”。
严惩惹事英舰
渡江战役中还有一个插曲,即英舰“紫石英”号事件。
根据当年曾经亲身经历此事件的陈锐霆将军回忆:4月20日上午约8点半,一艘外国军舰划破了江水,由东向西疾驶,舰身涂有英国徽记,米字旗在船尾招展。它就是快速舰“紫石英”号。它在中国内战方酣、解放军即将渡江的关键时刻,未经解放军许可,就贸然闯入解放军控制的江面,究竟是何居心?部署在北岸的解放军炮兵向英舰发射了警告的一炮,狂妄的英舰根本没把人民解放军放在眼里,繼续西驶。解放军又开了第二炮,落在英舰的正前方,但对方仍毫无顾忌地前进。就这样,在转眼间他们就即将进入三江营江段了。
在我国内河横行的英舰气焰如此嚣张,我军将士义愤填膺,三野特纵炮兵三团炮兵终于首先开炮。双方展开激烈的炮战。“紫石英”号中弹受伤后,挂起了白旗,被迫停在镇江附近的江中。20日下午,停泊在南京江面上的军舰“伴侣”号前往救援,也被解放军炮兵击伤,连中5弹后,仓皇逃离。英国远东舰队副总司令梅登中将闻讯后,亲自带领远东舰队旗舰、万吨级重巡洋舰“伦敦”号与护卫舰“黑天鹅”号从上海全速赶来增援。21日上午,英舰行至江苏泰兴县口岸江面,此处为三野东路军10兵团23军防区。
眼看渡江战役马上就要打响,没有多余的时间等待指示,10兵团司令员叶飞当即命令前沿哨所升起信号,警告它迅速离开,否则就开炮轰走。
英舰没有任何反应,还将舰炮一齐对准解放军阵地,气势汹汹。于是,叶飞下令开炮。炮六团和部署在沿岸阵地上的炮兵都投入了炮战。
此次事件中,英国海军死亡45人,其中包括“紫石英”号舰长斯金勒,失踪1人,伤93人。我23军亦有不小的伤亡,炮战中伤亡官兵达252人,其中202团团长邓若波牺牲。
毛泽东亲自起草了新华社4月22日《抗议英舰暴行》的社论,指责“英帝国主义的海军竟敢如此横行无忌和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在一起,向中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挑衅,闯入人民解放军防区发炮攻击,英帝国主义必须担负全部责任”。23日,毛泽东指出:“对紫石英号的方针,必须英方承认不经人民解放军同意擅自侵入中国内河是错误的这一点,才能释放,否则决不能释放。”
1949年4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李涛就英国军舰“紫石英”号向我人民解放军挑衅被击伤事件发表声明,严正抗议英国军舰这种干涉行径和暴行,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错误和赔偿,外国的“军舰、军用飞机、陆战队等项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空”。李涛强调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不能接受任何外国政府的任何带威胁性行动。
曾经不可一世、纵横全球的大英帝国军舰,在这一战中被他们素来看不起的解放军教训了一次,颜面尽失。这一事件表明了即将建立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勇气。这次事件也标志着被视为大英帝国在中国实行了百年的炮舰政策的最终收场,也被视为列强时代在中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