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能在我的价值领域和知识范围内,提供给当下网络生活一个所谓的平衡渠道。当然,我辈之解决,很可能只是你眼中的旁门左道而已。
标题:启蒙时代的欲望,信息时代的看客
文:漠磬
1981年,小县城里的小学校,新来的省城学校里毕业的舞蹈老师,爱上了已婚的小有才气的美术老师,毫无来由地对这个中年微秃有些发福的男人难以忘怀。直到一天的午后提着画板站在美术教室的门口,逆光,侧影,遮挡不了的发亮的眼神,美术老师心里咯噔一下。从此是舞蹈女死去活来的痴狂,以及美术男第二春萌发的欲迎还拒。
县城的小不单在面积,更在人言的距离。炙热欲望既能烧透美术教室厚重的窗帘布,也能烧灼别人的眼耳。先是门房王大爷对所谓午后学画时光的揣测,随着王大爷给各个年级办公室送开水的步伐,蔓延开来的窃窃私语沸沸扬扬。却在某一天戛然而止,只因涉世未深的倔强舞蹈女逼婚未成,亮出男主人公为其画的半身油画,谣言瞬间成了赤裸裸的真相。人们都兴奋地无以复加以至人前失语,人后胡言。所有当天亲临现场的人都兴奋异常地不断回味:舞蹈女是多么气急败坏地冲进正在上课的美术教室,多么声嘶力竭地要求男主人公离婚,推倒了教室的桌椅和石膏,撕下了厚重窗帘布,那隐藏在窗帘后的油画横空出世。直至后来美术老师拿头撞墙,舞蹈老师崩溃尖叫一再被渲染成血溅五步的奸情惨案。
美术老师的妻女自然也成热门名人,无数炙热的审视的目光笼罩了沉默的妻子,女儿上学路沿路上总有虚假的刻意的叹息声和难掩的兴奋的如炬目光。小县城平静日子下暗潮涌动,人人双目晶亮,人人都是看客,人人都在期待一场更大的风暴来临。
那是思想萌动意识初醒的时代,诗人,画家用生命礼赞的撞击时代,各色欲望争相登场的混乱时代。一个时代的启蒙,角落里尽是欲望的炮灰,造就一批批或冷眼或热血的看客。
这是19世纪80年代的“看客之城”。
…………
30年之后,我们来到了2011年。
网名“门房王大爷”的所谓知情者在天涯发一篇帖子,爆料某二线女明星疑似小三,标题 “扮小三搏出位,某某湿身诱惑已婚男”。此文一出,点击率当日上万,人人抱怨无图无真相。女明星按捺不住,发表博文一篇作澄清测。“门房王大爷”的第二篇帖子几天后登场“有图有真相,奸情男直指某某某”。主人公乃是一线上男明星,向来以好丈夫形象示众。
公布的图片模糊逆光,却也似二人牵手过街密照。
媒体沸腾,纷纷转载;狗仔出动,日日跟拍。男明星结婚十年的发妻和从未曝光的女儿一天之后就被“人肉”出来,好事者更将其妻与女明星摆在一起论斤称两,从外貌到身段,点评对比无一遗漏。更有无良记者,跟踪男明星女儿追踪访问,甚至在女孩学校周围设伏,伺机采访女孩同学,大谈其同学父母婚变现状,美名其曰为“多角度探寻事实真相”。女明星忙不迭召开记者会,声声哭诉,要控告“门房王大爷”诬陷诽谤,照片上绝不是她。记者会当时所有记者收到消息,网上又有新帖,事件更有热辣发展,“门房王大爷”自称手握独家艳照,择日公布。记者当即追问,女明星始料未及,当场情绪失控。人人狂按快门,当天照片上头条。
从未回应的男明星微博上留言一句“愧对妻儿。”随即关闭微博,又起一阵小高潮。然而艳照事件再无下文,“门房王大爷”ID沉没。
经此一役,女明星荣登一线,走性感路线跻身各大娱乐版头条之列。真相为何早已不重要,人人狂欢,皆能自娱自乐。待事件沉寂,男明星重归影坛。热度已过,看客们已无暇关注男明星早已空巢数月,妻女黯然出国,家不成家永难续。
故事永远上演,螺旋地循环地上演。从昔日灰瓦青砖的小城到今日虚拟多变的大世界,我们仍然爱看,欲望一直都在。自蛮荒之初到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欲望在,人人皆为看客。
2011年,世界变小了,“看客之城”变大了。
信息的纷至沓来让这城大到失却边界,也让人心失却边界。一个女人的意外死亡,一个车主的醉酒驾驶,一对新人的闪电离婚,前有芙蓉姐后有小月月,事件发生的下一秒已经全网皆知——这世界越来越没有秘密。我们冷漠地看,源于无法抑制的好奇,看别人的不幸,稍动恻隐之心,然后转瞬即忘;我们起哄地看,为了排遣生活的寂寞和无趣,争先恐后地挤入,在高潮处忍不住喝一声彩,无是非心只为刺激;我们有参与地看,生活中只是弱者便要在虚拟里自认强者,充当角色,将普通看客挥来指去;我们还要捞个看客中的裁判当当,充当权威的声音发表裁决的意见,引经据典地发表高论。真正需要响应号召办些实事的时候,大家提鞋即溜,一哄而散,尽显看客本色。
“看”或者是别无选择的。围观这个时代,只为了不做“酱油人”。今日听业内老行尊抱怨,一打开网页就再也无法收手,头条新闻的发展态势,话题人物的最新动态,公共知识分子的真知灼见,意见领袖的自我主张,海外名校的开放课程,亲密好友的私人主页……他说他日益焦躁,心老是不定。
背后是马不停蹄的追赶,我们必须关注着时代的跳动。一个资讯的错过,半句言论的抛弃,内心警铃大作。在信息巨流里东张西望,同时也制造和抓住信息,只希望也被人“看见”。“看”与“被看”,我们焦头烂额地日日过着。
吉姆林奇在《少年迈尔斯的海》说,我之所以能看见,是因为我是唯一在看的人。静谧的夏夜,十三岁的海边少年迈尔斯,循着海湾里搁浅巨鱿死前最后的呼吸声,与它相遇。少年注视着海水潮汐的变化,预知大潮的到来。他在用心去看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世界。他的身边,围绕一大群各色各样的人群:急功近利的记者,渐渐显露自私的大法官大教授,不在乎他成长的父母……有人关注的是种种现象的神秘色彩,有人只想借此出尽风头,有人冷漠地围观沉默地走远。唯一在这片大海上无欲无求注视着的人,自始至终只有这个十三岁的少年。他的“看”,在用心。
2011,在网络和信息的世界里,你会怎么看?
标题:启蒙时代的欲望,信息时代的看客
文:漠磬
1981年,小县城里的小学校,新来的省城学校里毕业的舞蹈老师,爱上了已婚的小有才气的美术老师,毫无来由地对这个中年微秃有些发福的男人难以忘怀。直到一天的午后提着画板站在美术教室的门口,逆光,侧影,遮挡不了的发亮的眼神,美术老师心里咯噔一下。从此是舞蹈女死去活来的痴狂,以及美术男第二春萌发的欲迎还拒。
县城的小不单在面积,更在人言的距离。炙热欲望既能烧透美术教室厚重的窗帘布,也能烧灼别人的眼耳。先是门房王大爷对所谓午后学画时光的揣测,随着王大爷给各个年级办公室送开水的步伐,蔓延开来的窃窃私语沸沸扬扬。却在某一天戛然而止,只因涉世未深的倔强舞蹈女逼婚未成,亮出男主人公为其画的半身油画,谣言瞬间成了赤裸裸的真相。人们都兴奋地无以复加以至人前失语,人后胡言。所有当天亲临现场的人都兴奋异常地不断回味:舞蹈女是多么气急败坏地冲进正在上课的美术教室,多么声嘶力竭地要求男主人公离婚,推倒了教室的桌椅和石膏,撕下了厚重窗帘布,那隐藏在窗帘后的油画横空出世。直至后来美术老师拿头撞墙,舞蹈老师崩溃尖叫一再被渲染成血溅五步的奸情惨案。
美术老师的妻女自然也成热门名人,无数炙热的审视的目光笼罩了沉默的妻子,女儿上学路沿路上总有虚假的刻意的叹息声和难掩的兴奋的如炬目光。小县城平静日子下暗潮涌动,人人双目晶亮,人人都是看客,人人都在期待一场更大的风暴来临。
那是思想萌动意识初醒的时代,诗人,画家用生命礼赞的撞击时代,各色欲望争相登场的混乱时代。一个时代的启蒙,角落里尽是欲望的炮灰,造就一批批或冷眼或热血的看客。
这是19世纪80年代的“看客之城”。
…………
30年之后,我们来到了2011年。
网名“门房王大爷”的所谓知情者在天涯发一篇帖子,爆料某二线女明星疑似小三,标题 “扮小三搏出位,某某湿身诱惑已婚男”。此文一出,点击率当日上万,人人抱怨无图无真相。女明星按捺不住,发表博文一篇作澄清测。“门房王大爷”的第二篇帖子几天后登场“有图有真相,奸情男直指某某某”。主人公乃是一线上男明星,向来以好丈夫形象示众。
公布的图片模糊逆光,却也似二人牵手过街密照。
媒体沸腾,纷纷转载;狗仔出动,日日跟拍。男明星结婚十年的发妻和从未曝光的女儿一天之后就被“人肉”出来,好事者更将其妻与女明星摆在一起论斤称两,从外貌到身段,点评对比无一遗漏。更有无良记者,跟踪男明星女儿追踪访问,甚至在女孩学校周围设伏,伺机采访女孩同学,大谈其同学父母婚变现状,美名其曰为“多角度探寻事实真相”。女明星忙不迭召开记者会,声声哭诉,要控告“门房王大爷”诬陷诽谤,照片上绝不是她。记者会当时所有记者收到消息,网上又有新帖,事件更有热辣发展,“门房王大爷”自称手握独家艳照,择日公布。记者当即追问,女明星始料未及,当场情绪失控。人人狂按快门,当天照片上头条。
从未回应的男明星微博上留言一句“愧对妻儿。”随即关闭微博,又起一阵小高潮。然而艳照事件再无下文,“门房王大爷”ID沉没。
经此一役,女明星荣登一线,走性感路线跻身各大娱乐版头条之列。真相为何早已不重要,人人狂欢,皆能自娱自乐。待事件沉寂,男明星重归影坛。热度已过,看客们已无暇关注男明星早已空巢数月,妻女黯然出国,家不成家永难续。
故事永远上演,螺旋地循环地上演。从昔日灰瓦青砖的小城到今日虚拟多变的大世界,我们仍然爱看,欲望一直都在。自蛮荒之初到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欲望在,人人皆为看客。
2011年,世界变小了,“看客之城”变大了。
信息的纷至沓来让这城大到失却边界,也让人心失却边界。一个女人的意外死亡,一个车主的醉酒驾驶,一对新人的闪电离婚,前有芙蓉姐后有小月月,事件发生的下一秒已经全网皆知——这世界越来越没有秘密。我们冷漠地看,源于无法抑制的好奇,看别人的不幸,稍动恻隐之心,然后转瞬即忘;我们起哄地看,为了排遣生活的寂寞和无趣,争先恐后地挤入,在高潮处忍不住喝一声彩,无是非心只为刺激;我们有参与地看,生活中只是弱者便要在虚拟里自认强者,充当角色,将普通看客挥来指去;我们还要捞个看客中的裁判当当,充当权威的声音发表裁决的意见,引经据典地发表高论。真正需要响应号召办些实事的时候,大家提鞋即溜,一哄而散,尽显看客本色。
“看”或者是别无选择的。围观这个时代,只为了不做“酱油人”。今日听业内老行尊抱怨,一打开网页就再也无法收手,头条新闻的发展态势,话题人物的最新动态,公共知识分子的真知灼见,意见领袖的自我主张,海外名校的开放课程,亲密好友的私人主页……他说他日益焦躁,心老是不定。
背后是马不停蹄的追赶,我们必须关注着时代的跳动。一个资讯的错过,半句言论的抛弃,内心警铃大作。在信息巨流里东张西望,同时也制造和抓住信息,只希望也被人“看见”。“看”与“被看”,我们焦头烂额地日日过着。
吉姆林奇在《少年迈尔斯的海》说,我之所以能看见,是因为我是唯一在看的人。静谧的夏夜,十三岁的海边少年迈尔斯,循着海湾里搁浅巨鱿死前最后的呼吸声,与它相遇。少年注视着海水潮汐的变化,预知大潮的到来。他在用心去看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世界。他的身边,围绕一大群各色各样的人群:急功近利的记者,渐渐显露自私的大法官大教授,不在乎他成长的父母……有人关注的是种种现象的神秘色彩,有人只想借此出尽风头,有人冷漠地围观沉默地走远。唯一在这片大海上无欲无求注视着的人,自始至终只有这个十三岁的少年。他的“看”,在用心。
2011,在网络和信息的世界里,你会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