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公平原则中的“机会平等”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rgdgd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原则,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化,政策的倾斜化和教育体制以及地区发展的差距造成了我国目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教育不公。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只有“施教”和“受教”的机会和权利均等,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
  关键词教育公平 机会平等 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0-11文献标识码:A
  
  经过60年不懈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义务教育普及率,还有高中、大学入学率、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数字都全面、大幅度攀升,实现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但随之而来的教育不公平也日益严重,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教育公平应当说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它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多年来教育取得了重大发展,然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教育机会享受不平等问题,却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罗尔斯曾明确指出,作为公平的正义,其对象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①
  教育公平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平等和教育过程平等。社会公平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受教育权的公平,一切符合法律规定和条件的人都应该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这项权利不应受到地位、职业、权力、财富、出生等情况的制约,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在受教育上没有偏袒性和歧视性,要保证机会均等就要设立保证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制度,保证所有符合条件的人都能一视同仁地受到教育。②
  机会平等是摆在教育公平面前最大的一个问题。机会平等不仅仅只体现在受教育者的“机会平等”,它还应该包含提供教育者的“机会平等”。
  首先,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权利平等并不意味着机会平等,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这点可以通过观察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情况就知道了,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4%,世界的平均比例为15%,可见我国高等教育机会与世界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有条件入学的人比实际在校生的数量大得多。表面上看,每个人都有参加高考的权利,在机会和分数面前人人是平等的。但是,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不难看出,在目前还属于比较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面前,并不是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
  很显然,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造成了在争取享受这种稀缺资源过程中的“过度竞争”。于是,一种特有的竞争链便形成了。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考上大学,就必须要考上高中,甚至要考上更好的高中,才能保证自己有机会、有比别人更大的机会上大学;那么,为了考上高中,甚至更好的高中,就必须要考上初中,甚至考上更好的初中,才能保证有机会、有比别人更大的机会上高中;推而广之,小学也是如此。于是,这样一条竞争链条的不断循环,人为地制造出了一批“重点学校”,而又被迫形成了一批“薄弱学校”。因此,在这种强弱分明的教育资源面前,受教育者的家庭背景、财富状况、阶级层次等附加条件的限制,就造成了享受机会的不平等。2009年1月新华社播发的温家宝总理的署名文章中,讲到大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实际上,大学生中的学生家庭和阶层分布是高中的延续,或者说这种不公更重要的体现在高中学校的学生结构中。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蓝皮书主编杨东平在2009年3月举行的“中国教育蓝皮书发布暨教育改革和发展研讨会”披露,通过对6个省市8所高中的调查,以及对江苏省的一所重点中学30年的跟踪调查,得到了一个基本结论,就是政府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等传统和新兴的优势阶层的子女获得了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差距最大的是农民阶层,重点中学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他们在社会的实际结构低45个百分点。在对江苏的一所重点中学调查结果显示,在1978年的时候,学生当中来自于政府、企业、专业人员的比重是44.7%,到了2008年,达到了77.6%,增长了30个百分点左右。而工人、农民的比重从1978年的42.4%,降低到2008年的5.9%,降低了将近38个百分点。这两个数据的差距非常显著。
  造成教育不公平的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的还是经济发展的差异,国家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及有关的教育政策制度造成的。我国长久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经济在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教育资源主要在城市,而占人口多数的农村教育基本条件很多都得不到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政策也造成了国家经济的区域性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能用于教育的资源就多,就能得到更多的优质资源。另外在教育内部的资源分配上,属于公共品的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的资源分配差异大,高等教育的资源占用过多。这些差异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国教育政策中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作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政策取向,政府的教育投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占全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村,远比不上占人口少数的城市。从区域而言,不论是教育经费还是教学资源(如高校数量),大城市、东部沿海要优于小城市、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造成了教育在地区,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和不公平。深入分析教育内部,我国中小学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实行重点学校的制度,以及在学校内部实行重点班,这些行为都是人为的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地区内部的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班级之间差异扩大。为争夺优质教育资源,从小学到高中“择校”现象比比皆是,择校费已经成为城市家庭重要的教育支出和经济负担。此外,我国当前的教育腐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也是一个造成教育不公的原因,随着近年来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教育的供给较为短缺,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更为短缺,加上教育领域一些市场机制的引入,学校招生自主权的下放,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一些学校和教育部门内部出现了权钱交易的现象,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教育制度,对教育的精神和形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其次,对于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来说,也远远不是“机会平等”的。
  众所周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大众化、普及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民办/私立大学,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高等和职业教育领域。在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中,私立教育是其教育的主流,在世界上有一批非常著名的私立高等学校,早稻田大学、耶鲁、哈佛等,而我国的教育目前是国立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我国过去特别是在古代也有一些著名的私立办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教育进行全面接管,改造,由国家统一办学,高等教育基本上由国家垄断,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不断深入,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催生了更多的教育需求,而教育的供给依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体系在进行,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需求非常不协调,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允许民办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同样作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民办/私立大学毫无大发展的可能,民办/私立大学无法拥有与公立大学相同的“机会平等”。
  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的一些入学观念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中国的私立大学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1958年通过的《户口登记条例》,将我国公民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这两种身份的人享受的待遇有很大的差别,非农业人口享受了很多农业人口所不能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一直以来,非农业人口只有通过上公立大学,才能摆脱农门,实现农转非,改变自身的命运,而民办高校不能转户口,没有干部指标,只有一个学历,不能改变其身份。另外,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一直未能充分证明,民众对其存在诸多不信任。所以,这些学校根本招不到较好的生源,有的甚至招不满生源,只有空谈发展,从根本上被剥夺了“机会平等”的权利。而且,以上种种的“身份”悬殊造成了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甚至闲置,人为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和资源利用的极大浪费。一方面是高等教育资源的贫乏问题,一方面是限制高等教育资源的发展问题,这样的一个低智商的悖论,严重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大批青年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民办/私立大学要获得质和量的发展和突破,只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让他们与公立大学拥有一样的权利和机会,在资金和资源让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二是要改变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在很多教育、户籍、身份上的差别,这些硬性的规定已经不适应当今强调资源的合理流动的市场经济了,成为了阻碍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弊端,只有改变了这些,民办教育才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只有两者都平等地享有“施教”和“受教”的机会和权利,才能真正维护教育的公平原则。我们欣喜地看到,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正竭尽所能地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特别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入;鼓励并扶持民间力量办学;清理教育不公平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③的20字工作方针。这为今后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显示出了国家为人民打造公平教育环境的决心。在促进教育公平这一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指导下,中国教育事业将开创一个新纪元。
  
  注释
  ①[美]約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②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教育研究, 2008(1) :11-17.
  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以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于创新的素质和能力为主要目标.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想搞创新
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一个人一旦有了数感,他便能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
美术是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性教育活动。学生通过绘画、美工等操作性活动,不仅加深对美的理解,也发展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作为美术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这种创
课堂收尾能起到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启迪智慧、诱发兴趣、训练思维等效用.本文概述了英语课的收尾的效用、原则,重在联系具体的教学案例,归纳7诸如,首尾呼应、歌曲共呜等收
依据新课标要求,初中平面几何突破难点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突破代数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转变,学会用几何语言和图形表达形式来由已知条件推理论证去解决几何问
何葆国小小说语言特色明显,艺术结构多样,叙事方式多元.视野开阔,题材广泛,以小见大,走笔从容,将立意隐藏其中,像广角镜一样,向深处挖掘,往宽处拓展.
期刊
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高校的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在俄语课堂中同样需要素质教育,本文在分析素质教育的历史背
本文研究了用最小路集法求一般网络可靠度问题,提出了使用代数法完成最小路集不交化的三个简化规则,从而可迅速求出网络可靠度。本算法简单、有效,不仅适用于简单网络,也适用
摘要大学里作弊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有些课程的作弊问题还特别严重。本文试图用博弈论的知识,建立一个关于学生作弊与教师监管行为的博弈均衡模型,来解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学生作弊、教师监管的现象。从博弈角度引出学校在教育、监管等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作弊 师生博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作弊日益严重,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利益冲突。面对学生作弊,各高校校都采取
摘要自我教育是明儒吴与弼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道德修养角度提出了自我教育的目的、原因和方法等,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自我教育思想。其自我教育思想对今天的自我教育活动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吴与弼 自我教育 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    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江西抚州崇仁人。是明初重要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开创了“崇仁之学”,据黄宗羲所编《明儒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