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热、企业冷。”“合作不稳定、难持续,浅层次、难深入。”这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普遍遭遇的瓶颈。但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创元集团成立的“创元学院”,校企双方却像“一家人”。校企联合开设10多个订单班,共建10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企业200名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老师,双方科研合作项目达20多项。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志豪告诉记者,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搭建起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找准了校企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在苏工院自动化生产专业的实践课堂,每个学生都是“工程师助理”,负责项目的一部分,而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则在一旁为学生讲解操作要领。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区域环境下,不少企业人才告急,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难招、难留。苏工院敏锐地嗅到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学校领导牵头联系重点企业、地标企业、系(院)建设紧密型合作企业,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人才。目前,学校已与十余家地标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与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建成高效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1家,动态校外实训基地477个,其中有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2个省级实训基地。
在苏工院,学生的教材不是一般见到的课本,而是一本本校企合作开发的“讲义”,比如一张图纸、一个产品的生产工艺说明,或者是校企合作的生产项目。上课的内容,完全来自企业和科技前沿,“企业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课程”。而上课的老师,45%都是学校柔性引进的企业专家。
苏工院院长苏益南认为,通过校企合作倒逼师资水平提高,这也是破解职业院校教学“软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这一“瓶颈”的关键。为此,学校规定教师的企业实践与绩效考核挂钩,促使教师与合作企业“捆绑”发展。苏工院教务处处长苏霄飞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深度合作,校企双方实现师资互聘。企业申报高科技企业,聘请学校教授组成专家团队,提高了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学校的专业教师,在“内培”和“外引”的基础上,每年下企业锻炼5个月,与生产一线相结合,讲起课来也精彩,有案例。
由于企业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创新实施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政行校联袂、师生企联合、教研用联动、学做创连贯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推出一揽子配套举措:推行导师制,从学生进校门起,给予学业、就业和职业能力指导;实行教室、实训室、创新室和识岗、习岗、顶岗的“三室三岗”产教融合的职业人才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试点推行完全学分制,学生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可转专业,“让学生学会创造自己”。
在苏工院自动化生产专业的实践课堂,每个学生都是“工程师助理”,负责项目的一部分,而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则在一旁为学生讲解操作要领。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区域环境下,不少企业人才告急,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难招、难留。苏工院敏锐地嗅到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学校领导牵头联系重点企业、地标企业、系(院)建设紧密型合作企业,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人才。目前,学校已与十余家地标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与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建成高效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1家,动态校外实训基地477个,其中有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2个省级实训基地。
在苏工院,学生的教材不是一般见到的课本,而是一本本校企合作开发的“讲义”,比如一张图纸、一个产品的生产工艺说明,或者是校企合作的生产项目。上课的内容,完全来自企业和科技前沿,“企业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课程”。而上课的老师,45%都是学校柔性引进的企业专家。
苏工院院长苏益南认为,通过校企合作倒逼师资水平提高,这也是破解职业院校教学“软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这一“瓶颈”的关键。为此,学校规定教师的企业实践与绩效考核挂钩,促使教师与合作企业“捆绑”发展。苏工院教务处处长苏霄飞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深度合作,校企双方实现师资互聘。企业申报高科技企业,聘请学校教授组成专家团队,提高了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学校的专业教师,在“内培”和“外引”的基础上,每年下企业锻炼5个月,与生产一线相结合,讲起课来也精彩,有案例。
由于企业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创新实施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政行校联袂、师生企联合、教研用联动、学做创连贯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推出一揽子配套举措:推行导师制,从学生进校门起,给予学业、就业和职业能力指导;实行教室、实训室、创新室和识岗、习岗、顶岗的“三室三岗”产教融合的职业人才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试点推行完全学分制,学生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可转专业,“让学生学会创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