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现代美术馆沉寂蛰伏了一段时间后重启,“向前进!——当代艺术与当代城市”展占据了空阔的LOFT大厅与四个独立空间,包含了5个相对独立的展览,形式包括录像、装置、绘画等,艺术家从个体角度用开放而多元化的方式探讨当代都市与当代艺术,各自风格迥异却又有着同一种关注。
城市、身份、生存状态、道德人性的讨论贯穿整个展览,跳出城市本位论,反思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中西部农村赤贫如故和大量农村人口不知互联网为何物、甚至通邮也极为困难的现实情况下,很多当代概念开始变得空洞。艺术语境凸现出其现实意义,并开始超越审美、超越形式语言范畴,发酵出鲜活能量。
民生美术馆入馆后左侧的大厅留给了邬建安,大幅作品气势映人,将空旷的场地一一分隔,原本直白的空间变得幽长、耐人寻味。“七层壳”系列则完全是艺术家自发性的材质探索,360个剪纸小人以7种不同形式的组合方式表现了不同的精神世界。邬建安将古老神话中的形象,通过剪纸、真蜡印染和手工印刷等工艺重新组合,并拉进现代生活。它们共有186种身份各异的形象,其余174种为对称的镜像。纸人被缝在大张的宣纸上,悬挂在美术馆展厅巨大的横梁上,有些像是中国古代的中堂画。而“七层壳”的含义来自于7个形象——“而立、九蛇、愚人船、巴别塔、相携、六指、六耳猕猴”,7个形象象征着精神世界的7个面向。假如你充分发挥想象空间,这些小的形象也可以暗示西方文化偶像,如达尔文、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与中国早期地理文献《山海经》中妖魔鬼怪的形象共存。这些形象主要使用传统皮影、剪纸的镂空造型方法,辅以基于解剖学的西方造型语言。纸人所用的纸用藤黄染色,又在蜡油里浸炸,成为一种半透明的有些像牙齿的东西。纸人都缝在大张的宣纸上,宣纸背后裱绢,整体形制有些像中国古代的中堂画。邬建安认为,当代艺术最好不与城市和谐共处,它最善长扮演的应该是一个时常令人难堪的捣乱分子,一耳光抽掉城市伪善的面纱,而他自己不过是个演员。神秘主义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正是一种对历史的原始关系的追溯,一种介于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平衡点。这个有趣的平衡点直面了处于文明巅峰状态的孤独的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毫不留情地质疑了他们看待享受自由的态度,也召回了人们逃避自由的灵魂。
退回入口处进入右侧的两个小展厅,迂回的路线令人有余地回味截然不同的风格。“都市夜游客”的夜色在康海涛手下,显现出独特的视觉气质,他独特的丙烯积色的绘画语言,细节的叠压过程有自身节奏,他描绘的树木局部更多的是一种层层积染的用色过程。熟悉了他的“夜景”的人都会诧异:何以从那般“具象”变成这样?这种感觉,与他抽象性作品中绘画语言的相互修订如出一辙。他的作品虽然呈现出两种看似相悖的倾向,但却恰恰显现了他对于绘画行为的迷恋。就视觉表现结果而言,他的夜色,将普通人习以为常的视觉经验,转化为陌生的视觉范式,在不确定感的体验中营造出一种冷静、厚重而疏远的精神影像。从夜景到具有精神影像的夜色,他提供了带有散漫光影的夜。在乡村转往都市的大潮中,在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的眼花缭乱中,康海涛传递出他的观察和体悟——人的孤寂依然,而焦躁远胜昔时。
“视觉意识流”呈现了艺术家宋琨2000年以来的32件架上作品与1件影像作品。作为目前中国最受关注的70后女艺术家之一,她常带着热切的欲望去创作。作品《千吻之深》通过光与黑暗变幻人物的形态和特殊的凝固感,对笔触的发光效果进行技术性的研究,探索其中阴郁气息的感官之美,诠释都市的丰富与混杂、人性的各种身份与变体,还原了灵魂和欲望的时代特质以及现代人在大城市环境中的繁复面貌。首次露面的视频作品《整蛊》随性、真实,是她在伦敦、挪威旅行及北京生活时的随手所拍为素材而制作,与碎片化的都市生活相谐一致。
再次踱回入口处,进入中间通道上扶梯,气氛大变,方才还是充满自省的个人宇宙,瞬间充满探讨意味,两个北、上、广艺术家的群展抛出了更多问题。“与现实平行”由出生和长期生活在广州的策展人梁健华策划。在他看来“作品总有摆脱场所而成为自己的冲动”,“与现实平行”体现了他打破美术馆空间的意图。艺术家史毅杰在展厅中,呈现了他仍在进行的一个项目“什么事都能让我分心”。与其说是呈现,更像是一种占领——还原出艺术家与生活或现实的战斗状态。史毅杰生活在广州的一个城中村,他不满自己的环境又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于是他借朋友的出游,而创作了一个生活在他处的平行现实。汤大尧的作品是来源于网络或者自己拍摄的图像,但他试图通过绘画过程,以摆脱图像陈述性而达到形体本身。因此,他的绘画并不指向现实,也不试图发表任何对现实的评论。
“为什么不打喷嚏?”是照骏园、徐喆、陶轶和李牧向孩子们介绍当代艺术的一个图书出版项目,包括一套书与工作坊。在该项目中,4位成员各自制作一册图书——徐喆在《杂技》中,以他3岁的女儿为对象,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孩子介绍一些幽默、轻松的作品;照骏园则是将经典艺术作品融进数学题中;陶轶的《看,抽象的艺术》是直接用现实中的图像和艺术品并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观看抽象艺术与极简主义艺术;李牧选择了艺术史中参与性较强的观念作品,让孩子们按照艺术家提供的说明做一些行为以获得体验。除了这套出版物,他们还做了与此相关的工作坊,让孩子们重新演绎一些具表演性的艺术作品,并制作成录像《太阳》。
“向前进”五个分展与项目意图讨论当代城市与当代艺术之间不仅是一种共生,更是因果——艺术对现实的反应、反抗,抛弃或理解包容,都无法逃避城市中的自我控制。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从集体到个体、从主题先行到语言纯化、从表现田园文明到参与都市再造、从勇进到徘徊的复杂历程后,依然不断前行。一度对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天然排斥的先锋艺术家们,在经历反叛、模仿和探索之后,重新意识到没有价值观判断和人文反思的艺术,如空中楼阁般苍白无力。“现实迫切需要我们脱离概念而进行具体化研究和艺术的呈现。”展览总策划李峰一语道出这次展览的价值。对于观者来说,一场展览也许仅仅是简单的到此一游,而现实中即景被艺术放大、细化的现场,让人清醒认识到,向前进,而非被推着走,是为艺术者应有的姿态,城市化演进的节奏不可避免也不可逆转,而过程中带来的变化和所面临的矛盾将会是永恒的主题。
城市、身份、生存状态、道德人性的讨论贯穿整个展览,跳出城市本位论,反思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中西部农村赤贫如故和大量农村人口不知互联网为何物、甚至通邮也极为困难的现实情况下,很多当代概念开始变得空洞。艺术语境凸现出其现实意义,并开始超越审美、超越形式语言范畴,发酵出鲜活能量。
民生美术馆入馆后左侧的大厅留给了邬建安,大幅作品气势映人,将空旷的场地一一分隔,原本直白的空间变得幽长、耐人寻味。“七层壳”系列则完全是艺术家自发性的材质探索,360个剪纸小人以7种不同形式的组合方式表现了不同的精神世界。邬建安将古老神话中的形象,通过剪纸、真蜡印染和手工印刷等工艺重新组合,并拉进现代生活。它们共有186种身份各异的形象,其余174种为对称的镜像。纸人被缝在大张的宣纸上,悬挂在美术馆展厅巨大的横梁上,有些像是中国古代的中堂画。而“七层壳”的含义来自于7个形象——“而立、九蛇、愚人船、巴别塔、相携、六指、六耳猕猴”,7个形象象征着精神世界的7个面向。假如你充分发挥想象空间,这些小的形象也可以暗示西方文化偶像,如达尔文、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与中国早期地理文献《山海经》中妖魔鬼怪的形象共存。这些形象主要使用传统皮影、剪纸的镂空造型方法,辅以基于解剖学的西方造型语言。纸人所用的纸用藤黄染色,又在蜡油里浸炸,成为一种半透明的有些像牙齿的东西。纸人都缝在大张的宣纸上,宣纸背后裱绢,整体形制有些像中国古代的中堂画。邬建安认为,当代艺术最好不与城市和谐共处,它最善长扮演的应该是一个时常令人难堪的捣乱分子,一耳光抽掉城市伪善的面纱,而他自己不过是个演员。神秘主义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正是一种对历史的原始关系的追溯,一种介于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平衡点。这个有趣的平衡点直面了处于文明巅峰状态的孤独的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毫不留情地质疑了他们看待享受自由的态度,也召回了人们逃避自由的灵魂。
退回入口处进入右侧的两个小展厅,迂回的路线令人有余地回味截然不同的风格。“都市夜游客”的夜色在康海涛手下,显现出独特的视觉气质,他独特的丙烯积色的绘画语言,细节的叠压过程有自身节奏,他描绘的树木局部更多的是一种层层积染的用色过程。熟悉了他的“夜景”的人都会诧异:何以从那般“具象”变成这样?这种感觉,与他抽象性作品中绘画语言的相互修订如出一辙。他的作品虽然呈现出两种看似相悖的倾向,但却恰恰显现了他对于绘画行为的迷恋。就视觉表现结果而言,他的夜色,将普通人习以为常的视觉经验,转化为陌生的视觉范式,在不确定感的体验中营造出一种冷静、厚重而疏远的精神影像。从夜景到具有精神影像的夜色,他提供了带有散漫光影的夜。在乡村转往都市的大潮中,在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的眼花缭乱中,康海涛传递出他的观察和体悟——人的孤寂依然,而焦躁远胜昔时。
“视觉意识流”呈现了艺术家宋琨2000年以来的32件架上作品与1件影像作品。作为目前中国最受关注的70后女艺术家之一,她常带着热切的欲望去创作。作品《千吻之深》通过光与黑暗变幻人物的形态和特殊的凝固感,对笔触的发光效果进行技术性的研究,探索其中阴郁气息的感官之美,诠释都市的丰富与混杂、人性的各种身份与变体,还原了灵魂和欲望的时代特质以及现代人在大城市环境中的繁复面貌。首次露面的视频作品《整蛊》随性、真实,是她在伦敦、挪威旅行及北京生活时的随手所拍为素材而制作,与碎片化的都市生活相谐一致。
再次踱回入口处,进入中间通道上扶梯,气氛大变,方才还是充满自省的个人宇宙,瞬间充满探讨意味,两个北、上、广艺术家的群展抛出了更多问题。“与现实平行”由出生和长期生活在广州的策展人梁健华策划。在他看来“作品总有摆脱场所而成为自己的冲动”,“与现实平行”体现了他打破美术馆空间的意图。艺术家史毅杰在展厅中,呈现了他仍在进行的一个项目“什么事都能让我分心”。与其说是呈现,更像是一种占领——还原出艺术家与生活或现实的战斗状态。史毅杰生活在广州的一个城中村,他不满自己的环境又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于是他借朋友的出游,而创作了一个生活在他处的平行现实。汤大尧的作品是来源于网络或者自己拍摄的图像,但他试图通过绘画过程,以摆脱图像陈述性而达到形体本身。因此,他的绘画并不指向现实,也不试图发表任何对现实的评论。
“为什么不打喷嚏?”是照骏园、徐喆、陶轶和李牧向孩子们介绍当代艺术的一个图书出版项目,包括一套书与工作坊。在该项目中,4位成员各自制作一册图书——徐喆在《杂技》中,以他3岁的女儿为对象,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孩子介绍一些幽默、轻松的作品;照骏园则是将经典艺术作品融进数学题中;陶轶的《看,抽象的艺术》是直接用现实中的图像和艺术品并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观看抽象艺术与极简主义艺术;李牧选择了艺术史中参与性较强的观念作品,让孩子们按照艺术家提供的说明做一些行为以获得体验。除了这套出版物,他们还做了与此相关的工作坊,让孩子们重新演绎一些具表演性的艺术作品,并制作成录像《太阳》。
“向前进”五个分展与项目意图讨论当代城市与当代艺术之间不仅是一种共生,更是因果——艺术对现实的反应、反抗,抛弃或理解包容,都无法逃避城市中的自我控制。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从集体到个体、从主题先行到语言纯化、从表现田园文明到参与都市再造、从勇进到徘徊的复杂历程后,依然不断前行。一度对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天然排斥的先锋艺术家们,在经历反叛、模仿和探索之后,重新意识到没有价值观判断和人文反思的艺术,如空中楼阁般苍白无力。“现实迫切需要我们脱离概念而进行具体化研究和艺术的呈现。”展览总策划李峰一语道出这次展览的价值。对于观者来说,一场展览也许仅仅是简单的到此一游,而现实中即景被艺术放大、细化的现场,让人清醒认识到,向前进,而非被推着走,是为艺术者应有的姿态,城市化演进的节奏不可避免也不可逆转,而过程中带来的变化和所面临的矛盾将会是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