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机械类专业提出了“五岗递进,工学交替“的分层培养模式,即认岗,吸岗,贴岗、熟岗、顶岗。分析了这种模式对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可行性,对机械类专业学生提高职业能力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五岗递进;工学交替;适应性;可行性;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机械制造行业迎来日新月异的良好发展势头。当前,机械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巨大,高职高专院校机械专业生源旺,就业好。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何办出专业特色,使本专业毕业生广受社会的青睐是摆在广大机械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大量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也就是机械行业的中坚力量。如何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职业技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核心思想。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如企业走访、专家座谈、学生反馈、学院交流等考察研究,提出了“五岗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入企业开展市场调研,着重了解目前机械行业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所需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职业能力,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形成调研报告。组建由企业管理者、业内专家和专业带头人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逐步探索了“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含义和实施过程如下:
“认岗”(第1学期):参观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熟悉生产环境,增强感性认识,学习必修基础课,培养认知能力。认识岗位、了解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习岗”(第2学期):进行课内实训,使学生逐渐“入门”。改革验证性实验,根据岗位开发实训项目。在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模式和实训项目,让学生练习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技能。“贴岗”(第3、4学期):进行专业课程实训、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教学、生产性实训等,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习惯逐步贴近岗位需求。“熟岗”(第5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综合性技能实训,逐步熟习生产岗位的各项技能,考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车工、铣工、钳工、焊工、数控车工、制图员等等)。“顶岗”(第6学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进行综合能力实训和素质培养。
图1 “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二、“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市场急需人才”。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面向企业的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五岗递进,工学交替”就是学历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最好衔接,是实现“零接轨”的最好途径。
三、实施的可行性
1、师资团队已经具备实施该模式的能力
目前机械类专业建设了一支较强大的教学团队,副高职称和中初级职称比例适当,聘请了校外专家,有技师和工程师,学生实践指导得到充分保障。
2、实训条件已经能够支撑方案实施
学院建立了校内实习工厂,实训室等,设备先进,工种齐全,可供学生在校实训实习。此外和重庆及周边地区多家机械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供学生校外见习,顶岗实习。和多家企业联合开办了“定向班”,定向培养相关专业学生,优秀毕业生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
3、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持续深入
专业课程基本上都实施了教学改革,打破传统式纯理论授课,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室搬到了一体化教室,即教师边讲,学生边做,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意义
1、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接轨”。
“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必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经过不同的学习阶段,实现能力的递进,促使我们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使我们的“产品”走出学校就能上岗,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2、能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
“五岗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安排了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训练的等级也逐渐提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学生经过了最后一贯“顶岗实习”后,便已经基本达到了企业的用人要求。如能有效实施将此模式,必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能使我们的学生从众多的就业者中脱颖而出。
3、能提高学生的起点,为学生以后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行业的从业人员,有着可遵循的职业成长历程,一般是“新学员—技术员—工程师—专家/主管/培训师。按照“五岗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到“技术员”的阶段,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4、可实现政、校、企三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由政府牵线,学校搭台,企业参与,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教学实施的过程,学校和企业共同出人、出力,企业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提早适应企业氛围。共同完成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汤光华,周哲民,匡芬芳,张朝霞.“工学交替、三层三贯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3(9)
【2】李心婳,程水养.工学交替,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18)
【关键词】五岗递进;工学交替;适应性;可行性;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机械制造行业迎来日新月异的良好发展势头。当前,机械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巨大,高职高专院校机械专业生源旺,就业好。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何办出专业特色,使本专业毕业生广受社会的青睐是摆在广大机械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大量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也就是机械行业的中坚力量。如何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职业技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核心思想。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如企业走访、专家座谈、学生反馈、学院交流等考察研究,提出了“五岗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入企业开展市场调研,着重了解目前机械行业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所需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职业能力,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形成调研报告。组建由企业管理者、业内专家和专业带头人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逐步探索了“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含义和实施过程如下:
“认岗”(第1学期):参观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熟悉生产环境,增强感性认识,学习必修基础课,培养认知能力。认识岗位、了解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习岗”(第2学期):进行课内实训,使学生逐渐“入门”。改革验证性实验,根据岗位开发实训项目。在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模式和实训项目,让学生练习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技能。“贴岗”(第3、4学期):进行专业课程实训、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教学、生产性实训等,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习惯逐步贴近岗位需求。“熟岗”(第5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综合性技能实训,逐步熟习生产岗位的各项技能,考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车工、铣工、钳工、焊工、数控车工、制图员等等)。“顶岗”(第6学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进行综合能力实训和素质培养。
图1 “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二、“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市场急需人才”。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面向企业的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五岗递进,工学交替”就是学历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最好衔接,是实现“零接轨”的最好途径。
三、实施的可行性
1、师资团队已经具备实施该模式的能力
目前机械类专业建设了一支较强大的教学团队,副高职称和中初级职称比例适当,聘请了校外专家,有技师和工程师,学生实践指导得到充分保障。
2、实训条件已经能够支撑方案实施
学院建立了校内实习工厂,实训室等,设备先进,工种齐全,可供学生在校实训实习。此外和重庆及周边地区多家机械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供学生校外见习,顶岗实习。和多家企业联合开办了“定向班”,定向培养相关专业学生,优秀毕业生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
3、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持续深入
专业课程基本上都实施了教学改革,打破传统式纯理论授课,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室搬到了一体化教室,即教师边讲,学生边做,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意义
1、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接轨”。
“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必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经过不同的学习阶段,实现能力的递进,促使我们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使我们的“产品”走出学校就能上岗,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2、能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
“五岗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安排了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训练的等级也逐渐提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学生经过了最后一贯“顶岗实习”后,便已经基本达到了企业的用人要求。如能有效实施将此模式,必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能使我们的学生从众多的就业者中脱颖而出。
3、能提高学生的起点,为学生以后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行业的从业人员,有着可遵循的职业成长历程,一般是“新学员—技术员—工程师—专家/主管/培训师。按照“五岗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到“技术员”的阶段,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4、可实现政、校、企三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由政府牵线,学校搭台,企业参与,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教学实施的过程,学校和企业共同出人、出力,企业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提早适应企业氛围。共同完成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汤光华,周哲民,匡芬芳,张朝霞.“工学交替、三层三贯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3(9)
【2】李心婳,程水养.工学交替,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