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饼”,亲情浓浓伴我行

来源 :倾心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zat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最爱吃一种萝卜肉馅饼。每次我去外婆家,外婆都要做这种饼给我吃。我便称之为“外婆饼”。
  记得四五岁时,一次,妈妈带我去公园。玩渴了,妈妈就给我买了个大西瓜。妈妈正要把西瓜切开,我忽然哭闹起来,非要:芷刻带着西瓜上外婆家去吃。妈妈哄我说,吃完西瓜再上外婆家。可我不答应,仍哭闹不止。妈妈气得无奈,只好带着我,抱着西瓜,离开公园,直奔外婆家。到了外婆家,我喝完水,又不想吃西瓜了,非要吃“外婆饼”。妈妈说,做饼要和面,要剁肉馅,哪能立马就能做得,先吃西瓜,晚餐时再吃“外婆饼”。
  我还是不答应,哭个不停。外婆赶紧搂住我,说:“要吃‘外婆饼’,这不难。外婆这就给你去做。”缠过足的外婆立刻挎上小竹篮,颠颠地下楼买肉去了……为了我的任性,轻易不动怒的妈妈打了我屁股。后来我长大了,大人们总拿这件事,取笑我小时候的任性和“讨人嫌”。
  在每人每月凭票供应2两猪肉的60年代,我和弟弟、妹妹照例每月要到外婆家去一两次。每次去,外婆都要给我们做香喷喷的“外婆饼”。听小舅说,为了保证我们每月吃“外婆饼”所需要的肉馅,外婆把外公、小舅和她自己的定量肉票集中起来,严格控制使用,决不允许“计划外”的肉票支出。当然,外婆也不会亏待外公和小舅。她用各种蔬菜、鸡蛋佐以少量的肉食给外公和小舅调剂伙食。她只是苛待自己,舍不得吃一丁点儿肉食。
  原本瘦削的外婆,在那些年月里更瘦了。后来已经懂事的我们。每当看到外婆兴冲冲地端上从全家人的嘴里省出来的“外婆饼”时,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苦涩、酸楚的滋味一阵阵往上涌……“外婆,您做的啥东西都好吃。不要专为我们做‘外婆饼’了,肉票留着您和外公、小舅用吧。”我们恳求外婆。可她总是慈祥地笑着说:“外婆也没啥好东西给你们吃,烙几张馅饼还不行吗?看你们吃得香,这比我自己吃多少都高兴!”外婆仍旧坚持每月给我们做一两次“外婆饼”。有时我们不忍心上外婆家去打扰,外婆便打发小舅用饭盒装上满满一盒“外婆饼”送到我家来。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外婆饼”是世上最令人难忘的美味!
  1968年9月里的一天,我接到了毕业分配去北大荒务农的通知,准备时间只有3天。出发的前一天,我到外婆家辞行。就在几个月前,外婆在菜场滑倒了,不幸股骨骨折。年老体弱的外婆伤骨迟迟不见愈合,从此站不起来,只得整天半躺半坐在藤榻上,苦不堪言。我见到一辈子刚强能干的外婆如今被伤病“囚禁”在藤榻上,心里难受极了。我从小受到外婆的格外疼爱。这次要离开上海到遥远的北大荒落户,外婆能接受这个事实吗?
  “外婆,我……我的毕业分配通知下来了,要到黑龙江的军垦农场去。虽然路远一点,不过……不过条件挺好的,跟部队差不多,每月……都发工资,不是记工分……3年以后,还有探亲假呢,就可以每年回来看您……”
  我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地向外婆叙述我的分配去向。谁知外婆竟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她拉着我的手缓缓地说:“小鸟长大了,总是要离开窝的。当初你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离开我,飞到老远的地方去读大学、工作。那时日本人打进来,到处兵荒马乱的……现在,虽说也有点乱,到底,到底不一样了……你放心去吧,外婆会等你的……会等到你回来的时候……”外婆的声音哽咽了。我赶紧背过身去,不让眼泪当着外婆的面滴落下来……
  外婆让我扶她坐起来,朗声地吩咐小舅:“快去买点肉馅,再买一个青萝卜,我要做‘外婆饼’给孩子送行!”
  “不,外婆,您伤成这样,怎好再让您受累……这饼,我……我咽不下去的……”我难过得语无伦次地推辞着。
  “快扶我坐到藤椅上,抬我到厨房去!”外婆不由分说地向小舅和我下着“命令”。我含泪把外婆扶上藤椅,和小舅抬起藤椅把外婆送到厨房的小桌旁,小桌紧挨着立在墙角的碗柜。
  肉馅和青萝卜买回来了。我把萝卜洗净切成细丝放在菜板上。外婆坐在藤椅上,像个技艺高超的指挥家,调动着碗柜里的油盐酱醋,不一会儿,香喷喷的萝卜肉馅拌好了。
  接着,外婆要亲自揉面;然而,她坐着使不上劲儿。我恳求外婆让我试试。外婆无可奈何地答应了。她告诉我放多少面,加多少水,热水和冷水怎么调配,面才能既柔软又不沾手。我按照外婆传授的“要领”终于把面和好了。
  外婆开始做饼了。口面杖在外婆的手里像魔术师的魔杖,不一会儿,一个个像小孩巴掌大的又圆又薄的面饼在面板上一字儿排开,那肉馅和剁碎的青萝卜丝均匀地分布在薄薄的面饼上,像一颗颗红色和绿色的小珍珠镶嵌在晶莹剔透的玉盘上。
  外婆又让小舅和我把她抬到煤气炉灶前。她要亲自为我烙饼。“外婆,让我学着烙吧。您在旁边指点着,行吗?”我央求着。“好吧,学会也好,一个人出门在外,想吃‘外婆饼’了,就自己烙几张。”外婆答应了我的请求。她把煤气炉的旋钮拧小了,让温火把平底锅温热了,均匀地倒上菜籽油,把一张张饼平平地摊放在锅里。
  她指点着我不停地翻饼,一面烙黄了,就赶紧翻过来烙另一面。不一会儿,一张张金黄色的小饼就出锅了。我望着那一口色香味俱佳的“艺术品”,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
  我泪眼婆娑地看着外婆,只见她瘫软地歪靠在藤椅的扶手上,疲惫的脸上挂着慈祥的微笑……这个镜头深深地“定格”在我记忆的底片上。
  没想到我与外婆的这次分别竟成了永诀。她老人家终于没能等到我有权享受探亲假的时候。在我下乡后的第2年春天,妈妈来信告诉我:“外婆离去了,是坐在藤椅上,沐浴着窗外射过来的暖暖的阳光,平静地去的。她脸上没有痛苦……”
  外婆去了。想来,那天她手把手地教我做“外婆饼”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自己等不到与外孙女重逢的那一天了……
  外婆永远地走了!不过,她把做“外婆饼”的手艺原原本本地传给了我,给我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家传美食”。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的两个在北大荒出生、在哈尔滨长大的孩子,也爱吃我做的“外婆饼”。只是我没有外婆的那股勤快劲儿。我的孩子们也就没有我童年时的那份“口福”。不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口福”。
  我的孩子们似乎更钟情于“麦当劳”、“肯德基”和“比萨饼”。然而,我却品不出那些洋点心的独特滋味,总觉得这些美食无法与我的“外婆饼”相提并论。因为,它们充其量是商业社会的宠儿。它们的内涵里缺少一样最重要的东西一一浓浓的亲情……
其他文献
书中有百味,读书即吃书。  鲁迅先生曾自称“厨子”,把自己的作品比作“饭菜”。真是形象极了。其实作者与读者之间,很有点像厨子与食客的关系。真正的作者,总是用美的作品去影响读者,就像厨师总想把味美且易消化的食品奉献给顾客一样。书如饭菜,味各不同:小说故事,可称风味小吃;散文诗歌,可称清茶咖啡;国外名作,可称西餐大菜;四大名著,可称满汉全席。读风与吃相颇有相似之处:有人细嚼慢咽,有人风卷残云,有人品茗
期刊
这个周末,我和女友在淮和路上闲逛,一不小心离路边的饭店近了点,这里的饭店很不错,专门派了几个漂亮的姑娘站在路边接待胃部有饥恶感的人,这种热情程度让我们这样肚子饿的人们感动。于是我和女朋友就决定进一家饭店解决生计问题。  等我们点好菜,目光锐利的我就发现我们这个座位的好处了,原来我们的桌子紧紧地靠着一个木制的楼梯,这个楼梯的人流实在不亚于上海的外滩,所以我们只好一边听着“咚、咚、咚”的脚步声,一边看
期刊
岁月走过两岸的光阴,年华插上翅膀在不知不觉间老去。在我成长的三十年里,我记得曾经的美好,也记得逝去的惆怅,可这都是我记忆中的碎片。我不晓得如何去拼凑,只喜欢在没事的时候想想美好,偷着乐一乐,欢喜之余也会想起惆怅,掉点眼泪,这就是我快乐而忙乱的人生电影,我知道我的这部电影没有观众,其实这部电影也只有我自己才能欣赏,因为我懂我的梦想。  回首我曾走过的路,快乐浪漫,酸甜苦辣,我比较欣慰,这样的人生有意
期刊
我和弟弟没有血缘关系,弟弟是后爸带来的孩子。我们姐弟俩的年龄相差11个月。  三年前的冬天弟弟满载着家人的希望参军了,而我依然走在求学的道路上。  转眼间,弟弟已经参军两年了,我也步入关键的高三。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弟弟会继续留在部队里,我也会踏入我所向往的大学校门。可就在这时,爷爷患了胃癌,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也没有治好爷爷的病。在一个秋寒料峭的早晨爷爷离我们而去。  全家人悲痛不已,我也陷
期刊
军人的英武,军人的奉献精神成了无数少女梦中的英雄,做军嫂也成了她们心中的一个心愿。这该是庆幸的,作为一名曾在边防生活过,亲眼见过边防军人的家属探亲的情景的我,今天也作为她们中的一员,想对要做军嫂或即将成为军嫂的女孩说几句心里话:    先挂电话不等于不爱你    有人说:女孩都属于浪漫型的,处在恋爱中的女孩,往往以对方谁先挂电话来证明是否真的爱自己,但如果你决定要嫁给军人,那么这不是衡量他是否爱你
期刊
大约十年前,年轻气盛的我就想写一本人见人爱的小说。几次操笔,均未能如愿。个中因由,一言难尽。大凡玩笔杆的人都知道,文学这玩意儿,不是凭一时冲动就能“发挥”好的,真正有份量的作品,需要思想火花,需要生活积累,然后厚积而薄发。何况,那时我正值青春骚动期,为“体验生活”而深陷情网不可自拔,哪还有时间和心思去自寻烦恼(文学创作是一种艰苦劳动)呢?  青春时节的爱,是秘密盛开在心里的花朵,它纤尘不染,一旦吐
期刊
妈妈,既然你要带我到这世上,为何如此狠心撇下我一人,让我沉浸在绵绵不尽的哀思和伤痛中。也许是上帝看你太苦了看你撑不住了,不忍再折磨你,带你到天堂寻找你的母亲了。  你5岁丧母,受尽后母的欺凌虐待。18岁嫁给父亲,父亲身体不好,生活的重担你自己一个人扛。你终日起早摸黑,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回家料理家务,抚养照顾体弱多病的子女。你一生与世无争,忠厚老实,从不与人发生口角。孤身一人的叔婆一向与伯父和我们
期刊
友人自西安回南阳,带给我一包书稿,厚厚的,沉沉的,如重金属的份量。书稿的作者叫郑长春。  我和郑长春从未谋面,他倒想让我作序。  过去,曾多次遵命写序,或为旧雨,或为新知,都有一些来往,识其面,知其人,说及文,就顺手得多:叙叙友情,忆忆过去,透露些轶文逸事,捎带着牵扯一下作品,也就能敷演出一篇来。这次,却不好应付。  虽然参商不见,我们竟是同乡,老家都在豫西南这个小盆地的东部,他的村庄和我的村庄相
期刊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似乎从未正儿八经地过过一个生日。  因而,我的心虽时常想着要给父亲过80大寿,但一面对父亲,要给他过生日,就觉得那不是一件重要的事,重要的是要父亲晚年过得安康过得快乐,那才是最重要的。为此,有很多时候,我就常回想与父亲在农村的很多往事,因为我在17岁后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就几乎等于零,最多是过年过节时回家住一两天。但我感到惊奇的是,我每次回想和父亲一起生活的小时候的事时,总是想起那
期刊
美国钞票公司总经理胡德赫尔在他年轻时,屈居小位,抑无聊,公司中的上级职员对他更是等闲视之,不加赏识,自恨升迁太慢。此时的胡德赫尔,愤怒得不可抑制,几至愤而辞职,但当他在呈递辞职书以前取出笔来,尽情为公司中的上级职员下评语,他觉得蓝墨水不能消泄胸中的块垒,所以又改用红墨水缮写,评语写得淋漓尽致,词无遁影,须眉毕现,然后收拾纸笔,去告诉他的一位老朋友。其老友也是一个妙人,叫胡德赫尔别以墨水写出这些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