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ZERO LIES“零脂肪”“零热量”“零糖分”“零胆固醇”“非油炸”,这些印在包装上标榜食品健康无添加的标签,真的就意味着健康吗?营养学家为你揭开“零XX”背后的种种真相。
零食人人爱吃,但其中的“高油”、“高糖”、“高热量”又让想拥有苗条身材的人避之不及。所以那些在包装上特别醒目地标出“零热量”“零糖分”“非油炸”的零食都格外受欢迎,但它们真如想象中那么健康么?往下看。
零脂肪≠零热量
这其中最让有减肥需求的人欢欣鼓舞的就是“零脂肪”了,好像因为没有脂肪,就能随意吃不长胖。但是只要食品中含有糖分、蛋白质就都会产生热量,一旦摄取热量过度,就意味着会长胖。“零脂肪”的标识通常出现在各类含乳饮料中,这些饮料为了获得良好口感,在糖分方面下手都很重:通常每瓶饮料含有5%~10%的糖,按每瓶饮料500毫升、每克糖带来4大卡热量计算,5%糖分含量的饮料就有25克糖即100大卡热量,10%糖分含量的饮料有200大卡热量,相当于一大碗米饭,而你至少要慢跑半小时,才能消耗这些能量。
有营养学家认为,如果在“零脂肪”的饮品中以充分的膳食纤维代替蔗糖,严格控制糖分并辅以优质蛋白质,就能真正“喝出健康”,然而这种饮品说白了就是“不加糖的芹菜黄瓜汁配坚果粒和奶制品”,那还不如直接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原味脱脂奶来得省事方便。而就脂肪本身来说,其丰腴的口感刺激人的食欲,一旦“零脂肪”,就必须以更多“重口味”的调节来保证口感,因此市面上绝大部分标榜“零脂肪”的食品,除了制造美丽的谎言,都无法带来真正的健康。
零反式脂肪≠零脂肪
先要知道什么叫“反式脂肪”,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完全不为人体所需,会造成体内一系列不良反应,诱发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一种特殊油脂。肉类和奶类食品中含极少量天然反式脂肪,对人体无害,而我们一般所说的“反式脂肪”,主要指的是通过特殊方法人为加工而得的植物油脂。
既然反式脂肪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还要用它呢?这是因为和天然油脂相比,它更廉价,极难变质(就连细菌和微生物都“嫌弃”它),制成的食品外观漂亮,口感柔软润滑,表面也不会有粘手的油脂析出,因此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目前已被广泛运用在各种加工类糕点食品中,尤其以饼干、曲奇、威化、奶茶、酥皮点心、廉价起酥面包、奶油夹心派等食物尤甚。
反式脂肪对健康的危害在近二十年得到了普遍认知,人们已经知道,那些口感酥脆的点心再香甜,也尽量应该避免。2013年起我国遵从国际标准,规定必须在加工食物的标签中标明反式脂肪含量。各类新型食品加工技术的运用,使得烘焙类产品也拥有“零反式脂肪”的漂亮标签,然而这往往意味着“高价”和“高脂”:或者以昂贵的动物油脂取代廉价的植物油,成本增加势必带来高昂售价,或者使用新兴技术合成的植物油脂,尽管不含反式脂肪,但其不健康的饱和脂肪含量远高于动物脂肪。它们和反式脂肪相比,只不过是半斤八两,对健康仍没有太多好处。
零糖分≠不发胖
“零糖分”“不含蔗糖”是新近流行的食品标签,因为现在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高糖的危害,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绝大部分蔗糖的替代品同样有吃多发胖的问题,如最常见的“天然替代品”蜂蜜,其主要成分是果糖、葡萄糖和蔗糖;被认为是“健康补血”的红糖/黑糖/冰糖,实质无异于蔗糖(补血保健效果极为有限);最近风靡的天然果蔬汁中用到的龙舌兰糖浆和咖啡店中的“糖油包”(主要为麦芽糖浆),主要就是果糖和葡萄糖;甚至连水果中也含有极高糖分,没有节制地吃水果或大量喝果汁,照样长膘没商量。
无论哪种糖,都属于“糖”,只要是糖,就有能量,不加限制,肯定发胖。除了天然食品如牛奶、水果、蔬菜中的糖分,人其实不需要再摄取任何额外添加的糖。市面上也有一些标榜“不含糖”的糕饼点心,以超高的油脂取代糖的适口感,再加上人造甜味剂的调味,制造出一种看似健康的垃圾食品,极少量还能解馋,但肯定算不上什么健康之选。
那么各种确实没有热量的甜味剂是好选择么?国内外多次实验证明,甜味剂也许能一时骗过味蕾,却无法满足大脑对于糖分的渴求,相反过度食用甜味剂,会刺激大脑以摄取更多的食物来“报复”。无糖可乐越喝越饿,无糖口香糖越嚼越馋,都是这个原因。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则最好避免此类无益于健康的合成甜味剂。
零热量≠“零”热量
标识着不含热量的东西就真的一点热量没有?根据我国《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定,只要每100克或100毫升的食品、饮料中所含热量低于4000大卡,就可标注为“零热量”。和正常食品相比,它们的热量极低,可是它们的营养价值也近乎为“零”。鉴于大多人嗜甜,绝大部分零热量的饮料中都会加入甜味剂来调节口感,达到甘甜的效果,而我们知道,过度的甜味剂会激发食欲,虽然“零热量”食物本身没太多热量,却暗中促使你吃下更多其他高热量食物。
现在也有利用魔芋、果胶等物质制成的食物,号称“零能量”。理论上,它们极难被身体吸收,无法为机体供能,可占据一部分肠胃空间制造“饱腹感”,以此达到减少摄入、减肥瘦身的目的。然而这些食品吃多了容易造成腹泻和肠胃不适,也会影响身体对其他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的吸收。尽管高血压、糖尿病人适度摄取这类食物有利于健康,但对于想靠着只吃“零能量”食品达到减肥目的的人来说,这种做法和节食减肥并没有太大区别:尽管一时能因为身体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肌肉损耗而显著减轻体重,但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便面临更快速的反弹。
零胆固醇≠有益心血管
近年来围绕胆固醇的争议一直没有断,也让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标有“零胆固醇”食物格外受欢迎。其实植物类食品都不含胆固醇,市面上所售的植物调和油标识“零胆固醇”的做法纯属商业伎俩,产品本身并没有任何优势。
对于胆固醇的恐惧来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认为过多的胆固醇会造成高血脂,引发心血管疾病。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出的替代品如植物奶油、棕榈油,不含胆固醇,造成的危害甚至大于胆固醇,如臭名昭著的“植物奶油”,已到了被全球健康专业人士围剿的地步,它让人长胖的能力是天然油脂的5~7倍,每天只吃4~5克,长期食用会增加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病率。又如大量运用在方便面中的“纯天然植物萃取”棕榈油,也不含胆固醇,它饱和脂肪的含量比猪油还高,比猪油还要“肥腻”。很多人谈及动物脂肪色变,吃肉只敢挑瘦肉,吃鸡蛋都要扔掉蛋黄,却无意中落入了“高脂肪”的陷阱。
非油炸≠不含油
“非油炸更健康”?“非油炸”的标签通常都出现在方便面或者薯片等膨化食品的包装上。实际上油炸只是手段,而“非油炸”食品同样需要大量的油,才能制作出酥脆迷人的口感。最常见的膨化食品,含油量在15%-30%甚至更高,和油炸类食品相比,它们并不具有丝毫优势。如果商家为了贪图成本便宜,以植物黄油替代动物性油脂,尽管“非油炸”,却意味着大量的反式脂肪。
烤制食品也属“非油炸”,这些食物必须刷上厚厚的油,才能吃起来又香又酥不觉得干。加工食品中,各类烘烤红薯片、芋头片等风味小吃以及打着健康旗号的蔬果脆片,多以烘烤或更先进的低温真空法制成,虽无需传统处理时的高温,却可以吸收更多油分。而所谓“台式”的香菇片、芋头片,含油量往往超过35%。要知道,这些瓜果根茎类食物在天然状态下脂肪含量绝不高于1%。
对于喜好煎炸食品的人,“非油炸”能带来一定心理安慰,但这些食物即便摸起来并不油腻,十有八九也难逃“高脂肪”范畴,在选择时必须清楚和留意。
零食人人爱吃,但其中的“高油”、“高糖”、“高热量”又让想拥有苗条身材的人避之不及。所以那些在包装上特别醒目地标出“零热量”“零糖分”“非油炸”的零食都格外受欢迎,但它们真如想象中那么健康么?往下看。
零脂肪≠零热量
这其中最让有减肥需求的人欢欣鼓舞的就是“零脂肪”了,好像因为没有脂肪,就能随意吃不长胖。但是只要食品中含有糖分、蛋白质就都会产生热量,一旦摄取热量过度,就意味着会长胖。“零脂肪”的标识通常出现在各类含乳饮料中,这些饮料为了获得良好口感,在糖分方面下手都很重:通常每瓶饮料含有5%~10%的糖,按每瓶饮料500毫升、每克糖带来4大卡热量计算,5%糖分含量的饮料就有25克糖即100大卡热量,10%糖分含量的饮料有200大卡热量,相当于一大碗米饭,而你至少要慢跑半小时,才能消耗这些能量。
有营养学家认为,如果在“零脂肪”的饮品中以充分的膳食纤维代替蔗糖,严格控制糖分并辅以优质蛋白质,就能真正“喝出健康”,然而这种饮品说白了就是“不加糖的芹菜黄瓜汁配坚果粒和奶制品”,那还不如直接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原味脱脂奶来得省事方便。而就脂肪本身来说,其丰腴的口感刺激人的食欲,一旦“零脂肪”,就必须以更多“重口味”的调节来保证口感,因此市面上绝大部分标榜“零脂肪”的食品,除了制造美丽的谎言,都无法带来真正的健康。
零反式脂肪≠零脂肪
先要知道什么叫“反式脂肪”,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完全不为人体所需,会造成体内一系列不良反应,诱发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一种特殊油脂。肉类和奶类食品中含极少量天然反式脂肪,对人体无害,而我们一般所说的“反式脂肪”,主要指的是通过特殊方法人为加工而得的植物油脂。
既然反式脂肪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还要用它呢?这是因为和天然油脂相比,它更廉价,极难变质(就连细菌和微生物都“嫌弃”它),制成的食品外观漂亮,口感柔软润滑,表面也不会有粘手的油脂析出,因此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目前已被广泛运用在各种加工类糕点食品中,尤其以饼干、曲奇、威化、奶茶、酥皮点心、廉价起酥面包、奶油夹心派等食物尤甚。
反式脂肪对健康的危害在近二十年得到了普遍认知,人们已经知道,那些口感酥脆的点心再香甜,也尽量应该避免。2013年起我国遵从国际标准,规定必须在加工食物的标签中标明反式脂肪含量。各类新型食品加工技术的运用,使得烘焙类产品也拥有“零反式脂肪”的漂亮标签,然而这往往意味着“高价”和“高脂”:或者以昂贵的动物油脂取代廉价的植物油,成本增加势必带来高昂售价,或者使用新兴技术合成的植物油脂,尽管不含反式脂肪,但其不健康的饱和脂肪含量远高于动物脂肪。它们和反式脂肪相比,只不过是半斤八两,对健康仍没有太多好处。
零糖分≠不发胖
“零糖分”“不含蔗糖”是新近流行的食品标签,因为现在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高糖的危害,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绝大部分蔗糖的替代品同样有吃多发胖的问题,如最常见的“天然替代品”蜂蜜,其主要成分是果糖、葡萄糖和蔗糖;被认为是“健康补血”的红糖/黑糖/冰糖,实质无异于蔗糖(补血保健效果极为有限);最近风靡的天然果蔬汁中用到的龙舌兰糖浆和咖啡店中的“糖油包”(主要为麦芽糖浆),主要就是果糖和葡萄糖;甚至连水果中也含有极高糖分,没有节制地吃水果或大量喝果汁,照样长膘没商量。
无论哪种糖,都属于“糖”,只要是糖,就有能量,不加限制,肯定发胖。除了天然食品如牛奶、水果、蔬菜中的糖分,人其实不需要再摄取任何额外添加的糖。市面上也有一些标榜“不含糖”的糕饼点心,以超高的油脂取代糖的适口感,再加上人造甜味剂的调味,制造出一种看似健康的垃圾食品,极少量还能解馋,但肯定算不上什么健康之选。
那么各种确实没有热量的甜味剂是好选择么?国内外多次实验证明,甜味剂也许能一时骗过味蕾,却无法满足大脑对于糖分的渴求,相反过度食用甜味剂,会刺激大脑以摄取更多的食物来“报复”。无糖可乐越喝越饿,无糖口香糖越嚼越馋,都是这个原因。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则最好避免此类无益于健康的合成甜味剂。
零热量≠“零”热量
标识着不含热量的东西就真的一点热量没有?根据我国《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定,只要每100克或100毫升的食品、饮料中所含热量低于4000大卡,就可标注为“零热量”。和正常食品相比,它们的热量极低,可是它们的营养价值也近乎为“零”。鉴于大多人嗜甜,绝大部分零热量的饮料中都会加入甜味剂来调节口感,达到甘甜的效果,而我们知道,过度的甜味剂会激发食欲,虽然“零热量”食物本身没太多热量,却暗中促使你吃下更多其他高热量食物。
现在也有利用魔芋、果胶等物质制成的食物,号称“零能量”。理论上,它们极难被身体吸收,无法为机体供能,可占据一部分肠胃空间制造“饱腹感”,以此达到减少摄入、减肥瘦身的目的。然而这些食品吃多了容易造成腹泻和肠胃不适,也会影响身体对其他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的吸收。尽管高血压、糖尿病人适度摄取这类食物有利于健康,但对于想靠着只吃“零能量”食品达到减肥目的的人来说,这种做法和节食减肥并没有太大区别:尽管一时能因为身体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肌肉损耗而显著减轻体重,但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便面临更快速的反弹。
零胆固醇≠有益心血管
近年来围绕胆固醇的争议一直没有断,也让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标有“零胆固醇”食物格外受欢迎。其实植物类食品都不含胆固醇,市面上所售的植物调和油标识“零胆固醇”的做法纯属商业伎俩,产品本身并没有任何优势。
对于胆固醇的恐惧来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认为过多的胆固醇会造成高血脂,引发心血管疾病。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出的替代品如植物奶油、棕榈油,不含胆固醇,造成的危害甚至大于胆固醇,如臭名昭著的“植物奶油”,已到了被全球健康专业人士围剿的地步,它让人长胖的能力是天然油脂的5~7倍,每天只吃4~5克,长期食用会增加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病率。又如大量运用在方便面中的“纯天然植物萃取”棕榈油,也不含胆固醇,它饱和脂肪的含量比猪油还高,比猪油还要“肥腻”。很多人谈及动物脂肪色变,吃肉只敢挑瘦肉,吃鸡蛋都要扔掉蛋黄,却无意中落入了“高脂肪”的陷阱。
非油炸≠不含油
“非油炸更健康”?“非油炸”的标签通常都出现在方便面或者薯片等膨化食品的包装上。实际上油炸只是手段,而“非油炸”食品同样需要大量的油,才能制作出酥脆迷人的口感。最常见的膨化食品,含油量在15%-30%甚至更高,和油炸类食品相比,它们并不具有丝毫优势。如果商家为了贪图成本便宜,以植物黄油替代动物性油脂,尽管“非油炸”,却意味着大量的反式脂肪。
烤制食品也属“非油炸”,这些食物必须刷上厚厚的油,才能吃起来又香又酥不觉得干。加工食品中,各类烘烤红薯片、芋头片等风味小吃以及打着健康旗号的蔬果脆片,多以烘烤或更先进的低温真空法制成,虽无需传统处理时的高温,却可以吸收更多油分。而所谓“台式”的香菇片、芋头片,含油量往往超过35%。要知道,这些瓜果根茎类食物在天然状态下脂肪含量绝不高于1%。
对于喜好煎炸食品的人,“非油炸”能带来一定心理安慰,但这些食物即便摸起来并不油腻,十有八九也难逃“高脂肪”范畴,在选择时必须清楚和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