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来源 :河南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tur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供给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高校通识教育主力的《大学语文》该如何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成为争论的焦点。研究论述了大学语文课程接轨应用性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策略两个内容,以期大学语文课程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平台。
  关键词:大学语文;应用性:必要性:策略
  一、《大学语文》接轨应用性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从开设以来就担当着高等教育领域通识教育的主力,有关《大学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也很多,其重要性有目共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说过,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个体灵魂的塑造,不能抛开继续学习能力的练就,更不能忽略学生的人文修养。
  首先,语言的功能最终在于更好地应用于实践。英语课在各个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使用频率低,好多学生的英语能力逐渐萎缩。汉语作为母语,记载和传递中华文明,是中国学生认知世界的第一媒介,汉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接收和输出的能力。而汉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基础教育能一身完备的,实际上,各专业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表达缺陷。于是,《大学语文》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母语传承、兴荣的重任。
  其次,高等教育体制是以专业学习为主,文、理、工、艺、医等严格区分,评价标准也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主,长久以来形成“专业为重”的局面。其实专业知识只是学生未来生活的一种技能或努力方向而已,教育的目标如果仅限于关注学习和工作技能,那岂不成为“机器人”教育,其不合理性显而易见。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真正懂得生活,建立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思维方式,能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掌控日常生活,不被琐碎的生活牵着走。这种掌控生活的思维方式需要通识教育来培养,通过历史、政治、法律、哲学、心理学等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正确评判生活的思考力,获得终身学习的潜质,这两项能力才是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力的根基。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古今中外经典篇目的选读和赏析,囊括了文学、美学、史学等知识,给予了学生心智形成的养分,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思考发问的能力,最能担负起思辨能力培养的重任,在学生整体心智培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有必要辩证思考大学语文课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接轨的教学体系构建,根据实际教学条件,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师生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二、应用性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继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改善其语文修养,绝非唯一的素质教育功能,应该把它纳入专业性视角,挖掘其职能性、应用性。一方面解决“语文”本体知识层面的实践性问题;另一方面延展语文学科的具体应用性,真正让大学语文课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助手,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具体而言,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教什么能体现《大学语文》的应用性
  学者李瑞山认为,语文教育特有其“双重功效”:语文本身的学习和提高,是直接的内容和基本的途径;而文学、文化、人文等素养培育的功效,则是连带而及的结果。《大学语文》的应用性集中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内知外能”。所谓“内知”,即汉语语音、文字、词汇、标点、语法、修辞、文体等基本常识,以及以汉语为载体的丰富无边的传统文化思想等。所谓“外能”,即运用汉语言的各种能力,是学生对汉语言掌握深浅的外在表现,涉及阅读理解、案头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扎实与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也正是《大学语文》应用性的关键所在。扎实的“内知”功底是“外能”表现的基础,而“外能”的不断提高又可以促进“内知”的扎实,两者不可分割,相互长进,不能在实践教学中忽略任何一方。所以在教学内容上,高校一方面应继续夯实大一新生的汉语言基础并提高其文学、文化、思想素养:另一方面应多形式、多途径加大语言运用能力实训课时,让学生在校内切实掌握必需的语言信息接收、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其中,第二个过程需要防止片面化,目前一些高校把大学语文课单纯地上成应用文写作课,也有一些高校只开传统文化和文学欣赏专题,都有偏颇之处,最好把语言的工具性和文化媒介性二者结合起来,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时开展授课。
  (二)如何教才能与应用性接轨
  “专业素养和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核心,而目前《大学语文》的开设和各个专业几乎没有契合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个人安身立命、长远发展和市场竞争下,只能放松或放弃无关专业的学习,《大学语文》首当其冲。教学必须为人才培养服务,《大学语文》也必须与时俱进,在保证各专业学生语言能力训练一致的前提下,细化教学对象,开展分专业教学很有必要。大学语文课要与各专业接轨,在教学中明确体现出专业特点。如对体育、音乐、美术专业的课要侧重体育、音乐和美术领域的相关人文、历史知识:对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应深入讲授中国传统思想精髓、文学鉴赏以及美学理论:对理工科学生应重视文学文化修养的陶冶,注意知识的广度即可,不必追求深刻深入。如此紧跟专业学习的教学,既能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适当在人文领域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必然能更有效地发挥语文的通识作用。
  (三)应用性视域下《大学语文》学习评价应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和媒介的习惯为目标,以“考”促“学”,使学生懂得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更好地巩固专业学习
  该课程的考核可以细化为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尝试在考核形式上划分成知识、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三个模块。在考核内容上,一方面侧重语文知识的规范和使用,如标点的使用、简化字的纠正等;另一方面强化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评价,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能力的机会,如课堂演讲、比赛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与此同时,要重视考评的过程性和质量性,兼顾个别和大多数,把整体考评分成三个阶段,即朗读、演讲、辩论等语言表达能力考评阶段,拓展阅读积累考查阶段,语文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考试阶段。第一阶段的语言表达考评,面对面以学生个人为单位进行,主要在“评”,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评价及时发现不足,主动提高表达能力,安排在平时课堂上进行即可;第二阶段考查重点在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督促其养成阅读习惯,开阔知识面,安排在每学期中段为宜,以读书笔记、主题座谈等形式进行即可;第三阶段考试,闭卷考查汉语规范使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安排在期末。如此分模块、分阶段考评,改变了一张试卷的单调,不仅侧重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考评,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值得尝试推广。
  责编:晓成
其他文献
——新乡市一"90后"大学生小闫在暑假期间,与朋友一起掏自家门外鸟窝,共掏鸟16只,售卖10只,被判犯非法收购、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等,分别获刑10年半和10年,并处罚款。两人掏
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既符合新闻宣传的内在规律,又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也是
期刊
武汉市洪山区是武汉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中,抢抓战略机遇、发挥优势、创出新特色,从而进一步实现富民强区、建设和谐洪山
期刊
近年来,blog网站作为新型的网络媒体得到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的关注。针对blog数据,提出了一种社区识别的算法。该算法认为具有相近兴趣、爱好的blogger会去阅读和评论类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加快财务准则的国际化。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载体,我国财经类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以培养国际化人才。本研究以
一、和谐海事1、和谐海事的内涵。和谐海事是能够适应和谐社会、和谐交通要求的海事,是能够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海事,是充满发展生机、促进水运事业发展、使水上交通安全得
期刊
利用蛋白质混沌游走表示法(PCGR)提出一种新的蛋白质序列比对方法。通过计算两序列之间的PCGR点距离,就可以找到所有的局部相似片断。根据氨基酸的化学物理性质把氨基酸分成4和7
以问题驱动物理化学教学,对学生具有激发学习兴趣、架设思维桥梁、渗透创新理念、理论学以致用、增加社会责任感和成功感以及专业自豪感等作用.列出了90个驱动物理化学教学的问
2月4日,教育部颁布41号令,对已经施行了将近1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做出重要修订并公布实施。新《规定》的出台,在高等学校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并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  新《规定》引发高校人才培养新理念  本次新修订的《规定》旗帜鲜明地贯彻中央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要求,强调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突出高校“立德树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日前首次发布的《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1世纪以来,我国一大批新大学应运而生……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占全国1219所普通本科高校的55.6%。新建本科院校已实实在在地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新大学运动 本科高校10年增七成多  过去十年,我国本科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普通本科高校从701所增长到1219所,增长率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