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快乐是可以相互传染的,其实富裕也可以。富裕的规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以富带富,让整个地区的人渐渐都富起来。有先见之明的人靠种茶制茶卖茶闯出了一条富裕之路,他们播种茶园,建立工厂,雇用工人,解决当地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跟着学种茶制茶的人攒了钱,也走上了那条富裕之路。
在茶区,让人富起来的是茶叶,而传播“富裕”种子的也是茶叶。
“茶企业应该反哺茶农”
一大早,余有文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家的茶苗繁育基地,查看茶苗的长势。作为星村繁育茶苗300多户茶农中的一员,余有文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自己繁育茶苗,如今已拥有5亩基地,仅此一项每年可增收10余万元,是当地名副其实的繁育茶苗专业户。
回顾自己的致富历程,余有文忘不了永生岩茶厂对他的帮助。上世纪80年代,武夷山掌握繁育茶苗技术的人并不多,永生岩茶厂总经理游玉琼的母亲就是其中一位,游玉琼从母亲那里学会了这门技术。永生岩茶厂成立后,1987年,游玉琼在厂里开始繁育茶苗,余有文和几位工人当时就在她的指导下管理茶园,几年后,这批工人又扮演着师傅的角色,把其中诀窍传授给其他人,如今,星村家家户户茶农都能繁育茶苗,有三四百户茶农以此为业,每年收入不菲。
不仅仅是繁育茶苗,多年来,游玉琼在发展企业茶叶生产的同时,还通过自己的企业基地,无偿向茶农传授制茶技艺,带动他们走上致富之路。上世纪80年代,武夷岩茶中的“新贵”肉桂选育成功,永生岩茶厂成为茶科所第一个肉桂示范种植基地,游玉琼在茶科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肉桂的精制要点,她没有藏私,而是又传授给了厂里的制茶师傅,几年过去,他们的制茶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现在不少茶厂的厂长或师傅就是从永生走出去的:1989年从永生出去另起炉灶的李钱发,在黄村创办茶厂,如今每年制作精茶5万斤,收入20多万元;2002年“毕业”的吴际玉,现在是红星村大名鼎鼎的制茶能手,不仅自己开起茶厂,还为周边茶农制作茶叶,每年收入达10万元……
企业反哺茶农,茶农富了,也能反哺企业,这是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
台湾茶农在永福
5月,福建漳平市永福镇,正是春茶采摘高峰期,绿油油的茶叶覆盖着4万亩山坡茶场,上百名采茶妇女头戴斗笠,背着篓,采摘着茶树上那最嫩的茶叶。站在这片今年2月27日被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茶场中,来自台湾的茶农谢东庆看着自己家1600亩茶园的丰收景象,兴奋地对记者说,他是10多年前第一个到这里种植茶叶的台湾茶农。
事情还要从1995年说起。那一年,谢东庆从台湾来到厦门,在那里培育了40万株高山茶苗,与此同时,他用一年的时间,携带地图,驱车在福建的漳浦、南靖、平和及广东的梅县、海南岛等地,寻找适合种植高山茶的地方。有一天,谢东庆来到漳平市永福镇,这是闽西的一个农业大镇,被称为“高山花园”。山间盆地平均海拔75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4摄氏度,特殊的地貌、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明显的高山立体气候,为花果树木、蔬菜以及茶叶等各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特殊环境。谢东庆看到这里的反季节蔬菜成功地种植成规模时,第一感觉告诉他,这里是种植高山茶的宝地,因为种植高山茶所需的条件与种植反季节蔬菜相似。不管是气候还是海拔,漳平永福和台湾的阿里山相似,是发展高山茶的良好选择之地。经过连续几年的考察,谢东庆决定在永福投资,开辟一个茶乡新天地。
在谢东庆的带动下,如今漳平已引进台商企业36家,其中集中在一起的就有32家,台资高山茶场30家,种植面积3.9万亩,台资果树种植企业2家,总投资达3.3亿元。台资农业企业的引进、发展、壮大,不仅带来了台湾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和种植技术,也给漳平的农业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比如,一公顷茶园产供销的滚动效益能为30个家庭改善生活。据漳平市委书记林兴禄书记介绍,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与其他新批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区不同的是,它不是政府先规划出一块区域进行专门的台商发展,而是在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以台引台,台商们慕名前来。在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时,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山茶产业规模,因此,它提升的空间更大。与此同时,当地的农民在看到台商种植高山茶后,已经有一部分人也开始种起了茶叶,并将在台商茶园里学习到的管理技术运用到自己的茶山上。“以前我们这里人采茶是用手指甲掐茶叶,台湾人的方法是在手指上绑一个刀片,这样做既保护了采茶人,又保护了采下的茶叶。此外,台湾人在种植茶苗后,同时会在旁边支起一个小棍子保护茶苗倒伏。”
台湾有茶园管理、品种改良、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但是农场面积小、土地贵,发展茶业捉襟见肘;大陆则有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在台湾,拥有百亩茶园的企业已属罕见,而在永福,茶园规模多在千亩左右。正因为这样,一批批台湾农民纷至沓来,开垦永福这块沃土。
在茶区,让人富起来的是茶叶,而传播“富裕”种子的也是茶叶。
“茶企业应该反哺茶农”
一大早,余有文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家的茶苗繁育基地,查看茶苗的长势。作为星村繁育茶苗300多户茶农中的一员,余有文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自己繁育茶苗,如今已拥有5亩基地,仅此一项每年可增收10余万元,是当地名副其实的繁育茶苗专业户。
回顾自己的致富历程,余有文忘不了永生岩茶厂对他的帮助。上世纪80年代,武夷山掌握繁育茶苗技术的人并不多,永生岩茶厂总经理游玉琼的母亲就是其中一位,游玉琼从母亲那里学会了这门技术。永生岩茶厂成立后,1987年,游玉琼在厂里开始繁育茶苗,余有文和几位工人当时就在她的指导下管理茶园,几年后,这批工人又扮演着师傅的角色,把其中诀窍传授给其他人,如今,星村家家户户茶农都能繁育茶苗,有三四百户茶农以此为业,每年收入不菲。
不仅仅是繁育茶苗,多年来,游玉琼在发展企业茶叶生产的同时,还通过自己的企业基地,无偿向茶农传授制茶技艺,带动他们走上致富之路。上世纪80年代,武夷岩茶中的“新贵”肉桂选育成功,永生岩茶厂成为茶科所第一个肉桂示范种植基地,游玉琼在茶科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肉桂的精制要点,她没有藏私,而是又传授给了厂里的制茶师傅,几年过去,他们的制茶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现在不少茶厂的厂长或师傅就是从永生走出去的:1989年从永生出去另起炉灶的李钱发,在黄村创办茶厂,如今每年制作精茶5万斤,收入20多万元;2002年“毕业”的吴际玉,现在是红星村大名鼎鼎的制茶能手,不仅自己开起茶厂,还为周边茶农制作茶叶,每年收入达10万元……
企业反哺茶农,茶农富了,也能反哺企业,这是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
台湾茶农在永福
5月,福建漳平市永福镇,正是春茶采摘高峰期,绿油油的茶叶覆盖着4万亩山坡茶场,上百名采茶妇女头戴斗笠,背着篓,采摘着茶树上那最嫩的茶叶。站在这片今年2月27日被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茶场中,来自台湾的茶农谢东庆看着自己家1600亩茶园的丰收景象,兴奋地对记者说,他是10多年前第一个到这里种植茶叶的台湾茶农。
事情还要从1995年说起。那一年,谢东庆从台湾来到厦门,在那里培育了40万株高山茶苗,与此同时,他用一年的时间,携带地图,驱车在福建的漳浦、南靖、平和及广东的梅县、海南岛等地,寻找适合种植高山茶的地方。有一天,谢东庆来到漳平市永福镇,这是闽西的一个农业大镇,被称为“高山花园”。山间盆地平均海拔75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4摄氏度,特殊的地貌、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明显的高山立体气候,为花果树木、蔬菜以及茶叶等各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特殊环境。谢东庆看到这里的反季节蔬菜成功地种植成规模时,第一感觉告诉他,这里是种植高山茶的宝地,因为种植高山茶所需的条件与种植反季节蔬菜相似。不管是气候还是海拔,漳平永福和台湾的阿里山相似,是发展高山茶的良好选择之地。经过连续几年的考察,谢东庆决定在永福投资,开辟一个茶乡新天地。
在谢东庆的带动下,如今漳平已引进台商企业36家,其中集中在一起的就有32家,台资高山茶场30家,种植面积3.9万亩,台资果树种植企业2家,总投资达3.3亿元。台资农业企业的引进、发展、壮大,不仅带来了台湾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和种植技术,也给漳平的农业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比如,一公顷茶园产供销的滚动效益能为30个家庭改善生活。据漳平市委书记林兴禄书记介绍,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与其他新批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区不同的是,它不是政府先规划出一块区域进行专门的台商发展,而是在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以台引台,台商们慕名前来。在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时,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山茶产业规模,因此,它提升的空间更大。与此同时,当地的农民在看到台商种植高山茶后,已经有一部分人也开始种起了茶叶,并将在台商茶园里学习到的管理技术运用到自己的茶山上。“以前我们这里人采茶是用手指甲掐茶叶,台湾人的方法是在手指上绑一个刀片,这样做既保护了采茶人,又保护了采下的茶叶。此外,台湾人在种植茶苗后,同时会在旁边支起一个小棍子保护茶苗倒伏。”
台湾有茶园管理、品种改良、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但是农场面积小、土地贵,发展茶业捉襟见肘;大陆则有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在台湾,拥有百亩茶园的企业已属罕见,而在永福,茶园规模多在千亩左右。正因为这样,一批批台湾农民纷至沓来,开垦永福这块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