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字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学生在阅读时对句意的领会,对内容的探究,感受文本的情感内涵。无不建立在对词句的品析、理解上。只有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理解,才能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在语境中理解
有的词语单凭《词语手册》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并不能生动地展现出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蕴和色彩,只有联系上下文,把词语理解与阅读联系起来,在具体的语境中深入领悟字词的含义,才能深刻理解作者意图,把握文章的中心。
我校一位教师教授《可爱的西沙群岛》一文,为了让学生理解“瑰丽无比”一词。她先引导学生读文思考:从哪里看出海水的“美”?学生说海水“五光十色。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教师接着问:“海水有这么多颜色,而且纵横交错,这海水美不美?”学生回答说很美。“课文用一个什么词呢?”学生齐答:“瑰丽无比。”最后,教师再让学生用欣赏、赞美的心情读这一段话,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海水的美丽和神奇,感悟西沙群岛的可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比较揣摩理解
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增删词语或进行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秋天》一文中有句:“一阵阵凉风吹过,树叶纷纷扬扬飘落下来。”为了让学生理解“纷纷扬扬”的妙用,可先把“纷纷扬扬”去掉,引导学生比较有“纷纷扬扬”和没有“纷纷扬扬”句子的异同。学生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到正是“纷纷扬扬”把树叶在秋天中忽上忽下、左右旋转、飘飘洒洒往下落的恣态形象地描绘出来。如果去掉这个词,句子就显得苍白无力,不能把秋天落叶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比较训练,学生感受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高明之处和独到的语言运用功夫,体会到了文章的美。
三、凭借多媒体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使用信息化教学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将词语或句子所表示的意思化为可感可视可听的形象,直观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准确理解。如《可爱的西沙群岛》描写海底的鱼之多:“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现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教学时,教师可用录像播放出海底各种鱼的样子,把书上所描写的各种鱼的千姿百态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各样”“数不清”“成群结队”“穿来穿去”等词语的意思,学生因为有了直观的感性的材料,写话也就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
四、联系生活情境感悟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手,喚起学生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让词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应,能促使学生产生心灵顿悟,获得深刻的感受。
(1)唤起记忆表象。如《可爱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有一句“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师问:“‘蠕动’是什么意思?”生:“就是用身体一伸一缩地爬行。”“生活中,你见过什么动物是蠕动的、爬行的?”“蚯蚓、蚕。”师继续问:“它们蠕动时是什么样子的?”生:“懒洋洋的。”通过联系这样的生活实际,学生真切地了解了海参活动的样子,教师的教学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动作释义法。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生活储备的表象与词语的内容对应,让学生领会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了。
(3)演示实验法。演示实验就是创造出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地理解词语。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一句中“渐渐地”一词,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稍带红色或蓝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了。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蓝能波)
一、在语境中理解
有的词语单凭《词语手册》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并不能生动地展现出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蕴和色彩,只有联系上下文,把词语理解与阅读联系起来,在具体的语境中深入领悟字词的含义,才能深刻理解作者意图,把握文章的中心。
我校一位教师教授《可爱的西沙群岛》一文,为了让学生理解“瑰丽无比”一词。她先引导学生读文思考:从哪里看出海水的“美”?学生说海水“五光十色。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教师接着问:“海水有这么多颜色,而且纵横交错,这海水美不美?”学生回答说很美。“课文用一个什么词呢?”学生齐答:“瑰丽无比。”最后,教师再让学生用欣赏、赞美的心情读这一段话,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海水的美丽和神奇,感悟西沙群岛的可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比较揣摩理解
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增删词语或进行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秋天》一文中有句:“一阵阵凉风吹过,树叶纷纷扬扬飘落下来。”为了让学生理解“纷纷扬扬”的妙用,可先把“纷纷扬扬”去掉,引导学生比较有“纷纷扬扬”和没有“纷纷扬扬”句子的异同。学生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到正是“纷纷扬扬”把树叶在秋天中忽上忽下、左右旋转、飘飘洒洒往下落的恣态形象地描绘出来。如果去掉这个词,句子就显得苍白无力,不能把秋天落叶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比较训练,学生感受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高明之处和独到的语言运用功夫,体会到了文章的美。
三、凭借多媒体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使用信息化教学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将词语或句子所表示的意思化为可感可视可听的形象,直观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准确理解。如《可爱的西沙群岛》描写海底的鱼之多:“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现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教学时,教师可用录像播放出海底各种鱼的样子,把书上所描写的各种鱼的千姿百态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各样”“数不清”“成群结队”“穿来穿去”等词语的意思,学生因为有了直观的感性的材料,写话也就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
四、联系生活情境感悟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手,喚起学生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让词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应,能促使学生产生心灵顿悟,获得深刻的感受。
(1)唤起记忆表象。如《可爱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有一句“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师问:“‘蠕动’是什么意思?”生:“就是用身体一伸一缩地爬行。”“生活中,你见过什么动物是蠕动的、爬行的?”“蚯蚓、蚕。”师继续问:“它们蠕动时是什么样子的?”生:“懒洋洋的。”通过联系这样的生活实际,学生真切地了解了海参活动的样子,教师的教学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动作释义法。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生活储备的表象与词语的内容对应,让学生领会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了。
(3)演示实验法。演示实验就是创造出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地理解词语。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一句中“渐渐地”一词,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稍带红色或蓝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了。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