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教学的不断改革中,教师渐渐意识到了以课本为主要材料开展教学的局限性,开始积极向课外拓展,搜集丰富史料,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而在已有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史料教学法应运而生。本文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为例,介绍了一些史料教学的要点及合理运用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法;运用
引言:
要想纵观历史的全貌,必须阅览足够丰富和全面的真实史料。历史课本中呈现的信息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受制于篇幅的限制,无法一一说明,学生必定会在某些问题中一知半解。在时间和条件均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负责将教材没有展示的材料呈现出来,利用史料教学法构建起丰富多彩,具有更强历史带入性的课堂。
1.适时适量进行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法最通俗的含义就是通过收集课外历史资料来辅助完成课内知识的讲授,这看似简单,实则十分讲究艺术性。教师必须要知道,历史课的排课本就不多,再加上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量较大,课上时间非常宝贵,如果频繁利用史料教学,很可能本末倒置,学生完不成课内学习任务,还要花时间研读史料,最终导致学习效率降低,教学推进速度慢。因此,在何时进行史料教学,搜集多少史料,这些都是教师需要研究的教学艺术。我认为,史料出现的作用应在于帮助学生化解疑难,使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明白晓畅,这才是该教学法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例如《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都发生在不同地点,死伤结果不一,我国取得的战果都不一样。但是当历史知识相对简单,学生普遍能接受的情况下,教师为了使用史料教学法强行堆砌大量史料,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量减退。比如在解释“刘邓挺进大别山”的时候,解放军的作战路线就没有必要过多叙述。因此,教师备课时应努力寻找史料与课文的契合点和连接处,在适时的时候用史料加以烘托,努力贴合课本,为它服务[1]。
2.合理筛选史料
史料的选择尤为关键。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网络上的信息在真实性上的有待辩驳,而教师目前均善于运用计算机这一有力的工具去搜集史料,这很可能反受其害。如果搜集的史料在某些信息上失真,将会对学生造成误导,也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因此在寻找史料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此外,还要保证史料与课本中知识点具有紧密的相关性,不能为了运用史料而盲目呈现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这并不是我们推广史料教学法的初衷。最后还要注意一点,在呈现视频、图片等类型的史料时,要过滤掉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例如: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立足于教材选择相关的史料,做到合理运用史料教学法,确保讲解的历史材料与鸦片战争有关,使学生学习过程中了解鸦片对人身体的摧残,以及严重影响当时社会发展。可见,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运用相关的史料,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利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在素质教育时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运用、理解,實现对新知识的探索和研究。所有这些能力都是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在历史课上,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发散性、综合性的学习。
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且能够客观地看待历史,可以给学生提供两个不同的史料,第一个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有人翻译了《平民政治》这本书籍后来将其更名为《共和政治》后出版,市场较好,而且有段时间《国粹学报》不太畅销,但是将其更名为《共和杂志》以后变得十分抢手;第二个是辛亥革命之后,绿营制度的变化不大,当时的状态是当值的依旧要到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依然将马养于家中[2]。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一个史料反映了国民初期社会上所盛行的共和观念,反映出大城市的发展变化;第二个史料主要反映了一些小城市的景象,辛亥革命并没有对这些地方带来什么变化。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对辛亥革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能够全面分析、评价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历史事件,学会辩证思考问题。
4.鼓励学生自行搜集史料
学习的过程是思维发散的过程,有助于能力培养与提升。原有应试教育下学生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学生盲目背诵历史知识,没有将时间连点成线。历史学习实际上有规律可循,背景、人物、事件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是学生没有深入思考,不具有历史思维能力,只会认为历史学习枯燥,学习不得其法。只有具备了历史思维能力学生才会探究思考,了解本质,才能够获得学习效能感,才会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持续存在。教师应当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贯彻落实这一工作。
例如在讲授“改革开放”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改革开放的资料,并且不局限资料的形式。学生可以展示文字资料也可以展示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所收集的资料不统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上呈现学生搜集的资料。接着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其中思考其中变化,最后教师提问同学进行总结。这样的方法下,相信学生能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日后看问题、想问题能够更加全面、具体、深入[3-4]。
5.结语
良好教学效益的实现需要借助史料教学法的支持。史料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应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其优势已经充分显示出来。教师应当颠覆传统教学,运用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初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地利用史料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热情,使其可以较好地将史料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衍利.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J].中华少年,2017(26):53-54.
[2]徐晓光.漫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J].新课程(中),2017(06):26.
[3]邱聪伟.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J].学周刊,2017(31):83.
[4]陈绍燕.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34):11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法;运用
引言:
要想纵观历史的全貌,必须阅览足够丰富和全面的真实史料。历史课本中呈现的信息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受制于篇幅的限制,无法一一说明,学生必定会在某些问题中一知半解。在时间和条件均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负责将教材没有展示的材料呈现出来,利用史料教学法构建起丰富多彩,具有更强历史带入性的课堂。
1.适时适量进行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法最通俗的含义就是通过收集课外历史资料来辅助完成课内知识的讲授,这看似简单,实则十分讲究艺术性。教师必须要知道,历史课的排课本就不多,再加上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量较大,课上时间非常宝贵,如果频繁利用史料教学,很可能本末倒置,学生完不成课内学习任务,还要花时间研读史料,最终导致学习效率降低,教学推进速度慢。因此,在何时进行史料教学,搜集多少史料,这些都是教师需要研究的教学艺术。我认为,史料出现的作用应在于帮助学生化解疑难,使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明白晓畅,这才是该教学法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例如《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都发生在不同地点,死伤结果不一,我国取得的战果都不一样。但是当历史知识相对简单,学生普遍能接受的情况下,教师为了使用史料教学法强行堆砌大量史料,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量减退。比如在解释“刘邓挺进大别山”的时候,解放军的作战路线就没有必要过多叙述。因此,教师备课时应努力寻找史料与课文的契合点和连接处,在适时的时候用史料加以烘托,努力贴合课本,为它服务[1]。
2.合理筛选史料
史料的选择尤为关键。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网络上的信息在真实性上的有待辩驳,而教师目前均善于运用计算机这一有力的工具去搜集史料,这很可能反受其害。如果搜集的史料在某些信息上失真,将会对学生造成误导,也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因此在寻找史料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此外,还要保证史料与课本中知识点具有紧密的相关性,不能为了运用史料而盲目呈现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这并不是我们推广史料教学法的初衷。最后还要注意一点,在呈现视频、图片等类型的史料时,要过滤掉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例如: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立足于教材选择相关的史料,做到合理运用史料教学法,确保讲解的历史材料与鸦片战争有关,使学生学习过程中了解鸦片对人身体的摧残,以及严重影响当时社会发展。可见,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运用相关的史料,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利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在素质教育时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运用、理解,實现对新知识的探索和研究。所有这些能力都是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在历史课上,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发散性、综合性的学习。
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且能够客观地看待历史,可以给学生提供两个不同的史料,第一个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有人翻译了《平民政治》这本书籍后来将其更名为《共和政治》后出版,市场较好,而且有段时间《国粹学报》不太畅销,但是将其更名为《共和杂志》以后变得十分抢手;第二个是辛亥革命之后,绿营制度的变化不大,当时的状态是当值的依旧要到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依然将马养于家中[2]。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一个史料反映了国民初期社会上所盛行的共和观念,反映出大城市的发展变化;第二个史料主要反映了一些小城市的景象,辛亥革命并没有对这些地方带来什么变化。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对辛亥革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能够全面分析、评价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历史事件,学会辩证思考问题。
4.鼓励学生自行搜集史料
学习的过程是思维发散的过程,有助于能力培养与提升。原有应试教育下学生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学生盲目背诵历史知识,没有将时间连点成线。历史学习实际上有规律可循,背景、人物、事件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是学生没有深入思考,不具有历史思维能力,只会认为历史学习枯燥,学习不得其法。只有具备了历史思维能力学生才会探究思考,了解本质,才能够获得学习效能感,才会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持续存在。教师应当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贯彻落实这一工作。
例如在讲授“改革开放”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改革开放的资料,并且不局限资料的形式。学生可以展示文字资料也可以展示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所收集的资料不统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上呈现学生搜集的资料。接着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其中思考其中变化,最后教师提问同学进行总结。这样的方法下,相信学生能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日后看问题、想问题能够更加全面、具体、深入[3-4]。
5.结语
良好教学效益的实现需要借助史料教学法的支持。史料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应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其优势已经充分显示出来。教师应当颠覆传统教学,运用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初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地利用史料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热情,使其可以较好地将史料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衍利.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J].中华少年,2017(26):53-54.
[2]徐晓光.漫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J].新课程(中),2017(06):26.
[3]邱聪伟.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J].学周刊,2017(31):83.
[4]陈绍燕.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3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