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0年,中国遭受特大自然灾害之际,苏联方面又因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背信弃义,撕毁协定,撤走专家。在这内外交困的历史关头,陈毅感慨万端,提笔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此诗正是这位元帅诗人一生刚直不阿、襟怀坦白的生动写照。只是七年后诗人陡遭厄运,蒙冤受辱,终积郁成疾,冥冥中竟与诗境暗合,怎不令人唏嘘感叹!
无独有偶,1961年,毛泽东也写下了一首《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将当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各方压力比作“暮色”和“乱云”,赞美了“劲松”镇定从容,刚劲挺拔的超然英姿,展现出一代伟人临危不惧,泰然处之,甚至主动迎击,挑战险峰的汹涌激情和恢宏气魄,涵盖深远,蕴意无穷。
毛泽东与陈毅,中国革命史上的两位伟人,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都称得上胆略超迈、运筹帷幄、儒雅风趣、博古通今,极具个性魅力。然而不容否认,在傲雪挺立的青松和矗立于崇高峰巅的劲松之间,毕竟存在着立身之道和性格上的些许差异。在从初次相见至1972年陈毅辞世长达四十四年的交往中,他们结下了领导人中少见的深厚友谊和政治信任,却也屡经分歧、波折的考验。特别是晚年交往,是在“文化大革命”这个史无前例的特殊年代。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狂热的个人崇拜、鬼魅们的诬陷挑拨,令他们在几十年风雨斗争中结下的友情渐渐发生隔膜,被蒙上了一层无奈而苍凉的暮色。
刚毅耿直毛泽东说:我保你
对于毛泽东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陈毅一开始虽很不理解,态度却是拥护的。出于对毛泽东发自内心的崇敬,在“文革”初期,陈毅不仅自己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而且还要求自己的子女和身边的同志也这样做。
然而随着运动的发展,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在8月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造反的行动:支持红卫兵,批评派工作组……动乱被推向了全国。陈毅对这场运动的不理解很快变成了困惑和忧虑。他痛苦地发现,这一次他已不可能完全跟上毛泽东了。
8月下旬,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中央文革小组的几个人气势汹汹地逼迫已经靠边站了的刘少奇去清华大学向学生“交代问题”。主持会议的毛泽东一言不发,倾向性不言自明。全场一时鸦雀无声。猛然,陈毅挺身而出,站起来反驳道:“你们让少奇同志到清华去检查,要是下不了台怎么办?回不来怎么办?后果你们想了没有?有错误可以批评,就在这里批评,为什么非让他去清华作检查?”当刘少奇被迫表示同意去清华时,陈毅再次站起来表示不同意这么做。这种对上不阿谀奉承、待同志真诚厚道的拗劲,充分显示了陈毅刚毅耿直、高洁坦荡的“青松”品格。
在1966年七八九三个月间,为了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陈毅毅然决然站出来,在各种大会小会上发言三十多次,直言不讳地抨击运动中出现的各种不健康现象。他强调造反要按毛泽东思想办事,也要讲政策,反对中央文革小组煽动的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极“左”思潮和搞乱军队、滥用大字报整人等做法。他谈到自己过去干革命和参加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劝告大家要以大局为重,警惕坏人搞阴谋。陈毅既切中要害又苦口婆心的慷慨陈词,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直声满天下”,却更招来了“陈毅历史上是反对毛泽东的”、“到处讲话泼冷水,同毛泽东唱反调”、“陈毅死保工作组,包庇多数派,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唱对台戏”等谣言的恶毒攻击。
虽然陈毅一再公开“放炮”,毛泽东出于对他性情爽直、快人快语的多年了解,态度仍是宽容而信赖的。1966年8月31日晚,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陈毅也到场。在休息室,毛泽东关切地询问陈毅近况,陈毅沉重地说:“主席,我有错误,历史上我反对过您两次。”“哎!”毛泽东不等陈毅说完,摆摆手,真挚爽快地说:“你就是第三次反对我,我也同你合作!我保你!”被毛泽东的信赖深深感动的陈毅激动地朗声答道:“请主席放心,我能过关,我是共产党员,我靠我的工作,能取得群众的信任!”
1967年1月24日,陈毅在人民大会堂所作的“检查”获得通过,成为被“解放”的第一位副总理。按照陈毅当时对自己的分析,如果明哲保身,不吭气,以他过去的功绩以及同毛泽东的特殊交情,“住在中南海不成问题的”。
二月抗争毛泽东雷霆震怒
1967年2月中旬,中央决定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列席。几次碰头会上,陈毅、谭震林、李先念等老革命家就要不要党的领导、抓革命促生产、军队要不要稳定和如何对待老同志等问题同陈伯达、康生、张春桥等人进行了多次交锋。2月16日下午的碰头会上,双方的斗争达到高潮。会上,谭震林怒斥林彪、江青一伙的可耻行径和险恶目的,指出:“你们的目的就是整掉老干部。”谭震林气愤至极,拿起文件包,穿衣欲走,陈毅叫住他,激愤地说:“不要走,要留在里边斗争!这些家伙上台,要搞修正主义……延安整风时许多老同志被整过,抢救运动搞错了许多人……”李先念、聂荣臻等也相继发言反对整老干部。这就是被诬为“二月逆流”的重要会议。
当天晚上,激情未平的陈毅还对归国留学生代表发表了演讲。只见他怒不可遏地站起,转到座位后面,双手撑着椅背,剑眉紧蹙,双目圆睁,发出雷霆般的怒吼:“这样一个伟大的党,只有主席、林副主席、总理、伯达、康生、江青是干净的,承蒙你们宽大,加上我们五位副总理。这样一个伟大的党,只有这十一个人是干净的?!如果只有这十一个人是干净的,我陈毅不要这个干净!把我揪出去示众好了!一个共产党员,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敢站出来讲话,一个铜板也不值!”话音嘎然而止。整个会议室突然凝固了,连外交部造反派埋头速记的人也僵坐着一动不动。陈毅扫了全场一眼,回到座位上,用两根指头敲敲脑袋说:“现在你们这里发热,包括我们这些老家伙中很多人头脑发热……”陈毅讲了他在红军初创时期曾经反对过毛泽东的往事。那时曾一度使毛泽东离开了红四军前委领导岗位,但实践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比自己高明,就心悦诚服地向毛泽东作检讨,赔礼道歉,把毛泽东请回。还讲了中央苏区打“AB团”时捕风捉影、刑讯逼供,冤死了很多人的惨痛教训。他也被怀疑为“AB团”,只能低头,走路都得靠着边边走,还差一点被砍了头。他给毛泽东写信反映了情况。毛泽东很快回信支持他,不但使他幸免于难,还委以重任,把当时的军费和自己的手稿托他保管。他要大家牢记历史教训,不要重犯错误。
陈毅没有料到,就在同时,一场借机整人的阴谋已紧锣密鼓地开场了。当晚,张春桥、姚文元、王力就“集体整理和核对”出了一份碰头会的《记录》,后又由江青安排向毛泽东汇报。起初毛泽东抽着烟,静静地听着汇报,时而轻松地哂笑,觉得老帅们还是“很不理解”。但当张、姚二人按照预谋针对毛泽东的敏感处大施歪曲、夸张、断章取义之手法,挑拨说:陈毅不仅否定延安整风运动,而且大讲斯大林晚年重用赫鲁晓夫。陈毅说了,斯大林在世时赫鲁晓夫吹捧斯大林最起劲,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焚尸扬灰,陈毅是在影射主席,毛泽东的脸色渐渐阴沉,气冲冲地说:“怎么,难道延安整风错了吗?要想翻案吗?要把王明请回来吗?”毛泽东雷霆震怒了。
2月18日深夜至19日拂晓,毛泽东召集部分政治局常委开会,严厉批评了在怀仁堂会议上提意见的老帅和副总理们。毛泽东在会议上说,中央文革小组执行十一中全会精神,错误是百分之一二三。谁要否定“文化大革命”办不到。并说大闹怀仁堂,就是要搞资本主义复辟,让刘邓上台。你陈毅要翻延安整风的案,全党不答应!会议责令陈毅、谭震林、徐向前“请假检讨”,由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陈毅、谭震林、徐向前。
19日,觉得问题严重了的陈毅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恳切地要求见面谈谈,希望能面对面澄清事实,消除误解。以往陈毅几次遇到困难,写信向毛泽东求助,都得到了及时的支持。所以信发出去以后,陈毅抱了很大的希望等待。然而连等两三天,未见答复。焦虑中陈毅鼓足勇气又写了第二封信,大约过了两天,盼来了回信。陈毅非常高兴,以为终于有机会可以见面谈一谈了。拆开信一看,只见开头写了一段“历来犯错误的改也难”的话,结尾写了八个字:“见面有期,稍安毋躁。”毛泽东实际已拒绝近期见面把问题谈开了。
一丝酸楚、苦涩的滋味泛上心头。陈毅也是个敏感的人,凭着对毛泽东多年的了解,他心里明白,毛泽东看人全面而又深刻,但同时脑海中也会记存某个人的历史档案,当年红四军“七大”风波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就是揣摩毛泽东记得这事,屡揭“伤疤”。但陈毅一直认为,当年他们已推心置腹地交换了意见,前嫌已释。且后来随着毛泽东地位的迅速上升,自己自觉地降到从属地位,一直十分尊重毛泽东,再也没犯过路线错误,且两人之间已建立了很深的个人感情。陈毅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刻,毛泽东被谗言所激,会把他在怀仁堂提意见同三四十年前的错误联系起来,说什么“历来犯错误的改也难”,连一个解释、申辩的机会也不给自己了。
忍辱坚守毛泽东说:你可做右的代表嘛
经毛泽东提议,政治局于2月25日至3月18日在怀仁堂召开了七次政治生活会,对陈毅等老帅进行批判。3月,江青、林彪一伙在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击所谓“二月逆流”的恶浪。4月开始的全国范围的革命大批判,总的来说是批刘少奇,在外交系统则是批陈毅。5月间又掀起了“揪陈”狂潮。8、9两个月,在中央文革小组的纵容和煽动下,造反派又召开了八次批陈会。一时间,“批判”、“火烧”、“炮轰”、“打倒”陈毅的叫嚣声不绝于耳;攻击陈毅的大字报、大标语,丑化陈毅的漫画铺天盖地;上海市革委会还编印了《陈毅黑话录》,大肆散发。高帽乱棍之下,陈毅坚持以工作为重,一如既往地忙于外事活动。5月份他参加外事活动二十五次,6月份二十七次,7月份二十次。他还听从周恩来的安排,顾全大局,在批判会上硬是耐住性子,只听不答。
陈毅在“二月逆流”中的表现虽惹怒了毛泽东,但他并不像林彪、江青一伙那样要乘机把陈毅等老帅们彻底打倒。据当时任陈毅秘书的杜易回忆,怀仁堂会议两个多月后,在“五一”首都庆祝活动及陪同毛泽东接见刚果留学生的活动中,毛泽东两次私下对陈毅说:“我是保你的。”虽一直没有机会和毛泽东将问题谈开,陈毅仍得到了些许安慰:在运动加温的情况下,毛泽东不便公开讲保,但他的态度毕竟是宽恕的。看来洗清冤屈还是有希望的。
不料,1968年10月召开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对“二月逆流”的批判又升了级,陈毅被扣上“二月逆流黑干将”的帽子。10月31日闭幕会上,毛泽东发表讲话,涉及“二月逆流”时讲到政治局委员、副总理,有意见公开讲出来,也是党内生活许可的。但话题立刻一转,提出:“在这个世界上面,总是左、中、右,统统是左派,我就不那么赞成。九大代表‘二月逆流’的同志如果不参加,我看是个缺点。陈毅同志,你就以那个右的一方面的资格,以这个身份来参加九大。”陈毅的心被陡地推入了沉重、苦闷的泥沼。陈毅不解,毛泽东说出这样的话,到底是深谋远虑,绕开障碍,设法让自己参加九大的一个策略呢?还是有意奚落贬低,在他的眼中自己真的已成为一个右派了?而革命的坚定性正是自己一直最为之自豪的啊!
八届十二中全会后,陈毅的外交部长职务虽未被撤,但亦无权参加外事活动了。1969年2月,经周恩来提议,陈毅被安排到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蹲点”。3月至10月间,毛泽东和周恩来指定陈毅为召集人,与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三位老帅一起召开了国际形势座谈会,就国际问题发表意见。这也就是多年来人们猜测纷传的所谓“四老帅务虚会”。陈毅主管外事多年,对国际形势了解比较多,比较深,发言最多。座谈会先后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提交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和《对目前形势的看法》两个报告。陈毅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建议应尽早恢复中美谈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陈毅还向周恩来口头汇报了他关于如何打开中美关系的一些不合常规的真知灼见。不久,中美恢复了华沙大使级谈判。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且达成协议决定尼克松总统次年上半年访华。正在北戴河休养的陈毅得到消息后,兴奋地说:“主席下了这着棋,全局都活了!”有文章记载,当毛泽东与尼克松的手握到一起时,尼克松曾语重心长地这样说:“今天,我在这里握手时不能忘记另一个人,他在几个月前去世,他就是陈毅……”
自1970年7月起,陈毅就感到腹部隐痛并出现腹泻,因要上庐山参加九届二中全会而拖了下来。当时陈毅被疏散在石家庄,地方领导的态度非常冷淡,陈毅完全看不到有关文件,对中央错综复杂的斗争情况当然一无所知。在这次庐山会议上,不了解情况也得表态的陈毅发言讲了自己对毛泽东的敬佩,表示如果毛泽东同意设国家主席,他就赞同毛泽东当国家主席。但在整理出的简报里上述发言被归结为一句:陈毅同志做了拥护陈伯达意见的发言。后来明察秋毫、善于驾驭全局的毛泽东因势利导,发表了《我的一点意见》,迅速扭转了会议方向,严厉批判陈伯达等人,及时揭露、击败了林彪一伙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只是在批判陈伯达的时候,陈毅又平白无故获了一条“二陈合流”的罪名。
飘荡在庐山上空的“左”倾浮云真是变幻莫测、肆无忌惮啊。下山后,悲愤满腔的陈毅一直沉默寡言,血压增高,腹部的隐痛进一步加剧。因遭黄永胜无理阻挠,一直拖至10月20日才回京看病。后又屡遭刁难,一误再误,直至1971年1月16日陈毅才被送进手术室做一个阑尾切除的小手术。打开腹腔后发现是结肠癌晚期,原定半小时的手术因准备不足,断断续续做了五个多小时。术后,陈毅被病魔和内心的愤懑折磨得形容憔悴。一次,这位战功显赫的元帅伤感而虚弱地对女儿姗姗说,你们要多来看看我,你们再不常来探视,就没有人来了。没人来看我,医生护士要说闲话的。据长子陈昊苏回忆,在那段患病住院的时间里,陈毅还一直把毛泽东给他改诗的一封信放在身边。
诤友病逝毛泽东双泪长流
林彪叛国出逃的“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已78岁高龄的毛泽东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身体骤然衰老,心理也变得脆弱和易动感情起来了。他陷入了极大的失望和沉重的反思之中:一方面是“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的“副统帅”的真面目,另一方面是像陈毅这样的昔日老战友、老同志从“文革”一开始就被打倒或遭贬抑。毛泽东的心灵深处渐渐产生了一种悔悟、歉疚之感。1971年11月14日,毛泽东接见参加成都地区座谈会负责人时指着叶剑英说:“你们再不要讲他‘二月逆流’了。‘二月逆流’是什么性质?是他们对付林彪、陈伯达、王、关、戚。那个王、关、戚,‘五一六’,要打倒一切,包括总理、老帅。老帅们就有气嘛!发点牢骚。他们是在党的会议上,公开的,大闹怀仁堂嘛!缺点是有的,你们吵了一下也是可以的。同我来讲就好了。那时候我也搞不清楚。王关戚还没有暴露出来。有些问题要好多年才搞清楚。”但此时毛泽东似乎还心存矛盾和犹豫,摸不清毛泽东这一表态真实意图的叶剑英未敢及时向患病的陈毅传达这些意见。
得知“九一三事件”后,陈毅十分激动,抱病在军委的会议上做了长篇发言,揭发批判林彪,并亲自修改发言稿。社会上曾盛传得知消息后,陈毅立即和其他老帅们一起“先干一杯”茅台酒的故事。其实和陈毅一起干杯的是王震和乔冠华等,时间则是在国庆节前夕,那一晚,他们聊得很尽兴,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11月初,陈毅的病情急转直下,很快接受了第二次手术。年底后,陈毅常发高烧,时而昏迷,时而清醒,在昏迷中反复喊着“毛主席……党中央……红军……路线斗争……一直向前,战胜敌人……”。弥留之际的反复呼唤喊出了陈毅内心压抑了多年的痛苦和悲哀:他多么渴望能够和毛泽东再见一面,再像当年那样推心置腹,倾诉衷肠,肝胆相照,再谏忠言;他多么希望在临走前,党中央和毛泽东能为他洗刷奇冤,还他一个清白啊!1971年12月26日清晨,陈毅在病榻上虚弱地说要吃面条,令家人又惊又喜。陈毅吞咽非常缓慢,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只勉强吃下了几根面条。直到7点医生查房时陈毅才说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要祝毛主席长寿。陈毅已卧床两个多月,房中没有日历,又无人提醒,他却一直心算着这个日子!在场的人闻言,无不动容。
1972年1月6日下午,终于得到了毛泽东明确委托的叶剑英匆匆赶到陈毅病榻前掏出一张纸条,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现在再不要讲‘二月逆流’了。当时是‘五一六’,王、关、戚,还有陈伯达打击一大片,包括你(指周总理)在内。当时那个情况有些同志要讲一些话,是应该的,是公开讲的。在党的会议上为什么不可以讲?有些事情看来过了几年就清楚了。”又将纸条递给珊珊念。陈毅当时已不省人事,叶帅和珊珊念完纸条前后,陈毅是否有点头、闭了闭眼睛等奇迹般的反应在场的人说法不一。几个小时后的深夜11时55分,陈毅与世长辞。
陈毅去世后,按照周恩来与几位老帅商议的意见,治丧程序与只是上将和副总参谋长、比陈毅的元帅军衔和军委副主席均低两级的李天佑相同,规格略高。毛泽东圈发了有关召开陈毅追悼会的文件。据张玉凤文章记载,当毛泽东看到悼词,发现连头带尾只有不到六百字,且简历占去一半篇幅时,提笔圈去了悼词中“有功有过”四个字。陈毅追悼会定于1月10日下午三点在八宝山烈士公墓举行。1月10日中午,按惯例午饭后要睡一会的毛泽东却怎么也睡不着,起身到沙发上坐下,随手抓起一本书,看了一会儿又放下,烦躁不安。突然,他问工作人员现在是什么时间。当得知是一点半钟的时候,毛泽东马上说:“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说完就缓缓站起身,颤颤巍巍地向门外走去。仓促间,毛泽东穿着薄毛裤就出了门,工作人员抱着灰色的长大衣搀扶他上了车。
毛泽东在追悼会前到达八宝山公墓休息室,到达后就立即派人把张茜和子女们找来。毛泽东突然破例亲临,流露出了内心深藏的对陈毅的一片真情,悲切和疲倦明易地印在他那已显苍老的脸上,怎不令张茜感怀万千?凄然一笑间,长时间的悲怨、委屈都化作泪水满溢。毛泽东一见张茜进来,立刻要服务员扶他从沙发上起来。张茜急步上前,哽咽着问:“主席,您怎么来了?”毛泽东紧紧握住张茜的手,语调格外缓慢、沉重地说:“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嘛!陈毅同志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一瞬间,宽慰如春风从张茜心头吹过,终于等来了这迟到的肺腑之言!她激动地挽住毛泽东的胳膊。杜修贤此刻按下快门,留下了这个独特的历史瞬间。毛泽东流着泪对张茜说:“陈毅是井冈山的人。现在,井冈山的人剩下的不多了。”又说:“陈毅是好同志,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过贡献。这是做了结论的嘛。”毛泽东还和陈毅的四个孩子一一握了手,问了名字和情况,勉励他们要努力奋斗。谈话结束时,张茜真诚地请求说:“主席,您坐一会儿就请回去吧!”毛泽东微微摇头,说:“不,我也要参加追悼会,给我一个黑纱。”工作人员拿来一块宽宽的黑纱戴在毛泽东的大衣袖子上。毛泽东被搀扶着,迈着沉重的步子,缓慢地向会场走去。
周恩来沉重、缓慢地致悼词,不足六百字的悼词,他竟两次哽咽失语,几乎读不下去。毛泽东站在队伍的前面,高大的身躯略微向前,他静静地听着,痛惜、遗憾、困惑、自责……百感交集,禁不住双泪长流。在鲜红党旗覆盖下的陈毅骨灰盒前,毛泽东深深地三鞠躬。然后抬起头,久久凝视着陈毅的遗像,凝望着那熟悉的英气逼人的眉宇,凝望着那双似乎还有太多话要直说的眼睛。毛泽东默默地望着,站着,仿佛在思索、追忆着什么,又仿佛在进行着一场被耽搁了太久的心灵的交谈……然后才慢慢地离去。
追悼会结束后,毛泽东再次握着张茜的手告别,久久没有放开。张茜和很多老同志一直把毛泽东送到汽车前。在场的一位医生注意到,毛泽东上汽车时,腿明显无力,几次抬腿都未能登上汽车,最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才上了车。
建国以来,毛泽东只参加过两次追悼会。第一次是1950年参加任弼时的追悼会,第二次就是抱着病躯、冒着严寒参加陈毅的追悼会。追悼会后不久,受了风寒的毛泽东由于肺心病加重和缺氧,突然休克,经全力抢救,才苏醒过来。1976年9月9日,陈毅逝世四年后,毛泽东,这位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代伟人,带着他未酬的激情和对陈毅等老战友、老同志的深深怀念离开了人世。
责任编辑晏蔚青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此诗正是这位元帅诗人一生刚直不阿、襟怀坦白的生动写照。只是七年后诗人陡遭厄运,蒙冤受辱,终积郁成疾,冥冥中竟与诗境暗合,怎不令人唏嘘感叹!
无独有偶,1961年,毛泽东也写下了一首《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将当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各方压力比作“暮色”和“乱云”,赞美了“劲松”镇定从容,刚劲挺拔的超然英姿,展现出一代伟人临危不惧,泰然处之,甚至主动迎击,挑战险峰的汹涌激情和恢宏气魄,涵盖深远,蕴意无穷。
毛泽东与陈毅,中国革命史上的两位伟人,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都称得上胆略超迈、运筹帷幄、儒雅风趣、博古通今,极具个性魅力。然而不容否认,在傲雪挺立的青松和矗立于崇高峰巅的劲松之间,毕竟存在着立身之道和性格上的些许差异。在从初次相见至1972年陈毅辞世长达四十四年的交往中,他们结下了领导人中少见的深厚友谊和政治信任,却也屡经分歧、波折的考验。特别是晚年交往,是在“文化大革命”这个史无前例的特殊年代。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狂热的个人崇拜、鬼魅们的诬陷挑拨,令他们在几十年风雨斗争中结下的友情渐渐发生隔膜,被蒙上了一层无奈而苍凉的暮色。
刚毅耿直毛泽东说:我保你
对于毛泽东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陈毅一开始虽很不理解,态度却是拥护的。出于对毛泽东发自内心的崇敬,在“文革”初期,陈毅不仅自己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而且还要求自己的子女和身边的同志也这样做。
然而随着运动的发展,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在8月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造反的行动:支持红卫兵,批评派工作组……动乱被推向了全国。陈毅对这场运动的不理解很快变成了困惑和忧虑。他痛苦地发现,这一次他已不可能完全跟上毛泽东了。
8月下旬,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中央文革小组的几个人气势汹汹地逼迫已经靠边站了的刘少奇去清华大学向学生“交代问题”。主持会议的毛泽东一言不发,倾向性不言自明。全场一时鸦雀无声。猛然,陈毅挺身而出,站起来反驳道:“你们让少奇同志到清华去检查,要是下不了台怎么办?回不来怎么办?后果你们想了没有?有错误可以批评,就在这里批评,为什么非让他去清华作检查?”当刘少奇被迫表示同意去清华时,陈毅再次站起来表示不同意这么做。这种对上不阿谀奉承、待同志真诚厚道的拗劲,充分显示了陈毅刚毅耿直、高洁坦荡的“青松”品格。
在1966年七八九三个月间,为了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陈毅毅然决然站出来,在各种大会小会上发言三十多次,直言不讳地抨击运动中出现的各种不健康现象。他强调造反要按毛泽东思想办事,也要讲政策,反对中央文革小组煽动的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极“左”思潮和搞乱军队、滥用大字报整人等做法。他谈到自己过去干革命和参加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劝告大家要以大局为重,警惕坏人搞阴谋。陈毅既切中要害又苦口婆心的慷慨陈词,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直声满天下”,却更招来了“陈毅历史上是反对毛泽东的”、“到处讲话泼冷水,同毛泽东唱反调”、“陈毅死保工作组,包庇多数派,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唱对台戏”等谣言的恶毒攻击。
虽然陈毅一再公开“放炮”,毛泽东出于对他性情爽直、快人快语的多年了解,态度仍是宽容而信赖的。1966年8月31日晚,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陈毅也到场。在休息室,毛泽东关切地询问陈毅近况,陈毅沉重地说:“主席,我有错误,历史上我反对过您两次。”“哎!”毛泽东不等陈毅说完,摆摆手,真挚爽快地说:“你就是第三次反对我,我也同你合作!我保你!”被毛泽东的信赖深深感动的陈毅激动地朗声答道:“请主席放心,我能过关,我是共产党员,我靠我的工作,能取得群众的信任!”
1967年1月24日,陈毅在人民大会堂所作的“检查”获得通过,成为被“解放”的第一位副总理。按照陈毅当时对自己的分析,如果明哲保身,不吭气,以他过去的功绩以及同毛泽东的特殊交情,“住在中南海不成问题的”。
二月抗争毛泽东雷霆震怒
1967年2月中旬,中央决定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列席。几次碰头会上,陈毅、谭震林、李先念等老革命家就要不要党的领导、抓革命促生产、军队要不要稳定和如何对待老同志等问题同陈伯达、康生、张春桥等人进行了多次交锋。2月16日下午的碰头会上,双方的斗争达到高潮。会上,谭震林怒斥林彪、江青一伙的可耻行径和险恶目的,指出:“你们的目的就是整掉老干部。”谭震林气愤至极,拿起文件包,穿衣欲走,陈毅叫住他,激愤地说:“不要走,要留在里边斗争!这些家伙上台,要搞修正主义……延安整风时许多老同志被整过,抢救运动搞错了许多人……”李先念、聂荣臻等也相继发言反对整老干部。这就是被诬为“二月逆流”的重要会议。
当天晚上,激情未平的陈毅还对归国留学生代表发表了演讲。只见他怒不可遏地站起,转到座位后面,双手撑着椅背,剑眉紧蹙,双目圆睁,发出雷霆般的怒吼:“这样一个伟大的党,只有主席、林副主席、总理、伯达、康生、江青是干净的,承蒙你们宽大,加上我们五位副总理。这样一个伟大的党,只有这十一个人是干净的?!如果只有这十一个人是干净的,我陈毅不要这个干净!把我揪出去示众好了!一个共产党员,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敢站出来讲话,一个铜板也不值!”话音嘎然而止。整个会议室突然凝固了,连外交部造反派埋头速记的人也僵坐着一动不动。陈毅扫了全场一眼,回到座位上,用两根指头敲敲脑袋说:“现在你们这里发热,包括我们这些老家伙中很多人头脑发热……”陈毅讲了他在红军初创时期曾经反对过毛泽东的往事。那时曾一度使毛泽东离开了红四军前委领导岗位,但实践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比自己高明,就心悦诚服地向毛泽东作检讨,赔礼道歉,把毛泽东请回。还讲了中央苏区打“AB团”时捕风捉影、刑讯逼供,冤死了很多人的惨痛教训。他也被怀疑为“AB团”,只能低头,走路都得靠着边边走,还差一点被砍了头。他给毛泽东写信反映了情况。毛泽东很快回信支持他,不但使他幸免于难,还委以重任,把当时的军费和自己的手稿托他保管。他要大家牢记历史教训,不要重犯错误。
陈毅没有料到,就在同时,一场借机整人的阴谋已紧锣密鼓地开场了。当晚,张春桥、姚文元、王力就“集体整理和核对”出了一份碰头会的《记录》,后又由江青安排向毛泽东汇报。起初毛泽东抽着烟,静静地听着汇报,时而轻松地哂笑,觉得老帅们还是“很不理解”。但当张、姚二人按照预谋针对毛泽东的敏感处大施歪曲、夸张、断章取义之手法,挑拨说:陈毅不仅否定延安整风运动,而且大讲斯大林晚年重用赫鲁晓夫。陈毅说了,斯大林在世时赫鲁晓夫吹捧斯大林最起劲,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焚尸扬灰,陈毅是在影射主席,毛泽东的脸色渐渐阴沉,气冲冲地说:“怎么,难道延安整风错了吗?要想翻案吗?要把王明请回来吗?”毛泽东雷霆震怒了。
2月18日深夜至19日拂晓,毛泽东召集部分政治局常委开会,严厉批评了在怀仁堂会议上提意见的老帅和副总理们。毛泽东在会议上说,中央文革小组执行十一中全会精神,错误是百分之一二三。谁要否定“文化大革命”办不到。并说大闹怀仁堂,就是要搞资本主义复辟,让刘邓上台。你陈毅要翻延安整风的案,全党不答应!会议责令陈毅、谭震林、徐向前“请假检讨”,由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陈毅、谭震林、徐向前。
19日,觉得问题严重了的陈毅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恳切地要求见面谈谈,希望能面对面澄清事实,消除误解。以往陈毅几次遇到困难,写信向毛泽东求助,都得到了及时的支持。所以信发出去以后,陈毅抱了很大的希望等待。然而连等两三天,未见答复。焦虑中陈毅鼓足勇气又写了第二封信,大约过了两天,盼来了回信。陈毅非常高兴,以为终于有机会可以见面谈一谈了。拆开信一看,只见开头写了一段“历来犯错误的改也难”的话,结尾写了八个字:“见面有期,稍安毋躁。”毛泽东实际已拒绝近期见面把问题谈开了。
一丝酸楚、苦涩的滋味泛上心头。陈毅也是个敏感的人,凭着对毛泽东多年的了解,他心里明白,毛泽东看人全面而又深刻,但同时脑海中也会记存某个人的历史档案,当年红四军“七大”风波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就是揣摩毛泽东记得这事,屡揭“伤疤”。但陈毅一直认为,当年他们已推心置腹地交换了意见,前嫌已释。且后来随着毛泽东地位的迅速上升,自己自觉地降到从属地位,一直十分尊重毛泽东,再也没犯过路线错误,且两人之间已建立了很深的个人感情。陈毅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刻,毛泽东被谗言所激,会把他在怀仁堂提意见同三四十年前的错误联系起来,说什么“历来犯错误的改也难”,连一个解释、申辩的机会也不给自己了。
忍辱坚守毛泽东说:你可做右的代表嘛
经毛泽东提议,政治局于2月25日至3月18日在怀仁堂召开了七次政治生活会,对陈毅等老帅进行批判。3月,江青、林彪一伙在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击所谓“二月逆流”的恶浪。4月开始的全国范围的革命大批判,总的来说是批刘少奇,在外交系统则是批陈毅。5月间又掀起了“揪陈”狂潮。8、9两个月,在中央文革小组的纵容和煽动下,造反派又召开了八次批陈会。一时间,“批判”、“火烧”、“炮轰”、“打倒”陈毅的叫嚣声不绝于耳;攻击陈毅的大字报、大标语,丑化陈毅的漫画铺天盖地;上海市革委会还编印了《陈毅黑话录》,大肆散发。高帽乱棍之下,陈毅坚持以工作为重,一如既往地忙于外事活动。5月份他参加外事活动二十五次,6月份二十七次,7月份二十次。他还听从周恩来的安排,顾全大局,在批判会上硬是耐住性子,只听不答。
陈毅在“二月逆流”中的表现虽惹怒了毛泽东,但他并不像林彪、江青一伙那样要乘机把陈毅等老帅们彻底打倒。据当时任陈毅秘书的杜易回忆,怀仁堂会议两个多月后,在“五一”首都庆祝活动及陪同毛泽东接见刚果留学生的活动中,毛泽东两次私下对陈毅说:“我是保你的。”虽一直没有机会和毛泽东将问题谈开,陈毅仍得到了些许安慰:在运动加温的情况下,毛泽东不便公开讲保,但他的态度毕竟是宽恕的。看来洗清冤屈还是有希望的。
不料,1968年10月召开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对“二月逆流”的批判又升了级,陈毅被扣上“二月逆流黑干将”的帽子。10月31日闭幕会上,毛泽东发表讲话,涉及“二月逆流”时讲到政治局委员、副总理,有意见公开讲出来,也是党内生活许可的。但话题立刻一转,提出:“在这个世界上面,总是左、中、右,统统是左派,我就不那么赞成。九大代表‘二月逆流’的同志如果不参加,我看是个缺点。陈毅同志,你就以那个右的一方面的资格,以这个身份来参加九大。”陈毅的心被陡地推入了沉重、苦闷的泥沼。陈毅不解,毛泽东说出这样的话,到底是深谋远虑,绕开障碍,设法让自己参加九大的一个策略呢?还是有意奚落贬低,在他的眼中自己真的已成为一个右派了?而革命的坚定性正是自己一直最为之自豪的啊!
八届十二中全会后,陈毅的外交部长职务虽未被撤,但亦无权参加外事活动了。1969年2月,经周恩来提议,陈毅被安排到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蹲点”。3月至10月间,毛泽东和周恩来指定陈毅为召集人,与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三位老帅一起召开了国际形势座谈会,就国际问题发表意见。这也就是多年来人们猜测纷传的所谓“四老帅务虚会”。陈毅主管外事多年,对国际形势了解比较多,比较深,发言最多。座谈会先后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提交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和《对目前形势的看法》两个报告。陈毅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建议应尽早恢复中美谈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陈毅还向周恩来口头汇报了他关于如何打开中美关系的一些不合常规的真知灼见。不久,中美恢复了华沙大使级谈判。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且达成协议决定尼克松总统次年上半年访华。正在北戴河休养的陈毅得到消息后,兴奋地说:“主席下了这着棋,全局都活了!”有文章记载,当毛泽东与尼克松的手握到一起时,尼克松曾语重心长地这样说:“今天,我在这里握手时不能忘记另一个人,他在几个月前去世,他就是陈毅……”
自1970年7月起,陈毅就感到腹部隐痛并出现腹泻,因要上庐山参加九届二中全会而拖了下来。当时陈毅被疏散在石家庄,地方领导的态度非常冷淡,陈毅完全看不到有关文件,对中央错综复杂的斗争情况当然一无所知。在这次庐山会议上,不了解情况也得表态的陈毅发言讲了自己对毛泽东的敬佩,表示如果毛泽东同意设国家主席,他就赞同毛泽东当国家主席。但在整理出的简报里上述发言被归结为一句:陈毅同志做了拥护陈伯达意见的发言。后来明察秋毫、善于驾驭全局的毛泽东因势利导,发表了《我的一点意见》,迅速扭转了会议方向,严厉批判陈伯达等人,及时揭露、击败了林彪一伙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只是在批判陈伯达的时候,陈毅又平白无故获了一条“二陈合流”的罪名。
飘荡在庐山上空的“左”倾浮云真是变幻莫测、肆无忌惮啊。下山后,悲愤满腔的陈毅一直沉默寡言,血压增高,腹部的隐痛进一步加剧。因遭黄永胜无理阻挠,一直拖至10月20日才回京看病。后又屡遭刁难,一误再误,直至1971年1月16日陈毅才被送进手术室做一个阑尾切除的小手术。打开腹腔后发现是结肠癌晚期,原定半小时的手术因准备不足,断断续续做了五个多小时。术后,陈毅被病魔和内心的愤懑折磨得形容憔悴。一次,这位战功显赫的元帅伤感而虚弱地对女儿姗姗说,你们要多来看看我,你们再不常来探视,就没有人来了。没人来看我,医生护士要说闲话的。据长子陈昊苏回忆,在那段患病住院的时间里,陈毅还一直把毛泽东给他改诗的一封信放在身边。
诤友病逝毛泽东双泪长流
林彪叛国出逃的“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已78岁高龄的毛泽东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身体骤然衰老,心理也变得脆弱和易动感情起来了。他陷入了极大的失望和沉重的反思之中:一方面是“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的“副统帅”的真面目,另一方面是像陈毅这样的昔日老战友、老同志从“文革”一开始就被打倒或遭贬抑。毛泽东的心灵深处渐渐产生了一种悔悟、歉疚之感。1971年11月14日,毛泽东接见参加成都地区座谈会负责人时指着叶剑英说:“你们再不要讲他‘二月逆流’了。‘二月逆流’是什么性质?是他们对付林彪、陈伯达、王、关、戚。那个王、关、戚,‘五一六’,要打倒一切,包括总理、老帅。老帅们就有气嘛!发点牢骚。他们是在党的会议上,公开的,大闹怀仁堂嘛!缺点是有的,你们吵了一下也是可以的。同我来讲就好了。那时候我也搞不清楚。王关戚还没有暴露出来。有些问题要好多年才搞清楚。”但此时毛泽东似乎还心存矛盾和犹豫,摸不清毛泽东这一表态真实意图的叶剑英未敢及时向患病的陈毅传达这些意见。
得知“九一三事件”后,陈毅十分激动,抱病在军委的会议上做了长篇发言,揭发批判林彪,并亲自修改发言稿。社会上曾盛传得知消息后,陈毅立即和其他老帅们一起“先干一杯”茅台酒的故事。其实和陈毅一起干杯的是王震和乔冠华等,时间则是在国庆节前夕,那一晚,他们聊得很尽兴,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11月初,陈毅的病情急转直下,很快接受了第二次手术。年底后,陈毅常发高烧,时而昏迷,时而清醒,在昏迷中反复喊着“毛主席……党中央……红军……路线斗争……一直向前,战胜敌人……”。弥留之际的反复呼唤喊出了陈毅内心压抑了多年的痛苦和悲哀:他多么渴望能够和毛泽东再见一面,再像当年那样推心置腹,倾诉衷肠,肝胆相照,再谏忠言;他多么希望在临走前,党中央和毛泽东能为他洗刷奇冤,还他一个清白啊!1971年12月26日清晨,陈毅在病榻上虚弱地说要吃面条,令家人又惊又喜。陈毅吞咽非常缓慢,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只勉强吃下了几根面条。直到7点医生查房时陈毅才说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要祝毛主席长寿。陈毅已卧床两个多月,房中没有日历,又无人提醒,他却一直心算着这个日子!在场的人闻言,无不动容。
1972年1月6日下午,终于得到了毛泽东明确委托的叶剑英匆匆赶到陈毅病榻前掏出一张纸条,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现在再不要讲‘二月逆流’了。当时是‘五一六’,王、关、戚,还有陈伯达打击一大片,包括你(指周总理)在内。当时那个情况有些同志要讲一些话,是应该的,是公开讲的。在党的会议上为什么不可以讲?有些事情看来过了几年就清楚了。”又将纸条递给珊珊念。陈毅当时已不省人事,叶帅和珊珊念完纸条前后,陈毅是否有点头、闭了闭眼睛等奇迹般的反应在场的人说法不一。几个小时后的深夜11时55分,陈毅与世长辞。
陈毅去世后,按照周恩来与几位老帅商议的意见,治丧程序与只是上将和副总参谋长、比陈毅的元帅军衔和军委副主席均低两级的李天佑相同,规格略高。毛泽东圈发了有关召开陈毅追悼会的文件。据张玉凤文章记载,当毛泽东看到悼词,发现连头带尾只有不到六百字,且简历占去一半篇幅时,提笔圈去了悼词中“有功有过”四个字。陈毅追悼会定于1月10日下午三点在八宝山烈士公墓举行。1月10日中午,按惯例午饭后要睡一会的毛泽东却怎么也睡不着,起身到沙发上坐下,随手抓起一本书,看了一会儿又放下,烦躁不安。突然,他问工作人员现在是什么时间。当得知是一点半钟的时候,毛泽东马上说:“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说完就缓缓站起身,颤颤巍巍地向门外走去。仓促间,毛泽东穿着薄毛裤就出了门,工作人员抱着灰色的长大衣搀扶他上了车。
毛泽东在追悼会前到达八宝山公墓休息室,到达后就立即派人把张茜和子女们找来。毛泽东突然破例亲临,流露出了内心深藏的对陈毅的一片真情,悲切和疲倦明易地印在他那已显苍老的脸上,怎不令张茜感怀万千?凄然一笑间,长时间的悲怨、委屈都化作泪水满溢。毛泽东一见张茜进来,立刻要服务员扶他从沙发上起来。张茜急步上前,哽咽着问:“主席,您怎么来了?”毛泽东紧紧握住张茜的手,语调格外缓慢、沉重地说:“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嘛!陈毅同志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一瞬间,宽慰如春风从张茜心头吹过,终于等来了这迟到的肺腑之言!她激动地挽住毛泽东的胳膊。杜修贤此刻按下快门,留下了这个独特的历史瞬间。毛泽东流着泪对张茜说:“陈毅是井冈山的人。现在,井冈山的人剩下的不多了。”又说:“陈毅是好同志,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过贡献。这是做了结论的嘛。”毛泽东还和陈毅的四个孩子一一握了手,问了名字和情况,勉励他们要努力奋斗。谈话结束时,张茜真诚地请求说:“主席,您坐一会儿就请回去吧!”毛泽东微微摇头,说:“不,我也要参加追悼会,给我一个黑纱。”工作人员拿来一块宽宽的黑纱戴在毛泽东的大衣袖子上。毛泽东被搀扶着,迈着沉重的步子,缓慢地向会场走去。
周恩来沉重、缓慢地致悼词,不足六百字的悼词,他竟两次哽咽失语,几乎读不下去。毛泽东站在队伍的前面,高大的身躯略微向前,他静静地听着,痛惜、遗憾、困惑、自责……百感交集,禁不住双泪长流。在鲜红党旗覆盖下的陈毅骨灰盒前,毛泽东深深地三鞠躬。然后抬起头,久久凝视着陈毅的遗像,凝望着那熟悉的英气逼人的眉宇,凝望着那双似乎还有太多话要直说的眼睛。毛泽东默默地望着,站着,仿佛在思索、追忆着什么,又仿佛在进行着一场被耽搁了太久的心灵的交谈……然后才慢慢地离去。
追悼会结束后,毛泽东再次握着张茜的手告别,久久没有放开。张茜和很多老同志一直把毛泽东送到汽车前。在场的一位医生注意到,毛泽东上汽车时,腿明显无力,几次抬腿都未能登上汽车,最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才上了车。
建国以来,毛泽东只参加过两次追悼会。第一次是1950年参加任弼时的追悼会,第二次就是抱着病躯、冒着严寒参加陈毅的追悼会。追悼会后不久,受了风寒的毛泽东由于肺心病加重和缺氧,突然休克,经全力抢救,才苏醒过来。1976年9月9日,陈毅逝世四年后,毛泽东,这位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代伟人,带着他未酬的激情和对陈毅等老战友、老同志的深深怀念离开了人世。
责任编辑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