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你处于什么年龄段,只要你之前不曾观看过《泰坦尼克号》这部旷世巨制,那么它一定值得你用两三个小时歇斯底里地感动一次。
这并不是说3D版是它的卖点,只是这部电影实在不容错过——甚至是重温的机会。卡梅隆堪称当代电影艺术大师,在这个电影愈来愈商业化、金钱化的时代,他仍然以艺术的态度创作,追求完美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是因为有一位艺术家用灵魂让它不朽。
先来看看人物设定:身为英国上层社会的千金小姐,萝丝虽有忤逆之心,然而终究是不得不屈服于所谓传统的安排,当然人生总会被安排上千百个出其不意的意外,比如她的多金未婚夫选择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巨轮返回家乡。至于杰克——典型的美国穷小子,年轻,热情,英俊,爱耍小心机,当他和他的朋友傻兮兮却又活力四射地在甲板上欢呼雀跃,影院里几乎没有人不会笑出声来。无论怎么说,他与那位小姐看似千差万别,却隐隐有相通之处。
那即是对真实生活的热爱。
萝丝向往真正的生活,而非在有如假面舞会的上流社会中渐渐被规则束缚窒息;杰克幼年失去双亲,从此浪迹天涯,自由得像一只海上的鸥燕,每一根羽毛都透着阳光的味道。萝丝本就拥有自由的灵魂,而杰克仿佛就是一块拼图,契合她心中一直向往却不敢面对的愿望,指明了她未来的方向,并将那些被礼数教养压制的情感尽数释放。
在萝丝的母亲看来,杰克只是个没教养的穷小子,并且诱惑自己的女儿抛弃天堂堕入地狱。但当她在救生艇上凝望沉没的泰坦尼克时,发现自己永远不会明白那船上有她被安排得细致无缺的生命里从不曾出现的东西。
那是罪孽与救赎,是放弃与坚守,是生离与死别,是无情的跌落,是一双紧握的手,是她永远没有机会理解也不曾理解过的事物——
爱。
人这一辈子,也不过能为爱义无反顾那么一次,为爱舍生忘死那么一回,为爱全力生活那么一生罢了。
三天有多久?不够完成英国到美国的航程,却足以使素昧平生的两个人相爱。永恒有多短?长过今生,却只停留在当年船首那一刻的飞翔。
纸笔娑娑,佳人何方?衣袂猎猎,终成绝响。无论萝丝在告别杰克后经历了什么,于她都不会有超过那一场沉没的意义。他以年轻的生命祭奠冰冷的北大西洋,却依旧让她好好地带着一份永不磨灭的深爱,自由地活过整个生命,最后如他所愿寿终正寝。
她始终是那年甲板上张开双臂迎风展翅的少女,他始终是那年船舷上年少轻狂、迎面最后一次夕阳与海风的少年。他活在她十八岁的青春年华中,抑或是在她心里,不弃不离,经年不变。那年那少年乘风肆意开怀大笑的模样,永远刻在十八岁以及之后一辈子里她的心上。
泰坦尼克表达的不只是爱情。
“我们这么做没什么意义,根本没人会听。”
“可是平时也没有人听。”
有道理。于是他们重新按弦演奏。人散曲终,乐队成员相互告别离开,余下队长一个人,想了想,提弓奏出那首悲伤而又安详的《更近我主》,将要离去的乐队成员顿时停下脚步,纷纷返回参与最后的悲壮演奏,从此再没能离开。这场最后的演奏会,需要他们所有人奏出完整的和鸣。
他是大副,虽然曾受金钱贿赂,但在最后关头为了维护秩序,保证先上船的是妇女儿童,他把钱扔到卡尔的脸上,冲喧闹失控的人群开了枪。救人和杀人都是他的职责所系,但他终究无法解开这个结。于是在最后时刻,他面对同事行了一个严肃的军礼,将枪口指向自己的太阳穴。
他是一位船长,因为虚荣之心一意孤行,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最后他径直撇开请求他上救生艇的船员,走向船长室,关上门。海水破窗而入,吞没了精密的机械,一同清洗的还有曾经的罪孽。
没有人会认为安德鲁不是这艘船上人格最为光亮的人。对泰坦尼克了如指掌的他最先预知了最令他难以接受的结局,沉船的责任或许与他有关,或许没有,但他还是背负起了比这北大西洋更为深沉的责任,“很抱歉,我没能造出更坚固的船。”他最不甘心的是船主为了空出甲板空间供人娱乐,强行拆除一半的救生艇,使他不得不面对船上将有一半人无法获救的悲惨现实。于是他最后下达了让妇女儿童先行逃生的命令,然后走进大厅,在华美宫殿之间岿然如山,只将停走的表拨到沉没的时刻。
在一度倾斜的船上高声布道的神父,进水的房间内床榻上紧紧相拥的老年夫妇,船舱里给孩子们讲幸福地生活了三百年的王子公主童话的母亲。
人性之美,在于面对死亡,脆弱但不屈,恐惧仍坚韧。
自然,人性的凉薄亦有体现,譬如跳上救生艇空位的船主(正是他诱使船长开足马力,导致最终沉没的悲剧),还有抱着一开始想要置之不理的孩子,装出“我是他唯一亲人”表情的贵族卡尔——不能说他们有错,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死亡,但是有他们在,便形成了最好最鲜明的对比。人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全是没有伪装的本我,于是看似不同的人们,体现出了最大的相同与差别。
在这里不禁想提及一对主仆——傲然的上流贵族,你不能说他不爱他的未婚妻,他爱,只是他的爱是对自己所有物的爱,是“占有”而不是“尊重”,萝丝不过是他多金岁月中赢得的精美物什之一,与那闪烁着诱人光彩的蓝色钻石并无差异。他赢得了生命,却输得彻底,输掉了良心,输掉了爱情,最后在经济大萧条中连唯一引以为傲的财富也一并失去。一无所有的他最终吞枪,把生命和罪孽一同抛弃干净。而那个仆人——典型的英国仆人,忠诚到可以为主人犯罪,为主人杀人,为主人放弃自己的生命:他开枪射断了绳索,亦断了自己生路,却心甘情愿,毫无怨言。
故事的最后,老人将指间的“海洋之星”抛入大海,一段传奇最终结束在北大西洋,陪伴她永远的爱人沉睡海底。
我一直自认为是唯物主义者,然而为了这样一场深爱,我愿相信这世上确有天堂。最后萝丝弥留之际的幻境是当初的泰坦尼克,和当初与它一同陨落在北大西洋的灵魂。他背倚栏杆,仍是少年模样。她走向他,他回过眸,他们在众人祝福下,穿越永恒的时光,终于走到了一起。那艘轮船虽已沉没甚至夺去她的爱人的生命,但它却给了她独享一生的回忆。
泰坦尼克就是她的天堂。
发稿/庄眉舒
这并不是说3D版是它的卖点,只是这部电影实在不容错过——甚至是重温的机会。卡梅隆堪称当代电影艺术大师,在这个电影愈来愈商业化、金钱化的时代,他仍然以艺术的态度创作,追求完美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是因为有一位艺术家用灵魂让它不朽。
先来看看人物设定:身为英国上层社会的千金小姐,萝丝虽有忤逆之心,然而终究是不得不屈服于所谓传统的安排,当然人生总会被安排上千百个出其不意的意外,比如她的多金未婚夫选择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巨轮返回家乡。至于杰克——典型的美国穷小子,年轻,热情,英俊,爱耍小心机,当他和他的朋友傻兮兮却又活力四射地在甲板上欢呼雀跃,影院里几乎没有人不会笑出声来。无论怎么说,他与那位小姐看似千差万别,却隐隐有相通之处。
那即是对真实生活的热爱。
萝丝向往真正的生活,而非在有如假面舞会的上流社会中渐渐被规则束缚窒息;杰克幼年失去双亲,从此浪迹天涯,自由得像一只海上的鸥燕,每一根羽毛都透着阳光的味道。萝丝本就拥有自由的灵魂,而杰克仿佛就是一块拼图,契合她心中一直向往却不敢面对的愿望,指明了她未来的方向,并将那些被礼数教养压制的情感尽数释放。
在萝丝的母亲看来,杰克只是个没教养的穷小子,并且诱惑自己的女儿抛弃天堂堕入地狱。但当她在救生艇上凝望沉没的泰坦尼克时,发现自己永远不会明白那船上有她被安排得细致无缺的生命里从不曾出现的东西。
那是罪孽与救赎,是放弃与坚守,是生离与死别,是无情的跌落,是一双紧握的手,是她永远没有机会理解也不曾理解过的事物——
爱。
人这一辈子,也不过能为爱义无反顾那么一次,为爱舍生忘死那么一回,为爱全力生活那么一生罢了。
三天有多久?不够完成英国到美国的航程,却足以使素昧平生的两个人相爱。永恒有多短?长过今生,却只停留在当年船首那一刻的飞翔。
纸笔娑娑,佳人何方?衣袂猎猎,终成绝响。无论萝丝在告别杰克后经历了什么,于她都不会有超过那一场沉没的意义。他以年轻的生命祭奠冰冷的北大西洋,却依旧让她好好地带着一份永不磨灭的深爱,自由地活过整个生命,最后如他所愿寿终正寝。
她始终是那年甲板上张开双臂迎风展翅的少女,他始终是那年船舷上年少轻狂、迎面最后一次夕阳与海风的少年。他活在她十八岁的青春年华中,抑或是在她心里,不弃不离,经年不变。那年那少年乘风肆意开怀大笑的模样,永远刻在十八岁以及之后一辈子里她的心上。
泰坦尼克表达的不只是爱情。
“我们这么做没什么意义,根本没人会听。”
“可是平时也没有人听。”
有道理。于是他们重新按弦演奏。人散曲终,乐队成员相互告别离开,余下队长一个人,想了想,提弓奏出那首悲伤而又安详的《更近我主》,将要离去的乐队成员顿时停下脚步,纷纷返回参与最后的悲壮演奏,从此再没能离开。这场最后的演奏会,需要他们所有人奏出完整的和鸣。
他是大副,虽然曾受金钱贿赂,但在最后关头为了维护秩序,保证先上船的是妇女儿童,他把钱扔到卡尔的脸上,冲喧闹失控的人群开了枪。救人和杀人都是他的职责所系,但他终究无法解开这个结。于是在最后时刻,他面对同事行了一个严肃的军礼,将枪口指向自己的太阳穴。
他是一位船长,因为虚荣之心一意孤行,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最后他径直撇开请求他上救生艇的船员,走向船长室,关上门。海水破窗而入,吞没了精密的机械,一同清洗的还有曾经的罪孽。
没有人会认为安德鲁不是这艘船上人格最为光亮的人。对泰坦尼克了如指掌的他最先预知了最令他难以接受的结局,沉船的责任或许与他有关,或许没有,但他还是背负起了比这北大西洋更为深沉的责任,“很抱歉,我没能造出更坚固的船。”他最不甘心的是船主为了空出甲板空间供人娱乐,强行拆除一半的救生艇,使他不得不面对船上将有一半人无法获救的悲惨现实。于是他最后下达了让妇女儿童先行逃生的命令,然后走进大厅,在华美宫殿之间岿然如山,只将停走的表拨到沉没的时刻。
在一度倾斜的船上高声布道的神父,进水的房间内床榻上紧紧相拥的老年夫妇,船舱里给孩子们讲幸福地生活了三百年的王子公主童话的母亲。
人性之美,在于面对死亡,脆弱但不屈,恐惧仍坚韧。
自然,人性的凉薄亦有体现,譬如跳上救生艇空位的船主(正是他诱使船长开足马力,导致最终沉没的悲剧),还有抱着一开始想要置之不理的孩子,装出“我是他唯一亲人”表情的贵族卡尔——不能说他们有错,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死亡,但是有他们在,便形成了最好最鲜明的对比。人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全是没有伪装的本我,于是看似不同的人们,体现出了最大的相同与差别。
在这里不禁想提及一对主仆——傲然的上流贵族,你不能说他不爱他的未婚妻,他爱,只是他的爱是对自己所有物的爱,是“占有”而不是“尊重”,萝丝不过是他多金岁月中赢得的精美物什之一,与那闪烁着诱人光彩的蓝色钻石并无差异。他赢得了生命,却输得彻底,输掉了良心,输掉了爱情,最后在经济大萧条中连唯一引以为傲的财富也一并失去。一无所有的他最终吞枪,把生命和罪孽一同抛弃干净。而那个仆人——典型的英国仆人,忠诚到可以为主人犯罪,为主人杀人,为主人放弃自己的生命:他开枪射断了绳索,亦断了自己生路,却心甘情愿,毫无怨言。
故事的最后,老人将指间的“海洋之星”抛入大海,一段传奇最终结束在北大西洋,陪伴她永远的爱人沉睡海底。
我一直自认为是唯物主义者,然而为了这样一场深爱,我愿相信这世上确有天堂。最后萝丝弥留之际的幻境是当初的泰坦尼克,和当初与它一同陨落在北大西洋的灵魂。他背倚栏杆,仍是少年模样。她走向他,他回过眸,他们在众人祝福下,穿越永恒的时光,终于走到了一起。那艘轮船虽已沉没甚至夺去她的爱人的生命,但它却给了她独享一生的回忆。
泰坦尼克就是她的天堂。
发稿/庄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