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ys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认为: “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 最有效力的法子。”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 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 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生物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 强的科学。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多途径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 做”字上下功夫,多途径实施“教学做合一”,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我们的做法是:
  以身示范,严格操作,通过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教人求真,学 做真人”。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验,就是要亲自“做 ”。不仅要求学生“做”,教师也要“做”。教師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的“做”是示范, 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教师既讲又做,学生的学就有了根据,做起来也就不会感到太困难。例如,显 微镜的使用,包括取镜与安放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镜五个环节,共有十几个具体步骤,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是,由于我 们采取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按照实验的操作顺序,一步一步地讲述操作要领 ,进行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如“取镜与安放放”这一步,就是由教师先示范讲解正确的取放方法,然后让学 生按教师的要求,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放置在实验桌的适当位置上。在分步骤练习的基础上,又让学生 按规范使用显微镜的顺序完整地做一遍,以强化训练,加强记忆,从而在预定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完成 教学任务,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实验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是否规范、准确。所以,在实验中我们还 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严格要求,让学生规范地、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每一 个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同时,教师的示范也力求做到规范,做好学生的表率。实验中还注意教育学生正确对待 实验的结果,成功就是成功,失败就是失败,不弄虚作假,不说假话;教师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也做到客 观、科学、实事求是。
  总之,以身示范,严格操作,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 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贯彻、落实“教学做合一”理念, 深化了素质教育。
  坚持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劳力上劳心”,获得真知。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 书》一文中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 )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实验、观察,就是行动,就是做。但仅仅是实验 、观察还不够,还必须思考、分析,才能够“产生新价值”,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在指 导学生实验和观察的同时,给学生提出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科 学的结论。例如,在“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一节的教学中,对教材中的第一个演示实验,教师不 仅亲自做,还提前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在布置实验时,还给学生明确一些要求,如瓶子一定要清洁,两个瓶 子中种子的数量要相等以及瓶口不能漏气等。课堂上,教师边演示实验,边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边问学生 :为什么燃烧的火柴放进甲瓶中不会熄灭而放入乙瓶中会立刻熄灭呢?(学生答:因甲瓶中氧气充足,而乙瓶 中缺乏氧气)乙瓶中的氧气都到哪里去了呢?(学生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由此可见,这个实验说明了什 么呢?(学生答:说明了种子的呼吸作用要吸收空气中的氧)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回忆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 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充足的空气的道理。坚 持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劳力上劳心”,就使学生切实地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知识 ,是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知识,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真理。学生通过:“劳力上劳心”获得了真知,学 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更高了,兴趣更浓了,主动性更强了。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积极学习陶行知的教学论理论思想,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教学做合一”这一陶先生教学理论的核心,探索践行“教学做合一”的途径,是我们每个教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其他文献
一、游戏教学模式的开启需要充足的准备  一个好的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游戏过程中能够培养同学间的默契,促进同学的感情,学生会养成从游戏中探索、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游戏而言,是分组比赛、单人比赛还是全班学生一起完成一个目标,在事前应确立好这一游戏的形式。如对学生进行“人民币的换算”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让其他一组的学生扮演商店的老板售卖学生从家中带来的玩具,其他组的学生
期刊
内容提要: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现今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征。  关键词:语文教学 师生关系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一、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  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仍然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大体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生之间的关
期刊
摘要: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结合概念教学的一些现状,谈了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于思考,为了达到更好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在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概念的引入,而不是把概念硬塞给学生死记,对于一些较为难懂的概念,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善于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有些概念要善于做新旧概念的类比,并在解题中注重概念的应用。  关键词:概念教学引入内涵外延类比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期刊
裴娣娜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1]  初中美术“有效教学”应是遵循美术学科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学生积极主动美术学习,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期刊
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它所表现的是作者真实的生活、情感和想法。对散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因此可以说,通过散文的阅读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体会,不仅可以学习作者的基本写作手法,而且也使得自己的思想情感得以熏陶。不过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没有将散文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要克服这些弊端,真正有效地开展散文的阅读教学训练。接下
期刊
摘要: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本身,积累学习词汇,它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朗读是将书本上内容转化成有声的语言,是品味内容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可以在朗读中表达情感,感受韵律,品味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锻炼学生朗读的能力,让学生明确朗读的目标,深化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期刊
作为语文老师,希望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得到提高,所以我常常会挖空心思制造一个坑,让学生跳进去,引导他们在里面一边转一边玩,不知不觉陷入了沉思,接着写作的灵感就有了。  班里刚刚张贴了“你追我赶”争夺红旗竞赛制,回想起去年的积分兑换,有学生为了让自己的积分达到可以兑换奖品的额度,就打起了其他同学的积分的主意。于是,班里偶尔会出现就是积分的现象。在兑换奖品的时候,凶手总是自投罗网,经过一番教育后,以为丢
期刊
摘要:英语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探讨英语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理念更新学习兴趣 关注过程 教学设计  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从教师理念更新、培养学生兴趣、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及教材开发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更新理念  影响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优秀的老师能把学生教的越学越
期刊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为了充分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纵横相连,巧妙组文,发挥群文优势  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之一是“聚在一起的人或物”。群文阅读教
期刊
通过对简易逻辑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使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对象,进行数学推理,体会常用逻辑用语在表述数学内容和论证数学结论中的作用,提升交流的严谨性和准确性。然而,在简易逻辑的学习中,他们对一些常用逻辑用语的概念和理解不到位,导致思路不清,概念不明,就更谈不上提升交流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了。我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语文知识帮助学生突破了以下难点。  教材中给出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如下:“若p,则q”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