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任何战略和决策显然离不开理解经济大环境。中国经济以前为什么能够高速增长?现在为什么增长放缓?放缓究竟是短期的、周期性的还是大势所趋?未来的经济发展态势如何?怎么应对?
我们的成本优势在逐渐消失。以前企业成本靠社会化解决,但不可能永远不顾环境、不顾资源地发展。人口红利也在衰退,人口结构的变化会拖累未来经济增长。成本优势消失以后靠什么?中国需要从鼓励模仿变为鼓励创新。
【解读I】放缓大势所趋,但不会“硬着陆”
2012年7月,中国的出口增长只有1%左右。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欧债危机的影响或者美国经济没有完全复苏,非常有道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市场容量的问题,是大势所趋。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即便美国、欧洲的经济都不存在问题,这些经济体年均也只能增长2%-3%,而我们希望保持20%的出口增长速度,这显然不可持续。
出口增长有问题,我们能否让投资、消费另外两架马车快一点?非常困难,因为这三架马车是绑在一起的。出口放缓,以出口为生的制造业就必定受影响,这类企业的投资一定是放缓的,甚至是负投资(把门关了,设备变卖)。这些企业的生死荣衰还会影响到上游,再影响到上游的上游。出口放缓对投资需求必定是一个拖累,而不是一个促进。
那能否靠政府的投资行为?2009年,中国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现在国家发改委又开始批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这些措施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中国经济自身的内在推动力,不能寄予太高的期望。就好比一个人,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别人可以拽着你的胳膊扶一段,但是不可能老扶着,老扶着他也会精疲力尽。
中国真正需要拉动起来的内需是消费。投资是形成产能的,产能一定要有市场,没有市场形成的产能只会造成资源浪费。消费实际上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动力的最终来源。但非常遗憾,对于投资,政府能够调控的力度很大,但政府很难调控消费,我说的是民间消费,不是公款消费。
中国政府的一大优势是集中资源办大事,消費对整个国家是大事,但是每个人的消费就是小事,没办法集中国家的资源。要想民间消费起来,主要取决于老百姓,取决于你我有没有钱花,想怎么花钱,愿不愿意花钱,敢不敢把钱花掉,而不取决于政府怎么说、怎么想,所以这一块是政府最难的。十年前政府就呼吁老百姓消费,但中国的消费率2000年时是60%多,现在只有40%多,消费率一路下降。消费不是政府干的事情,是老百姓干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的放缓是大势所趋。
这一段时间7%略多的经济增长,让很多企业感到痛苦,包括金融界人士,股票也一直跌。未来,大家要习惯7%。因为7%也是一个很好的增长速度,大家也不用过分悲观。现在感觉不适应,是因为以前是10%,这是转型的痛苦。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但是不要抱太高的预期,这是给企业家的一点建议。
【解读II】金融视角理解商业模式创新
经济环境疲弱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价值最大化是所有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如果是靠内部资源滚动式发展,增长主要跟净资产回报率成正比。而净资产回报率跟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有关。经济好的时候东西卖得快,经济疲软意味着需求减弱,产品销售速度也会放缓,会影响到企业的资产周转率。经济增长放缓对所有企业都会有影响,这一点是公平的。但是哪些企业能更好地渡过难关,则取决于企业发展的能力。
大家都在谈商业模式创新,从金融角度来看就是创新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也就是赚钱的方法。创新,无论是技术、产品差异化还是整个赢利模式,永远围绕着两个因素在考虑:
销售利润率 创新是不是有利于提高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越高,净资产回报率就越高,企业增长速度就越快,价值也越高。要有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基本靠两点:第一,有没有定价权。我们经常讲差异化、讲核心竞争能力,这是企业家经常讲的战略问题,从财务金融角度来看,获得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定价权。第二,有没有成本优势。传统经济一定规模以后是成本递增的,网络经济不止成本低,同时随着规模扩展成本递减。提高销售利润率,要么有定价权,要么有成本优势。
资产周转速度 就是单位资产一年能够实现多少销售,每一元钱销售都有一定的毛利率,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利润越高,资产回报率越高。资产周转速度和产品竞争力有关,也涉及市场拓展、库存、应收账款管理等。
不管你做的是新经济还是传统经济,虚拟经济还是现实的产品,逻辑完全一样,要想快速增长,能够在短时间内培育优秀的企业主要靠这两点。
现在,从创业变成著名企业所需要的时间间隔,跟五十年前、一百年前大不相同。以前,打造一个知名企业,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现在可能只需要几年。Google1998年创立,2005年就达到一千多亿美元的市值。中国新兴经济的掌门人,如百度李彦宏、腾讯马化腾,十年前就蛮出名,现在年龄也不大。这是现代经济的特点—可以获得非常快速的成长。希望企业能够找到创新的商业模式,做到这一点。
我们的成本优势在逐渐消失。以前企业成本靠社会化解决,但不可能永远不顾环境、不顾资源地发展。人口红利也在衰退,人口结构的变化会拖累未来经济增长。成本优势消失以后靠什么?中国需要从鼓励模仿变为鼓励创新。
【解读I】放缓大势所趋,但不会“硬着陆”
2012年7月,中国的出口增长只有1%左右。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欧债危机的影响或者美国经济没有完全复苏,非常有道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市场容量的问题,是大势所趋。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即便美国、欧洲的经济都不存在问题,这些经济体年均也只能增长2%-3%,而我们希望保持20%的出口增长速度,这显然不可持续。
出口增长有问题,我们能否让投资、消费另外两架马车快一点?非常困难,因为这三架马车是绑在一起的。出口放缓,以出口为生的制造业就必定受影响,这类企业的投资一定是放缓的,甚至是负投资(把门关了,设备变卖)。这些企业的生死荣衰还会影响到上游,再影响到上游的上游。出口放缓对投资需求必定是一个拖累,而不是一个促进。
那能否靠政府的投资行为?2009年,中国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现在国家发改委又开始批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这些措施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中国经济自身的内在推动力,不能寄予太高的期望。就好比一个人,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别人可以拽着你的胳膊扶一段,但是不可能老扶着,老扶着他也会精疲力尽。
中国真正需要拉动起来的内需是消费。投资是形成产能的,产能一定要有市场,没有市场形成的产能只会造成资源浪费。消费实际上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动力的最终来源。但非常遗憾,对于投资,政府能够调控的力度很大,但政府很难调控消费,我说的是民间消费,不是公款消费。
中国政府的一大优势是集中资源办大事,消費对整个国家是大事,但是每个人的消费就是小事,没办法集中国家的资源。要想民间消费起来,主要取决于老百姓,取决于你我有没有钱花,想怎么花钱,愿不愿意花钱,敢不敢把钱花掉,而不取决于政府怎么说、怎么想,所以这一块是政府最难的。十年前政府就呼吁老百姓消费,但中国的消费率2000年时是60%多,现在只有40%多,消费率一路下降。消费不是政府干的事情,是老百姓干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的放缓是大势所趋。
这一段时间7%略多的经济增长,让很多企业感到痛苦,包括金融界人士,股票也一直跌。未来,大家要习惯7%。因为7%也是一个很好的增长速度,大家也不用过分悲观。现在感觉不适应,是因为以前是10%,这是转型的痛苦。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但是不要抱太高的预期,这是给企业家的一点建议。
【解读II】金融视角理解商业模式创新
经济环境疲弱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价值最大化是所有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如果是靠内部资源滚动式发展,增长主要跟净资产回报率成正比。而净资产回报率跟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有关。经济好的时候东西卖得快,经济疲软意味着需求减弱,产品销售速度也会放缓,会影响到企业的资产周转率。经济增长放缓对所有企业都会有影响,这一点是公平的。但是哪些企业能更好地渡过难关,则取决于企业发展的能力。
大家都在谈商业模式创新,从金融角度来看就是创新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也就是赚钱的方法。创新,无论是技术、产品差异化还是整个赢利模式,永远围绕着两个因素在考虑:
销售利润率 创新是不是有利于提高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越高,净资产回报率就越高,企业增长速度就越快,价值也越高。要有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基本靠两点:第一,有没有定价权。我们经常讲差异化、讲核心竞争能力,这是企业家经常讲的战略问题,从财务金融角度来看,获得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定价权。第二,有没有成本优势。传统经济一定规模以后是成本递增的,网络经济不止成本低,同时随着规模扩展成本递减。提高销售利润率,要么有定价权,要么有成本优势。
资产周转速度 就是单位资产一年能够实现多少销售,每一元钱销售都有一定的毛利率,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利润越高,资产回报率越高。资产周转速度和产品竞争力有关,也涉及市场拓展、库存、应收账款管理等。
不管你做的是新经济还是传统经济,虚拟经济还是现实的产品,逻辑完全一样,要想快速增长,能够在短时间内培育优秀的企业主要靠这两点。
现在,从创业变成著名企业所需要的时间间隔,跟五十年前、一百年前大不相同。以前,打造一个知名企业,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现在可能只需要几年。Google1998年创立,2005年就达到一千多亿美元的市值。中国新兴经济的掌门人,如百度李彦宏、腾讯马化腾,十年前就蛮出名,现在年龄也不大。这是现代经济的特点—可以获得非常快速的成长。希望企业能够找到创新的商业模式,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