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修应该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提高。对于选修课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可是新课改实施几年来,一些老师依然穿新鞋走老路,用必修理念处理选修教材,每文必讲,每讲必详,其效果则“高耗低效”:该深入的不够深入,该拓展的没能拓展,该归纳的没有归纳,该实践的也没有落实。那么,选修课教学较之必修课教学,又应如何定位呢?
一、多探究深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程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之上,“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以鲁人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荆轲》一文为例,太史公带着他的全部感情描写荆轲为解救燕国危急而谋刺秦王的全过程,戏剧性、紧张感的矛盾冲突,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凸现出一个重义、机智、刚毅、深沉、镇静、勇敢和自我牺牲的英雄荆轲形象。这样厚重的作品,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故事情节的奇异色彩,停留于篇章结构的解剖分析,甚至只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浅尝辄止”,按照选修课高于“必修”的教学要求,“应该有层次地深入进去,开掘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矿藏,用于滋养我们的心智,润育我们的灵魂,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经审慎的品鉴、热烈的讨论后,学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古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王推进了统一的进程,大势所趋,顺应历史,是伟人;荆轲之行,成功与否,注定不会生还,他毅然决绝,“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在失败中超越了悲剧,展现了一种不屈的激扬,是对权势不可遏止的蔑视,是种再也寻不回的凄绝之美,其举悲壮义勇,亦是英雄。这种深度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使学生获得的是人生观的洗礼和价值观的提升。同时,教材的人文内涵也有了有力的注脚。
二、多拓展比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学生要获得的,不应仅仅是选修教材提供的信息,这一过程,教师应提供大量的相关素材,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在众多作品的相互联系中,在多角度的比较中,在纵向和横向的“作品链中,进行阅读鉴赏”。“选择作品,可以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或题材、风格、文體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是苏轼“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的亲情词作。学习这首词可以从作品风格角度拓展。如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满江红·怒发冲冠》《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以加深认识“豪放风格”;又如联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雨霖铃·寒蝉凄切》《鹊桥仙·纤云弄巧》等作品,让学生在豪放与婉约的比较鉴赏中,拓展思维视野,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从作品主题方面拓展,如学习《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一文,补充《水浒传》中“虔婆醉打唐牛儿宋江怒杀阎婆惜”“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等章节,以加深学生对“官逼民反、逼上梁山”这一主题的理解。学习《〈论语〉选读》,同步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由此来拓宽学生对《论语》现实意义的认识。这些尝试,不论是在知识的理解和积累方面,还是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面,都大有裨益。
三、多整合归纳
“整合”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高中语文选修课建立在学习必修课程的基础之上,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课程教学不应拘于“以本为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教材的呈现模式,根据教学的需要,课目顺序可以打破,教材内容可以增删。
“归纳”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要求“对过去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整合归纳过程中,师生共同商讨,展开对话,寻找规律,摸索方法,学生肯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四、多实践应用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人文学科,还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④,“坚持其工具性,就要注重语文课程的实用价值和效能,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途径和规律”⑤。关于实践应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选修教材特设置“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模块,强化训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习“新闻与传记”模块,引导学生明确新闻与传记的体裁特点与写作技巧,能独立感悟、理解、思考、评判,尝试实践新闻与传记的写作。还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新闻发布会,传记与影视作品鉴评会等多项活动。“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可以开设一些专题活动课,诸如阅读与写作、演讲与辩论、节目主持演练、普通话与方言、网络语言与汉语规范化、拟写对联等活动。
总之,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真正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升华为语文学习的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上好选修课不容易,新课程要求老师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同步发展。相信老师们对选修课教学的定位理解也是见仁见智的,笔者仅一管之见,期待同仁指导。
一、多探究深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程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之上,“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以鲁人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荆轲》一文为例,太史公带着他的全部感情描写荆轲为解救燕国危急而谋刺秦王的全过程,戏剧性、紧张感的矛盾冲突,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凸现出一个重义、机智、刚毅、深沉、镇静、勇敢和自我牺牲的英雄荆轲形象。这样厚重的作品,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故事情节的奇异色彩,停留于篇章结构的解剖分析,甚至只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浅尝辄止”,按照选修课高于“必修”的教学要求,“应该有层次地深入进去,开掘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矿藏,用于滋养我们的心智,润育我们的灵魂,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经审慎的品鉴、热烈的讨论后,学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古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王推进了统一的进程,大势所趋,顺应历史,是伟人;荆轲之行,成功与否,注定不会生还,他毅然决绝,“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在失败中超越了悲剧,展现了一种不屈的激扬,是对权势不可遏止的蔑视,是种再也寻不回的凄绝之美,其举悲壮义勇,亦是英雄。这种深度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使学生获得的是人生观的洗礼和价值观的提升。同时,教材的人文内涵也有了有力的注脚。
二、多拓展比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学生要获得的,不应仅仅是选修教材提供的信息,这一过程,教师应提供大量的相关素材,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在众多作品的相互联系中,在多角度的比较中,在纵向和横向的“作品链中,进行阅读鉴赏”。“选择作品,可以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或题材、风格、文體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是苏轼“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的亲情词作。学习这首词可以从作品风格角度拓展。如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满江红·怒发冲冠》《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以加深认识“豪放风格”;又如联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雨霖铃·寒蝉凄切》《鹊桥仙·纤云弄巧》等作品,让学生在豪放与婉约的比较鉴赏中,拓展思维视野,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从作品主题方面拓展,如学习《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一文,补充《水浒传》中“虔婆醉打唐牛儿宋江怒杀阎婆惜”“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等章节,以加深学生对“官逼民反、逼上梁山”这一主题的理解。学习《〈论语〉选读》,同步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由此来拓宽学生对《论语》现实意义的认识。这些尝试,不论是在知识的理解和积累方面,还是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面,都大有裨益。
三、多整合归纳
“整合”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高中语文选修课建立在学习必修课程的基础之上,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课程教学不应拘于“以本为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教材的呈现模式,根据教学的需要,课目顺序可以打破,教材内容可以增删。
“归纳”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要求“对过去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整合归纳过程中,师生共同商讨,展开对话,寻找规律,摸索方法,学生肯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四、多实践应用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人文学科,还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④,“坚持其工具性,就要注重语文课程的实用价值和效能,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途径和规律”⑤。关于实践应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选修教材特设置“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模块,强化训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习“新闻与传记”模块,引导学生明确新闻与传记的体裁特点与写作技巧,能独立感悟、理解、思考、评判,尝试实践新闻与传记的写作。还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新闻发布会,传记与影视作品鉴评会等多项活动。“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可以开设一些专题活动课,诸如阅读与写作、演讲与辩论、节目主持演练、普通话与方言、网络语言与汉语规范化、拟写对联等活动。
总之,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真正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升华为语文学习的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上好选修课不容易,新课程要求老师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同步发展。相信老师们对选修课教学的定位理解也是见仁见智的,笔者仅一管之见,期待同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