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句古语叫“严师出高徒”,但我想应再加一句“思师出高徒”。因为一个有思想、懂得如何能使现阶段的学习为学生的以后打下一个坚实基础、垫定思维基石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这样的教师必要付出多于他人之辛苦,但其学生也必能收获他人所不能。
我通过读袁振国先生写的《教会学生思维》一书,在讲“数量与数量关系”课中小试其中的思想方法,感觉收获颇多。书中有一小节谈到“数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节中首先分析了数学的研究内容及结构特点,其中恩格斯给数学下的一个定义,我印象颇深,“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而数学的目的就是以纯粹的形式研究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所以我从中想到数学的课堂中需要教会和培养学生在一种“纯粹形式状态中”研究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撇开研究对象的一切其他特性而着眼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讲“数量与数量间关系”时,先从常见的纯数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探索数与数间的关系式,再由学生总结出研究数与数间关系式的思维过程,进而形成一个方法,当纯数的问题有了雏形后,再到空间形式中的“形”,那么我们不急着解决形的关系式如何找规律,而是先想:“你是否做过类似的问题?你能否转化成已知的一个问题?你能否重新审视一下这个问题的实质?”这时就不经意间让学生的思维由原来的“注入接受式”提高到了“思维式”,也就是G•波利亚讲到的《怎样解题》中的经典描述如何引导学生来解题。有一部分学生就会有火花迸出,那么抓住这些火花,继续放大引燃,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先观察形的特点—转化为数的规律—已经解决的数与数的关系式的寻找。然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进行思维方法上的反思。这样这节课使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解决经历四个思维阶段:第一、对问题的理解和审题阶段;第二、产生一个解决问题的链接,“明确思路”阶段;第三、将假设付诸实施“解题”阶段;第四、对解题思路方法和结果进行检验,即“反思”阶段。当一节课进行完后,学生不仅会求关系式,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归结为先前熟悉的问题或知识,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问题获得解决。
这样的课上下来,学生的收获很多,但课前老师的准备阶段也真的颇费心思,要想到如何设问、如何铺垫基本知识、学生会有什么样的疑问或思维障碍、如何恰当的引导才能既可以提高他的思维能力又不会有越俎代庖的弊端。
总而言之,有教师付出的“苦”才会有学生收获的“乐”,对着那一张张渴求知识的脸,在心中告诫自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一个时刻思考的老师,培养出会思维的学生!
我通过读袁振国先生写的《教会学生思维》一书,在讲“数量与数量关系”课中小试其中的思想方法,感觉收获颇多。书中有一小节谈到“数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节中首先分析了数学的研究内容及结构特点,其中恩格斯给数学下的一个定义,我印象颇深,“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而数学的目的就是以纯粹的形式研究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所以我从中想到数学的课堂中需要教会和培养学生在一种“纯粹形式状态中”研究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撇开研究对象的一切其他特性而着眼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讲“数量与数量间关系”时,先从常见的纯数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探索数与数间的关系式,再由学生总结出研究数与数间关系式的思维过程,进而形成一个方法,当纯数的问题有了雏形后,再到空间形式中的“形”,那么我们不急着解决形的关系式如何找规律,而是先想:“你是否做过类似的问题?你能否转化成已知的一个问题?你能否重新审视一下这个问题的实质?”这时就不经意间让学生的思维由原来的“注入接受式”提高到了“思维式”,也就是G•波利亚讲到的《怎样解题》中的经典描述如何引导学生来解题。有一部分学生就会有火花迸出,那么抓住这些火花,继续放大引燃,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先观察形的特点—转化为数的规律—已经解决的数与数的关系式的寻找。然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进行思维方法上的反思。这样这节课使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解决经历四个思维阶段:第一、对问题的理解和审题阶段;第二、产生一个解决问题的链接,“明确思路”阶段;第三、将假设付诸实施“解题”阶段;第四、对解题思路方法和结果进行检验,即“反思”阶段。当一节课进行完后,学生不仅会求关系式,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归结为先前熟悉的问题或知识,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问题获得解决。
这样的课上下来,学生的收获很多,但课前老师的准备阶段也真的颇费心思,要想到如何设问、如何铺垫基本知识、学生会有什么样的疑问或思维障碍、如何恰当的引导才能既可以提高他的思维能力又不会有越俎代庖的弊端。
总而言之,有教师付出的“苦”才会有学生收获的“乐”,对着那一张张渴求知识的脸,在心中告诫自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一个时刻思考的老师,培养出会思维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