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下面笔者就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思维情境的设计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设 思维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情境是一种激发人的感情天性的境界,对学生的学习来讲,情境是一个猎场,学生可以在这儿发现猎物,情境是一个迷宫,学生要在这儿寻找出路,情境是一块跳板,学生要在这儿飞跃。
1 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的引入,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整堂课欠佳的教学效果。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权夺利,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新知的探求过程。
1.2 巧妙设疑,激发兴趣。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248”,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2”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老师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不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2、5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2、5整除,哪些数不能被2、5整除,哪些數能同时被2、5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2、5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2、5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2 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不能让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上浪费时间,也不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陪着那些快的学生,这也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还将存在着其他的负面影响。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方面必须因人异。如:教学小数四则计算时,老师创设这样的一个数学情境:用长1.2分米,宽0.5分米的长方形拼成如右图的组合图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其中有摆成四层,高多少分米,组合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的问题。也有摆成组合图形高200分米,则有多少层,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让学生选择完成。让思维能力较强的2小题都可以完成,而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弱的同学可以完成第1小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发展。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思维坡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探空间,使处于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提供适宜的感性材料期待着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同时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训练课的首要环节。我们认为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
4 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①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②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③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较深。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设 思维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情境是一种激发人的感情天性的境界,对学生的学习来讲,情境是一个猎场,学生可以在这儿发现猎物,情境是一个迷宫,学生要在这儿寻找出路,情境是一块跳板,学生要在这儿飞跃。
1 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的引入,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整堂课欠佳的教学效果。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权夺利,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新知的探求过程。
1.2 巧妙设疑,激发兴趣。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248”,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2”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老师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不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2、5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2、5整除,哪些数不能被2、5整除,哪些數能同时被2、5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2、5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2、5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2 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不能让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上浪费时间,也不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陪着那些快的学生,这也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还将存在着其他的负面影响。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方面必须因人异。如:教学小数四则计算时,老师创设这样的一个数学情境:用长1.2分米,宽0.5分米的长方形拼成如右图的组合图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其中有摆成四层,高多少分米,组合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的问题。也有摆成组合图形高200分米,则有多少层,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让学生选择完成。让思维能力较强的2小题都可以完成,而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弱的同学可以完成第1小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发展。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思维坡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探空间,使处于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提供适宜的感性材料期待着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同时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训练课的首要环节。我们认为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
4 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①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②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③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较深。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