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质课堂”是一种目标导向,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境界追求,让每一个课堂焕发生命力成为人性的真正发展,培养人格,完善生命成长课堂。品质课堂建设的核心是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其关键是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化整合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学校纷纷效仿。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如何正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问题,成就品质课堂,将成为我们下一阶段的研论主题。
【关键词】品质课堂;小组合作;融会新观;高效课堂;高品质教学
品质课堂作为减轻负担、提高质量、促进优质课堂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严格遵循了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切实落实了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使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使每一节课呈现出更高的质量,让每一个学生更爱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符合这样的要求,不仅使课堂的授课形式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有利于知识的传递。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广泛吸收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收获良好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还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现高效的品质课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思想,正视问题
(一)转变思想,融会新观
在教学改革中,旧的教学观念必然对新观念产生抵制。传统教学多以“填鸭式”教育为主,教师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全程掌控课堂,而学生只能作为观众,观看教师的表演。这样的课堂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相反,其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传统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教师,面对新的观念、新的模式,我们要有海一样的胸怀去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不能因教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压力或抗拒心理,形成负面情绪,抵制新观念,影响教学前进的步伐。
(二)包容错误,正视困难
当我们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难免会出现错误、困难,也常出现课堂教学难以把握、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下降等的情况,给人带来挫败感。因此,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包容错误,正视困难,允许自己犯错,允许学生犯错,不能在错误之中纠结,过分关注错误。而是要正视错误的本质,寻找错误的根源。要知道,每次改革都必须面对很多困难,打破许多旧观念、旧方法。虽然这个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短暂的困难而否定一个新观念、一个新希望,错过一次质的飞跃。
(三)重建信心,勇于尝试
错误不可怕,失败也不可怕,错误与失败难以击倒一个人,信心破灭才能真正击倒一个人。在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会遇上困难和挫折,所以,可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千万别失去信心,否决一切,要坚信自己,相信胜利就在前方,相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大方向是正确的,困难和挫折只是短暂的。我们要总结经验,联系自身情况,大胆尝试,勇于尝试,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小组合作学习”这颗种子,在我们的教育之路上,盛开不一样的花朵。
二、剖析问题,对症下药
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的,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探索过程出现的问题,归纳出几点。
(一)机械照搬,缺乏特色
成功的教学模式,受到许多学校的学习和模仿,甚至机械照搬。同样的模式,用在别人身上成绩娇人,引进回校后,却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学生、教师都难以适应,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没有很好地把“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自身教学情况相结合,进行本土化改造,活化模式、生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模式。在这个问题上,我校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根据本校教学情况及学情,进行了本土化改革,组织教师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导学案》。《导学案》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其中教学过程又分为四节,分别是复习铺垫、引导自学、尝试练习、当堂训练。《导学案》的编写,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为学生自学确定目标,指明方向,使得学生的自学水到渠成,同时也为教师明确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二)目标不清晰,“合作”无方向
在“合作”過程中,应明确目标,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然而,教师在设定学习目标时,往往会遇到语言不准确、不具体、不简洁,目的导向不正确的情况,人为地提高或降低课程标准的要求且不分等级,容易造成“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混淆。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教师若只是笼统地把教学目标定为“学会解答‘求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则会致使学生的“合作”不知从何入手,(下转第23版) (上接第22版)那么,更谈不上学会了。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两个层次:(1)理解“多少是一个数的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2)掌握解决“数的分数是多少”的一般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分解难点,降低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合作”真正得以实施,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三)“合作”无方法,效果无保障
在“合作”的过程中,常出现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没有真正落实教学目标。这种情况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合作方法,为合作而合作,但怎样学、如何学,一窍不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引导他们阅读书籍,并为他们设计自学大纲。例如,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科书第十册中“除数和倍数的含义”时,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自学大纲: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一个数可以被另一个数整除”?当我们说“一个数可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满足什么条件?黄金分割和整体分割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什么情况下两个数有除数和倍数的关系?5个因子和多个因子是相互依赖的,这是什么意思?倍和倍数的区别是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合作”中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时,学生“合作”时一定会边读边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落实有效“合作”。 (四)教师成主讲,学生作陪衬
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索中,教师常常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向学生讲解知识,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不明白,而学生却呆若木鸡,保持沉默。可见,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本应学生为主的课堂,却变成了以教师为主,教师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发现新知识、新问题,而是把本属于学生学习探索的时间紧紧握在手。学生只能成为“自学”过程中的陪衬。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对学生有充分的信心,让学生亲自体会“自学”中的失败,从失败总结“自学”方法和经验。这样学生才能得以成长,“合作后教”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定,课堂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五)急于求胜,结论先行
在“后教”过程中,当需要学生归纳、总结一个概念或公式时,学生可能一时半刻难以归纳总结出来。这个时候,教师就会着急,生怕学生总结归纳不出来,便想方设法帮学生总结,让学生死记硬背。其实,这样是变相剥夺了学生一次自学的机会,一次讨论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教学又只能回到原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也失去了意义,前功尽弃。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学生又做不到,如果教师直接总结归纳,那么,我们努力探索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可能面临失败,而品质课堂也只能成为口号。面对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如何处理呢?这个时候,教师要沉住气,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反应不过来,而打乱了教学的思路。教师要多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从易到难,分层分点,或通过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旧知识入手,解决新知识。例如,在数学第12册“比值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时,要求学生总结比值的基本性质。而学生一开始并不理解,也不能总结。此时,教师可通过已学知识“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把比值的基本性质与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实际上,“比值的基本性质”是“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变换形式,其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样的。通过这种迁移,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六)点评、更正不及时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没有及时更正,给学生正确点评,使得学生对这节课应的内容或知识点出现混乱,模糊不清,学习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正,并给与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才能从课堂中找到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整数除法”时,学生常出现试商不准的情况,一道题要通过多次试商,计算速度慢,准确率低,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更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在计算3286÷44=?或3234÷46=?时,學生一味采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或整百来试商,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成整数后,比原除数就会增加或减少了(如,把44看成40,则少了4;把46看作为50,则多了4) ,这样,计算的结果就会不准确。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教导学生,凡除数的个位数是4、5、6的,在采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基础上试大或试小1或2。这使得学生的做题准确率更高,计算速度更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和内涵,结合自身特点,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全面实现素质课堂。正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勇于面对错误,树立信心。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好方法,端正方向,品质课堂不会成为我们遥远的目标,而是我们常态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佚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浅析[OL].http://www.doc88.com/p-311747091679.html.
【关键词】品质课堂;小组合作;融会新观;高效课堂;高品质教学
品质课堂作为减轻负担、提高质量、促进优质课堂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严格遵循了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切实落实了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使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使每一节课呈现出更高的质量,让每一个学生更爱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符合这样的要求,不仅使课堂的授课形式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有利于知识的传递。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广泛吸收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收获良好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还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现高效的品质课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思想,正视问题
(一)转变思想,融会新观
在教学改革中,旧的教学观念必然对新观念产生抵制。传统教学多以“填鸭式”教育为主,教师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全程掌控课堂,而学生只能作为观众,观看教师的表演。这样的课堂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相反,其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传统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教师,面对新的观念、新的模式,我们要有海一样的胸怀去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不能因教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压力或抗拒心理,形成负面情绪,抵制新观念,影响教学前进的步伐。
(二)包容错误,正视困难
当我们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难免会出现错误、困难,也常出现课堂教学难以把握、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下降等的情况,给人带来挫败感。因此,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包容错误,正视困难,允许自己犯错,允许学生犯错,不能在错误之中纠结,过分关注错误。而是要正视错误的本质,寻找错误的根源。要知道,每次改革都必须面对很多困难,打破许多旧观念、旧方法。虽然这个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短暂的困难而否定一个新观念、一个新希望,错过一次质的飞跃。
(三)重建信心,勇于尝试
错误不可怕,失败也不可怕,错误与失败难以击倒一个人,信心破灭才能真正击倒一个人。在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会遇上困难和挫折,所以,可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千万别失去信心,否决一切,要坚信自己,相信胜利就在前方,相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大方向是正确的,困难和挫折只是短暂的。我们要总结经验,联系自身情况,大胆尝试,勇于尝试,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小组合作学习”这颗种子,在我们的教育之路上,盛开不一样的花朵。
二、剖析问题,对症下药
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的,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探索过程出现的问题,归纳出几点。
(一)机械照搬,缺乏特色
成功的教学模式,受到许多学校的学习和模仿,甚至机械照搬。同样的模式,用在别人身上成绩娇人,引进回校后,却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学生、教师都难以适应,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没有很好地把“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自身教学情况相结合,进行本土化改造,活化模式、生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模式。在这个问题上,我校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根据本校教学情况及学情,进行了本土化改革,组织教师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导学案》。《导学案》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其中教学过程又分为四节,分别是复习铺垫、引导自学、尝试练习、当堂训练。《导学案》的编写,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为学生自学确定目标,指明方向,使得学生的自学水到渠成,同时也为教师明确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二)目标不清晰,“合作”无方向
在“合作”過程中,应明确目标,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然而,教师在设定学习目标时,往往会遇到语言不准确、不具体、不简洁,目的导向不正确的情况,人为地提高或降低课程标准的要求且不分等级,容易造成“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混淆。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教师若只是笼统地把教学目标定为“学会解答‘求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则会致使学生的“合作”不知从何入手,(下转第23版) (上接第22版)那么,更谈不上学会了。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两个层次:(1)理解“多少是一个数的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2)掌握解决“数的分数是多少”的一般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分解难点,降低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合作”真正得以实施,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三)“合作”无方法,效果无保障
在“合作”的过程中,常出现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没有真正落实教学目标。这种情况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合作方法,为合作而合作,但怎样学、如何学,一窍不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引导他们阅读书籍,并为他们设计自学大纲。例如,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科书第十册中“除数和倍数的含义”时,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自学大纲: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一个数可以被另一个数整除”?当我们说“一个数可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满足什么条件?黄金分割和整体分割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什么情况下两个数有除数和倍数的关系?5个因子和多个因子是相互依赖的,这是什么意思?倍和倍数的区别是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合作”中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时,学生“合作”时一定会边读边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落实有效“合作”。 (四)教师成主讲,学生作陪衬
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索中,教师常常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向学生讲解知识,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不明白,而学生却呆若木鸡,保持沉默。可见,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本应学生为主的课堂,却变成了以教师为主,教师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发现新知识、新问题,而是把本属于学生学习探索的时间紧紧握在手。学生只能成为“自学”过程中的陪衬。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对学生有充分的信心,让学生亲自体会“自学”中的失败,从失败总结“自学”方法和经验。这样学生才能得以成长,“合作后教”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定,课堂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五)急于求胜,结论先行
在“后教”过程中,当需要学生归纳、总结一个概念或公式时,学生可能一时半刻难以归纳总结出来。这个时候,教师就会着急,生怕学生总结归纳不出来,便想方设法帮学生总结,让学生死记硬背。其实,这样是变相剥夺了学生一次自学的机会,一次讨论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教学又只能回到原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也失去了意义,前功尽弃。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学生又做不到,如果教师直接总结归纳,那么,我们努力探索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可能面临失败,而品质课堂也只能成为口号。面对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如何处理呢?这个时候,教师要沉住气,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反应不过来,而打乱了教学的思路。教师要多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从易到难,分层分点,或通过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旧知识入手,解决新知识。例如,在数学第12册“比值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时,要求学生总结比值的基本性质。而学生一开始并不理解,也不能总结。此时,教师可通过已学知识“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把比值的基本性质与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实际上,“比值的基本性质”是“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变换形式,其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样的。通过这种迁移,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六)点评、更正不及时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没有及时更正,给学生正确点评,使得学生对这节课应的内容或知识点出现混乱,模糊不清,学习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正,并给与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才能从课堂中找到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整数除法”时,学生常出现试商不准的情况,一道题要通过多次试商,计算速度慢,准确率低,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更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在计算3286÷44=?或3234÷46=?时,學生一味采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或整百来试商,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成整数后,比原除数就会增加或减少了(如,把44看成40,则少了4;把46看作为50,则多了4) ,这样,计算的结果就会不准确。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教导学生,凡除数的个位数是4、5、6的,在采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基础上试大或试小1或2。这使得学生的做题准确率更高,计算速度更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和内涵,结合自身特点,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全面实现素质课堂。正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勇于面对错误,树立信心。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好方法,端正方向,品质课堂不会成为我们遥远的目标,而是我们常态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佚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浅析[OL].http://www.doc88.com/p-31174709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