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关于体育学习评价的论述,仅从理论的角度,对新课程的评价定义、评价目的和评价重点等方面提供了建议,缺乏具体明确便于操作的评价方法。因此,围绕课程目标,研究制定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健康发展需求的体育学习成绩评定方法,在全面推进体育新课程的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
一 评定的依据
体育学习效果评测,具有对体能与智能双重评价的特性,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是许多学生通过主观努力所无法克服的。这一点,在传统的体育评价方法中被严重忽视,所以造成了不少学生任凭主观多么努力,也无法在体育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而部分具有先天身体优势的学生,即便不认真参与学习过程,在考核中依然会轻松取得好成绩的现象。
二 评定的内容
从健康目标出发,遵循《课标》要求,依据学生的身体能力、技能与知识掌握、学习态度等方面来评定成绩。
1.身体能力
评定学生在不同学习项目中所反映出来的体能水平提高幅度。
2.技能与知识掌握
评定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能战术知识,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状况,以及《课标》要求的与不同水平段相关运动技能的提高幅度。
3.学习态度
评定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三 评定的方法
按照预设的评定依据和评定内容,在体育成绩评定方法的制订上要充分考虑评定指标的全面性和对个体差异的考量。因此,我校在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方法上,尝试引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组指标。其中定量指标用于衡量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的自身提高幅度。定性指标用来评测学生在学习态度、体育认知中的提高水平。定量与定性指标的分值比例由教师按学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确定。学生体育成绩的最终评定结果,采用教师评定(70%)与学生自我评定(30%)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
1.教师评定
在体育教学的双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体育学习状况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1)定量评价。评定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后在身体机能和运动技能力上的提高幅度。在操作上,一是通過测试查表取得数据,如:高身、体重、视力、柔韧、平衡等生理机能指标。二是通过测试和对比学生体育学习前后自身水平提高幅度的数据。假设自身水平提高幅度在20%以上为满分,这一假设是否合理还要通过实践不断地摸索和积累,形成系统的指标体系。
(2)定性评价。评测学生在学习态度、体育认知的提高水平。体育课改强调将学习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提高纳入课程目标,是课程革新的一大亮点。但由于目标达成的隐性特征,使效果评定变得比较困难。如何将这些隐性目标显性化,我们借鉴了其他基础学科的一些评测方法。
①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课中学习态度、课堂常规表现及其努力程度的评定。方法是通过教师观察和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意识和努力程度分级评分,随堂记录,学期结束汇总。每生课始都拥有满分3分,后酌情扣减。
②心理评价,包括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评定。方法是通过每学期2~4次心理问卷调查来评定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卷设计应符合相应水平段的认识特征而制定,内容包括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意体验、表现欲、学习改进方法、项目创新思想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的思想调查,并合理设计分值,纳入学段体育成绩总评。
③合作与交往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的评定。合作与交往能力的评定既可以采用集中评定,通过专门的教学情节设计,来观察学生的自然表现并评定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以通过化整为零的方法,分解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来完成。此外,还可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渠道综合评定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来评定学生合作与交往的实际能力。
2.学生自我评定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个体体会,有时很难从外部进行评价。因此,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自我评价的是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反馈,也是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方法。在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中,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剖析学习过程,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但由于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自我评定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多方面实施引导,从学生对体育学习中对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体育锻炼习惯和行为的养成,个人进步的感受和对体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方面,提供学生进行自我评定的理念指导和项目设计方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责编:徐艳兰
一 评定的依据
体育学习效果评测,具有对体能与智能双重评价的特性,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是许多学生通过主观努力所无法克服的。这一点,在传统的体育评价方法中被严重忽视,所以造成了不少学生任凭主观多么努力,也无法在体育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而部分具有先天身体优势的学生,即便不认真参与学习过程,在考核中依然会轻松取得好成绩的现象。
二 评定的内容
从健康目标出发,遵循《课标》要求,依据学生的身体能力、技能与知识掌握、学习态度等方面来评定成绩。
1.身体能力
评定学生在不同学习项目中所反映出来的体能水平提高幅度。
2.技能与知识掌握
评定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能战术知识,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状况,以及《课标》要求的与不同水平段相关运动技能的提高幅度。
3.学习态度
评定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三 评定的方法
按照预设的评定依据和评定内容,在体育成绩评定方法的制订上要充分考虑评定指标的全面性和对个体差异的考量。因此,我校在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方法上,尝试引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组指标。其中定量指标用于衡量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的自身提高幅度。定性指标用来评测学生在学习态度、体育认知中的提高水平。定量与定性指标的分值比例由教师按学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确定。学生体育成绩的最终评定结果,采用教师评定(70%)与学生自我评定(30%)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
1.教师评定
在体育教学的双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体育学习状况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1)定量评价。评定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后在身体机能和运动技能力上的提高幅度。在操作上,一是通過测试查表取得数据,如:高身、体重、视力、柔韧、平衡等生理机能指标。二是通过测试和对比学生体育学习前后自身水平提高幅度的数据。假设自身水平提高幅度在20%以上为满分,这一假设是否合理还要通过实践不断地摸索和积累,形成系统的指标体系。
(2)定性评价。评测学生在学习态度、体育认知的提高水平。体育课改强调将学习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提高纳入课程目标,是课程革新的一大亮点。但由于目标达成的隐性特征,使效果评定变得比较困难。如何将这些隐性目标显性化,我们借鉴了其他基础学科的一些评测方法。
①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课中学习态度、课堂常规表现及其努力程度的评定。方法是通过教师观察和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意识和努力程度分级评分,随堂记录,学期结束汇总。每生课始都拥有满分3分,后酌情扣减。
②心理评价,包括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评定。方法是通过每学期2~4次心理问卷调查来评定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卷设计应符合相应水平段的认识特征而制定,内容包括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意体验、表现欲、学习改进方法、项目创新思想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的思想调查,并合理设计分值,纳入学段体育成绩总评。
③合作与交往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的评定。合作与交往能力的评定既可以采用集中评定,通过专门的教学情节设计,来观察学生的自然表现并评定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以通过化整为零的方法,分解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来完成。此外,还可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渠道综合评定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来评定学生合作与交往的实际能力。
2.学生自我评定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个体体会,有时很难从外部进行评价。因此,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自我评价的是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反馈,也是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方法。在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中,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剖析学习过程,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但由于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自我评定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多方面实施引导,从学生对体育学习中对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体育锻炼习惯和行为的养成,个人进步的感受和对体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方面,提供学生进行自我评定的理念指导和项目设计方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责编:徐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