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思路。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立足农业大市实际,以产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为核心的“两区同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和“三化”建设的有力抓手,通过“合村并居”促进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有力推动了人口集中居住和产业集聚发展。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德州市由原来的8319个行政村合并为 3070个行政社区,社区平均人口由原来547人增加到1353人,已建及在建居住社区340个,至少15万户农民搬进了新社区,规划建设工业、商贸、农业各类产业园区876个。德州“两区同建”拓展了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开创了一系列农村服务业发展新模式,探索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子。
一、以新型城镇化加快农村服务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做法:基于山东德州市的调研
(一)加快合作组织功能完善,实现合作组织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的跃升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深入发展,过去单一技术型、服务型合作组织已经不适应农村产业化调整、集约化经营的需要,而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才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2012年底,德州市成立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将全市3000多个农技协组织联合起来,鼓励会员采用“协会+专业合作社+产业园区+农户(基地)”模式,建立以科技为支撑,包括“农业生产技术攻关与技术指导、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物流、营销、农民培训、农村组织制度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德州农技协适应了市场需要,逐渐从推广技术为主向生產、加工、流通三位一体的技术经济实体型方向转型,从普及实用技术为主向产品联合营销转型,从一般科技型群众团体向实体化、企业化、法人化、行业化方向转型。据统计,目前这种较高级的农技协已占到全市总数的15%。
(二)推动龙头企业角色转化,变产品收购商为解决方案提供商
企业与农民互惠互利是产业联结的基础,妥善调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则是农业产业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庆云县中澳集团通过建立种养基地和产业供应链,加快居住区、养殖区为一体的中澳新村社区建设,带动周边10万农户实现了就地创业致富,并在国内首创了“公司+专业合作社+金融+标准化农场+农户”的订单养殖模式,探索出一条“利益为纽带、契约化合作、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彻底解决农民闯市场最常遇到的无门路、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等难题。“中澳模式”成功之处在于,企业摒弃了当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再是简单地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而是立足长远,通过制定“两高定价、三赊销、五统一”的契约化合作机制,实现农企双赢。所谓“两高定价、三赊销”,即公司高价赊销鸭苗、饲料、药品,高价收购农户的商品鸭,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无论产品走俏还是滞销,保证收购价格不变,现款结算,化解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双方形成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联合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五统一”,即公司对养鸭户实行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供药、统一防疫、统一回收宰杀的服务,克服了制约畜牧业发展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所有养殖农场都配有专职技术员,公司技术部实行统一垂直管理。通过纵延横伸、左右配套,“中澳模式”带动了物流、包装、饲料、鸭笼制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建起了一所塑造新型农民、传播文明和谐的田间大学。在学习过程中,鸭农的整体素质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逐渐成长。
(三)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搞好土地流转工作是“两区同建”的前提和基础。德州市平原县积极探索促进土地合法、有序流转工作,创新发展土地流转、土地信用和土地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王凤楼镇在山东省率先成立第一家以土地为资本,以存贷、托管、代耕种土地和发展二、三产业为核心的“土地银行”——凤凰土地信用合作社,实现了存地农民、合作社和贷地方的三方共赢,将众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镇“突围”,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为方便群众及时了解土地流转信息,平原县农业局开办了专门网站——平原县农经信息统筹平台,下设土地流转信息专门网页,发布土地位置、合作类型、数量、出租价格、出租年限、合同文本等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寻租户和发包户跨村、跨乡甚至跨县、跨省进行土地流转交易。益民土地托管合作社针对农户购置的大型农机具利用率低,土地规模种植,良种、科技推广难度大等问题,对农村现有资源进行了整合,在各村设服务站,搜集劳力、机器信息,采用租赁式、菜单式、入股式三种服务模式,提供播种、收割、病虫害等服务。据调查,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5人,拥有10个服务站,托管农民已达1200多户,托管面积15000余亩,实现流转土地1000多亩。土地托管合作社的建立是通过合作组织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的有益尝试。
(四)构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德州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重点为社区内的失能、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健康、专业护理、精神慰藉、心理疏导、法律服务、紧急救护等服务。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运作上,德城区98个社区已全部推行了“4+X”(医疗、理发、洗衣、陪护4个主要项目,X为任意自选项目)服务模式,与1000名老年人签订协议,并配发“爱心通”,建立电子档案,促成与社区“爱心志愿者”的帮扶对子。与此同时,该区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全部建立互助式敬老院(幸福院或老年公寓),探索“互助养老”,采取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互助的模式进行帮扶。
二、启示与推广
(一)农村服务业持续发展需要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表明,在农村分散发展服务业成本高、效益低、风险大、升级难,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不通,必须与城镇化结合,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和土地综合整治,利用节余的土地为建设产业园区、发展接替产业留足空间,有效破解了当前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中有效载体不足的难题,发挥出集聚效益,为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通过“合村并居”,化散居为集中居住,加快了农村人口集中,实现了规模效益,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普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市场化的便民服务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使农村社区服务和管理从分散走向集约。 (二)实现农村服务体系从外源型资源推动转向内生式能力构建
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一直习惯于政府主导下的资源推动,更多地强调外源式发展,而农民和各类专业组织的自我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加快农村服务业从外源型资源推动转向内生式的能力构建。一是通过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培植社会资本,夯实农村自我服务能力构建的基础;二是加大对种养(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培养他们在资源获取、问题解决、服务提供和方案规划等方面的能力。
(三)完善的土地流轉服务是推动城镇化顺利进行的关键和保障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说,包括土地拆迁、征地、土地交易在内的土地流转交易成本较高,是影响区域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新型城镇化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配套、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支撑。实践证明,凡是土地流转服务完善的地方,社会摩擦事件较少发生,土地流转交易费用相对低廉,政府、集体、农户等利益相关方各得其所。德州的“土地银行”、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在实现土地流转的多方共赢、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未来,伴随着《不动产登记条例》的落实与农地登记、确权工作的开展,农地流转有望进一步提速。因此,各地在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时,应发挥充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引入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保障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四)鼓励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发展
由于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在广大农村地区,社区养老服务业将成为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和依托。政府应在公共财政配套、养老红利分配、服务战略规划、政商合作方式等方面,扮演好公共产品提供者和公共秩序维护者的角色,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营造健康公平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同时,引导各类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成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最终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支撑,在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共同推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一、以新型城镇化加快农村服务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做法:基于山东德州市的调研
(一)加快合作组织功能完善,实现合作组织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的跃升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深入发展,过去单一技术型、服务型合作组织已经不适应农村产业化调整、集约化经营的需要,而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才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2012年底,德州市成立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将全市3000多个农技协组织联合起来,鼓励会员采用“协会+专业合作社+产业园区+农户(基地)”模式,建立以科技为支撑,包括“农业生产技术攻关与技术指导、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物流、营销、农民培训、农村组织制度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德州农技协适应了市场需要,逐渐从推广技术为主向生產、加工、流通三位一体的技术经济实体型方向转型,从普及实用技术为主向产品联合营销转型,从一般科技型群众团体向实体化、企业化、法人化、行业化方向转型。据统计,目前这种较高级的农技协已占到全市总数的15%。
(二)推动龙头企业角色转化,变产品收购商为解决方案提供商
企业与农民互惠互利是产业联结的基础,妥善调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则是农业产业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庆云县中澳集团通过建立种养基地和产业供应链,加快居住区、养殖区为一体的中澳新村社区建设,带动周边10万农户实现了就地创业致富,并在国内首创了“公司+专业合作社+金融+标准化农场+农户”的订单养殖模式,探索出一条“利益为纽带、契约化合作、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彻底解决农民闯市场最常遇到的无门路、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等难题。“中澳模式”成功之处在于,企业摒弃了当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再是简单地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而是立足长远,通过制定“两高定价、三赊销、五统一”的契约化合作机制,实现农企双赢。所谓“两高定价、三赊销”,即公司高价赊销鸭苗、饲料、药品,高价收购农户的商品鸭,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无论产品走俏还是滞销,保证收购价格不变,现款结算,化解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双方形成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联合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五统一”,即公司对养鸭户实行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供药、统一防疫、统一回收宰杀的服务,克服了制约畜牧业发展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所有养殖农场都配有专职技术员,公司技术部实行统一垂直管理。通过纵延横伸、左右配套,“中澳模式”带动了物流、包装、饲料、鸭笼制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建起了一所塑造新型农民、传播文明和谐的田间大学。在学习过程中,鸭农的整体素质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逐渐成长。
(三)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搞好土地流转工作是“两区同建”的前提和基础。德州市平原县积极探索促进土地合法、有序流转工作,创新发展土地流转、土地信用和土地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王凤楼镇在山东省率先成立第一家以土地为资本,以存贷、托管、代耕种土地和发展二、三产业为核心的“土地银行”——凤凰土地信用合作社,实现了存地农民、合作社和贷地方的三方共赢,将众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镇“突围”,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为方便群众及时了解土地流转信息,平原县农业局开办了专门网站——平原县农经信息统筹平台,下设土地流转信息专门网页,发布土地位置、合作类型、数量、出租价格、出租年限、合同文本等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寻租户和发包户跨村、跨乡甚至跨县、跨省进行土地流转交易。益民土地托管合作社针对农户购置的大型农机具利用率低,土地规模种植,良种、科技推广难度大等问题,对农村现有资源进行了整合,在各村设服务站,搜集劳力、机器信息,采用租赁式、菜单式、入股式三种服务模式,提供播种、收割、病虫害等服务。据调查,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5人,拥有10个服务站,托管农民已达1200多户,托管面积15000余亩,实现流转土地1000多亩。土地托管合作社的建立是通过合作组织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的有益尝试。
(四)构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德州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重点为社区内的失能、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健康、专业护理、精神慰藉、心理疏导、法律服务、紧急救护等服务。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运作上,德城区98个社区已全部推行了“4+X”(医疗、理发、洗衣、陪护4个主要项目,X为任意自选项目)服务模式,与1000名老年人签订协议,并配发“爱心通”,建立电子档案,促成与社区“爱心志愿者”的帮扶对子。与此同时,该区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全部建立互助式敬老院(幸福院或老年公寓),探索“互助养老”,采取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互助的模式进行帮扶。
二、启示与推广
(一)农村服务业持续发展需要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表明,在农村分散发展服务业成本高、效益低、风险大、升级难,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不通,必须与城镇化结合,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和土地综合整治,利用节余的土地为建设产业园区、发展接替产业留足空间,有效破解了当前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中有效载体不足的难题,发挥出集聚效益,为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通过“合村并居”,化散居为集中居住,加快了农村人口集中,实现了规模效益,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普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市场化的便民服务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使农村社区服务和管理从分散走向集约。 (二)实现农村服务体系从外源型资源推动转向内生式能力构建
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一直习惯于政府主导下的资源推动,更多地强调外源式发展,而农民和各类专业组织的自我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加快农村服务业从外源型资源推动转向内生式的能力构建。一是通过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培植社会资本,夯实农村自我服务能力构建的基础;二是加大对种养(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培养他们在资源获取、问题解决、服务提供和方案规划等方面的能力。
(三)完善的土地流轉服务是推动城镇化顺利进行的关键和保障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说,包括土地拆迁、征地、土地交易在内的土地流转交易成本较高,是影响区域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新型城镇化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配套、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支撑。实践证明,凡是土地流转服务完善的地方,社会摩擦事件较少发生,土地流转交易费用相对低廉,政府、集体、农户等利益相关方各得其所。德州的“土地银行”、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在实现土地流转的多方共赢、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未来,伴随着《不动产登记条例》的落实与农地登记、确权工作的开展,农地流转有望进一步提速。因此,各地在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时,应发挥充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引入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保障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四)鼓励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发展
由于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在广大农村地区,社区养老服务业将成为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和依托。政府应在公共财政配套、养老红利分配、服务战略规划、政商合作方式等方面,扮演好公共产品提供者和公共秩序维护者的角色,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营造健康公平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同时,引导各类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成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最终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支撑,在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共同推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