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减负提质”已成为教育人的共同追求。如何找准“减负提质”的着力点、教师如何在其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要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必须从提高教师素质和打造有效课堂两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素质,推进减负提质
教师是“授业解惑”的主体人,也是“减负提质”的重要实施者和领导者,教师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结构直接影响“减负提质”的实施效果。
(一)师德修养要有力度
教师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不是知识,而是师德修养。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优化自身的师德素养,充分发挥师德表率的教育作用。
一是思想品德要有熏陶作用。“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教师应做到以生为本、以德为先,以自己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修养与人格去感化、影响所教育的对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向学生展现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只有严谨地治学,勤奋地工作,无私地奉献,才能做到师风正、教风严、学风优。
二是让师爱效应带来感染作用。对待学生,教师不仅要悉心传授知识,更要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教师爱学生,会引起师生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如此,学生便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了,又何愁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呢?
(二)专业素质要有高度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必须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做到精通教材、高于教材。
一是本学科知识要精深。只有学识精深,才能讲课精彩。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精通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钻细研,使自己在学识上达到智如泉涌的境界,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和活力。
二是理论功底要扎实。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不仅在实际教学上要有一套真功夫,而且在一些教育科研的理论问题上也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一些获高评价的教师往往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理论,如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便是大家熟知的例子,教师教学得法,学生学得轻松,不能不归之于他在教科理论和实践探索上的成功。
(三)业务能力要有广度
富有成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能力的外延要扩大,只有一专多能,才能胜任“减负提质”的工作。
一是教学能力要强。教师的本领不仅在于精讲,更在于“导学”,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和“学得有乐趣”,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是当代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和集中体现。
二是表达能力要强。善于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俗易懂地传授知识,使学生的思维顺畅地开窍和领悟,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流利、精彩,并充满教育性,富于启发性,具有针对性,饱含感染性,体现科学性,让语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
三是研究能力要强。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优秀教师观摩教学活动、课堂观察活动、业务练兵(包括解题、析题)、青蓝工程“结对子”、评选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及“百花奖”等各类活动,要围绕提高业务水平这一目的,认真研究,博采众长,彻底摆脱靠增加学生负担来提高教学质量的传统模式。
二、深化有效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给学生课业、思想减负,但要保证不“减质”,减负与高质是统一的。“减负提质”的途径、方法不是唯一的,可以因人因校而异。笔者认为,“减负提质”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含金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减负提质”的主要做法是:备课要准确,讲课要清晰,学法要灵活,练习要精练,改作要及时,讲评要高效。
(一)备课要准确——减负的前提
众所周知,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而要上一堂精品课就不容易,要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就更不容易,而在备课中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把握到位则是上好课的前提。
要把握好备课环节,并在备课中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备课时,首先是备深教材,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其次是备透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师要做到“心中时刻装着学生”,从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到预测学生回答结果及解决突发疑难问题的措施等,把握好课堂讲解的深浅、难易程度。再次是备新教学方法,学有学法,教有教法,但教亦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主体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实践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讲课要清晰——减负的关键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笔者认为,“讲课清晰”包括课堂教学中传授、创新、反馈三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并使用规范的语言,讲解要生动有趣,板书设计要科学合理。在传授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营造宽松、活泼的气氛,创设新的意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比较、质疑、综合、创新,以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学生的参与情况,以此来掌握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适时进行点拨、总结和提炼,使学生参与思考全过程,诱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并对学生答案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的评价。课堂上,教师要精讲、会讲,不需讲的废话一句不讲,凡学生能讲、会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完成。
(三)学法要灵活——减负的根本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觉、自动、有效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1)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2)相机点拨。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3)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地完善起来,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4)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四)练习要精练——减负的核心
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选例题、习题,选择少而精且有层次的例题和习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练。如引入新课的练、巩固概念的练、运用新知识的练、强化重点的练、突破难点的练、培养能力的练,力争做到当堂巩固。课外作业不但要控制量,更要分层布置。
如何精选习题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遨游题海,博览参考资料,钻研历年中、高考真题,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做大量的习题,并对习题进行分类、分析,如习题有何优缺点、能巩固哪些知识点、能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为精选提供依据,准备题库。一名优秀的教师要精选出恰当的习题让学生训练,使学生好学乐学,这才是真正的“既减负又高效”。
(五)改作要及时——减负的保证
批改作业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情况和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有效手段。不同的作业,教师应有不同的改作方式。根据教材及学生实际,作业批改可采用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分组批改、面批面改、课堂讲评等形式。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及时改作,其目的就是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等。
(六)讲评要高效——减负的法宝
对试卷和习题的讲评不仅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审题和答题的能力。讲评常用的做法有:(1)找准突破口,摸清学生普遍性的错误及犯错误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切忌面面俱到;(2)联系课本,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源自教材,而试卷和习题的绝大部分知识点也来自教材,因此讲评应让学生回归教材,促进学生更加认真地钻研教材;(3)结合解题指导,讲评所选的题目应具有典型性,尽可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强调非智力失误,学生的非智力失误很常见,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评中反复提醒,及时帮助其纠正。
三、创新教学管理手段,拓展“减负提质”空间
减负要做到提质,仅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益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
(一)倡导推广“导学案”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我们倡导教师在写好教案的同时要设计好“导学案”。导学案内容主要包括:课前准备(比如要求学生的课前阅读、预习、练习以及资料收集、教具准备等)、课上自学(阅读教材后需要完成的思考题)、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几个部分。导学案的设计使用,尽管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节约了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自觉性。
(二)加强校本教研
一是深化校本培训,开展菜单式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交流和专题论坛等新模式,把校本培训作为展示教师实力的平台,让“有效教学”理念指导教师们的课堂教学,使构建有效课堂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和教学追求,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是坚持课堂改革,推行“课堂观察”实践研究活动,深化有效教学的课堂构建工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开设一节公开课或研讨课,并围绕“有效教学理念”对其进行点评,分析每节课的特点、亮点、优缺点,让教师们在“沙场点兵”式的教学实践中领悟有效教学的理念,达成共识,打造精品课堂。
三是改革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每次集中交流前所有成员要先熟悉教材,勾勒教学框架,推敲教学环节,设计好导学预案,做到“有备而来”;集中研讨时先由主备课人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及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整合,阐述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及教学重难点确立的依据和突破方法,同组教师将各自的设计与之比较并展开讨论;讨论后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及班级学生的特点相互借鉴、合理取舍,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备课;课后再次交流使用情况。这样让教师经历一个“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性修订—课后交流”的过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从而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充分发挥团队攻坚的优势,把每一课都备成精品。
(三)制订科学的评价体系
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育人目标,科学制订教师教书育人评价体系,从教师的“师德表现、教学常规、教育质量、教学研究”等方面对每位教师的工作作出科学的评价。对学生要建立学科素质评价体系,研究“考试+考核+考查”的评价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考试”注重检测学生双基的达成,“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兴趣习惯的养成,“考查”即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运用,考查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只有科学的评价才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作明确的导向,才能进一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四)深化合作学习
学校要提倡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一是以捆绑式评价手段,创建全面育人的平台。秉承“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管理思想,班级的业绩与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实绩挂钩,力创一种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学生之间,可以组成“1+3”的学习合作小组,即一名优等生、一名中等生与两名学困生组成学习小组,并在平时的作业与阶段性的测验中,实施捆绑式评价。
二是采用师徒结对式的导师制。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师徒式的结对,不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上,而且也体现在班主任工作、教学科研上;不仅可在校内合作,也可在校际之间合作,还可以与校外办学机构、科研机构合作。
(五)提升班级管理
学校要重视班级管理的提升,定期召开班级管理研讨会,并把班风的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是要起好示范生的榜样作用;二是要创建班级文化,并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创特色班级。只有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团结的班集体,才能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六)构建新型的家校协作机制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配合。学校可以通过短信家校联系、家访、形式丰富的家长会等渠道,认真倾听家长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促进家校和谐发展,提升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水平,使学生有一个舒心的家庭学习环境。
一、提高教师素质,推进减负提质
教师是“授业解惑”的主体人,也是“减负提质”的重要实施者和领导者,教师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结构直接影响“减负提质”的实施效果。
(一)师德修养要有力度
教师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不是知识,而是师德修养。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优化自身的师德素养,充分发挥师德表率的教育作用。
一是思想品德要有熏陶作用。“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教师应做到以生为本、以德为先,以自己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修养与人格去感化、影响所教育的对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向学生展现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只有严谨地治学,勤奋地工作,无私地奉献,才能做到师风正、教风严、学风优。
二是让师爱效应带来感染作用。对待学生,教师不仅要悉心传授知识,更要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教师爱学生,会引起师生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如此,学生便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了,又何愁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呢?
(二)专业素质要有高度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必须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做到精通教材、高于教材。
一是本学科知识要精深。只有学识精深,才能讲课精彩。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精通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钻细研,使自己在学识上达到智如泉涌的境界,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和活力。
二是理论功底要扎实。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不仅在实际教学上要有一套真功夫,而且在一些教育科研的理论问题上也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一些获高评价的教师往往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理论,如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便是大家熟知的例子,教师教学得法,学生学得轻松,不能不归之于他在教科理论和实践探索上的成功。
(三)业务能力要有广度
富有成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能力的外延要扩大,只有一专多能,才能胜任“减负提质”的工作。
一是教学能力要强。教师的本领不仅在于精讲,更在于“导学”,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和“学得有乐趣”,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是当代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和集中体现。
二是表达能力要强。善于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俗易懂地传授知识,使学生的思维顺畅地开窍和领悟,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流利、精彩,并充满教育性,富于启发性,具有针对性,饱含感染性,体现科学性,让语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
三是研究能力要强。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优秀教师观摩教学活动、课堂观察活动、业务练兵(包括解题、析题)、青蓝工程“结对子”、评选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及“百花奖”等各类活动,要围绕提高业务水平这一目的,认真研究,博采众长,彻底摆脱靠增加学生负担来提高教学质量的传统模式。
二、深化有效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给学生课业、思想减负,但要保证不“减质”,减负与高质是统一的。“减负提质”的途径、方法不是唯一的,可以因人因校而异。笔者认为,“减负提质”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含金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减负提质”的主要做法是:备课要准确,讲课要清晰,学法要灵活,练习要精练,改作要及时,讲评要高效。
(一)备课要准确——减负的前提
众所周知,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而要上一堂精品课就不容易,要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就更不容易,而在备课中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把握到位则是上好课的前提。
要把握好备课环节,并在备课中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备课时,首先是备深教材,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其次是备透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师要做到“心中时刻装着学生”,从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到预测学生回答结果及解决突发疑难问题的措施等,把握好课堂讲解的深浅、难易程度。再次是备新教学方法,学有学法,教有教法,但教亦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主体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实践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讲课要清晰——减负的关键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笔者认为,“讲课清晰”包括课堂教学中传授、创新、反馈三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并使用规范的语言,讲解要生动有趣,板书设计要科学合理。在传授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营造宽松、活泼的气氛,创设新的意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比较、质疑、综合、创新,以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学生的参与情况,以此来掌握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适时进行点拨、总结和提炼,使学生参与思考全过程,诱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并对学生答案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的评价。课堂上,教师要精讲、会讲,不需讲的废话一句不讲,凡学生能讲、会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完成。
(三)学法要灵活——减负的根本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觉、自动、有效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1)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2)相机点拨。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3)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地完善起来,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4)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四)练习要精练——减负的核心
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选例题、习题,选择少而精且有层次的例题和习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练。如引入新课的练、巩固概念的练、运用新知识的练、强化重点的练、突破难点的练、培养能力的练,力争做到当堂巩固。课外作业不但要控制量,更要分层布置。
如何精选习题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遨游题海,博览参考资料,钻研历年中、高考真题,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做大量的习题,并对习题进行分类、分析,如习题有何优缺点、能巩固哪些知识点、能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为精选提供依据,准备题库。一名优秀的教师要精选出恰当的习题让学生训练,使学生好学乐学,这才是真正的“既减负又高效”。
(五)改作要及时——减负的保证
批改作业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情况和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有效手段。不同的作业,教师应有不同的改作方式。根据教材及学生实际,作业批改可采用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分组批改、面批面改、课堂讲评等形式。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及时改作,其目的就是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等。
(六)讲评要高效——减负的法宝
对试卷和习题的讲评不仅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审题和答题的能力。讲评常用的做法有:(1)找准突破口,摸清学生普遍性的错误及犯错误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切忌面面俱到;(2)联系课本,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源自教材,而试卷和习题的绝大部分知识点也来自教材,因此讲评应让学生回归教材,促进学生更加认真地钻研教材;(3)结合解题指导,讲评所选的题目应具有典型性,尽可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强调非智力失误,学生的非智力失误很常见,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评中反复提醒,及时帮助其纠正。
三、创新教学管理手段,拓展“减负提质”空间
减负要做到提质,仅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益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
(一)倡导推广“导学案”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我们倡导教师在写好教案的同时要设计好“导学案”。导学案内容主要包括:课前准备(比如要求学生的课前阅读、预习、练习以及资料收集、教具准备等)、课上自学(阅读教材后需要完成的思考题)、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几个部分。导学案的设计使用,尽管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节约了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自觉性。
(二)加强校本教研
一是深化校本培训,开展菜单式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交流和专题论坛等新模式,把校本培训作为展示教师实力的平台,让“有效教学”理念指导教师们的课堂教学,使构建有效课堂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和教学追求,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是坚持课堂改革,推行“课堂观察”实践研究活动,深化有效教学的课堂构建工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开设一节公开课或研讨课,并围绕“有效教学理念”对其进行点评,分析每节课的特点、亮点、优缺点,让教师们在“沙场点兵”式的教学实践中领悟有效教学的理念,达成共识,打造精品课堂。
三是改革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每次集中交流前所有成员要先熟悉教材,勾勒教学框架,推敲教学环节,设计好导学预案,做到“有备而来”;集中研讨时先由主备课人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及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整合,阐述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及教学重难点确立的依据和突破方法,同组教师将各自的设计与之比较并展开讨论;讨论后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及班级学生的特点相互借鉴、合理取舍,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备课;课后再次交流使用情况。这样让教师经历一个“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性修订—课后交流”的过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从而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充分发挥团队攻坚的优势,把每一课都备成精品。
(三)制订科学的评价体系
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育人目标,科学制订教师教书育人评价体系,从教师的“师德表现、教学常规、教育质量、教学研究”等方面对每位教师的工作作出科学的评价。对学生要建立学科素质评价体系,研究“考试+考核+考查”的评价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考试”注重检测学生双基的达成,“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兴趣习惯的养成,“考查”即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运用,考查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只有科学的评价才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作明确的导向,才能进一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四)深化合作学习
学校要提倡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一是以捆绑式评价手段,创建全面育人的平台。秉承“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管理思想,班级的业绩与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实绩挂钩,力创一种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学生之间,可以组成“1+3”的学习合作小组,即一名优等生、一名中等生与两名学困生组成学习小组,并在平时的作业与阶段性的测验中,实施捆绑式评价。
二是采用师徒结对式的导师制。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师徒式的结对,不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上,而且也体现在班主任工作、教学科研上;不仅可在校内合作,也可在校际之间合作,还可以与校外办学机构、科研机构合作。
(五)提升班级管理
学校要重视班级管理的提升,定期召开班级管理研讨会,并把班风的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是要起好示范生的榜样作用;二是要创建班级文化,并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创特色班级。只有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团结的班集体,才能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六)构建新型的家校协作机制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配合。学校可以通过短信家校联系、家访、形式丰富的家长会等渠道,认真倾听家长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促进家校和谐发展,提升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水平,使学生有一个舒心的家庭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