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教学用书》(后文简称《教学用书》),本来是为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更好地使用教材、把握教材而编写的。对上面的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习题解答等,我们应该结合自身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情况而灵活运用。可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它的作用存在曲解而使用不当,甚至已给教学带来不良的负面效应。这里谈几种将《教学用书》错位的现象,望引起各位同行的重视。
一、参考书不能错用为教案
众所周知,《教学用书》理应是教育教学的参考书,是教师钻研教材的辅助用书,是教师备课的重要资料。它既不是备课的唯一蓝本,更不可能是上课的全部,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把它当成了讲课的底稿,上课的教案。
走进课堂,特别是走进农村中小学的课堂,就会发现:有的教师往往就是依照《教学用书》上的分析和讲解进行教学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课题释疑,教学建议,解字释词,段落划分,段意概括,归纳中心,写作特点,课文分析,习题解答,参考资料……整个教学过程简直是《教学用书》的翻版,是《教学用书》的朗读录音。他们认为,备课时,只要将《教学用书》抄录一下,便完成了任务,上课时,只要将《教学用书》上的内容宣读一下,便可了事。至于学生懂不懂,会不会,效果好不好,那得靠学生自己的天分来决定,教师的因素全然不管。一堂语文课,在他们看来就是:听《教学用书》上的分析与讲解,回答《教学用书》上提出的问题,抄写或背诵《教学用书》上提供的答案。于是《教学用书》便成了教师不能须叟稍离的“法宝”;也成了学生梦寐以求的“天书”。
二、参考答案不能错为唯一标准答案
《教学用书》上的课文分析,解字释词,段落划分,习题解答……都有仅是给老师们提个醒,引个路,它既不是死板的模式,更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
就比如给课文分段,由于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所持的观点不一,所理解的思路有异,划同一篇文章,很可能有多种分法。你能说谁对谁错吗?显然不能。我认为,只要人家言之有理,思路清晰,脉络清楚即可。语文教学的本身特点就决定它的答案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教学用书》中关于词语或句子的解释,关于段落的划分,课文分析,中心思想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大多为一家之言,纵然就是唯一的标准答案,也还存一个活学活用的问题。
三、部分资料不能错为全部资料
毫无疑问,《教学用书》的读者主要是老师。因此它对课文的分析和评解,主要是从成人角度和知识本身为出发点来考虑设计的。主要是为教师的“教”服务,而不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它只有关于“教法”的提示,却没有顾及到“学法”的分析,它不可能针对某个教师的实际,也不可能针对某个班级学生的实际。
《教学用书》在使用时,教师必须有一个选择、吸收、内化、融会贯通的过程,有一个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取舍、补充和创造的问题。不能把它当成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不能增减的唯一凭据。
四、《教学用书》不能误为教材
《教学用书》鉴于有些学校工具书、参考书不足的现状,提供了相对较为丰富的资料,涵盖了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文体知识,有关图表、课文评价、课文赏析、创作体会等内容,这些都主要是供教师参考之用的。可是部分教师却把它当作教科书,当作学生必修的教材,于是就把它点滴不漏地教给学生甚至认为有了遗漏,便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谁要是想全部倾倒给学生,谁也办不到,办不好,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我认为,熟悉《教学用书》仅同教师熟悉教材一样,只是钻研教材的“入门券”和“铺路石”。用《教学用书》主要是为深入钻研教材搭好桥、造好船,对此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作必要的取舍和补充,一句话就是活学活用,它既不是备课的全部,也不是备课的终结。
当然,我不是要贬低《教学用书》存在的价值,更不是要把这些责任推给《教学用书》,而是要大家正确看待它,用好它,给准确定位,既不越位也不错位。
一、参考书不能错用为教案
众所周知,《教学用书》理应是教育教学的参考书,是教师钻研教材的辅助用书,是教师备课的重要资料。它既不是备课的唯一蓝本,更不可能是上课的全部,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把它当成了讲课的底稿,上课的教案。
走进课堂,特别是走进农村中小学的课堂,就会发现:有的教师往往就是依照《教学用书》上的分析和讲解进行教学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课题释疑,教学建议,解字释词,段落划分,段意概括,归纳中心,写作特点,课文分析,习题解答,参考资料……整个教学过程简直是《教学用书》的翻版,是《教学用书》的朗读录音。他们认为,备课时,只要将《教学用书》抄录一下,便完成了任务,上课时,只要将《教学用书》上的内容宣读一下,便可了事。至于学生懂不懂,会不会,效果好不好,那得靠学生自己的天分来决定,教师的因素全然不管。一堂语文课,在他们看来就是:听《教学用书》上的分析与讲解,回答《教学用书》上提出的问题,抄写或背诵《教学用书》上提供的答案。于是《教学用书》便成了教师不能须叟稍离的“法宝”;也成了学生梦寐以求的“天书”。
二、参考答案不能错为唯一标准答案
《教学用书》上的课文分析,解字释词,段落划分,习题解答……都有仅是给老师们提个醒,引个路,它既不是死板的模式,更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
就比如给课文分段,由于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所持的观点不一,所理解的思路有异,划同一篇文章,很可能有多种分法。你能说谁对谁错吗?显然不能。我认为,只要人家言之有理,思路清晰,脉络清楚即可。语文教学的本身特点就决定它的答案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教学用书》中关于词语或句子的解释,关于段落的划分,课文分析,中心思想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大多为一家之言,纵然就是唯一的标准答案,也还存一个活学活用的问题。
三、部分资料不能错为全部资料
毫无疑问,《教学用书》的读者主要是老师。因此它对课文的分析和评解,主要是从成人角度和知识本身为出发点来考虑设计的。主要是为教师的“教”服务,而不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它只有关于“教法”的提示,却没有顾及到“学法”的分析,它不可能针对某个教师的实际,也不可能针对某个班级学生的实际。
《教学用书》在使用时,教师必须有一个选择、吸收、内化、融会贯通的过程,有一个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取舍、补充和创造的问题。不能把它当成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不能增减的唯一凭据。
四、《教学用书》不能误为教材
《教学用书》鉴于有些学校工具书、参考书不足的现状,提供了相对较为丰富的资料,涵盖了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文体知识,有关图表、课文评价、课文赏析、创作体会等内容,这些都主要是供教师参考之用的。可是部分教师却把它当作教科书,当作学生必修的教材,于是就把它点滴不漏地教给学生甚至认为有了遗漏,便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谁要是想全部倾倒给学生,谁也办不到,办不好,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我认为,熟悉《教学用书》仅同教师熟悉教材一样,只是钻研教材的“入门券”和“铺路石”。用《教学用书》主要是为深入钻研教材搭好桥、造好船,对此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作必要的取舍和补充,一句话就是活学活用,它既不是备课的全部,也不是备课的终结。
当然,我不是要贬低《教学用书》存在的价值,更不是要把这些责任推给《教学用书》,而是要大家正确看待它,用好它,给准确定位,既不越位也不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