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某高校拒收糖尿病大学生事件的余波尚未平息,在前不久刚刚落下帷幕的全国“两会”上,一份由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修改现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提案,再次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关注,同时也牵动着广大糖尿病病友的心。
本刊2008年第1期刊登了《“学子退学”引发的争议与反思》一文,对山东大学生小阳(化名)的不幸遭遇进行了报道。在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提交了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提案,题目为“建议修改《指导意见》,保护糖尿病患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权益”。一时间,这份提案成为了近期糖尿病领域的新闻热点。日前,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王执礼教授。
新闻回顾
2007年11月,山东某医学院校取消了患1型糖尿病的大一新生小阳的学籍。消息经网络率先披露后,立刻引起了众多网友和糖尿病患者的关注,随之引发的争议,也使糖尿病患者受教育的敏感话题第一次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面对社会舆论的声讨,校方始终拒绝收回当初的退学决定,并声称“学校无力承担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巨额医疗费用”,而且他们完全是按照制度办事。这所谓的“制度”就是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共同制定的《指导意见》,其中将“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列入“学校可不录取”的范畴。如果这一政策得不到改变,一旦其他高校都以此为例,和小阳一样的众多糖尿病学生都将被大学拒之门外,这样的后果无疑是非常严重的。
提案源于“学子被拒”
在谈到提交这份提案的初衷时,王教授告诉记者,这份提案最初就是缘于这次“学子被拒”事件。一个患了糖尿病的学生,在经过了十年寒窗苦读之后,终于考上了大学,这是很不容易的。而正当他满怀信心准备迎接新的学习和生活时,却突然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对于他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按照现行《指导意见》中“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学校可以不予录取”的条款,把小阳这些本来可以上大学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拒之大学门外,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针对这件事,不久前王教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录制,与另一位法学专家一同担任嘉宾。在这之后,他又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份提案在他心中逐渐有了轮廓。作为政协委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争取糖尿病患者的合法权利贡献一份力量。
病友呼唤平等的权利
分析小阳的事件,王教授认为其中涉及到对糖尿病认识的一些误区:“首先,是不是得了糖尿病之后就没有希望了?我认为这是非常大的一个误区。我在英国生活了十七八年,由于自己专门从事糖尿病的研究,因此对这方面的问题十分关注。我所看到的欧美国家的糖尿病患者,他们不会认为自己得了糖尿病就和别人有多么大的不同。在别人面前打胰岛素对他们来说很正常,就跟吃饭、喝水一样,不会悄悄地躲起来打针。他们不但没有受到社会的歧视,还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我遇到过的糖尿病患者很多,其中有大学教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他们绝不会羞于见人。在这样宽容的社会氛围下,病人不会产生心理压力,没有被歧视的感觉,他们能够光明正大地接受糖尿病治疗。”
王教授又谈到国内糖尿病患者的心态和做法,有很多人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后,面临晋升时,不敢对外声张,在别人面前要装得和正常人一样。比如和别人一起吃饭,明明知道自己不能多吃甜食,但碍于面子,不得不吃。这对病情极为不利。对于患了糖尿病的大学生来说,在体检时不敢填写自己的真实病情;在宿舍里不敢当着别人的面吃药、打针,治疗常常被中断。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的饮食、运动治疗,这些学生都不敢去做。这些做法都严重地贻误了治疗的时机,无形中加重了自己的病情。
修改标准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至少有5000万人,其中青少年患者的数量并不少。这些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心理压力很大。在这样的身体条件和心理重压下,能考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坚强毅力。对于他们的精神,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鼓励。从这一点来说,《指导意见》对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第一是不公平,第二是不科学。不仅会对隐瞒不报的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治疗。
王教授认为,以往的《指导意见》不严谨、不科学,应该制定一份更严谨、更科学的标准。特别是对于“严重的内分泌疾病”必须加以界定,什么程度的糖尿病属于“严重”,如果仅仅以血糖的高低来界定,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有些病人刚确诊糖尿病时,血糖非常高,但控制起来并不困难;而有些病人可能血糖不高,但并发症非常严重。因此应结合病人的病史、血糖情况、胰岛功能、各种脏器的情况,来综合判断此人是否属于“严重的内分泌疾病”,是否不能胜任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而且,由学校任意地解释也是不妥当的,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标准制定得越科学、越细致、越统一,就越好。
建议成立糖尿病基金
关于如何解决糖尿病学生的医疗负担问题,王教授提出:假如高校认为录取糖尿病学生会加重学校自身医保费用的负担,建议国家从关注、关爱青少年的角度出发,专门另拨一笔基金,由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来负担,专门用于支付已考上大学、病情不是很严重的糖尿病学生在上学期间的一部分额外医疗费用。这样做,不仅让糖尿病学生有机会上大学,也不至于给高校造成经济上的太多负担。看起来国家可能出了一笔钱,但这是对5000万糖尿病患者的一种保护政策,是对他们的尊重。一个糖尿病学生的问题,牵涉到其家属、朋友等周围很多人,国家出钱照顾了一个学生,相当于为更多的人解除了负担,从长远来看,对创造和谐社会是非常有益的。
本刊2008年第1期刊登了《“学子退学”引发的争议与反思》一文,对山东大学生小阳(化名)的不幸遭遇进行了报道。在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提交了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提案,题目为“建议修改《指导意见》,保护糖尿病患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权益”。一时间,这份提案成为了近期糖尿病领域的新闻热点。日前,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王执礼教授。
新闻回顾
2007年11月,山东某医学院校取消了患1型糖尿病的大一新生小阳的学籍。消息经网络率先披露后,立刻引起了众多网友和糖尿病患者的关注,随之引发的争议,也使糖尿病患者受教育的敏感话题第一次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面对社会舆论的声讨,校方始终拒绝收回当初的退学决定,并声称“学校无力承担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巨额医疗费用”,而且他们完全是按照制度办事。这所谓的“制度”就是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共同制定的《指导意见》,其中将“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列入“学校可不录取”的范畴。如果这一政策得不到改变,一旦其他高校都以此为例,和小阳一样的众多糖尿病学生都将被大学拒之门外,这样的后果无疑是非常严重的。
提案源于“学子被拒”
在谈到提交这份提案的初衷时,王教授告诉记者,这份提案最初就是缘于这次“学子被拒”事件。一个患了糖尿病的学生,在经过了十年寒窗苦读之后,终于考上了大学,这是很不容易的。而正当他满怀信心准备迎接新的学习和生活时,却突然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对于他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按照现行《指导意见》中“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学校可以不予录取”的条款,把小阳这些本来可以上大学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拒之大学门外,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针对这件事,不久前王教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录制,与另一位法学专家一同担任嘉宾。在这之后,他又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份提案在他心中逐渐有了轮廓。作为政协委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争取糖尿病患者的合法权利贡献一份力量。
病友呼唤平等的权利
分析小阳的事件,王教授认为其中涉及到对糖尿病认识的一些误区:“首先,是不是得了糖尿病之后就没有希望了?我认为这是非常大的一个误区。我在英国生活了十七八年,由于自己专门从事糖尿病的研究,因此对这方面的问题十分关注。我所看到的欧美国家的糖尿病患者,他们不会认为自己得了糖尿病就和别人有多么大的不同。在别人面前打胰岛素对他们来说很正常,就跟吃饭、喝水一样,不会悄悄地躲起来打针。他们不但没有受到社会的歧视,还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我遇到过的糖尿病患者很多,其中有大学教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他们绝不会羞于见人。在这样宽容的社会氛围下,病人不会产生心理压力,没有被歧视的感觉,他们能够光明正大地接受糖尿病治疗。”
王教授又谈到国内糖尿病患者的心态和做法,有很多人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后,面临晋升时,不敢对外声张,在别人面前要装得和正常人一样。比如和别人一起吃饭,明明知道自己不能多吃甜食,但碍于面子,不得不吃。这对病情极为不利。对于患了糖尿病的大学生来说,在体检时不敢填写自己的真实病情;在宿舍里不敢当着别人的面吃药、打针,治疗常常被中断。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的饮食、运动治疗,这些学生都不敢去做。这些做法都严重地贻误了治疗的时机,无形中加重了自己的病情。
修改标准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至少有5000万人,其中青少年患者的数量并不少。这些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心理压力很大。在这样的身体条件和心理重压下,能考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坚强毅力。对于他们的精神,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鼓励。从这一点来说,《指导意见》对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第一是不公平,第二是不科学。不仅会对隐瞒不报的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治疗。
王教授认为,以往的《指导意见》不严谨、不科学,应该制定一份更严谨、更科学的标准。特别是对于“严重的内分泌疾病”必须加以界定,什么程度的糖尿病属于“严重”,如果仅仅以血糖的高低来界定,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有些病人刚确诊糖尿病时,血糖非常高,但控制起来并不困难;而有些病人可能血糖不高,但并发症非常严重。因此应结合病人的病史、血糖情况、胰岛功能、各种脏器的情况,来综合判断此人是否属于“严重的内分泌疾病”,是否不能胜任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而且,由学校任意地解释也是不妥当的,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标准制定得越科学、越细致、越统一,就越好。
建议成立糖尿病基金
关于如何解决糖尿病学生的医疗负担问题,王教授提出:假如高校认为录取糖尿病学生会加重学校自身医保费用的负担,建议国家从关注、关爱青少年的角度出发,专门另拨一笔基金,由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来负担,专门用于支付已考上大学、病情不是很严重的糖尿病学生在上学期间的一部分额外医疗费用。这样做,不仅让糖尿病学生有机会上大学,也不至于给高校造成经济上的太多负担。看起来国家可能出了一笔钱,但这是对5000万糖尿病患者的一种保护政策,是对他们的尊重。一个糖尿病学生的问题,牵涉到其家属、朋友等周围很多人,国家出钱照顾了一个学生,相当于为更多的人解除了负担,从长远来看,对创造和谐社会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