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统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就以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构成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高中语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学生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升华。传统单调、枯燥的的语文课堂已经无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还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创建高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本文就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的高中语文高效教学策略,希望与各位教师共同借鉴。
一、围绕学生能力制定,提高学生思维逻辑
学生的思维体现着学生对事物及问题的看法,体现着学生的价值观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完成下阶段学习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意识指导下,能够站在语文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健全学生的思维观念。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存在误区,认为不需要刻意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形成语文思维意识,使得学生缺乏了科学性指导,无法获得学习的最大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围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展开教学目标的制定时,要端正教学态度,提高学生语文思维的逻辑性。
例如,在教学《祝福》这篇课文时,笔者围绕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展开教学,期望学生在完成笔者制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建立逻辑思考的能力。(1)为学生设置问题,指导学生紧扣文本细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2)指导学生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思考,认识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如此,學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对祥林嫂这一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思考,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对人的荼毒,对《祝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笔者通过围绕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序引导了学生的思考,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自身想象,体会散文意境之美
散文之美在于意境深邃,学习散文,不仅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美好的阅读体验,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散文学习时,需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到散文所勾勒出的唯美意境中,对作者笔下所描绘出的唯美画面进行想象,推动学生对散文意境美的鉴赏,从而培养学生的散文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对散文的学习中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这一文时,笔者便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出几张有关“荷塘月色”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月夜空濛、荷叶接连成海的唯美景色,而后,笔者再让学生对照这几张图片去想象作者笔下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的荷叶,并对作者笔下对接连的荷叶受到风吹在池塘中起一道道涟漪的景象所描写的形象之处,从而充分地感受到散文中所描绘出的“荷塘月色”的宁静清幽之美。而在之后,笔者又尝试让学生自己阐述荷塘月色所营造的意境,使学生能够产生自己对于散文意境美的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散文学习产生兴趣。
三、加强鉴赏能力训练,熏陶学生文化感悟
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体现了各民族语言上的差异,其中,汉语作为我国汉民族的重要语言,具有着简明、生动、得体等特性,同时它也具有自己的语法和规范,恰当地使用汉语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优美。但是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向学生翻译古典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在这种刻板的学习条件下,学生无法对语文学习产生喜爱之情。所以,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鉴赏训练,引导学生从汉语语法上欣赏课文,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脉络,熏陶学生的文化感悟。
例如,在教学《兰亭集序》这篇课文时,在了解文章大意后,对文本中生动、准确的用词进行了鉴赏,如:“清”描写了兰亭周围水的清澈透明,“激”描写了水的激越奔流,两个字相互对照,将兰亭周围的水的动静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接着,又对文本的工整、华丽的对偶和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写作手法,以及用典的巧妙进行了赏析,让学生对这篇韵味悠长,具有独特风格的文章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这样一来,通过加强学生的赏鉴训练,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熏陶了学生的文化感悟。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高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开拓学生的思维,针对教学中启发性较为薄弱的环节,要及时的做出判断与提升,并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曲颖.高中语文个性阅读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9(35):171.
[2]魏立平.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69.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高中语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学生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升华。传统单调、枯燥的的语文课堂已经无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还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创建高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本文就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的高中语文高效教学策略,希望与各位教师共同借鉴。
一、围绕学生能力制定,提高学生思维逻辑
学生的思维体现着学生对事物及问题的看法,体现着学生的价值观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完成下阶段学习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意识指导下,能够站在语文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健全学生的思维观念。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存在误区,认为不需要刻意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形成语文思维意识,使得学生缺乏了科学性指导,无法获得学习的最大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围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展开教学目标的制定时,要端正教学态度,提高学生语文思维的逻辑性。
例如,在教学《祝福》这篇课文时,笔者围绕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展开教学,期望学生在完成笔者制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建立逻辑思考的能力。(1)为学生设置问题,指导学生紧扣文本细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2)指导学生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思考,认识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如此,學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对祥林嫂这一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思考,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对人的荼毒,对《祝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笔者通过围绕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序引导了学生的思考,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自身想象,体会散文意境之美
散文之美在于意境深邃,学习散文,不仅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美好的阅读体验,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散文学习时,需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到散文所勾勒出的唯美意境中,对作者笔下所描绘出的唯美画面进行想象,推动学生对散文意境美的鉴赏,从而培养学生的散文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对散文的学习中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这一文时,笔者便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出几张有关“荷塘月色”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月夜空濛、荷叶接连成海的唯美景色,而后,笔者再让学生对照这几张图片去想象作者笔下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的荷叶,并对作者笔下对接连的荷叶受到风吹在池塘中起一道道涟漪的景象所描写的形象之处,从而充分地感受到散文中所描绘出的“荷塘月色”的宁静清幽之美。而在之后,笔者又尝试让学生自己阐述荷塘月色所营造的意境,使学生能够产生自己对于散文意境美的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散文学习产生兴趣。
三、加强鉴赏能力训练,熏陶学生文化感悟
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体现了各民族语言上的差异,其中,汉语作为我国汉民族的重要语言,具有着简明、生动、得体等特性,同时它也具有自己的语法和规范,恰当地使用汉语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优美。但是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向学生翻译古典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在这种刻板的学习条件下,学生无法对语文学习产生喜爱之情。所以,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鉴赏训练,引导学生从汉语语法上欣赏课文,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脉络,熏陶学生的文化感悟。
例如,在教学《兰亭集序》这篇课文时,在了解文章大意后,对文本中生动、准确的用词进行了鉴赏,如:“清”描写了兰亭周围水的清澈透明,“激”描写了水的激越奔流,两个字相互对照,将兰亭周围的水的动静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接着,又对文本的工整、华丽的对偶和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写作手法,以及用典的巧妙进行了赏析,让学生对这篇韵味悠长,具有独特风格的文章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这样一来,通过加强学生的赏鉴训练,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熏陶了学生的文化感悟。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高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开拓学生的思维,针对教学中启发性较为薄弱的环节,要及时的做出判断与提升,并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曲颖.高中语文个性阅读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9(35):171.
[2]魏立平.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