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保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保定成为京津冀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城市,与北京、天津共同形成“金三角”,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发展中大量京津企业入驻保定,保定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面临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本文从发展现状、思路和措施等方面对京津冀战略中保定对于劳务人员素质提升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劳务人员素质 思路措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大量农村富余勞动力需要解决就业。同时,京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需求旺盛。近年来,京津地区对操作、服务等岗位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 年占到当年需求总量的81.5% ( 比2008年提高3.12%),达到128.27 万人,这些需求可以为河北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但同时,一些高科技企业的迁入,反而反衬出了河北人才基础的薄弱,在高层次学历人才的拥有量和高层次人才密度方面,北京是绝对优势,河北是绝对弱势,这就必然要求河北省需要努力提升整体劳务人员的素质。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被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一直备受关注。同河北省状况类似,保定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也同样面对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但要更好地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保定必须走创新驱动的道路,用好科技的力量,努力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
一、发展现状及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从整体上来看,京津冀地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近年来稳步增加,由1995年的194.0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64.2万,增长速度相对全国其他地区来讲比较高。但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大量京津企业的涌入对劳务人员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保定地处京南平原地带,发展空间巨大,城市规模不大,更容易在此重新布局一大批新的产业,因此它成为央企外迁的一个理想区域。而央企的迁入也在不断推动保定的发展,使得它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变为可能。从2014年到今年5月份,神华集团、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大唐集团等8家央企集团与保定签订9项合作协议,协议总投资260亿元。目前,保定央企及子公司已有54家,涉及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16个领域。但同时,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较低无法胜任高技能岗位,目前,对技术工的需求总量大于供给,且主要集中在对中、高级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上。但相对这些行业的技术人才还相对缺乏,整体素质还亟待提高,企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强劲且无法从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中得到充分满足。
二、发展优势与劣势
保定曾经是河北省省会,紧邻北京的区位条件逐渐真正成为其区位优势。此外,这些年来发展虽然不快,但后发优势也在显现。保定市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地之间,近年来,高铁的飞速建设,使保定与这三座城市之间,仅有1小时左右的车程,良好的区位优势,可以吸引大量优质人才投身到保定的发展建设中。保定市还具有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高校林立,教育资源充足。保定市是全国市属院校较多的地区,有大量的研究单位、学术团体、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对本地的人才可以起到补缺的作用,而且为企业中广大技术人员和员工进行知识提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样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由于与北京、天津、石家庄这三座城市距离较近,很多人才选择到发展程度较高的北京、天津、石家庄发展,也造成了大量人才外流。鉴于这些优势和劣势,保定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克服人才外流的劣势,致力于培养本地劳务人员,提升其技能水平和劳动素养。
三、基本思路与措施
结合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提高素质的根本措施在于加强京津保地区紧缺人力资源培训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要及时了解和沟通保定地区社会紧缺培训项目需求,遵循资源优势互补和利益共担的市场化运作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开展人资资源的社会化培训。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在现行培训模式下,流入地基本没有将外来劳务人员纳入城市职工教育体系,流入地也没有给辖区内居住的外来用工提供就业帮助指导、生活法律常识、公民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因培训经费严重不足而无法通过培训来实现劳动力技能的快速提升,使京津冀在高技能岗位上的供需难以对接;从长远看,必然会影响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这就必然要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发挥重要作用,结合保定的教育资源优势,和高校联合,利用保定高校学生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大量时间、人力以及高校专业教师的研究特长,长期、持续、动态地调查跟踪京津企业的用工需求,并做出企业微观层面的用工需求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协同发展中劳动力培训建议。以弥补市场缺陷和企业自身的不足,制定相应规划,进行支持,在资金援助和人才等方面提供帮助,制定援助政策。
2.创新企业管理制度。高效的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人员素质提升的有效方法,管理制度落后的企业,不可能建设成为现代化、底蕴深厚的企业。在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保定市大中型企业要提高自身员工基本素质,就必然要求企业在管理制度方面不断创新。可以从管理内容本身出发,如创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模式,而且创新的内容必须与企业自身的文化相融合,要注重人力资本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本在制度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 ,企业自身对于人员的培养培训体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业。从毕业生的职业人转变来讲,企业完善的选拔和培训体系至关重要。规范的管理体系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的缩短职业化的时间,同时可以降低人才流失。关键问题就是企业管理风格是否与企业发展匹配,技能是否与岗位相适应,职业成熟度是否与发展相匹配等,这就要求企业在人员培养过程中建立一套有效的诊断和评估体系,明确自身定位,在此基础上完善培训体系,提供高效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3.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保定市教育资源丰厚,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各类成人职业院校,都有成人后续教育,但目前的现状仍然是,成人学历教育比重较大,技能培训没有跟上经济需求的发展水平,造成重学历轻技能的现状。这就要求在人员培训过程中,加强紧缺技能培训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及时了解和沟通企业紧缺培训项目需求,遵循资源优势互补和利益共担的市场化运作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开展紧缺技能的社会化培训。充分利用社区教育、校企合作等方式,签定培训合作协议,联合成人院校和培训机构,整合师资资源,实现培训项目师资共享,真正实现劳务人员技能、素质的提升。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保定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有机遇就势必会有挑战,所以能够在协同发展的大势下充分利用宝贵机会采取策略,强化劳务人员素质提升,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劳务人员素质 思路措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大量农村富余勞动力需要解决就业。同时,京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需求旺盛。近年来,京津地区对操作、服务等岗位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 年占到当年需求总量的81.5% ( 比2008年提高3.12%),达到128.27 万人,这些需求可以为河北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但同时,一些高科技企业的迁入,反而反衬出了河北人才基础的薄弱,在高层次学历人才的拥有量和高层次人才密度方面,北京是绝对优势,河北是绝对弱势,这就必然要求河北省需要努力提升整体劳务人员的素质。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被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一直备受关注。同河北省状况类似,保定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也同样面对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但要更好地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保定必须走创新驱动的道路,用好科技的力量,努力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
一、发展现状及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从整体上来看,京津冀地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近年来稳步增加,由1995年的194.0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64.2万,增长速度相对全国其他地区来讲比较高。但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大量京津企业的涌入对劳务人员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保定地处京南平原地带,发展空间巨大,城市规模不大,更容易在此重新布局一大批新的产业,因此它成为央企外迁的一个理想区域。而央企的迁入也在不断推动保定的发展,使得它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变为可能。从2014年到今年5月份,神华集团、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大唐集团等8家央企集团与保定签订9项合作协议,协议总投资260亿元。目前,保定央企及子公司已有54家,涉及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16个领域。但同时,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较低无法胜任高技能岗位,目前,对技术工的需求总量大于供给,且主要集中在对中、高级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上。但相对这些行业的技术人才还相对缺乏,整体素质还亟待提高,企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强劲且无法从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中得到充分满足。
二、发展优势与劣势
保定曾经是河北省省会,紧邻北京的区位条件逐渐真正成为其区位优势。此外,这些年来发展虽然不快,但后发优势也在显现。保定市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地之间,近年来,高铁的飞速建设,使保定与这三座城市之间,仅有1小时左右的车程,良好的区位优势,可以吸引大量优质人才投身到保定的发展建设中。保定市还具有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高校林立,教育资源充足。保定市是全国市属院校较多的地区,有大量的研究单位、学术团体、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对本地的人才可以起到补缺的作用,而且为企业中广大技术人员和员工进行知识提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样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由于与北京、天津、石家庄这三座城市距离较近,很多人才选择到发展程度较高的北京、天津、石家庄发展,也造成了大量人才外流。鉴于这些优势和劣势,保定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克服人才外流的劣势,致力于培养本地劳务人员,提升其技能水平和劳动素养。
三、基本思路与措施
结合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提高素质的根本措施在于加强京津保地区紧缺人力资源培训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要及时了解和沟通保定地区社会紧缺培训项目需求,遵循资源优势互补和利益共担的市场化运作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开展人资资源的社会化培训。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在现行培训模式下,流入地基本没有将外来劳务人员纳入城市职工教育体系,流入地也没有给辖区内居住的外来用工提供就业帮助指导、生活法律常识、公民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因培训经费严重不足而无法通过培训来实现劳动力技能的快速提升,使京津冀在高技能岗位上的供需难以对接;从长远看,必然会影响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这就必然要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发挥重要作用,结合保定的教育资源优势,和高校联合,利用保定高校学生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大量时间、人力以及高校专业教师的研究特长,长期、持续、动态地调查跟踪京津企业的用工需求,并做出企业微观层面的用工需求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协同发展中劳动力培训建议。以弥补市场缺陷和企业自身的不足,制定相应规划,进行支持,在资金援助和人才等方面提供帮助,制定援助政策。
2.创新企业管理制度。高效的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人员素质提升的有效方法,管理制度落后的企业,不可能建设成为现代化、底蕴深厚的企业。在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保定市大中型企业要提高自身员工基本素质,就必然要求企业在管理制度方面不断创新。可以从管理内容本身出发,如创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模式,而且创新的内容必须与企业自身的文化相融合,要注重人力资本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本在制度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 ,企业自身对于人员的培养培训体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业。从毕业生的职业人转变来讲,企业完善的选拔和培训体系至关重要。规范的管理体系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的缩短职业化的时间,同时可以降低人才流失。关键问题就是企业管理风格是否与企业发展匹配,技能是否与岗位相适应,职业成熟度是否与发展相匹配等,这就要求企业在人员培养过程中建立一套有效的诊断和评估体系,明确自身定位,在此基础上完善培训体系,提供高效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3.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保定市教育资源丰厚,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各类成人职业院校,都有成人后续教育,但目前的现状仍然是,成人学历教育比重较大,技能培训没有跟上经济需求的发展水平,造成重学历轻技能的现状。这就要求在人员培训过程中,加强紧缺技能培训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及时了解和沟通企业紧缺培训项目需求,遵循资源优势互补和利益共担的市场化运作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开展紧缺技能的社会化培训。充分利用社区教育、校企合作等方式,签定培训合作协议,联合成人院校和培训机构,整合师资资源,实现培训项目师资共享,真正实现劳务人员技能、素质的提升。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保定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有机遇就势必会有挑战,所以能够在协同发展的大势下充分利用宝贵机会采取策略,强化劳务人员素质提升,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