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叶上林的商海浮沉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3036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道光二年(1822年),广州城外西关。熊熊烈火,延烧三日。这片店铺林立的繁华之区,“毁民舍数千,男女民夷,焚死百余”。十三行“洋银熔化,白花花满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两里地之遥”。商贾损失惨重,外贸难以为继。
  就在大多数富商顿足捶胸之际,同是大户的叶家却出奇地平静。十几年前的功成身退,使掌门人叶上林跳脱了“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的尴尬困局。


叶上林

  创业:并非人人都可以
  南海县,毗邻当时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叶上林就出生在这里。走入职场的第一份工作,是给富商潘振承的同文行当账房先生。
  不要小看这份工作。在官府指定的可以承担外贸业务的“十三行”里,潘振承的同文行是翘楚,平台高,现金流充足。在这样的企业任职,叶上林不仅起点高,相当于财务总监,算得上垄断性龙头外贸公司的高管了。在这里,他结识了不少行商、外商和官员,混熟了人缘。
  其实,叶上林不甘于寄人篱下。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他离开同文行,准备独闯天下。然而,由于资金实力不足,又没有行商执照,他只好给行商石中和合伙做外贸生意。
  可是,只过了三年,石中和就因资金链断裂,无力还债而破产。叶上林也跟着背上了麻烦,来家讨债的人多达数百号,根本接待不过来,而家里的库存早已空空如也。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以前的好人缘帮了他。外商的出手相助,帮他还掉了几笔催逼最紧的欠债。第二年,叶上林的生意好转,不仅还清了债务,而且创办了义成行,开始独立发展。很快,义成行拿到了行商执照,加入了十三行行列。
  劫后幸免的叶上林,本来没什么本钱,是靠什么迅速起死回生的?外商的作用真的这么大吗?
  其实,外商赠款只有3000银元,对还债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关键还得靠自己。
  翻阅叶家的家谱,我们惊讶地发现:叶上林的儿子叶梦龙和潘有度的儿子竟然是“表兄弟”。潘有度是潘振承的儿子,后来接替潘振承当上了同文行的掌门人。叶家还跟卢观恒、伍秉鉴等十三行里的富商沾亲带故。于是,这些家族就靠亲情形成了“互助组”。谁家有难,其他几家都会出手,真心帮忙,倾力相助。
  在叶上林创业的那些岁月里,他经常打着这些富亲戚的旗号,用他们的行商执照,跟英国东印度公司和丹麦亚洲公司做买卖,取得了不菲收益。
  扩张:抓住机遇谋发展
  就在叶上林挺过危机后不久,广州外贸市场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破产潮。清廷实施一口通商政策以来,规定外国商船必须在冬季到来时离开广州回国,不管货物有没有卖完,也不管钱款有没有结清。这样,就容易出现商业欠款。欠债的次数多了,商欠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巨额商欠,压垮了一批先前看起来经营不错的行商。石中和就是其中之一。18世纪末,行商破产的现象层出不穷。
  跟破产行商不同,叶上林已经恢复了元气,掌握了一定的现金流。他挑选了一些资质不错的破产行商,接手他们原有的贸易份额。一方面,让这类企业起死回生,另一方面,抢占市场,迅速坐大。到嘉庆二年(1797年),叶上林跟东印度公司的贸易额翻了一番,其后仍保持持续增长。可以说,破产潮给了叶上林“抄底”的机会。
  第二件事,就是现金流。吃了石中和破产事件的亏,叶上林长了记性:生意场上立足不败的关键要素,就是拥有充裕的现金流。因此,他只做可以直接收现银的生意,绝不进口他自认为市场前景不佳的货物,总之,快速周转。这让他的财务状况迅速好转。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他给予了很高的信用评价,这也使他的洋行客户盈门,生意不愁。
  19世纪初,叶上林已经坐拥了千万银两的资产。他的经营范围既有输出生丝、茶叶、木材等原料品,也有输入糖、烟、酒、五金、百货等生活物资。他的名下不仅有粤海关授权经营外贸的义成行,还有纶聚号等多个商号,俨然一家进出口集团公司。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连机器、石油、鸦片、军火等战略物资和违禁品都敢进口,真是无利不起早。
  尤其是茶叶出口,几乎成了叶上林牟利的看家资源。
  英国人把喝茶当作社会时尚,对茶叶非常挑剔。叶上林祖籍婺源,当地出产的茶叶深得英国人认可,被称为“中国茶品质之最优者”。因此,他把祁红、屯绿、松萝、珠兰等婺源茶进行精加工后运到广州,被英国公司将其认可为上等品,然后理直气壮地高价卖出去。当时茶价昂贵,有“掷银三块,饮茶一盅”的说法。显然,这是一座金矿。
  精制茶叶,只是叶上林商海生涯中的一面镜子。事实证明,他也已跻身广州富豪行列,而且完全有能力继续扩张市场份额和公司规模。可是,人们突然发现,他开始谢绝英国东印度公司送上门的合同,减少与丹麦人的生意往来。嘉庆九年(1804年),他竟然退出了商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退隐:弃商从文养天年
  对于多数成功人士来说,做出激流勇退的选择是很难的。叶上林主动退出商海江湖,理由也很奇葩:“母寿益高,则辍业养,日夕依依,暇仍励学。”也就是说,是因为母亲年事已高,必须朝夕陪伴,挣钱与孝顺不可兼得,他选择了后者。叶上林的确是个孝子,这是因为他的父亲死得早,跟母亲相依为命多年。母亲坚守妇道,决不改嫁,直至将叶上林培养成才。对此,叶上林感恩不尽,为了和母亲骨肉团圆,让母亲安享晚年,他毅然退出了行商的行列。
  当然,叶上林的退出,也不只是因为尽孝。有时候,逢高减仓,见好就收,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而粤海关也异乎寻常,非但没有极力挽留他,反而直接批准了他的辞职报告。要知道,伍秉鉴和潘振承也曾多次辞职,全都被粤海关驳回。或许直到这时,行商们在官场里的人脉强度,才能显出高低。
  告别商界后,叶上林迅速完成了社会身份的华丽转型,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学老年”。 他喜欢别人叫他叶廷勋,这是他的新名字,以此希望与以前的商人生活区分开来;更喜欢别人称呼他的笔名“花溪老人”,因为他真的热爱写诗;如果有人造访他的书斋,他一定会吹一吹这间“梅花书屋”,该是多么典雅。
  告别商界后,并不意味着财富的缩水。相反,叶上林在广州西关广置豪宅,把享受生活的图景和惬意写进了他的《西关竹枝词》里。
  很遗憾,这样闲适的退休生活只维持了五年,他便撒手而去。叶上林的后裔,没有继承他的经商事业,而是潜心学问。这反倒让叶家在19世纪广州十三行的集体衰退中从容不迫,逃过了一劫。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
其他文献
4月6日,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海春天)连发两则公告,一方面控股股东搬出全资子公司三普药业有限公司 “救场”,一方面向国家食药监总局沟通,再度申请公开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等。  青海春天的危局,有了一丝缓和的迹象。  3月29日晚,青海春天发布公告称,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青海春天控股子公司冬虫夏草产品
期刊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降,对全球失衡以及中国角色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已成潮流。在诸多前沿讨论中,一种以“资产短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应受到更多关注。特别是对深度研究和观察中国与全球经济互动的分析人士而言,意味着一个新的视角和有解释力的工具。  假说来源和基本阐述  从目前公开资料看,“资产短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系卡巴莱罗教授在2006年的《资产短缺的宏观经济学》中提出,而后随着金融危机等的发
期刊
4月20日,在宣布造车计划的28个月后,乐视终于在国内正式发布其第一辆概念样车。乐视当家人贾跃亭的生态汽车梦,终于有了一缕实实在在照进现实的光束。  在用乐视手机对这台名为LeSee的车型进行遥控驾驶时,贾跃亭的眼眶有点发红,后续的演说中更是声音微抖。的确,作为一个毫无造车经验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凭一腔热血和所掌握的车联网智能技术,在经过资本、生产、品牌等多方资源整合后,乐视的第一辆车来得实属不易。
期刊
中国家电企业正频频出手抢食没落的日本同行。比如,美的集团近期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控股权等。  日系没落,中国家电能上位成为全球霸主吗?  表面上看似乎有可能。中国不仅涌现出如格力、海尔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家电企业,而且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东芝、三洋、夏普等日本家电企业的部分业务板块或分公司,大多进入了中国企业的并购名单。  但就此下结论中国家电企业成为全球霸主为时尚早。整体来看,日本家电的淡出
期刊
一直被奉为“快时尚神话”的优衣库绝对没有想到,曾经以“低价高质”吸引来的大批消费者,现在正在离它而去。  根据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受优衣库业绩下滑影响,迅销集团2015财年上半年净利润暴跌55.1%。  继2015年优衣库在日本本土销售疲持续软后,包括大中华区在内的海外市场也纷纷沦陷。在华15年缔造出快时尚帝国,优衣库的神话虽然有不凡的开场,但是否正在走向不完美的结局?  不再
期刊
开业后七八年才能盈利、这期间一直需要股东投钱、股东不堪重负纷纷退出……曾有保险公司在筹备期即经历了此类尴尬而迟迟不能开业。  求人不如求已,现在保险公司新渠道融资得以进一步明确。近日,中国保监会起草《关于保险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通知》”),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多位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人士均预计,在此次保监会明确支持保险企业挂牌新
期刊
裁员、亏损、被收购,曾经独领风骚的日本家电企业,近年来似乎集体陷入大败退的尴尬境地。  但日本家电企业真的全面溃败了吗?当然不是。夸父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原首席顾问刘步尘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近年来,中国与韩国家电企业在成本管理上的优势集中体现到了产品的价格低廉上,日本家电企业认为无法匹敌,便选择不与中韩企业在价格上缠斗,而主动转向中、韩企业未涉足或虽有涉足但竞争力不强的领域。  如今中国家电企
期刊
近年来,中国光伏发电成为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的亮点。3月21日,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说,“十三五”时期,中国每年将新增1500万千瓦到200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继续保持全球最强劲增长。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年发电量392亿千瓦时。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1513万千瓦,同比增长54%,占全球新增装机的四分之一以上。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德
期刊
近期密集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用意是强调全社会不要分散在这项改革上的注意力,同时为推进这项改革加码。  5月1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项工作。他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此前的5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其中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
期刊
马纯济的思绪回到了十六年前。  2000年9月,时任济南副市长的他,调任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重汽)董事长。  当时迎接他的,不是欢迎的鲜花和掌声,而是院子里上千名目光悲愤的上访职工。他们带着马扎,拎着暖水瓶,啃着烧饼,围住新上任的老总,呼喊道,“什么时候发工资?”  此时的中国重汽风雨飘摇,濒临破产边缘。截至1999年底,企业负债总额已经达到168.27亿元,实际亏损近百亿元,拖欠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