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变革和课程功能的转变,教育不再是“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而是如何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把课堂教学的关注点重点转向学生的能力培养,即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全面发展;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1 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是文理两科的有机结合体在众多的化学问题中既含抽象的空间想象,又有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初中教材虽然知识深度有限,但其内涵较广,因此教师应在把握教材难度的同时,要深钻教材,努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怎样利用教材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呢?那什么是素质?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质量水平。它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2 在初中化学义务教育中,教师应注意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化学科学知识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 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
(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
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大纲规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
3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
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人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
(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③掌握实验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④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是最基本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方面,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4 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
5 创新思维
创新是学生发展的必然也是必需,但是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传承的不仅是知识,而且也包含了价值观以及道德追求等,实现创新与传承的并存才是课堂教学应有的目标。这里就包含了和谐的理论。应当说和谐的就是有益的,然而,在许多时候却并非如此。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个故事时,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1、“假如董存瑞拉开炸药包后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问题2、“你能不能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的方案?”应当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但是,这位老师却显然忘记了向学生讲述这段历史故事的主旨是为了什么。假如(我们在这里也使用“假如”这个词)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真的找出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案,那么这位老师究竟是应当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惋惜呢?而一旦如此,我们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主题还能落实吗?创新的背后失去的又有什么呢?应当说,创新与传承以及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应该交融在一起而不能走向极端[1]。
参考文献
[1] 李秀伟主编.《和谐之美——师德修养案例评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全面发展;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1 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是文理两科的有机结合体在众多的化学问题中既含抽象的空间想象,又有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初中教材虽然知识深度有限,但其内涵较广,因此教师应在把握教材难度的同时,要深钻教材,努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怎样利用教材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呢?那什么是素质?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质量水平。它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2 在初中化学义务教育中,教师应注意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化学科学知识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 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
(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
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大纲规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
3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
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人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
(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③掌握实验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④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是最基本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方面,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4 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
5 创新思维
创新是学生发展的必然也是必需,但是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传承的不仅是知识,而且也包含了价值观以及道德追求等,实现创新与传承的并存才是课堂教学应有的目标。这里就包含了和谐的理论。应当说和谐的就是有益的,然而,在许多时候却并非如此。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个故事时,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1、“假如董存瑞拉开炸药包后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问题2、“你能不能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的方案?”应当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但是,这位老师却显然忘记了向学生讲述这段历史故事的主旨是为了什么。假如(我们在这里也使用“假如”这个词)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真的找出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案,那么这位老师究竟是应当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惋惜呢?而一旦如此,我们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主题还能落实吗?创新的背后失去的又有什么呢?应当说,创新与传承以及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应该交融在一起而不能走向极端[1]。
参考文献
[1] 李秀伟主编.《和谐之美——师德修养案例评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