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时候,温家宝总理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关于和谐的内涵,季羡林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注重人的内心和谐。人的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高境界,是和谐社会的新层次,即精神面貌和谐、道德和谐。
做到人的内心和谐,要务之一是大家把心里话说出来。古人造字,很重视字的组合含义。“和”字右面是个“口”字。 “谐”字由“言”和“皆”组成,“言”者,说话也;“皆”者,普遍也。“和谐”也者,从字的组成含义上说,就要广开言路。和谐社会是建筑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的。有民主,有声音,方有和谐。万马齐喑、鸦雀无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其实不是好事。让人把心里话讲出来,讲得对与不对可以讨论,形成一种宽松的政治局面,那才能和谐。今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畅所欲言,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献计献策,就体现了和谐气氛。同心方能协力。同心协力,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也是体现人的精神整体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据卫生部提供的最新资料显示,精神障碍在中国发病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2.7%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13.47%,病人总数达1600万人。《生活日报》曾以“中国都市人群抑郁症患者偏高”为题进行报道。报道指出:最近我们对535位都市人进行了健康调查,其中60%左右的市民在接受调查时表示“最近有点烦”,124人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症症状,约占23.2%。可见,不少人的内心并不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强调人的内心和谐,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人的内心和谐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金币的两面。人的内心和谐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和谐。人的内心和谐,是由社会和谐所决定的。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就没有个人的内心和谐。如果社会分配不公、社会治安不好、失业问题严重、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看病难、看病贵、乱收费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人们的内心怎么和谐得起来?
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视:只有人的内心和谐了,和谐社会才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只有公民内心和谐,才会有社会的终极和谐。追求人的内心和谐,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要求。内心和谐,首先要心态健康平和,对人对事都能坦然面对,不要焦虑不安,更不要忧心忡忡。
温总理在看望季羡林老先生时也谈到:“《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这段话,把社会和谐和个人内心和谐的关系,说得很透彻。
如何达到内心和谐,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正确对待竞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现在,修养两字不大听说了,很多青年人不知修养为何物,把它与佛教的修炼等同起来。许多人的心态浮躁得很,急于求成,急于成名,急于发财,急于写出论文,急于弄个一官半职,心情过于急躁,也就和谐不起来。这里,特别有必要向各位介绍一位农民思想家吴仁宝的心态:“做干部要有‘三心’:讲党心、讲公心、讲良心。还要‘三不倒’:再大的困难‘难不倒’,再多的表扬‘夸不倒’,有人恐吓‘吓不倒’;‘有福民享,有难官挡’。”我以为,这是衡量人的内心是否和谐的标尺,也是当干部的最高精神境界。
(作者为东方网特约评论员)
做到人的内心和谐,要务之一是大家把心里话说出来。古人造字,很重视字的组合含义。“和”字右面是个“口”字。 “谐”字由“言”和“皆”组成,“言”者,说话也;“皆”者,普遍也。“和谐”也者,从字的组成含义上说,就要广开言路。和谐社会是建筑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的。有民主,有声音,方有和谐。万马齐喑、鸦雀无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其实不是好事。让人把心里话讲出来,讲得对与不对可以讨论,形成一种宽松的政治局面,那才能和谐。今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畅所欲言,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献计献策,就体现了和谐气氛。同心方能协力。同心协力,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也是体现人的精神整体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据卫生部提供的最新资料显示,精神障碍在中国发病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2.7%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13.47%,病人总数达1600万人。《生活日报》曾以“中国都市人群抑郁症患者偏高”为题进行报道。报道指出:最近我们对535位都市人进行了健康调查,其中60%左右的市民在接受调查时表示“最近有点烦”,124人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症症状,约占23.2%。可见,不少人的内心并不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强调人的内心和谐,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人的内心和谐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金币的两面。人的内心和谐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和谐。人的内心和谐,是由社会和谐所决定的。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就没有个人的内心和谐。如果社会分配不公、社会治安不好、失业问题严重、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看病难、看病贵、乱收费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人们的内心怎么和谐得起来?
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视:只有人的内心和谐了,和谐社会才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只有公民内心和谐,才会有社会的终极和谐。追求人的内心和谐,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要求。内心和谐,首先要心态健康平和,对人对事都能坦然面对,不要焦虑不安,更不要忧心忡忡。
温总理在看望季羡林老先生时也谈到:“《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这段话,把社会和谐和个人内心和谐的关系,说得很透彻。
如何达到内心和谐,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正确对待竞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现在,修养两字不大听说了,很多青年人不知修养为何物,把它与佛教的修炼等同起来。许多人的心态浮躁得很,急于求成,急于成名,急于发财,急于写出论文,急于弄个一官半职,心情过于急躁,也就和谐不起来。这里,特别有必要向各位介绍一位农民思想家吴仁宝的心态:“做干部要有‘三心’:讲党心、讲公心、讲良心。还要‘三不倒’:再大的困难‘难不倒’,再多的表扬‘夸不倒’,有人恐吓‘吓不倒’;‘有福民享,有难官挡’。”我以为,这是衡量人的内心是否和谐的标尺,也是当干部的最高精神境界。
(作者为东方网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