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湖北省天门市的竞陵老城北门外。有一口泉水井。因井盖有三孔,俗称“三眼井”。作为“品茶真迹”而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著名的“文学泉”。陆羽(鸿渐)当年曾用此泉为收养他的智积禅师煎茶。
有关陆鸿渐茶泉的历史记载,可追朔至唐。如“陆鸿渐煎茶碑立于陆子井旁,碑上有唐刘冥鸿书陆羽自叙也。时为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闰四月”(湖北金石志卷七);又如齐己《过陆鸿渐旧居》诗题下自注“陆生自有传于井石”(《金唐诗》第846卷)。诗中“楚客西来过旧居,读碑寻传见终初”、“种竹岸香莲菡萏,煮茶泉影落蟾蜍”等句,清楚地讲明了“陆子井”与其旧居和“煮茶”的关系。而裴迪《西塔寺陆羽茶泉》(《全唐诗》卷129)中,“不独支公住,曾经陆羽居”则带给了我们更为久远的信息:陆羽旧居的茶泉还与一个重要的人物有关。他就是“支公”。因此,“陆子井”也可称为“支公井”。
“支公”何许人也?“支公”乃东晋高僧支道(公元314年~公元366年),又名支道林。作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的人物,早于陆羽近400年就曾在此设坛布道,并汲水煮茶,留下了“茶禅一味”的历史物证。因此。西塔寺中,不仅有“陆公祠”、“积公祠”(指陆羽恩9币智积),而且还有“支公祠”,供奉“三公”遗像。历史上,这里的祭祀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40年代寺院被毁时。
支遁爱马,唐代画家韩干为此画过的《神骏图》如今已成为国宝,而茶圣故里尚存“走马岭”遗址,也在继续讲述支遁爱马的故事。近年有北京学者范颖豪论《佛茶之祖——支遁大师》,而茶圣故里“支公井”的存在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源头佐证。
“文学泉”历经沧桑,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茶缘佳话。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欧阳修汇集周秦至五代金石铭刻拓本成《集古录》,惜“集古录跋”多轶,所幸为陆羽井“煎茶碑”拓“自传”跋的手稿尚存,日“陆文学传跋”。将陆羽自叙文章题名为“陆文学自传”的来历大约源于此。“文学泉”得名亦始于宋。如嘉定辛已(公元1221年)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在收载裴迪的“西塔寺陆羽茶泉”诗时,诗名更改为《文学泉》(作者署名“裴拾遗”)。后人之所以称“文学”,是陆羽曾经被诏拜为“太子文学”,虽然没就。正如清熊士鹏《文学泉阁记》篇首句云“泉以文学名,非重官也,将以循名而联实也。”
宋朝时黄州太守、诗人王元之(公元954年~公元1001年)曾经写《题景陵文学泉诗》:“甃石苔封百尺深,如今尝味少知音。涓涓泉底中宵月,留得先生一片心”。清乾隆壬寅(公元1782年),湖北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雪中访文学泉古迹因怀王元之先生作。即次原韵。”“一脉清泠水味深,千年谁复有知音?我来踏雪安茶具,如见冥鸿避弋心”。由此可知,陈大文可能见过唐代的“陆鸿渐煎茶碑”。次年又访,陈特地亲手摹绘了陆羽遗像,并将上述诗句一并刻入“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上。同时,他还为文学泉留下了“品茶真迹”碑。
1940年7月,日本学者诸冈存和池田博士专程到天门寻访陆羽遗迹,亲手为“品茶真迹碑”两面的碑文作了拓片,并获得了时任县长赠于的“苎庐藏版《茶经》”。1986年5月,诸冈存之女诸冈妙子尊先父之嘱,将那本保存了四十多年的《茶经》专程奉还给天门,并来到父亲曾经到过的文学泉汲水捧钦,用她那不太熟练的中国话说:“好吃!好吃!”。甚至跪地不起。久久不愿离去。
2003年10月,湖北省首届国际茶文化节在天门举办,又有更多的日本和韩国,乃至我国港台地区的茶人捧起了文学泉之水,大家一起遭恩千年之前茶圣陆羽和“佛茶之祖”支遁的渊源,将“文学泉”的甘甜永久地珍藏在心底……
有关陆鸿渐茶泉的历史记载,可追朔至唐。如“陆鸿渐煎茶碑立于陆子井旁,碑上有唐刘冥鸿书陆羽自叙也。时为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闰四月”(湖北金石志卷七);又如齐己《过陆鸿渐旧居》诗题下自注“陆生自有传于井石”(《金唐诗》第846卷)。诗中“楚客西来过旧居,读碑寻传见终初”、“种竹岸香莲菡萏,煮茶泉影落蟾蜍”等句,清楚地讲明了“陆子井”与其旧居和“煮茶”的关系。而裴迪《西塔寺陆羽茶泉》(《全唐诗》卷129)中,“不独支公住,曾经陆羽居”则带给了我们更为久远的信息:陆羽旧居的茶泉还与一个重要的人物有关。他就是“支公”。因此,“陆子井”也可称为“支公井”。
“支公”何许人也?“支公”乃东晋高僧支道(公元314年~公元366年),又名支道林。作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的人物,早于陆羽近400年就曾在此设坛布道,并汲水煮茶,留下了“茶禅一味”的历史物证。因此。西塔寺中,不仅有“陆公祠”、“积公祠”(指陆羽恩9币智积),而且还有“支公祠”,供奉“三公”遗像。历史上,这里的祭祀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40年代寺院被毁时。
支遁爱马,唐代画家韩干为此画过的《神骏图》如今已成为国宝,而茶圣故里尚存“走马岭”遗址,也在继续讲述支遁爱马的故事。近年有北京学者范颖豪论《佛茶之祖——支遁大师》,而茶圣故里“支公井”的存在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源头佐证。
“文学泉”历经沧桑,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茶缘佳话。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欧阳修汇集周秦至五代金石铭刻拓本成《集古录》,惜“集古录跋”多轶,所幸为陆羽井“煎茶碑”拓“自传”跋的手稿尚存,日“陆文学传跋”。将陆羽自叙文章题名为“陆文学自传”的来历大约源于此。“文学泉”得名亦始于宋。如嘉定辛已(公元1221年)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在收载裴迪的“西塔寺陆羽茶泉”诗时,诗名更改为《文学泉》(作者署名“裴拾遗”)。后人之所以称“文学”,是陆羽曾经被诏拜为“太子文学”,虽然没就。正如清熊士鹏《文学泉阁记》篇首句云“泉以文学名,非重官也,将以循名而联实也。”
宋朝时黄州太守、诗人王元之(公元954年~公元1001年)曾经写《题景陵文学泉诗》:“甃石苔封百尺深,如今尝味少知音。涓涓泉底中宵月,留得先生一片心”。清乾隆壬寅(公元1782年),湖北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雪中访文学泉古迹因怀王元之先生作。即次原韵。”“一脉清泠水味深,千年谁复有知音?我来踏雪安茶具,如见冥鸿避弋心”。由此可知,陈大文可能见过唐代的“陆鸿渐煎茶碑”。次年又访,陈特地亲手摹绘了陆羽遗像,并将上述诗句一并刻入“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上。同时,他还为文学泉留下了“品茶真迹”碑。
1940年7月,日本学者诸冈存和池田博士专程到天门寻访陆羽遗迹,亲手为“品茶真迹碑”两面的碑文作了拓片,并获得了时任县长赠于的“苎庐藏版《茶经》”。1986年5月,诸冈存之女诸冈妙子尊先父之嘱,将那本保存了四十多年的《茶经》专程奉还给天门,并来到父亲曾经到过的文学泉汲水捧钦,用她那不太熟练的中国话说:“好吃!好吃!”。甚至跪地不起。久久不愿离去。
2003年10月,湖北省首届国际茶文化节在天门举办,又有更多的日本和韩国,乃至我国港台地区的茶人捧起了文学泉之水,大家一起遭恩千年之前茶圣陆羽和“佛茶之祖”支遁的渊源,将“文学泉”的甘甜永久地珍藏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