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无意中看到报上载文,一位在国外读到中学的学生,回国后竟十分发愁写作文。这并非国外不重视作文训练,而是训练的方法与我国根本是两个路子。在国外总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大胆想象,不出题目,不定框框。学生的思维可以自由驰骋,在他们的笔下,树叶可以是蓝色的,车轮可以是方形的,鱼儿可以飞翔,鸟儿可以游泳……大家写得十分开心,也很顺畅。可是回到国内,老师布置的题目则十分具体,什么“快乐的星期天”“难忘的一件事”“最敬爱的人”等等。学生十分苦恼,假如这天不快乐,假如没有什么
特别难忘的事,怎么写?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因此对作文产生了厌倦感。
窥一斑而见全豹,由命题单一引起的作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个性,也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而让学生具有丰富多彩的写作个性,必须从改变单一的作文命题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起学生的写作动机。
一、改变命题形式,激发写作思维
伸缩性强、形式多样的命题才会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首先,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成长的规律来命题,如“我的……”“我愿……”等。由于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学生在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他们作文的思路也逐渐开阔了。其次,可以从激发学生的想象上命题,如“假如我
是……”“我们相聚在2030年”等。学生喜欢这种可以海阔天空、自由想象的命题,在他们信马由缰、无拘无束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提高。另外,把学生的眼光引入具体的生活细节上去,如停水、停电等,他们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的火花在闪烁。
二、直接感知生活,激发表达欲望
近年来,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在自我发现问题、亲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兴致盎然的,而在直接感知之后,他们往往乐于将具体操作中的细节与他人沟通,产生表达的欲望。鉴于此,如能在平时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制造“必欲吐之而后快”的素材来源,则作文对学生而言将会是件“有所为而作、有所感而发”的赏心乐事。
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发动学生共同创建“生物角”“制作角”“阅读角”“科学角”等。丰富多彩地动手机会让学生如同进了游乐园一样兴奋。在活动中产生体验,学生急于表达,我们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举办小型“经验交流会”,鼓励每个学生即兴演讲。演讲的内容不限,从选题、观察到查找资料、组织材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不作任何限制。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作基础,内心充盈着想表达好的冲动,都会很认真地准备、积极地参与表达、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和建议。在演讲获得肯定的同时,学生的胆量、口才得到了锻炼,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实践与表达的信心。
三、汇编成书,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写作文其实与作家著书的过程一样,只不过学生作文没有作家那么多的社会责任。作家对学生而言是笼罩着一层光环的。学生崇拜作家,如果自己也能像作家一样出书,对学生来说,该是怎样一件令人兴奋的大事啊!既是对自己作文的一大肯定,更是激励学生继续不辍写作的强有力的动力。因此,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出作品专辑。可以由学生骨干轮流当执行主编,全体学生分期分批担任编委,从组稿、修改,到设计封面、画插图、虚拟出版,甚至聘请专人作序、写后记等全部由学生负责,教师只把每期稿件的文字终审关,必要时帮助打印、装订。学生在出书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写作兴趣空前高涨。另外,在编辑的过程中,除了把课内所学的修改文章的方法大胆运用于实践,学生还在考虑如何使作品专辑更臻于完美,于是他们又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以外的新知识、新方法,这时学生的作文才是真正地“为自己而作”了。
四、合作学习,促其人格健康发展
长期面对同样的环境、同样的现象,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罗伯特·斯莱文的研究报告指出:跨跃学年的“合作式学习”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确实,不同年龄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这对以一定主题为中心的螺旋型课程尤为有效。在作文教学中,偶尔让学生变变环境、变变对象,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尝试了“跨学年兴趣作文训练”,一至三年级学生同时展开学习,一年级用口语表达,二年级用笔记录并加入自己的修改意见,三年级学生则对之进行评析。事实证明,年长学生对年少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评析的过程,不仅对年少学生是一种帮助,而且对他们自身同样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样,年少学生也可以针对年长学生的评析作有理有据地反驳。这种不同年龄学生之间的交流,作为作文教学中“偶尔为之”的手段,对促进学生彼此激励、提高作文的积极性有其特殊意义,值得我们大胆尝试。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每个学生都是天才。”是的,唯有开启学生心灵写作的一扇窗,才能燃起学生潜在的星星之火;唯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才能让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散发出“天才”的光芒!
作者简介:
于海英,讲师,担任学校语文和口语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特别难忘的事,怎么写?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因此对作文产生了厌倦感。
窥一斑而见全豹,由命题单一引起的作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个性,也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而让学生具有丰富多彩的写作个性,必须从改变单一的作文命题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起学生的写作动机。
一、改变命题形式,激发写作思维
伸缩性强、形式多样的命题才会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首先,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成长的规律来命题,如“我的……”“我愿……”等。由于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学生在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他们作文的思路也逐渐开阔了。其次,可以从激发学生的想象上命题,如“假如我
是……”“我们相聚在2030年”等。学生喜欢这种可以海阔天空、自由想象的命题,在他们信马由缰、无拘无束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提高。另外,把学生的眼光引入具体的生活细节上去,如停水、停电等,他们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的火花在闪烁。
二、直接感知生活,激发表达欲望
近年来,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在自我发现问题、亲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兴致盎然的,而在直接感知之后,他们往往乐于将具体操作中的细节与他人沟通,产生表达的欲望。鉴于此,如能在平时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制造“必欲吐之而后快”的素材来源,则作文对学生而言将会是件“有所为而作、有所感而发”的赏心乐事。
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发动学生共同创建“生物角”“制作角”“阅读角”“科学角”等。丰富多彩地动手机会让学生如同进了游乐园一样兴奋。在活动中产生体验,学生急于表达,我们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举办小型“经验交流会”,鼓励每个学生即兴演讲。演讲的内容不限,从选题、观察到查找资料、组织材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不作任何限制。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作基础,内心充盈着想表达好的冲动,都会很认真地准备、积极地参与表达、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和建议。在演讲获得肯定的同时,学生的胆量、口才得到了锻炼,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实践与表达的信心。
三、汇编成书,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写作文其实与作家著书的过程一样,只不过学生作文没有作家那么多的社会责任。作家对学生而言是笼罩着一层光环的。学生崇拜作家,如果自己也能像作家一样出书,对学生来说,该是怎样一件令人兴奋的大事啊!既是对自己作文的一大肯定,更是激励学生继续不辍写作的强有力的动力。因此,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出作品专辑。可以由学生骨干轮流当执行主编,全体学生分期分批担任编委,从组稿、修改,到设计封面、画插图、虚拟出版,甚至聘请专人作序、写后记等全部由学生负责,教师只把每期稿件的文字终审关,必要时帮助打印、装订。学生在出书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写作兴趣空前高涨。另外,在编辑的过程中,除了把课内所学的修改文章的方法大胆运用于实践,学生还在考虑如何使作品专辑更臻于完美,于是他们又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以外的新知识、新方法,这时学生的作文才是真正地“为自己而作”了。
四、合作学习,促其人格健康发展
长期面对同样的环境、同样的现象,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罗伯特·斯莱文的研究报告指出:跨跃学年的“合作式学习”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确实,不同年龄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这对以一定主题为中心的螺旋型课程尤为有效。在作文教学中,偶尔让学生变变环境、变变对象,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尝试了“跨学年兴趣作文训练”,一至三年级学生同时展开学习,一年级用口语表达,二年级用笔记录并加入自己的修改意见,三年级学生则对之进行评析。事实证明,年长学生对年少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评析的过程,不仅对年少学生是一种帮助,而且对他们自身同样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样,年少学生也可以针对年长学生的评析作有理有据地反驳。这种不同年龄学生之间的交流,作为作文教学中“偶尔为之”的手段,对促进学生彼此激励、提高作文的积极性有其特殊意义,值得我们大胆尝试。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每个学生都是天才。”是的,唯有开启学生心灵写作的一扇窗,才能燃起学生潜在的星星之火;唯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才能让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散发出“天才”的光芒!
作者简介:
于海英,讲师,担任学校语文和口语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