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科学蕴涵着丰富的、全面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其他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都有很大作用。地理德育知识与地理知识能力有机地渗透在一起。只有把知识和能力内化深化为学生的个性德育素质,才能长久保持、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应停留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知育层面上,还应提高到德育、美育层面上。
如何在当今多元文化纷呈、个性张扬的时代做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一环,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首位。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去思考,下面仅谈谈我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1 爱国主义教育
1.1 了解祖国、认识祖国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尤其是《中国地理》的爱国主义因素。例如教材所谈到我国的邻国和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内容中,就包含着十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内。同时,教材的许多地方既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也指出了违反自然规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将会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损失,这也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
1.2 热爱祖国
国情知识渗透在整个中学地理教材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发掘出教材中的国情知识。教学过程中注意灌输国情教育意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国情教育的熏陶,真正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热爱祖国。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多选些赞美祖国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和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经济建设中的辉煌成就方面的内容。在方法上,切忌说教式地教学,而应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地理国情教育,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1.3 报效祖国
在地理教学中,要着重讲我国的国情优势,多讲好的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必须实事求是地讲国情的劣势,讲由于失误所受到的挫折。教师把这些劣势和失误告诉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忧国心,产生忧患意识。学生们的爱国情与忧国心熔融、发生升华——立志报国。
2 可持续发展教育
2.1 了解可持续发展
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
2.2 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公正性原则。它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例如,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自然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原则。地球面积是有限的,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这就要求地方的决策行为,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例如,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世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教师在进行上述地理教学时,要深入挖掘,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但也应该注意不要牵强附会。应依据地理德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那么地理德育有哪些特点呢?
(1)依存性:德育教育在地理教材中没有独立的体系,而是依存于地理知识之中。如果脱离开地理知识去进行空洞的政治说教,那样的德育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落差性:由于不同年级、不同章节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要有整体性计划,明确每一章节知识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例如:高中地理下册“5.2农业的自然选择”一节中就包含有“认识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认识影响农业地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等德育因素。
(3)渗透性: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同地理知识传授同步进行。这是不容质疑的,但又应充分认识学生德育的发展远比地理知识的接受难得多。因为德育的发展过程是多层次的,需要逐步加深,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允许学生反复,要留给学生思考余地,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积极创设内因变化的条件,要以细雨润无声的精神,扶植他们积极向上。
总之,德育教育的各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构成了一个综合体。在具体教学中由于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教师要对其教育和内容加以选择和组合,并同地理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地理教学任务。
如何在当今多元文化纷呈、个性张扬的时代做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一环,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首位。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去思考,下面仅谈谈我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1 爱国主义教育
1.1 了解祖国、认识祖国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尤其是《中国地理》的爱国主义因素。例如教材所谈到我国的邻国和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内容中,就包含着十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内。同时,教材的许多地方既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也指出了违反自然规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将会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损失,这也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
1.2 热爱祖国
国情知识渗透在整个中学地理教材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发掘出教材中的国情知识。教学过程中注意灌输国情教育意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国情教育的熏陶,真正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热爱祖国。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多选些赞美祖国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和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经济建设中的辉煌成就方面的内容。在方法上,切忌说教式地教学,而应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地理国情教育,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1.3 报效祖国
在地理教学中,要着重讲我国的国情优势,多讲好的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必须实事求是地讲国情的劣势,讲由于失误所受到的挫折。教师把这些劣势和失误告诉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忧国心,产生忧患意识。学生们的爱国情与忧国心熔融、发生升华——立志报国。
2 可持续发展教育
2.1 了解可持续发展
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
2.2 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公正性原则。它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例如,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自然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原则。地球面积是有限的,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这就要求地方的决策行为,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例如,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世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教师在进行上述地理教学时,要深入挖掘,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但也应该注意不要牵强附会。应依据地理德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那么地理德育有哪些特点呢?
(1)依存性:德育教育在地理教材中没有独立的体系,而是依存于地理知识之中。如果脱离开地理知识去进行空洞的政治说教,那样的德育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落差性:由于不同年级、不同章节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要有整体性计划,明确每一章节知识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例如:高中地理下册“5.2农业的自然选择”一节中就包含有“认识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认识影响农业地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等德育因素。
(3)渗透性: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同地理知识传授同步进行。这是不容质疑的,但又应充分认识学生德育的发展远比地理知识的接受难得多。因为德育的发展过程是多层次的,需要逐步加深,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允许学生反复,要留给学生思考余地,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积极创设内因变化的条件,要以细雨润无声的精神,扶植他们积极向上。
总之,德育教育的各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构成了一个综合体。在具体教学中由于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教师要对其教育和内容加以选择和组合,并同地理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地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