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釆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探讨了问题一探究教学模式在“社会体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在“社会体育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显著,由于该模式对教师和学生要求较高,建议要创新应用该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社会体育学”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662(2015)04-0054-04
“社会体育学”属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范畴,它-是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一,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它非常重视学生对社会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然而,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笔者从事多年的“社会体育学”课程教学发现,主要存在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由此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而教学质量下降直接导致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难以达到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标准。如何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这是教师与学生都要面对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时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失为提高“社会体育学”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最简捷的途径之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社会体育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1.2.1.1问卷的信度 采用李克特量表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对“社会体育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笔者先后进行2次小范围的调查问卷测试,第1次于2014年2月17日对我校社会体育专业201105-07班64名学生现场发放64份调查问卷,现场全部收回;第2次于2014年3月10对同一对象发放了64份调查问卷,现场全部收回;对2次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计算并进行对比,其相关系数为0.86,说明该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可信度。
1.2.1.2问卷的效度 运用特尔斐法对调查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问卷设计完成后,请武汉体育学院陈晴教授、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匡勇进教授、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戴临中副教授和上海体育学院辜德宏博士4位专家对问卷效度进行检验,操作过程中釆取2轮意见反馈。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专家评价的结果全部为“有效”。
1.2.1.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以我校社会体育专业201105-13班19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先后发放了2次调查问卷,第1次是在2014年3月17至21日(即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之前),共发放182份调查问卷,当场回收178份,其中无效调查问卷5份,问卷调查有效率为95.05%,第2次是在2014年4月14日至18日(即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之后),共发放185份调查问卷,当场回收182份,其中无效调查问卷3份,问卷调查有效串为96.76%。
1.2.2访谈法 为了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加强对相关数据的解释力,针对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在“社会体育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分别访谈5名参与的学生和2名同行教师。5名学生分别是201107班张迪、201107班曾珊莉、201109班赵婷、201112班石军华、201113班钟扬;2名同行教师分别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院讲师李丹和讲师邓意。
1.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数据使用Excel统计处理。
2问题一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2.1问题一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又被称为引导 发现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其突出特征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能力。换言之,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也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源于杜威“五步教学法”、皮亚杰的“自我发现法”、“活动教学法”和布鲁纳的“发现法”等教学原理,以学生、活动、经验为中心,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获得亲身实证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掌握探究技巧。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础操作程序,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探索能力。
2.2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特征
2.2.1整体性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教师围绕问题把课前准备、课中评价与课后辅导相结合,学生围绕问题把个人探究、小组探究、师生探究和课后继续探究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围绕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征。
2.2.2自主性 这里所谈的自主性是指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能激发师生自主性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要求较高,需要师生思维品质全面发展,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为课堂做精心准备,要结束以前“填鸭式”的教学,需要不断地主动学习才能不断地接受挑战;对于学生而言,要结束以前静坐被动地接受知识,需要“跳起来摘桃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3交互性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上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单方面的交流,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搭建广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协助的平台,促进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2.2.4开放性 问题的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协助学习——交流反馈——应用巩固的纵向开放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3“社会体育学”课堂教学拟采用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创设情境阶段,依据夸美纽斯的感官教学和戴尔试听教学理论,教师播放视频或课件演示图片,提供直观教学素材,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他立下的教学法则中规定“一切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的权威去灌输,而是实际指证给感官与心智,得到他们的认可”。美国教育家戴尔提出的教学(视听)理论认为靠言语符号、视觉符号而获得的抽象经验,其学习过程速度较快,但不易保持,易遗忘;而通过观察途径而习得的经验,是情境教学,学习速度中等,不易遗忘,易保持;而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而习得的经验,学习速度慢,但牢固可靠。因此,播放视频图片势必会更加刺激体育生的感官功能,丰富其感性知识,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在提出问题及任务阶段,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要不断给予学生提示或暗示,设置存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代教育家张楚廷认为启发的前提是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下大片余地,特别是让他们有提出问题的可能与机会、有进行选择的余地、有进行辨别的余地、有回味思索的余地……并使这种余地越来越大,从而从教逐渐走向不教,启发式关键是启动学生思考,启发式是求学与自学之间的纽带。
在自主探究和成果交流阶段,为了发挥教师“导”与学生“学”,采用合作性和激励性原则指导“社会体育学”课堂讨论与发言。合作性原则主要表现在生生合作与师生协助。这2个阶段主要采用预先按自愿结合原则形成6人一组的形式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釆用小组指派个人发言与小组内个人自愿发言做补充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学生讨论与发言过程中,掌握时间,巡视小组讨论发言情况,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认为令人愉快的结果对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增强要比令人痛苦的结果对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削弱更有效。鉴于此,教师结合小组课堂出勤情况、整体讨论表现情况、发言情况分别给予小组、个人加分,并计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项目。此外,在成果交流阶段,教师给予学生适量、适度并及时的精神奖励,挖掘学生多方面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与表扬。
在总结提高阶段,教师尽可能全面地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总结问题答案,但不是给予全部答案,要留有余地,继而提出更多开放性的问题,以课后作业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的视野;再次点评学生课堂的整体表现,给予学生精神鼓励。
4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社会体育学”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由表1与表2对比分析可知,表2各个项目的得分总和明显高于表1各个项目的得分总和,即表2为高分组,表1为低分组;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之前,表1中得分最大值即评价“一般”为291,得分最小值即评价“非常差”为5;釆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之后,表2中得分最大值即评价“好”为372,得分最小值即评价“非常差”为0,由此可以得出,在“社会体育学”课堂教学中釆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
为了进一步调查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加强对数据的解释力,笔者在课后有针对性地对访谈了5名学生和2名随堂听课的教师同行。
访谈1:你认为最近我们这种教学模式如何?爱学习的学生曾珊莉:很喜欢现在的教学模式,因为我学会丫分析思考问题,以前上课没有问题,现在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且小组成员一起学习讨论,有思想观点的撞击,拓展了我的思路。
访谈2:你认为最近我们这种教学模式如何?以前上课爱睡觉的学生钟扬:很喜欢这种教学方法,老师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感觉“社会体育学”不像过去那么枯燥无趣了,我现在上课都积极发言,没想到上次发言竟得到老师那么多的肯定,对今后学习有信心了!
访谈3:你认为最近我们这种教学模式如何?以前爱逃课的学生张迪:感觉挺不错,现在课堂气氛活跃,特别喜欢那些视频和精美课件,特别直观,吸引我注意,使我了解了许多“社会体育学”的知识并能深入思考一些问题。
访谈4:你认为最近我们这种教学模式如何?以前上课不爱发言的学生赵婷:很好,现在课堂上有分组讨论发言且还有加分,我都会积极参与,主要是为我们组赢得更多分,并且我发现现在的教学模式对我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帮助都很大。
访谈5:你认为最近我们这种教学模式如何?以前有重技术轻理论课思想的学生石军华:很好,通过小组讨论发言形式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理论课的重要性;通过课堂问题的讨论,我学会了一套学习方法,对我今后理论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
通过对上述5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访谈可知,学生们对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在“社会体育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较高,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访谈2名教师同行也了解到,他们一致认为问题 探究教学方法激发了体育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橱陸,学生课堂表现活跃,师生交流增多,课堂纪律有很大的改变。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较高,要求其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创新教学能力,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该模式具有整体性、调动学生和教师学习自主性、较高的交互性和开放性特征。通过课堂实证效果表明,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适合在“社会体育学”课堂教学中使用,该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更能调动体育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得到了大部分学生和教师的认可。该教学模式对于参与教学的师生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否则,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仅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还会造成课堂混乱,费时费力.其次,本文仅研究了一段时间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社会体育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其时间较为短暂,其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将进行长期跟踪研究,以弥补短期研究之不足。
5.2建议
5.2.1创新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在釆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学时,要对该模式有一定的创新应用,即根据学科、教材和学生特点进行有选择性的应用,体育类专业理论课程较多,并非所有的课程都要使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宜掌握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重点在于激发体育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5.2.2教师应把控教学一体化设计 教师在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时,应注意教学过程连续性和整体性,即一定要把课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把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把个体表现与小组表现结合起来,充分把控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每一环节,如此,其模式效果会得到最大化发挥。
5.2.3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处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体育理论教师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一方面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关注行业热点问题,捕捉学术前沿问题,便于引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要搜集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素材,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教学素材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问题的热情。
关键词: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社会体育学”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662(2015)04-0054-04
“社会体育学”属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范畴,它-是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一,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它非常重视学生对社会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然而,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笔者从事多年的“社会体育学”课程教学发现,主要存在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由此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而教学质量下降直接导致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难以达到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标准。如何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这是教师与学生都要面对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时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失为提高“社会体育学”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最简捷的途径之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社会体育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1.2.1.1问卷的信度 采用李克特量表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对“社会体育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笔者先后进行2次小范围的调查问卷测试,第1次于2014年2月17日对我校社会体育专业201105-07班64名学生现场发放64份调查问卷,现场全部收回;第2次于2014年3月10对同一对象发放了64份调查问卷,现场全部收回;对2次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计算并进行对比,其相关系数为0.86,说明该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可信度。
1.2.1.2问卷的效度 运用特尔斐法对调查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问卷设计完成后,请武汉体育学院陈晴教授、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匡勇进教授、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戴临中副教授和上海体育学院辜德宏博士4位专家对问卷效度进行检验,操作过程中釆取2轮意见反馈。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专家评价的结果全部为“有效”。
1.2.1.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以我校社会体育专业201105-13班19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先后发放了2次调查问卷,第1次是在2014年3月17至21日(即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之前),共发放182份调查问卷,当场回收178份,其中无效调查问卷5份,问卷调查有效率为95.05%,第2次是在2014年4月14日至18日(即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之后),共发放185份调查问卷,当场回收182份,其中无效调查问卷3份,问卷调查有效串为96.76%。
1.2.2访谈法 为了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加强对相关数据的解释力,针对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在“社会体育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分别访谈5名参与的学生和2名同行教师。5名学生分别是201107班张迪、201107班曾珊莉、201109班赵婷、201112班石军华、201113班钟扬;2名同行教师分别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院讲师李丹和讲师邓意。
1.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数据使用Excel统计处理。
2问题一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2.1问题一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又被称为引导 发现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其突出特征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能力。换言之,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也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源于杜威“五步教学法”、皮亚杰的“自我发现法”、“活动教学法”和布鲁纳的“发现法”等教学原理,以学生、活动、经验为中心,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获得亲身实证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掌握探究技巧。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础操作程序,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探索能力。
2.2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特征
2.2.1整体性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教师围绕问题把课前准备、课中评价与课后辅导相结合,学生围绕问题把个人探究、小组探究、师生探究和课后继续探究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围绕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征。
2.2.2自主性 这里所谈的自主性是指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能激发师生自主性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要求较高,需要师生思维品质全面发展,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为课堂做精心准备,要结束以前“填鸭式”的教学,需要不断地主动学习才能不断地接受挑战;对于学生而言,要结束以前静坐被动地接受知识,需要“跳起来摘桃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3交互性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上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单方面的交流,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搭建广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协助的平台,促进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2.2.4开放性 问题的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协助学习——交流反馈——应用巩固的纵向开放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3“社会体育学”课堂教学拟采用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创设情境阶段,依据夸美纽斯的感官教学和戴尔试听教学理论,教师播放视频或课件演示图片,提供直观教学素材,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他立下的教学法则中规定“一切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的权威去灌输,而是实际指证给感官与心智,得到他们的认可”。美国教育家戴尔提出的教学(视听)理论认为靠言语符号、视觉符号而获得的抽象经验,其学习过程速度较快,但不易保持,易遗忘;而通过观察途径而习得的经验,是情境教学,学习速度中等,不易遗忘,易保持;而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而习得的经验,学习速度慢,但牢固可靠。因此,播放视频图片势必会更加刺激体育生的感官功能,丰富其感性知识,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在提出问题及任务阶段,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要不断给予学生提示或暗示,设置存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代教育家张楚廷认为启发的前提是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下大片余地,特别是让他们有提出问题的可能与机会、有进行选择的余地、有进行辨别的余地、有回味思索的余地……并使这种余地越来越大,从而从教逐渐走向不教,启发式关键是启动学生思考,启发式是求学与自学之间的纽带。
在自主探究和成果交流阶段,为了发挥教师“导”与学生“学”,采用合作性和激励性原则指导“社会体育学”课堂讨论与发言。合作性原则主要表现在生生合作与师生协助。这2个阶段主要采用预先按自愿结合原则形成6人一组的形式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釆用小组指派个人发言与小组内个人自愿发言做补充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学生讨论与发言过程中,掌握时间,巡视小组讨论发言情况,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认为令人愉快的结果对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增强要比令人痛苦的结果对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削弱更有效。鉴于此,教师结合小组课堂出勤情况、整体讨论表现情况、发言情况分别给予小组、个人加分,并计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项目。此外,在成果交流阶段,教师给予学生适量、适度并及时的精神奖励,挖掘学生多方面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与表扬。
在总结提高阶段,教师尽可能全面地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总结问题答案,但不是给予全部答案,要留有余地,继而提出更多开放性的问题,以课后作业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的视野;再次点评学生课堂的整体表现,给予学生精神鼓励。
4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社会体育学”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由表1与表2对比分析可知,表2各个项目的得分总和明显高于表1各个项目的得分总和,即表2为高分组,表1为低分组;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之前,表1中得分最大值即评价“一般”为291,得分最小值即评价“非常差”为5;釆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之后,表2中得分最大值即评价“好”为372,得分最小值即评价“非常差”为0,由此可以得出,在“社会体育学”课堂教学中釆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
为了进一步调查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加强对数据的解释力,笔者在课后有针对性地对访谈了5名学生和2名随堂听课的教师同行。
访谈1:你认为最近我们这种教学模式如何?爱学习的学生曾珊莉:很喜欢现在的教学模式,因为我学会丫分析思考问题,以前上课没有问题,现在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且小组成员一起学习讨论,有思想观点的撞击,拓展了我的思路。
访谈2:你认为最近我们这种教学模式如何?以前上课爱睡觉的学生钟扬:很喜欢这种教学方法,老师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感觉“社会体育学”不像过去那么枯燥无趣了,我现在上课都积极发言,没想到上次发言竟得到老师那么多的肯定,对今后学习有信心了!
访谈3:你认为最近我们这种教学模式如何?以前爱逃课的学生张迪:感觉挺不错,现在课堂气氛活跃,特别喜欢那些视频和精美课件,特别直观,吸引我注意,使我了解了许多“社会体育学”的知识并能深入思考一些问题。
访谈4:你认为最近我们这种教学模式如何?以前上课不爱发言的学生赵婷:很好,现在课堂上有分组讨论发言且还有加分,我都会积极参与,主要是为我们组赢得更多分,并且我发现现在的教学模式对我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帮助都很大。
访谈5:你认为最近我们这种教学模式如何?以前有重技术轻理论课思想的学生石军华:很好,通过小组讨论发言形式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理论课的重要性;通过课堂问题的讨论,我学会了一套学习方法,对我今后理论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
通过对上述5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访谈可知,学生们对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在“社会体育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较高,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访谈2名教师同行也了解到,他们一致认为问题 探究教学方法激发了体育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橱陸,学生课堂表现活跃,师生交流增多,课堂纪律有很大的改变。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较高,要求其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创新教学能力,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该模式具有整体性、调动学生和教师学习自主性、较高的交互性和开放性特征。通过课堂实证效果表明,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适合在“社会体育学”课堂教学中使用,该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更能调动体育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得到了大部分学生和教师的认可。该教学模式对于参与教学的师生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否则,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仅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还会造成课堂混乱,费时费力.其次,本文仅研究了一段时间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社会体育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其时间较为短暂,其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将进行长期跟踪研究,以弥补短期研究之不足。
5.2建议
5.2.1创新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在釆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学时,要对该模式有一定的创新应用,即根据学科、教材和学生特点进行有选择性的应用,体育类专业理论课程较多,并非所有的课程都要使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宜掌握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重点在于激发体育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5.2.2教师应把控教学一体化设计 教师在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时,应注意教学过程连续性和整体性,即一定要把课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把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把个体表现与小组表现结合起来,充分把控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每一环节,如此,其模式效果会得到最大化发挥。
5.2.3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处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体育理论教师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一方面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关注行业热点问题,捕捉学术前沿问题,便于引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要搜集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素材,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教学素材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问题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