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文本 拓展教学添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地,人们把《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的题眼定在一个“难”字。面对珍馐美酒,诗人不能或不愿吞咽。诗人心比管仲、张良、诸葛却仅仅是个梦想,有渡河和登太行的大志却难实现。诗人感叹世间行路之难,隐喻了施展抱负的艰难。细读全文,笔者读出了诗歌“行路难”和“路难行”两层含义,于是将教学内容重点放在“路”上,让学生明白行路难一方面在“路”,另一方面在于行路之人本身,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读诗知人论世。
  诗歌只在第九句出现“行路难”三字,可前面句句与“行路”有关。诗中处处写路却处处难行。
  送行“路”:友人饯行,失意愤懑。
  “路”难行:黄河塞冰,太行封山。
  想出“路”:吕尚伊尹,只是梦想。
  叹行“路”:路路不通,难上加难。
  行前“路”:云帆沧海,自我心安。
  细究原因,路难行有多方面的缘由。
  
  一、融于时世的黑暗,难!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可是两年后被“赐金放还”。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诗歌题目本是旧题,但形容李白此时的处境真是极其贴切。诗中的现实是通过比喻手法写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无限的悲愤写行路的具体的难。诗人是过分自信的,黄河是国人的母亲河,太行山也是古人理想中要登临的高山。诗人兴致勃勃前往却心情黯然而归。以这种极大的落差来写失意愤懑的心境是非常具体可感的。
  
  二、实现精神的高贵,难!
  
  细读文本,笔者读出了诗人追求的是精神的高贵和理想的实现,因此路将比常人更难行。诗歌的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我们很容易理解其表面的意思,心中郁愤,痛苦,理想不能实现。这样的“解读”固然没错,但是却没有理解其中更深刻的意义。其实,这“金樽清酒”与“玉盘珍馐”不但是借代“美食”,更是借代一种富贵的生活。古时征人只能用“‘浊酒’一杯家万里”,而清酒自然是珍贵的酒,一般人恐怕无福享受。金玉的生活加上清酒的陪伴,不正是世人眼中“诗仙”的理想生活吗?但在富贵与理想之间,诗人更向往的还是精神的高贵与理想的实现。无奈因奸佞之闭塞贤路,理想实现无门的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吕尚、伊尹成功的例子摆在前方,而对诗人来说只是个美丽却不可实现的梦想。一般读者读到末句都认为这是诗人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体现。然而,笔者却读出了诗人无路可行的无奈和宽慰友人的善意。是两年的长安生活教会他思考了吗?应该不是。诗的后四句诗人反复吟咏“难”,极写彷徨无定的心情,却又自我安慰说会有“云帆”济“沧海”。可是事实上两者都没有,诗人的路还是难行。
  
  三、改变自我的个性,难!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干一番大事业,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变相被撵出了长安。如果李白知道脱俗的诗歌不能和浑浊的政治混为一谈,知道人与人相处是需要技巧的,他就会明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是李白不能很好地认识自身的情绪。他有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本来就不适合尔虞我诈的宫廷。二是李白不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酒后发“仙言”的事为数不少。“天子呼来不上船”,难免会因此伤人。三是李白的自我激励过头,它能够帮助李白走出生命中的低潮固然好,但是过高地看待自己而轻视了别人却不好了。浪漫与严峻现实的矛盾也常使他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四是李白不能认知他人的情绪。李白过于高傲自负,过于理想化,他看不惯李林甫的行为,借脱靴奚落引荐李林甫的高力士,也因此得罪了权臣,被赶出长安也是必然的事。
  因此,路难行是有历史性的——在当时那个年代,也是有主观性的——在过分自信的大诗人李白脚下。诗歌的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理解更深层次的做人的道理。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最后15分钟的教学过程。
  (一)寻找“路”
  列举各种诗文中关于“路”的描写。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二)探讨“路”
  为了能理解李白的理想和性格特点,笔者在课堂上补充介绍了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李白的诗作《梁园吟》:“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末两句的含义是“我总有一天会像高卧东山的谢安一样,被请出山实现济世的宏愿”。由此,学生理解了李白的高贵的精神理想之路实现之难。
  课堂上,笔者还组织了小小的辩论赛:假如李白在今天求职,你认为他能施展大志吗?辩论中认为“李白在当时不能生存,在今天更不能生存”的学生占多数。李白的个性决定了这一事实。学生领悟到:“每一条路总是自己选定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在路上有时需要为目标的实现做一些改变。路不难行,人能走多远?这话不要问双脚,要问志向(如周恩来、毛泽东)。人能看多远?这话不要问眼睛,而要问胸襟(反例成克杰)。人能创造多少?这话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智慧(如爱迪生、司马迁)。漫漫人生路,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三)吟诵“路”
  在反复吟读诗句中结束教学,并布置作业:写读后感。
  诗文的解读因人而异。如果教师能深入解读文本,并拓展教学的深度,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能更好地凸显语文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其他文献
李虹,浙江省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现任嘉兴市第一中学副校长,浙江省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嘉兴市教育学会中学地理教学分会会长,浙江省新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专家组成员。她曾荣获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5522”名师培养人选、嘉兴市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嘉兴市首批名师、嘉兴市首批学科教学带头人、嘉兴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李老师始终坚持用崇高的政治信仰和道德信念去点燃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综合”与“活动”是语文综合实践的基本特点,也是学生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形成与提高的两大途径;而作文则是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  受中考的影响,初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往往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真实的思想感情,而一味在语言形式上下工夫。其結果往往使学生陷入文字游戏而不能自拔,作文能力难以提高
期刊
技术是人类取得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技术进展的冲击,技术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各国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美国推出了“为了全体美国人的技术”项目,其出发点是每个公民都应当具备技术素养。在英国,技术是学校核心科目之一,所有儿童都要进行学习,而且为了获得义务教育结束后的通用教育证书,被要求参加全国性的考试。邻国日本,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就把技术教育放在优先战略地位,其实施主要在初中和高
期刊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要学好语文,多读书是一个重要前提,这已成为教育专家和语文教师当下的共识,但学生不爱读书仍是我们语文教学中难以抹去的阴影。  笔者曾对自己学校高一年级三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职高学生的阅读呈现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阅读人数少。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多达60%,无人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  二是阅读品位低。
期刊
当前,“减负提质”已成为教育人的共同追求。如何找准“减负提质”的着力点、教师如何在其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要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必须从提高教师素质和打造有效课堂两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素质,推进减负提质  教师是“授业解惑”的主体人,也是“减负提质”的重要实施者和领导者,教师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结构直接影响“减负提质”的实施效果。  (一)师德修养
期刊
桐乡第七中学是一所地处城郊接合部的农村学校,学校生源较差,硬件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体现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成为学校孜孜以求的行动指南。近几年来,我们结合实际,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情趣爱好与价值取向,积极探索学校德育新方法、新途径、新措施与新载体。学校把《突出实效,实施孝敬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并通过有效的德育活动,改善学生学习的内环境,最大程度唤起学生
期刊
徐桦君,全国模范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嘉兴市十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海盐县元济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兼任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  教学追求人文化、社会化、生活化。在语文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之结合,开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种种渠道,从根本上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1999年以来,
期刊
[编者按]从2011年第1期开始,我刊特开设“访谈”栏目,专门采访在基础教育相关工作中取得不俗业绩的管理者,介绍他们的管理经验,挖掘经验背后蕴藏的教育管理理念,以期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吴国平,2000年8月任镇海中学校长至今,兼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宁波市副主委、镇海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为宁波市名校长、宁波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先后获宁波市王宽诚育才奖、宁波市十大
期刊
一、教学背景  刚开学,学校安排各学科的名优老师开一节示范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人生面面观,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初一新生入校,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新的起点,集中阅读以人生为主题的课文,是十分必要的。从中他们可以受到很大的启迪,以便正确地对待自己,从容地面对未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我自己读时,觉得不太适合初一学生学习,感觉难度太大,这里涉及宗璞的人生经历,涉及十年文革,方方面面,觉
期刊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材共安排了七次综合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一般要求学生开展调查、收集资料、开展讨论等,可由于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这门学科的不重视,绝大多数教师对此往往是“讲一讲走过场”而已。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呢?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讲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    在“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