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盐的追逐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zhu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对于普通人来说,白花花的盐不过是一种调味品罢了。很少有人知道,古老的盐产地曾经是中国人类文明的摇篮,伟大的中华文明因盐而产生。中国的先民们曾经追寻着盐的踪迹而不断迁徙,成就了一部追逐盐的历史。
  
  人离不开盐,这也许是人类起源于海洋的一个证据。就像宇航员进入太空要穿特制的宇航服一样,宇航服是宇航员带在身上的地球环境,而人身体中的盐则是人带在身上的大海环境,是大海作为人类遥远的故乡给人留下的印记。
  为了找到盐,嗜鱼的中国先民沿东南沿海迁徙,在神农氏时代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盐——海盐;喜杂食的中国先民沿中部丘陵、岩洞移进,在五帝时代发现湖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擅长狩猎的中国先民沿横断山脉北上,到了青藏高原(图1),先民们长期留驻在那里,以若干盐湖为中心,很快形成了几个羌文化的核心区。
  
  


  (1)在青藏高原的羌塘和青海湖地区,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干涸的盐湖,周围又有青青的草地和成群的食草野兽
  
  伟大文明的产生,一定有食盐供应方便这一重要条件。盐是理解历史的钥匙,许多纠缠不清的历史,一旦找到盐的产地就清晰了。山西河东地区是尧、舜、禹的故乡,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图2);要理解中国古代滇国、大理国、巴国、夜郎国等远离大海的内陆古文明的崛起,都不能忽略盐这个历史的催化剂。当年,四川自贡产的井盐、云南楚雄的黑井盐雄霸一方;富饶的四川和云南所产的井盐曾支撑了整个中国的盐业(图3)。然而,伴随着井盐的衰落,这些古国也慢慢消失了。
  
  


  (2)山西河东地区之所以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因为有运城解州盐池的存在
  


  


  (3)图组:(3-1)巴蜀先民利用钻井技术开采井盐,早在汉代就人工钻凿出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海井,现在它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3-2)川滇藏公路上常年行走着驮运盐巴的马帮,盐巴是由巴国产的盐演化出的特定名称
  
  “百味盐为先”。盐这个看起来最不起眼的东西,在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古代中国人几千年对盐不停追逐、不断迁徙,发现的各种盐矿布满了中国地图。中国的先民们在那里生息繁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古老文明(图4)。这究竟是怎样壮观的一部迁徙史,今天的人们恐怕只能靠想象来描绘了。
  
  


  (4)中国的先民们四处寻觅盐,最终布满了中华大地
其他文献
2001年,《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在“纵横一千年”专辑中,公布了上个千年世界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个中国人,他们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伍秉鉴和宋子文。在这些中国人中,除了伍秉鉴,其余5人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唯独对这位伍秉鉴却知之甚少。伍秉鉴是谁?他因何被列入世界巨富的行列呢(图1)?      (1)刊登上个世纪世界最富50人的《华尔街日报》(亚洲版)     名扬海外    伍秉
期刊
2000年9月,悉尼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赛场,随着孔令辉以3比2战胜了有“乒坛常青树”之称的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中国乒乓球男队在重大国际赛事中又一次实现了“大满贯”。然而这次胜利带给国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却是:在欢呼声中,还夹杂着一些愤愤不平的猜忌。究其原因:一场足以让世界乒坛风云骤变的改革已经悄悄开始了,就是要把球加大。    球——大小之间    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乒乓球走向世界,到悉尼奥运
期刊
他们风华正茂,却在工作岗位上猝然倒下,生命为何如此脆弱?面对过劳死,我们有怎样的良方呢?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举办的“过劳死”问题学术研讨会公布了一项调查数据:科教、IT、公安和新闻行业“过劳死”人群的平均年龄在44岁之下,其中IT业“过劳死”人员的年龄最低,只有37.9岁,而且男性居多。  IT业凭什么摘得这顶“黑色桂冠”?为找到答案,我们在北京中关村找到忙碌的IT人于水生,带他去
期刊
零的突破    这是一张摄于1956年的照片,照片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正在为一位身材矮小的年轻人颁奖。那一天恐怕是贺龙元帅任国家体委主任4年来最高兴的一天(图1)。      (1)1956年6月7日,贺龙副总理为我国获得第一个举重世界冠军的陈镜开颁奖    石龙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一座千年古镇。自古以来这里就有习武的风气,男孩们喜欢扛石担、举石锁。  1935年12月的一天,镇上
期刊
说到自然灾害,人们首先会想到龙卷风、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突发性自然灾难,因为它们能令众多生命在猝不及防间魂飞魄散。但是,与上述突发性自然灾难相比,干旱成灾的过程虽不是那样直接、突然,但它就像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先令人饱受折磨之苦,而最终的结局却与前面提到的多种突发性灾害犹如“异曲同工”,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如从1968年至1984年,非洲部分地区连续16年的大面积干旱,导致200多万人因此
期刊
两列火车相向而停,当其中的一列开动的时候,另一列上的人会觉得自己的火车在开。待开动的那列车不见了,却发现自己还在原地。这是错觉。   这种错觉不会对我们有太大的影响,让人觉得好玩而已。如果飞行员在天空中出现了错觉,那将是——  天津杨村机场,中国空军八一特技飞行表演队训练基地。  这天下午13时,像往常一样,特级飞行员、表演队副队长冯义大校,将作为长机带领队友张信民驾驶的僚机进行双机穿云飞行科目的
期刊
公元1353年,老挝国王法昂依靠武力征服了南方,建立了老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澜沧王朝,一个“万象之国”。  老挝,也称寮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是东南亚惟一的内陆国家。  老挝人的祖先原来居住在中国南方,属于唐朝年间南诏国的泰族人的一支,与今天中国的傣族同根同源,生活习惯和语言也基本相似。后来,他们逐渐南下进入中南半岛。  公元9世纪中叶,中国唐朝的中后期,老挝人的祖先在老挝北部建立了自己的
期刊
经对望宝川地貌进行多次考察取证后,韩教授认为:望宝川的地貌属于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因为大量冰川堆积、冰石沉积、冰川漂砾、冰臼及冰湖石林地貌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特征,在那里都有着足够的体现。于是,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的记者决定随专家前往望宝川,先睹为快。  在登山的路上,映入一行人眼帘的是怪石嶙峋、奇石遍布,其间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石柱,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据介绍,这些石柱都是由古冰川
期刊
100多位国际权威的科学家通力合作,对未来地球的地貌、气候和环境变迁进行科学预测:地球将在500万年后再度进入冰河期。那时,生命将再度面临严寒的挑战,任何存活的生物都必须快速适应极端的冰河气候。  但是,生命并不会因生存环境严酷而消亡。科学家根据生命演化规律进行推想,告诉您500万年后那个未来世界的样子。    人们将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时期称为冰河期,迄今,在地质史的几
期刊
奇特蓝色    在克孜尔石窟存留的大部分壁画中,一种奇特的蓝色无处不在,古罗马人把这种蓝色称为来自大海另一边的蓝。  1906年1月的一天,当德国吐鲁番考察队进入克孜尔石窟时,洞窟中保留的壁画让他们大吃一惊。多年之后,考察队员勒柯克回忆:重见天日的石窟中,不但壁画保存完整,而且颜色湛蓝得让人眼前一亮(图1)。      (1)这种奇特的蓝色普遍存在于这里的壁画中    壁画中的这种蓝色是用一种名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