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塑造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topher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旅游文化景观是乡村旅游文化的载体,是各类乡村旅游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它包含传统文化内涵,传递乡村旅游文化,是历史的传承。塑造良好的乡村旅游文化景观,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景观;塑造
  一、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文化景观是各类乡村旅游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是乡村旅游文化的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传统艺术结合,传递了乡村旅游文化,是历史的传承。历年来学者对于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形成、类型和乡村文化内涵;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起源及发展趋势;乡村旅游文化景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乡村景观是一种半自然状态下的景观生态系统,是介于自然景观(旷野景观空间)与都市景观(人工景观空间)之间的景观空间、、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区。乡村景观有其极为丰富的内涵,涵盖了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所有物质、文化、精神景观。是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综合体。
  乡村地区是相对隔离的社会单元。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早期,往往会引起居民对旅游的不满甚至反对。由于农民大多都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保守观念单纯寻求农业附加收入的小规模经营者,所以他们很难具备必须的经营管理能力,缺乏整体的产业观念,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管理将有助于整个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有外国学者在研究西班牙乡村旅游中发现,妇女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地区,妇女对乡村旅游设施的拥有率已经超过了男性。旅游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交往行为,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展现自身文化的机会,乡村居民为了发展旅游,就需要以当地的独特文化传统来做文到了很好的保持,人们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似乎更加紧密地依赖于这种文化传统,文化成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凭借。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非乡村文化的渗入,处在弱势地位的乡村文化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学者们特别强调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乡村的文化传统,在发展策略上要变“给予游客们想要的(giving the customers what they want)”为“生产我们能出售的(producing what we can sell)”。
  目前,国内外学者并没有明确提出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定义或内涵,但根据相关研究可以得出,乡村旅游文化景观兼具乡村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其植根的土壤是具有明显“乡村性(Rurality)”的空间地域,发展的基础是乡村区域长时间以来积累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以“景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带有典型空间和文化特征的景观综合体,具有自然和精神双重属性。
  二、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内涵
  乡村旅游文化景观是指那些能够满足人们的旅游需要,在乡村区域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具有典型乡村特性的文化景观系列。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乡村区域的典型旅游文化景观进行观察和研究,对于全面、系统地认识乡村旅游文化、开发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科学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景观一样,乡村旅游文化景观也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部分。诸如乡村聚落建筑的形制与样式、乡村农业用地的形态与色彩、乡村传统食物的风味与制作方法等都可以说是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重要特征。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文化景观大致包括以下构成因子:
  (一)自然环境。
  通常,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常被视为对立的两种景观类型,但是,由于乡村旅游文化景观是指叠加在乡村区域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所创造的各种具有乡村特性的文化景观,所以,乡村自然环境与乡村旅游文化暇观的表严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基本依托与载体。同时,由于传统乡村的种植业、畜牧业或渔业等生产方式的影响,乡村自然环境中也必然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格局的利用和改造,如水田、好田、梯田、鱼塘、草场等,均具有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基本性质,很难将纯自然景观从乡村文化景观中剥离出来。
  (二)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
  乡村土地利用景观包括种植业、林牧副渔业、乡镇工业等,特别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其地域差异性明显。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依托,可以以各种景观形式展现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进而产生旅游文化景观的基本价值。如龙脊梯田,其形态、色彩和線条组合等是典型的乡村自然景观,但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凝结了千百年来世居于此的人类对“人--地关系” 的认知,蕴涵了朴素的“人地和谐”理念是典型的农业景观载体,也是重要的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类别。
  (三)聚落文化。
  是指在乡村区域由于人口聚居而形成的各种形态的聚落。在乡村,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农村聚落规模的大小以及聚落的密度,反映了该地区人口的密度及其分布特征;各地区不同的文化特色,经济发展水平,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生产结构等无不在农村聚落中体现。农村聚落景观是乡村最显而易见的文化景观,它们的出现、发展和差异,是人类农业生产方式、乡村空间利用、建筑、技术等诸多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也往往是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主要标志之一。如已被世界文化遗产收录的典型皖南民居宏村、西递等村落,就是人类依托自然、改造自然、凝聚了乡村生产和生活特征的聚落形态。
  (四)宗教文化。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体现。宗教景观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各种宗教在典型建筑、教民聚落结构、地名特征等,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乡村区域也不例外,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原始和传统,乡村居民对宗教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宗教景观在乡村区域中也广有分布。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上。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许多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别的表现力。   (五)种族与人口。
  人类作为旅游文化景观的创造者,一方面,独立于旅游文化景观之外;另一方面,又作为旅游文化景观的一个要素而存在,体现区域人口的多寡、种族的差异等特点。所以种族与人口本身又是各种旅游文化景观的典型标志之一。
  (六)生活方式。
  乡村区域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该区域人口的特定生活方式,往往具有和谐、宁静、相对封闭等特征,这也构成了乡村旅游活动对城市居民的重要吸引力来源。
  (七)乡村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
  主要指存在于鄉村区域的民间戏剧、娱乐、服饰、节庆,以及伴随时代的发展,各种外来文化在乡村区域流传。
  三、乡村景观文化重塑的意义
  (一)乡村景观文化的传承
  文化需要继承,对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历史知识的保留与继承,并且对人们对“家”所具有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如今我们对传统聚落进行回顾与分析都无疑是必要而有益的。借鉴传统聚落形态的优势特点也给予了我们解决现代居住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启示。
  (二)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
  在对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理论研究上,学者们已提出了很多新的科学问题,而加强对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无疑也提高了我国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研究水平。进一步在理论上加强认识。
  (三)有利于社区参与
  乡村传统文化的变迁虽然有很多诸如历史,社会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但从微观来看,乡村社区成员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其文化价值观的变化是导致文化变迁的真正原因。因此,应使社区居民重新意识到本地传统的文化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豪感与文化自觉意识,主动去维护本地的文化传统,复兴传统文化。
  通过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研究,对发展乡村旅游是有益的,既可以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又增强了乡村的自豪感。通过对当地村民的普及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本乡村的独特风景、人文风俗是吸引旅游者的,而不会去扭曲夸张姿态刻意模仿城市,并且能够与专业学者们进行互动研究的沟通,更有动力去保护本土传统文化。显然,在这个互动循环的过程中需要乡村社区的参与,从而能保护、挖掘和弘扬乡村的传统文化,为都市人和国外游客提供更完备更富内涵的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加强社区的参与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而且可以让都市人直面真实的乡村风格,增进双方的交流。在这种双重互动中,乡村和城市都将找到自己需要获取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
  (四)有利于文化传播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由于自然环境是传统文化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因此而产生的传统旅游文化与纯粹的旅游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故而旅游开发者在设计旅游产品时,致力于传统文化与旅游产品相结合,实现其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和谐。从乡村旅游文化本质来看,乡村旅游已经朝着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旅游结合的方向大力发展。在我国一些条件设施比较好的乡村,其本土传统文化风俗保留完好,乡村环境也十分宜人,通过乡村旅游景观开发可以吸引一批城市居民和国外游客。
  在这些村寨群落中,依托乡村传统文化的旅游资源,将传统文化的旅游活动与依托村寨田园风光的环境旅游活动结合起来,根据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使游客置身于优美田园风光、秀丽山水间的乡村群落,不但可以丰富旅游者的乡村体验、提高旅游者的心理满意度,而且还可以有效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向游客提供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精品,从而吸引大批低中高端市场的旅游者,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通过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胜互动而惠及整个乡村群落。
  (五)有利于艺术传承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流传于民间的一些传统艺术如纺织、雕刻,编结等都遭到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致使许多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如果将这些有益的传统艺术结合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发展,就会有广阔的市场与开发领域。
  王家洪((2008)曾指出,乡村旅游以其经济和文化双重性质,把传统艺术引入了市场,使传统艺术体现出经济价值,使保护传统艺术与发展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传统艺术在旅游者好奇、观赏、参与、理解的过程中获得尊重、认同,从而有效地保护那些体现了传统与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价值观念的传统艺术,促使传统文化得到加强或再创造。这既在主观上满足了旅游者了解异族文化的要求,又在客观上促进了许多趋于消亡的传统文化记忆得到复苏,使传统艺术不断得以保护、发展乃至创新。
  通过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发展,旅游者将客源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带到旅游地,另一方面吸收了旅游地的传统文化艺术,将这种民俗风情介绍到客源地,这样相互的传播影响吸收,有效地消除了传统文化本身难免的局限性,使得传统艺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有力传承。总之,传统艺术应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宝贵资源,并与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相结合由精神资源扩展为精神和经济资源,从而更加积极地发展传播下去。
  【参考文献】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4
  [2]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
  [3]曹学文,韩燕平.旅游文化景观的构成及特点[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29日
  [4]王家洪.传统文化与乡村文化旅游的互动研究[D].贵州大学,2008
  [5]蒙丽琴.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4(03)
  [6]何玮.社会参与视角下的乡村旅游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其他文献
摘要:张爱玲出生于名门官宦世家,但是她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童年的缺失经验成为她强大的创作动力和丰富的创作资源。童年经验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浓厚的悲剧意识;二、鲜明的女性自省意识;三、突出的绘画艺术效果。  关键词:悲剧意识;自省意识;绘画艺术  张爱玲出生于名门官宦世家,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清廷重臣李鸿章的女儿,父亲张志沂曾任天津津浦铁路局英
目的:研究遗传性癫易感大鼠模型——P77PMC大鼠在反复惊厥过程中海马的可塑性变化,探讨此模型的癫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采用Timm硫化银染色法分析P77PMC大鼠在反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中心主义观点长期统治着文学界,但梭罗的打破了这一樊篱,为生态中心主义开启了大门.本文通过分析梭罗的个人经历,他的的叙述手法、语言技巧、
采用 5/ 6肾切除方法复制大鼠CRF动物模型 ,并随机分成滋肾活血解毒方、洛汀新、保肾康、病理对照及正常对照组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中IL 8、TNFα及SOD水平。结果示各CR
在《为诗辩护》中,雪莱从想象和推理的区别谈起,不仅对诗和诗人做了详细的界定,而且对诗歌的作用与社会影响也做了相当精细的论述。本文将以《为诗辩护》为主要文本,参照并结合雪
渔父,即打渔的男人,是中朝古典诗词中的一个经典形象,是隐士的化身.屈原《楚辞》中的《渔父》篇,可以说是后世众多诗词作品中渔钓者的溯源.避世隐世,看透世间凡尘,寄情于山水
摘要:英雄文化以其独有的姓军尚武的特质、忠贞报国的品格和牺牲奉献的精神,在战斗精神培育中发挥着强化军人血性的特殊作用。新形势下,发展英雄文化,必须在英雄精神文化、英雄制度文化和英雄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充分挖掘英雄文化的血性基因,为不断催生官兵爱党报国的坚定信念、励志精武的拼搏精神、敢打必胜的战斗豪情和英勇果敢的过硬作风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关键词:英雄文化;血性;精
目的:研究乳腺纤维瘤治疗中乳晕边缘切口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1月7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口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开展乳
森鸥外作为日本杰出的作家,因一生创作了无数的佳作而驰名。其中,小说《雁》因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备受关注。小说《雁》描写了贫穷少女阿玉沦为高利贷情妇的故事。本文将以
曹雪芹《红楼梦》笔下贾宝玉、林黛玉以“玉”命名,“玉”把两位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联。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他热爱女性、崇拜女性,他坚持与黛玉的爱情,要求婚姻自主,叛逆封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