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讲述的是一个原来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文中的“我”),在参军三个月后,因身负重伤,又被送回到已经变成战地医院的母校进行治疗的故事。
“我”在战争中,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但奇怪的是,文中的“我”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我”想的是“多么出色的炮队啊”“令人惬意的炮声”,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将青史留名。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我”对战争、炮火充满了赞美、敬慕之情,对烈士充满了向往之心。
那么,一个原本在校的中学生为何会变得对战争如此地狂热呢?其实,这和当时纳粹德国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法西斯教育是分不开的。也许,有人会说,这一点在文中并不能明显地看出来。那么,文中到底有没有暗示当时纳粹政府对学生进行的法西斯教育呢?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我们发现,文中是有相关文字的,而且篇幅还不小。这主要表现在小说开头对学校走廊布置的细致描写上。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研析这一部分文字。
这部分文字主要集中在第6段至第13段。
我们先来看第6段,文中写道,在“一年级甲班”和“一年級乙班”的“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柔光闪烁,画像在黑色镜框的玻璃后面凝眸远眺”。那么,画中的美狄亚是什么人呢?美狄亚是古希腊戏剧中的复仇女神,她为了爱情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后来又为报复丈夫的不忠,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她在西方文化中是“复仇”的象征,而纳粹统治者在学校挂这幅画,就是暗示国人,替国雪耻可以不择手段。我们知道,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纳粹统治者心中一直酝酿着复仇的情绪,他们借这幅画将这种情绪渲染给学生,激励学生走上战场,为国复仇。
接着,小说又写道,在“二年级甲班”和“二年级乙班”的“两扇门之间挂着《挑刺的少年》,这张精美的照片镶在棕色的镜框里,映出淡红色的光辉”。《挑刺的少年》本来是一尊雕像,早先被称作“忠诚的男孩”,源自人们为增加雕像的英雄主义色彩而编造的一个故事:“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者的重任。他将消息送到罗马元老院后,才安顿下来,将脚掌上那根折磨了他一路的刺挑出。后来罗马元老院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铜雕。”统治者将这幅照片挂在走廊里,就是教育学生,作为德国公民,必须忠诚于德国,个人必须服从国家,因为国家和元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
再看第7段,开头写道:“……柱子背面是一件狭长的石膏复制品,是古希腊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做工精巧,色泽微黄,古色古香,逼真异常。”雅典娜,在古希腊神话中最早是女战神,后来又被认为是胜利和智慧女神,在当时的教育中被赋予了“征服”的意义。后面写道:“随后见到的,仿佛也似曾相识:色彩斑澜、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希腊重甲胄武士,在这里当然是“武力”的象征,统治者借此宣扬“尚武”的思想。接着又写道:“……墙上也顺序挂着一幅幅画像: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大选帝侯”是神圣罗马帝国中参与选举皇帝的诸侯,在这里是“权力”的象征。而希特勒,大家都知道,是德国纳粹党党魁,德国元首兼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就是他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纳粹势力在全国搞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借此宣扬他们的法西斯思想。
第8段写“担架通过那条狭长的小过道的时候”,“我”又看到“这里有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绚丽的老弗里茨像,他目光炯炯,身着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老弗里茨,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又称“腓特烈大帝”。他继承普鲁士王位后,为了扩张他的王国,在接下来的23年里,不断与邻国征战,使得普鲁士在之后许多年里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力量。所以,他在这里是“侵略”“扩张”的代名词。值得一提的是,“我”就读的这所文科中学,就叫“腓特烈大帝中学”,其寓意不言而喻。
第9段写“我”的担架“从人种脸谱像旁边匆匆而过”,墙上挂着德国各地不同人种的画像,政府是借此宣传一种种族观念。接着,“没等担架拐上第二道楼梯,我就看见了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政府在学校建纪念碑,就是“激励”学生走上战场,为国效命,不惜牺牲生命。
第11段:“过了人种脸谱像以后,又另换一类: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惟妙惟肖……”恺撒,就是恺撒大帝,他出身贵族,是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他曾征服高卢全境(今法国一带),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最后又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所以,他是“征服”和“独裁”的象征。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也是早期的排犹典范。他曾发表演讲保护侵吞犹太人基金的贵族,公开表示排挤犹太人。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帝国皇帝,哲学家。他曾经迫害基督教徒,面对犹太人臣民问题依然束手无策。挂这俩人的画像,同样是向学生宣传一种种族主义观念。
接着,“担架颤悠着拐弯时,迎面而来的竟也是赫耳墨斯圆柱”。赫耳墨斯,是古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是强大的自然界的化身。他也是商人的庇护神,雄辩之神。他聪明狡猾,又被视为欺骗之术的创造者,他把诈骗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所以,他在这里代表了“欺骗”。然后,“我”又想到,在过道的尽头,“教室大门上方悬挂着伟大的宙斯丑怪的脸像”。宙斯,大家比较熟悉,他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是众神之首,奥林匹斯山的最高统治者。因此,他象征了“最高权力”。
再看第12段,在“九年级甲班”和“九年级乙班”的“两扇门之间挂着金黄色镜框,我从中只看得见尼采的小胡子和鼻子尖……”尼采,我们知道,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哲学家尼采和法西斯思想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人们有所不知,希特勒非常崇拜尼采的思想,极力推崇尼采哲学的“超人”和“强权”意志,他利用尼采的思想来为纳粹服务。所以,一般认为,尼采的思想是法西斯思想的温床。
第13段写道:“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现在已经出现在我眼前了……”“画面前端,在移民住房,以及几个黑人和一个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大兵前方……”多哥,位于非洲西部,1884年沦为德国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出兵占领多哥。战后,国际联盟正式承认英、法的“委任”统治权。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民地,故在当时的学校中挂多哥的风景画,对学生进行殖民主义教育。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在走廊挂的这些画像、照片,主要是宣传复仇、尚武、侵略、种族、殖民、征服等思想。因此,纳粹政府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法西斯教育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另外,文末还写道,美术教师要求“我们”用六种字体抄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段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教师命令学生抄写这段话,其用意就在于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这也是“我”被蒙蔽的根源所在。
所以说,“我”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表,“我”对于侵略战争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走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地受了重伤回来。“我”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只是当时的环境让“我”去的,结果“我”被狠狠地欺骗了,充当了战争的炮灰。因此,“我”其实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可怜的小人物。
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学生永远失去了双手,繁华的城市成了一片火海……这些,都源于罪恶的法西斯战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我们要想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就必须牢记历史。牢记历史,并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有可能真正地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作者通联:潘宜超,江苏江都中学;
孙 燕,江苏江都中学]
“我”在战争中,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但奇怪的是,文中的“我”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我”想的是“多么出色的炮队啊”“令人惬意的炮声”,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将青史留名。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我”对战争、炮火充满了赞美、敬慕之情,对烈士充满了向往之心。
那么,一个原本在校的中学生为何会变得对战争如此地狂热呢?其实,这和当时纳粹德国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法西斯教育是分不开的。也许,有人会说,这一点在文中并不能明显地看出来。那么,文中到底有没有暗示当时纳粹政府对学生进行的法西斯教育呢?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我们发现,文中是有相关文字的,而且篇幅还不小。这主要表现在小说开头对学校走廊布置的细致描写上。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研析这一部分文字。
这部分文字主要集中在第6段至第13段。
我们先来看第6段,文中写道,在“一年级甲班”和“一年級乙班”的“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柔光闪烁,画像在黑色镜框的玻璃后面凝眸远眺”。那么,画中的美狄亚是什么人呢?美狄亚是古希腊戏剧中的复仇女神,她为了爱情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后来又为报复丈夫的不忠,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她在西方文化中是“复仇”的象征,而纳粹统治者在学校挂这幅画,就是暗示国人,替国雪耻可以不择手段。我们知道,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纳粹统治者心中一直酝酿着复仇的情绪,他们借这幅画将这种情绪渲染给学生,激励学生走上战场,为国复仇。
接着,小说又写道,在“二年级甲班”和“二年级乙班”的“两扇门之间挂着《挑刺的少年》,这张精美的照片镶在棕色的镜框里,映出淡红色的光辉”。《挑刺的少年》本来是一尊雕像,早先被称作“忠诚的男孩”,源自人们为增加雕像的英雄主义色彩而编造的一个故事:“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者的重任。他将消息送到罗马元老院后,才安顿下来,将脚掌上那根折磨了他一路的刺挑出。后来罗马元老院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铜雕。”统治者将这幅照片挂在走廊里,就是教育学生,作为德国公民,必须忠诚于德国,个人必须服从国家,因为国家和元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
再看第7段,开头写道:“……柱子背面是一件狭长的石膏复制品,是古希腊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做工精巧,色泽微黄,古色古香,逼真异常。”雅典娜,在古希腊神话中最早是女战神,后来又被认为是胜利和智慧女神,在当时的教育中被赋予了“征服”的意义。后面写道:“随后见到的,仿佛也似曾相识:色彩斑澜、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希腊重甲胄武士,在这里当然是“武力”的象征,统治者借此宣扬“尚武”的思想。接着又写道:“……墙上也顺序挂着一幅幅画像: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大选帝侯”是神圣罗马帝国中参与选举皇帝的诸侯,在这里是“权力”的象征。而希特勒,大家都知道,是德国纳粹党党魁,德国元首兼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就是他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纳粹势力在全国搞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借此宣扬他们的法西斯思想。
第8段写“担架通过那条狭长的小过道的时候”,“我”又看到“这里有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绚丽的老弗里茨像,他目光炯炯,身着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老弗里茨,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又称“腓特烈大帝”。他继承普鲁士王位后,为了扩张他的王国,在接下来的23年里,不断与邻国征战,使得普鲁士在之后许多年里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力量。所以,他在这里是“侵略”“扩张”的代名词。值得一提的是,“我”就读的这所文科中学,就叫“腓特烈大帝中学”,其寓意不言而喻。
第9段写“我”的担架“从人种脸谱像旁边匆匆而过”,墙上挂着德国各地不同人种的画像,政府是借此宣传一种种族观念。接着,“没等担架拐上第二道楼梯,我就看见了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政府在学校建纪念碑,就是“激励”学生走上战场,为国效命,不惜牺牲生命。
第11段:“过了人种脸谱像以后,又另换一类: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惟妙惟肖……”恺撒,就是恺撒大帝,他出身贵族,是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他曾征服高卢全境(今法国一带),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最后又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所以,他是“征服”和“独裁”的象征。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也是早期的排犹典范。他曾发表演讲保护侵吞犹太人基金的贵族,公开表示排挤犹太人。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帝国皇帝,哲学家。他曾经迫害基督教徒,面对犹太人臣民问题依然束手无策。挂这俩人的画像,同样是向学生宣传一种种族主义观念。
接着,“担架颤悠着拐弯时,迎面而来的竟也是赫耳墨斯圆柱”。赫耳墨斯,是古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是强大的自然界的化身。他也是商人的庇护神,雄辩之神。他聪明狡猾,又被视为欺骗之术的创造者,他把诈骗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所以,他在这里代表了“欺骗”。然后,“我”又想到,在过道的尽头,“教室大门上方悬挂着伟大的宙斯丑怪的脸像”。宙斯,大家比较熟悉,他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是众神之首,奥林匹斯山的最高统治者。因此,他象征了“最高权力”。
再看第12段,在“九年级甲班”和“九年级乙班”的“两扇门之间挂着金黄色镜框,我从中只看得见尼采的小胡子和鼻子尖……”尼采,我们知道,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哲学家尼采和法西斯思想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人们有所不知,希特勒非常崇拜尼采的思想,极力推崇尼采哲学的“超人”和“强权”意志,他利用尼采的思想来为纳粹服务。所以,一般认为,尼采的思想是法西斯思想的温床。
第13段写道:“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现在已经出现在我眼前了……”“画面前端,在移民住房,以及几个黑人和一个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大兵前方……”多哥,位于非洲西部,1884年沦为德国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出兵占领多哥。战后,国际联盟正式承认英、法的“委任”统治权。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民地,故在当时的学校中挂多哥的风景画,对学生进行殖民主义教育。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在走廊挂的这些画像、照片,主要是宣传复仇、尚武、侵略、种族、殖民、征服等思想。因此,纳粹政府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法西斯教育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另外,文末还写道,美术教师要求“我们”用六种字体抄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段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教师命令学生抄写这段话,其用意就在于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这也是“我”被蒙蔽的根源所在。
所以说,“我”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表,“我”对于侵略战争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走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地受了重伤回来。“我”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只是当时的环境让“我”去的,结果“我”被狠狠地欺骗了,充当了战争的炮灰。因此,“我”其实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可怜的小人物。
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学生永远失去了双手,繁华的城市成了一片火海……这些,都源于罪恶的法西斯战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我们要想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就必须牢记历史。牢记历史,并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有可能真正地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作者通联:潘宜超,江苏江都中学;
孙 燕,江苏江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