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中“墨色人性”的探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u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从哲学与书法的关系来探讨“墨色人性”的问题。书法是“墨色人性”的汉字艺术,这是我的书法观。中国书法是置根于中国文化“个性基因”之上的、借助墨色表现“我性”的、创造生命的汉字艺术。中国文化的“个性基因”是中国文化的独有的思维方式,即“象思维”。借助墨色之性表现我的生命的创造之性就是“墨色人性”,也称为“双性墨色”。墨色靠生命唤醒;生命借墨色彰显。创造汉字艺术的本质是用有形的汉字表现无形的灵魂创造,借象达象、造象还魂、寓魂于象、魂香墨色。书法即我法,“墨色人性”是“我性”在墨色上的透见。没有创造性就没有“我性”;没有“我性”的墨色是不能称之为书法的。书法从这层意义上说是“我性墨色”;“墨色我性”,这就是我对书法的自我解读。
  【关键词】:墨色人性;一字象格;创造性;象思维;我性
  我从哲学与书法的关系来探讨“墨色人性”的问题。书法是“墨色人性”的汉字艺术,这是我的书法观。中国书法是置根于中国文化“个性基因”之上的、借助墨色表现“我性”的、创造生命的汉字艺术。中国文化的“个性基因”是中国文化的独有的思维方式,即“象思维”。借助墨色之性表现我的生命的创造之性就是“墨色人性”,也称为“双性墨色”。墨色靠生命唤醒;生命借墨色彰显。创造汉字艺术的本质是用有形的汉字表现无形的灵魂创造,借象达象、造象还魂、寓魂于象、魂香墨色。书法即我法,“墨色人性”是“我性”在墨色上的透见。没有创造性就没有“我性”;没有“我性”的墨色是不能称为书法的,书法从这层意义上说是“我性墨色”;“墨色我性”,这就是我对书法的自我解读谈中国书法首先需要弄明白中国文化。我认为:中国文化是中国书法的根,中国文化之魂与中国书法之魂是相同的、相通的、一脉相承的。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就表现在它独有的思维方式里,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象思维”,“象思维”的本质是“整体流变”。如果说《周易》是东方思想文化的摇篮那么“乾坤”二卦就是“摇篮的摇篮”。“乾坤”的本质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以“象思维”所表现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之魂,它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与胚胎。中国文化的一切层面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的“生命源头”与“血缘渊源”,做为中国文化的书法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其次谈谈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置根于中国文化“个性基因”之上的、借助墨色表现“我性”的、创造生命的汉字艺术。什么是书法?书法是“墨色人性”的汉字艺术,这是我的书法观。书法借墨色之性表现我的生命的创造之性就是“墨色人性”,也称为“双性墨色”。墨色靠生命唤醒;生命借墨色彰显。单纯的墨色只能是自然之色,它是众多色彩中的一种。它只是墨性~~尚未激活的、潜在的、事物的固有之性,没有人性渗透的墨色是单纯的、无意义的自然之性。然而当人性~~人的能动创造性进入墨性且置根其中时,潜在的墨性被激活了。这时的墨色是“双性墨色”,是墨色与人性的融合,二者是互置、互化、互存、彼此一体的书法关系。
  书法家用笔、纸、墨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它的本质是创作者的“生命再现”。书法作品的生命即创作者的生命;创作者的生命就是书法作品的生命。生命一体,灵魂相通。人品就是作品;作品反映人品。创作者的“生命本质”决定了书法作品的“生命本质”,创作者把自己的人生经历、青春岁月、爱恨情仇、风雨飘摇、生命感悟等浓缩化心且得心应手,然后流露笔端、倾泻墨色。墨纸双色,互存相依;墨靠纸立,纸借墨意;物我两忘,凝神注魂。虽成于瞬间却积淀仿佛万年;看似有限的纸墨却是宇宙的月印万川。
  墨即我心,心染江海;墨即我心,魂满世间;墨即我心,思透九天;墨即我心,香溢三界。书法的魅力是生命的魅力;生命的魅力即创作者的创造力。
  从中国书法的甲骨文到草书乃至现代的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尽管千姿百态、各领风骚但透过现象滤过尘埃之后,我发现有一个贯穿始终、恒定不变的本质,它就是书法的灵魂~~创造性。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书法的本质还是书法的“尺度”,同时也是评判书法家的“尺度”。临摹只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你是我的手段,我是我的目的,书法作品有没有创造性是决定它有没有价值生命的依据。对书法作品的审美就是对“创造性”的赞美;对书法作品的尊重其本质是对创作者劳动的尊敬。书法作品的美是因为它是天地间独有的、不可复制也无法复制的“那一件”,独有之美、生命之美、创造之美、永恒之美。
  再者谈谈书法的“我性”。书法的“我性”是书法的“自我”之性,即书法的创造性。把自我的创造性融尽到书法的墨色之中,书法因而具有生命之性、灵魂之性、永恒之性、境界之性。创造书法的人首先创造自我,然后借墨色表现自我。对我而言,我的“我性”是什么?是“融合之性”,就是对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的特性,我在我以前的哲学论文“易平思维”、“一笔双色”、“双境医学”、“Y=0G”与“一语象格”中有过详细深刻的阐述。
  “融合之性”的本质是切换“整体流变”与“局部定格”的特性。前者是中国哲学“象思维”的特质;后者是西方哲学“概念思维”的特质。在创造书法作品时,我把这两种“思维特质”的特性借助墨色表现出来,这就是我的“自我”之性。具体的又如何实现呢?将“融合思维”的特性浓缩概括为“流变的定格”;“定格的流变”。要求在书写每一个字时候,一字之中同时出现“两种特质”,我称之为“一字象格”;“象格一字”。实现“一字象格”的方法是“切换”,依时而动、由心而变。
  “融合思维”是我创造“一字象格”的思想依据与前提;“一字象格”是对我的“融合思维”的墨色展现。二者是互为表里、彼此一体的辩证关系。“融合思维”是潜在的、无形的、墨色之性的“一字象格”;“一字象格”是“融合思维”外化的墨色痕迹。王树人尊师在给我的回信中说:“你的书法很有个性”。另一位书法爱好者说:“你的书法很特别,每一个字都有最重的一笔与最轻的一笔而且那最重的一笔不确定……”。我说:那最重一笔的“不确定性”即“道”的“恍惚性”……。
  融合思维”是我的思想;“一字象格”是表现我思想的书法形式。“融合思维”的本质是切换“流变的定格”;“一字象格”的本质也必然是表现切换的“流变”与“定格”。创作“一字象格”时,意在笔先、墨随笔动。运笔的急缓、墨色的浓淡、汉字的布局、章法的构想……。外轻内重,内轻外重;上轻下重,下轻上重。由书法的意境联想到河图洛书,《易》的“时”与“中”;大漠孤烟,山雾朦胧;清纯佳人,智者圣僧……。它从不前定,依时而变,顺势而为;情之所发,理之所融;由灵而创,因禅而定;魂随墨去,墨景心生。我称之为“一字象格”的心诀大法,“一字象格”是我所追求的表达我的思想的书法艺术。
  最后谈谈我对书法的总结。我从练习书法到感悟书法,我觉得我是在破解了中西方哲学融合之后才悟出书法的真谛。理由是:哲学是一切科学文化的“母体文化”。如果没有达到对中国哲学“象思维”的意识觉醒、自我创造之性与“双性墨色”的高度把握以及驾驶它们的“艺术力度”,谈什么书法艺术的创造是肤浅的、片面的。书法作品即人品,它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与令人神往,那是因为欣赏者是同创作者生命的对话、灵魂的沟通与情感的“握手”。书法的灵魂是“我的灵魂”,我的生命的不朽才是外化的书法作品光华万年、永恒不朽。
  参考文献:
  [1]《回归原创之思》王树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2]《华章》.《华章》杂志社.高向阳2013年6月第14页。
  [3]《中文信息》《中文信息》编辑部.高向阳2014年第8期第389頁。《科学中国人》《科学中国人》杂志社.高向阳2016年1月(中)第107~109页。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逐渐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民俗文化的传承逐渐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民俗文化的产生对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的民众生产方式以及生活习惯都起到了一定的规约作用,并呈现出一系列的特征,掌握民俗文化的特征能有效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民俗文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促进民俗文化传承的办法,旨在为大
期刊
【摘要】:在动画制作过程中,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均是其表现的形式之一。因而本文主要就这两种形式提出了分析,并对二者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比较。以期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各自的优势,从而确保其得到更好地应用。  【关键词】: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比较  近年来,随着动画片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动作制作工艺上也在不断的完善。目前的动画影片主要是以二维动画片和三维动画片,二者有着各自的优势点不足。而为二维动画主
期刊
【摘要】: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卡通插画能够以夸张性艺术特征彰显商品的本质。卡通插画丰富与完善了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表现手法、装饰美感与风格多样化。然而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卡通插画的应用存在部分弊端,其中包括产品定位不准出现生搬硬套之举,以及插画中的卡通形象、情节过于简单呆板毫无灵活性。针对这些问题,儿童食品包装卡通插画设计要符合消费者心理,准确定位品牌特色,更要因物制宜灵活设计卡通插画。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岁朝清供图”作为明清时期画家热衷表现的花鸟画题材与其他花鸟画题材相比,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从构图来说,其千变万化的构图元素和“不变中变化”的构图风格在其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花鸟画;岁朝清供图;构图特色  1.简述岁朝清供图  “岁朝清供图”顾名思义是为庆贺新年或表达喜庆含义的,以花草、果器为对象的画作。从内容上看,大致属于花鸟画一类。传说此类形式的画作最早出现于宋代赵昌所作《岁
期刊
【摘要】:葛浩文译著丰富,在译学方面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总结他的翻译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审视其对贾平凹小说《浮躁》的英译,有利于更好地解释他的翻译行为。  【关键词】:葛浩文;翻译观;浮躁英译  一.引言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譯家,三十多年来,共翻译中文作品四十余部,其中贾平凹的《浮躁》借助他的翻译于1989年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本文即是透过葛浩文的翻译观,审视其对《浮躁
期刊
【摘要】:《周易》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无处不在充斥着自然美。这里的山山水水,人文景物,历史产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美,这些自然美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社会性,那么唯有处理好人,自然,社会三者的相互关系,我们掌握发现美的本领,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和美好。  【关键词】: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景观  高尔基说得好:“照天性来说,
期刊
【摘要】:电影海报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的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尤其是其优良的平面效果为广大受众传递了诸多电影信息,进而将电影的内容和主体价值彰显出来,因而本文正是基于艺术设计这一视角,就如何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加强视觉传达艺术的应用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电影海报;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应用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为了更好地应用视觉传达艺术,主要是加强图形元素、文字的应用,并在此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从翻译中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入手,以《青梅竹马》两译本为例来分析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辩证关系,强调译者应在翻译实践中努力做到神形兼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在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保留和体现原作的原貌和精神,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要分析其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倾听弦外之音,尽力在译文中再现原文语言表达方式,保留其美之所在,不可随意抛弃原文的形式,从而达到神形的统一。  【关键词】:青梅竹马;
期刊
【摘要】:本文从传统精神、传统道德,传统艺术几个方面论述了优良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作者力图通过自己的一些观点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思考与实际运作的参照。  【关键词】:传统精神;传统道德;传统艺术;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一项重大决策与重要任务,文化建设又是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传统文化历史渊源悠久、内涵非常厚重,纵观古今,我国农民一直保持着以儒家
期刊
【摘要】:在生活中有许多的传递信息的媒介,这些传递媒介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信息。而其中海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海报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强烈视觉冲击力,能够轻而易举的抓住我们的眼球。无论在各个领域海报都被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海报拥有无可比拟的魅力,然而想要设计好一张海报,必须要掌握好它的构图技巧,灵活的运用色彩关系。当然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有好的创意。  海报是生活的产物,而好的
期刊