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最爱吃一种萝卜肉馅饼。每次我去外婆家,外婆都要做这种饼给我吃。我便称之为“外婆饼”。
记得四五岁时,一次,妈妈带我去公园。玩渴了,妈妈就给我买了个大西瓜。妈妈正要把西瓜切开,我忽然哭闹起来,非要:芷刻带着西瓜上外婆家去吃。妈妈哄我说,吃完西瓜再上外婆家。可我不答应,仍哭闹不止。妈妈气得无奈,只好带着我,抱着西瓜,离开公园,直奔外婆家。到了外婆家,我喝完水,又不想吃西瓜了,非要吃“外婆饼”。妈妈说,做饼要和面,要剁肉馅,哪能立马就能做得,先吃西瓜,晚餐时再吃“外婆饼”。
我还是不答应,哭个不停。外婆赶紧搂住我,说:“要吃‘外婆饼’,这不难。外婆这就给你去做。”缠过足的外婆立刻挎上小竹篮,颠颠地下楼买肉去了……为了我的任性,轻易不动怒的妈妈打了我屁股。后来我长大了,大人们总拿这件事,取笑我小时候的任性和“讨人嫌”。
在每人每月凭票供应2两猪肉的60年代,我和弟弟、妹妹照例每月要到外婆家去一两次。每次去,外婆都要给我们做香喷喷的“外婆饼”。听小舅说,为了保证我们每月吃“外婆饼”所需要的肉馅,外婆把外公、小舅和她自己的定量肉票集中起来,严格控制使用,决不允许“计划外”的肉票支出。当然,外婆也不会亏待外公和小舅。她用各种蔬菜、鸡蛋佐以少量的肉食给外公和小舅调剂伙食。她只是苛待自己,舍不得吃一丁点儿肉食。
原本瘦削的外婆,在那些年月里更瘦了。后来已经懂事的我们。每当看到外婆兴冲冲地端上从全家人的嘴里省出来的“外婆饼”时,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苦涩、酸楚的滋味一阵阵往上涌……“外婆,您做的啥东西都好吃。不要专为我们做‘外婆饼’了,肉票留着您和外公、小舅用吧。”我们恳求外婆。可她总是慈祥地笑着说:“外婆也没啥好东西给你们吃,烙几张馅饼还不行吗?看你们吃得香,这比我自己吃多少都高兴!”外婆仍旧坚持每月给我们做一两次“外婆饼”。有时我们不忍心上外婆家去打扰,外婆便打发小舅用饭盒装上满满一盒“外婆饼”送到我家来。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外婆饼”是世上最令人难忘的美味!
1968年9月里的一天,我接到了毕业分配去北大荒务农的通知,准备时间只有3天。出发的前一天,我到外婆家辞行。就在几个月前,外婆在菜场滑倒了,不幸股骨骨折。年老体弱的外婆伤骨迟迟不见愈合,从此站不起来,只得整天半躺半坐在藤榻上,苦不堪言。我见到一辈子刚强能干的外婆如今被伤病“囚禁”在藤榻上,心里难受极了。我从小受到外婆的格外疼爱。这次要离开上海到遥远的北大荒落户,外婆能接受这个事实吗?
“外婆,我……我的毕业分配通知下来了,要到黑龙江的军垦农场去。虽然路远一点,不过……不过条件挺好的,跟部队差不多,每月……都发工资,不是记工分……3年以后,还有探亲假呢,就可以每年回来看您……”
我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地向外婆叙述我的分配去向。谁知外婆竟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她拉着我的手缓缓地说:“小鸟长大了,总是要离开窝的。当初你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离开我,飞到老远的地方去读大学、工作。那时日本人打进来,到处兵荒马乱的……现在,虽说也有点乱,到底,到底不一样了……你放心去吧,外婆会等你的……会等到你回来的时候……”外婆的声音哽咽了。我赶紧背过身去,不让眼泪当着外婆的面滴落下来……
外婆让我扶她坐起来,朗声地吩咐小舅:“快去买点肉馅,再买一个青萝卜,我要做‘外婆饼’给孩子送行!”
“不,外婆,您伤成这样,怎好再让您受累……这饼,我……我咽不下去的……”我难过得语无伦次地推辞着。
“快扶我坐到藤椅上,抬我到厨房去!”外婆不由分说地向小舅和我下着“命令”。我含泪把外婆扶上藤椅,和小舅抬起藤椅把外婆送到厨房的小桌旁,小桌紧挨着立在墙角的碗柜。
肉馅和青萝卜买回来了。我把萝卜洗净切成细丝放在菜板上。外婆坐在藤椅上,像个技艺高超的指挥家,调动着碗柜里的油盐酱醋,不一会儿,香喷喷的萝卜肉馅拌好了。
接着,外婆要亲自揉面;然而,她坐着使不上劲儿。我恳求外婆让我试试。外婆无可奈何地答应了。她告诉我放多少面,加多少水,热水和冷水怎么调配,面才能既柔软又不沾手。我按照外婆传授的“要领”终于把面和好了。
外婆开始做饼了。口面杖在外婆的手里像魔术师的魔杖,不一会儿,一个个像小孩巴掌大的又圆又薄的面饼在面板上一字儿排开,那肉馅和剁碎的青萝卜丝均匀地分布在薄薄的面饼上,像一颗颗红色和绿色的小珍珠镶嵌在晶莹剔透的玉盘上。
外婆又让小舅和我把她抬到煤气炉灶前。她要亲自为我烙饼。“外婆,让我学着烙吧。您在旁边指点着,行吗?”我央求着。“好吧,学会也好,一个人出门在外,想吃‘外婆饼’了,就自己烙几张。”外婆答应了我的请求。她把煤气炉的旋钮拧小了,让温火把平底锅温热了,均匀地倒上菜籽油,把一张张饼平平地摊放在锅里。
她指点着我不停地翻饼,一面烙黄了,就赶紧翻过来烙另一面。不一会儿,一张张金黄色的小饼就出锅了。我望着那一口色香味俱佳的“艺术品”,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
我泪眼婆娑地看着外婆,只见她瘫软地歪靠在藤椅的扶手上,疲惫的脸上挂着慈祥的微笑……这个镜头深深地“定格”在我记忆的底片上。
没想到我与外婆的这次分别竟成了永诀。她老人家终于没能等到我有权享受探亲假的时候。在我下乡后的第2年春天,妈妈来信告诉我:“外婆离去了,是坐在藤椅上,沐浴着窗外射过来的暖暖的阳光,平静地去的。她脸上没有痛苦……”
外婆去了。想来,那天她手把手地教我做“外婆饼”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自己等不到与外孙女重逢的那一天了……
外婆永远地走了!不过,她把做“外婆饼”的手艺原原本本地传给了我,给我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家传美食”。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的两个在北大荒出生、在哈尔滨长大的孩子,也爱吃我做的“外婆饼”。只是我没有外婆的那股勤快劲儿。我的孩子们也就没有我童年时的那份“口福”。不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口福”。
我的孩子们似乎更钟情于“麦当劳”、“肯德基”和“比萨饼”。然而,我却品不出那些洋点心的独特滋味,总觉得这些美食无法与我的“外婆饼”相提并论。因为,它们充其量是商业社会的宠儿。它们的内涵里缺少一样最重要的东西一一浓浓的亲情……
记得四五岁时,一次,妈妈带我去公园。玩渴了,妈妈就给我买了个大西瓜。妈妈正要把西瓜切开,我忽然哭闹起来,非要:芷刻带着西瓜上外婆家去吃。妈妈哄我说,吃完西瓜再上外婆家。可我不答应,仍哭闹不止。妈妈气得无奈,只好带着我,抱着西瓜,离开公园,直奔外婆家。到了外婆家,我喝完水,又不想吃西瓜了,非要吃“外婆饼”。妈妈说,做饼要和面,要剁肉馅,哪能立马就能做得,先吃西瓜,晚餐时再吃“外婆饼”。
我还是不答应,哭个不停。外婆赶紧搂住我,说:“要吃‘外婆饼’,这不难。外婆这就给你去做。”缠过足的外婆立刻挎上小竹篮,颠颠地下楼买肉去了……为了我的任性,轻易不动怒的妈妈打了我屁股。后来我长大了,大人们总拿这件事,取笑我小时候的任性和“讨人嫌”。
在每人每月凭票供应2两猪肉的60年代,我和弟弟、妹妹照例每月要到外婆家去一两次。每次去,外婆都要给我们做香喷喷的“外婆饼”。听小舅说,为了保证我们每月吃“外婆饼”所需要的肉馅,外婆把外公、小舅和她自己的定量肉票集中起来,严格控制使用,决不允许“计划外”的肉票支出。当然,外婆也不会亏待外公和小舅。她用各种蔬菜、鸡蛋佐以少量的肉食给外公和小舅调剂伙食。她只是苛待自己,舍不得吃一丁点儿肉食。
原本瘦削的外婆,在那些年月里更瘦了。后来已经懂事的我们。每当看到外婆兴冲冲地端上从全家人的嘴里省出来的“外婆饼”时,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苦涩、酸楚的滋味一阵阵往上涌……“外婆,您做的啥东西都好吃。不要专为我们做‘外婆饼’了,肉票留着您和外公、小舅用吧。”我们恳求外婆。可她总是慈祥地笑着说:“外婆也没啥好东西给你们吃,烙几张馅饼还不行吗?看你们吃得香,这比我自己吃多少都高兴!”外婆仍旧坚持每月给我们做一两次“外婆饼”。有时我们不忍心上外婆家去打扰,外婆便打发小舅用饭盒装上满满一盒“外婆饼”送到我家来。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外婆饼”是世上最令人难忘的美味!
1968年9月里的一天,我接到了毕业分配去北大荒务农的通知,准备时间只有3天。出发的前一天,我到外婆家辞行。就在几个月前,外婆在菜场滑倒了,不幸股骨骨折。年老体弱的外婆伤骨迟迟不见愈合,从此站不起来,只得整天半躺半坐在藤榻上,苦不堪言。我见到一辈子刚强能干的外婆如今被伤病“囚禁”在藤榻上,心里难受极了。我从小受到外婆的格外疼爱。这次要离开上海到遥远的北大荒落户,外婆能接受这个事实吗?
“外婆,我……我的毕业分配通知下来了,要到黑龙江的军垦农场去。虽然路远一点,不过……不过条件挺好的,跟部队差不多,每月……都发工资,不是记工分……3年以后,还有探亲假呢,就可以每年回来看您……”
我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地向外婆叙述我的分配去向。谁知外婆竟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她拉着我的手缓缓地说:“小鸟长大了,总是要离开窝的。当初你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离开我,飞到老远的地方去读大学、工作。那时日本人打进来,到处兵荒马乱的……现在,虽说也有点乱,到底,到底不一样了……你放心去吧,外婆会等你的……会等到你回来的时候……”外婆的声音哽咽了。我赶紧背过身去,不让眼泪当着外婆的面滴落下来……
外婆让我扶她坐起来,朗声地吩咐小舅:“快去买点肉馅,再买一个青萝卜,我要做‘外婆饼’给孩子送行!”
“不,外婆,您伤成这样,怎好再让您受累……这饼,我……我咽不下去的……”我难过得语无伦次地推辞着。
“快扶我坐到藤椅上,抬我到厨房去!”外婆不由分说地向小舅和我下着“命令”。我含泪把外婆扶上藤椅,和小舅抬起藤椅把外婆送到厨房的小桌旁,小桌紧挨着立在墙角的碗柜。
肉馅和青萝卜买回来了。我把萝卜洗净切成细丝放在菜板上。外婆坐在藤椅上,像个技艺高超的指挥家,调动着碗柜里的油盐酱醋,不一会儿,香喷喷的萝卜肉馅拌好了。
接着,外婆要亲自揉面;然而,她坐着使不上劲儿。我恳求外婆让我试试。外婆无可奈何地答应了。她告诉我放多少面,加多少水,热水和冷水怎么调配,面才能既柔软又不沾手。我按照外婆传授的“要领”终于把面和好了。
外婆开始做饼了。口面杖在外婆的手里像魔术师的魔杖,不一会儿,一个个像小孩巴掌大的又圆又薄的面饼在面板上一字儿排开,那肉馅和剁碎的青萝卜丝均匀地分布在薄薄的面饼上,像一颗颗红色和绿色的小珍珠镶嵌在晶莹剔透的玉盘上。
外婆又让小舅和我把她抬到煤气炉灶前。她要亲自为我烙饼。“外婆,让我学着烙吧。您在旁边指点着,行吗?”我央求着。“好吧,学会也好,一个人出门在外,想吃‘外婆饼’了,就自己烙几张。”外婆答应了我的请求。她把煤气炉的旋钮拧小了,让温火把平底锅温热了,均匀地倒上菜籽油,把一张张饼平平地摊放在锅里。
她指点着我不停地翻饼,一面烙黄了,就赶紧翻过来烙另一面。不一会儿,一张张金黄色的小饼就出锅了。我望着那一口色香味俱佳的“艺术品”,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
我泪眼婆娑地看着外婆,只见她瘫软地歪靠在藤椅的扶手上,疲惫的脸上挂着慈祥的微笑……这个镜头深深地“定格”在我记忆的底片上。
没想到我与外婆的这次分别竟成了永诀。她老人家终于没能等到我有权享受探亲假的时候。在我下乡后的第2年春天,妈妈来信告诉我:“外婆离去了,是坐在藤椅上,沐浴着窗外射过来的暖暖的阳光,平静地去的。她脸上没有痛苦……”
外婆去了。想来,那天她手把手地教我做“外婆饼”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自己等不到与外孙女重逢的那一天了……
外婆永远地走了!不过,她把做“外婆饼”的手艺原原本本地传给了我,给我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家传美食”。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的两个在北大荒出生、在哈尔滨长大的孩子,也爱吃我做的“外婆饼”。只是我没有外婆的那股勤快劲儿。我的孩子们也就没有我童年时的那份“口福”。不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口福”。
我的孩子们似乎更钟情于“麦当劳”、“肯德基”和“比萨饼”。然而,我却品不出那些洋点心的独特滋味,总觉得这些美食无法与我的“外婆饼”相提并论。因为,它们充其量是商业社会的宠儿。它们的内涵里缺少一样最重要的东西一一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